扔掉那些拆书课吧!真正的作家都是这样读书的


扔掉那些拆书课吧!真正的作家都是这样读书的


史蒂芬金曾说:创作的秘密其实说来简单,就是多读多写。一个人再有创意,再有经历,和浩如烟海的阅读书库里的经验相比,仍是九牛一毛。

所以,作家的创作往往有师承关系。比如,莫言学马尔克斯,马尔克斯又学胡里奥·科塔萨尔,而科塔萨尔的隐秘导师可能会追溯到荷马。

作家在创作时,大量阅读前辈作家的经验,进行摄取输入,创作则是内化加工和创意输出。这个道理也许大家都懂,但是却很少人真正知道怎么阅读。

不少人抱怨:

我看了几千万字的网络小说,内心好像发现了套路,但是就是写不出来......

我把海内外的名著都读了,还报了拆书课,买了很多讲述稿,可写得还很差......

我专门去读那些鉴赏和书评,以为自己读懂了,可是下笔还是困难......

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儿呢?可以肯定地说,问题在于阅读的方法完全不对。

站在所谓“拆书”和“讲书”的角度去阅读,自己根本不读原著,只是迷信“五分钟读完一本书”,被动消化了一个故事梗概,等于没读。

站在评论家的角度去阅读,评论家会用99种理论告诉你这篇作品为什么好,但是不会告诉你,作家到底是怎么写出来的;

站在粉丝的角度去阅读,你会膜拜你的偶像,但是你会在崇拜中忘了探究你的偶像究竟是怎么从小白成为大师的;

那么,真正的阅读应该怎么做呢?就是要站在作家角度去阅读

所谓站在作家角度阅读,是指,把自己想象成一位作家,从学习写作手法的角度刻意的、主动的读作品,揣摩作家是如何构思、设计的。

就好像自己在品尝一道美食时,要品味到这个厨师放了什么调料,可能有些调料是隐藏起来的。

站在厨师角度去品味,和纯粹从吃货的角度品味,完全不同。

吃货吃再多,也只会说:好吃好吃!

但厨师吃一道菜,就可以脑补还原出做菜过程,然后做出自己的菜。

另一方面,不同的作品在阅读时,学到的技法也不同。

有的作品专门学它的语言风格,有的作品专门学结构编排,有的专门学它的对话。这都需要有一整套科学的创意阅读方法。

下面把一种“创意阅读六步法”,推荐给大家:

第一法:六感阅读

全身心投入地细读作品,置身其中,去听去看去品味去触摸细节、去感受。

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发现和自己对胃口的作家作品,然后深入进去,读更多喜欢的作品;对于自己不喜欢的,可以先放一边。

第二法:对话阅读

读作品时,想象着和人物与作者对话。比如读《百年孤独》的时候,想象着马尔克斯就坐在身边,他拿着小说非常真诚的等待你读完,然后问你有什么感受。

读的过程中,和人物对话,问问他为什么这样选择。把每一个作品都当作闺蜜的倾诉,当作一个活生生的有趣灵魂去对话、去聊天。

第三法:批注阅读法

像金圣叹那样读书,读到关键的段落、词句,要批注,写下它的妙处,并写下联想。

当读的多了,这些批注就会变成非常好的书评散文。所以不要听那些二手的拆书稿了,你自己写的比他们强多了!

第四法:讨论阅读

一个人读有乐趣,但是跟大家一起读,会发现别人的观点和自己的不同,这个讨论的过程会让你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当然大家都是从揣摩作家技法的角度讨论的,讨论之后更有动力写作啦!

第五法:比较阅读

当你可以从一篇文章联想到一系列文章的时候,你就达到了很高的层次。

比如你读阎连科的《斗鸡》,会发现跟余华的《活着》很像。而余华的《活着》在跨时空里面,跟加缪的作品在形式上是非常像的......

那么在这个时候,你就会看到这些作家背后的师承关系和相互影响。

第六法:转化阅读

读完一部作品之后,会进一步刺激到你写作的动力,迫使你下笔去写。这个时候,你可能很快就会写出来当初你最想写的那个故事,也就是读完以后要输出、创作。

扔掉那些拆书课吧!真正的作家都是这样读书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