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噲寧可“禪讓”王位,也不思進取

據《資治通鑑卷第三·周紀三》記載,周慎靚王五年,即公元前316年,燕王噲“收印綬,自三百石吏已上而效之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噲老,不聽政,顧為臣,國事皆決於子之”,這便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燕王噲禪讓王位於燕相子之”。


燕王噲寧可“禪讓”王位,也不思進取

燕王噲禪讓王位於子之

“歷史倪說”認為,燕王噲禪讓王位於燕相子之,對燕王噲而言是當時的“國際局勢”所迫,而致其有狹隘的思考,做出令後人嘲笑數千年的事情。

一、燕王噲面臨的形勢

1、從資助蘇秦盟六國,至參與五國伐秦,燕國君臣均認為,兩次參與抗秦舉動,在不久的將來必將遭到秦國的報復。

據《資治通鑑卷第二·周紀二》記載,蘇秦自認為學有所成,離開家鄉洛陽,曾以“兼天下之術”遊說秦惠文王,但“不得用其言”,後以“與趙從親”方能避免燕國遭受秦國的欺凌,征服了燕文公。據《史記·蘇秦列傳》記載,“於是資蘇秦車馬金帛以至趙”。


燕王噲寧可“禪讓”王位,也不思進取

蘇秦征服燕文公

戰國之時,諸侯列國國情不同,實力參差不齊,各懷鬼胎。蘇秦利用諸侯列國懼秦心理,以合縱之策說服燕文公,構想“六國為一”,聽起來非常恢弘,實際上難以執行。

當蘇秦完成“六國盟一”志得意滿返回趙國時,秦惠文王於蘇秦返回趙國第二年任用有“犀首”之稱的公孫衍“欺齊、魏,與共伐趙,以敗從約”。

據《史記·蘇秦列傳》記載,“齊、魏伐趙,趙王讓蘇秦”。趙肅侯悔恨當初輕信蘇秦,以至引火燒身。蘇秦立即意識到“六國合縱聯盟”已經無力迴天,便將精力轉移到如何脫身上,最終以“請使燕”逃離趙國。


燕王噲寧可“禪讓”王位,也不思進取

“六國盟一”破滅,蘇秦受趙肅侯責罵

因秦、齊、魏同時用兵趙國,蘇秦才脫身離趙赴燕。令蘇秦沒想到的是齊國隨即而至,接連攻取燕國十座城池,大勝而歸。

燕國資助蘇秦“與趙從親,天下為一”未成,反而給燕、趙招來災禍,但並未使燕國參與“國際活動”的決心受挫。

據《資治通鑑卷第三·周紀三》記載,周慎靚王三年,即公元前318年,“楚、趙、魏、韓、燕同伐秦,攻函谷關。秦人出兵逆之,五國之師皆敗走”。


燕王噲寧可“禪讓”王位,也不思進取

秦國應對“五國伐秦”

2、自燕王噲禪讓王位的前一年起,“國際局勢”迅速惡化,或許是“五國伐秦”未成,秦國展開報復行動。

“五國伐秦”的第二年,秦國便對韓國大舉用兵。據《資治通鑑卷第三·周紀三》記載,周慎靚王四年,即公元前317年,“秦敗韓師於脩魚,斬首八萬級,虜其將、申差於濁澤。諸侯振恐”。

同年,蘇秦“為燕間於齊”,慘遭車裂。據《史記·蘇秦列傳》記載,“蘇秦既死,其事大洩。齊後聞之,乃恨怒燕。燕甚恐”。雖然蘇秦“為燕間於齊”達到預期目的,但卻招致齊國對燕國怨恨。

據《資治通鑑卷第三·周紀三》記載,周慎靚王五年,即公元前316年,西南部落巴國、蜀國相互攻伐,一時難分勝負,且“俱告急於秦”。秦惠文王有意討伐蜀國,但礙於崇山峻嶺之阻隔,一時難以決斷。此時,韓國趁火打劫,氣勢洶洶直奔秦國而來。秦庭經過一番論戰,秦惠文王“從錯計,起兵伐蜀;十月取之。貶蜀王,更號為侯;而使陳莊相蜀。蜀既屬秦,秦以益強,富厚,輕諸侯”。

遙想當初,戰國霸主魏國先圍邯鄲,後伐韓,皆敗於齊國,從此一蹶不振,戰國紛爭進入列國兼併的新階段。秦國變法成功,首戰便令魏國不但獻出河西之地“以和”,而且被迫“去安邑,徙都大梁”。

面對秦國崛起,燕國並未擺正心態,用心國內治理,反而做出不理智的決定,即不但資助蘇秦遊說趙、韓、魏、齊、楚成“六國盟一”抗秦,而且參與楚、趙、魏、韓、燕之“五國伐秦”。

燕國雖非秦之鄰國,但卻與齊國劃界而治,有了秦國、齊國的壓力,燕王噲已經到了窒息的地步,加上“國際局勢”的變化,燕國確有生存之憂。

二、燕王噲其人

歷史步入戰國,魏文侯任人唯賢,大膽起用平民士子,用李悝、翟璜為相國,命吳起、樂羊為大將,拜儒門子弟卜子夏、田子方、段幹木為師,迅速實現富國強兵,國家大治,為諸侯列國樹立榜樣。

之後,秦孝公力排眾議,大力支持衛鞅在秦國主持變法,令秦國煥然一新。

燕國偏居北疆苦寒之地,歷經西周、春秋數百年,雖一直存國,卻日漸衰落,加之非能臣、名士理想服務之地。

“歷史倪說”認為,面對列國崛起,燕王噲心急如焚,雖有憂民之心,卻無撫民之能。以燕昭王強燕的事實足以證明,燕國並非不能強大,而是燕王噲消極處事,惰於謀劃。

燕王噲出身有著數百年立國史的姬姓諸侯國,不思強國圖存,專營退居二線之法,表明其不但無勇、無知,且無識人之明,被人略施手段便騙得王位。


燕王噲寧可“禪讓”王位,也不思進取

燕王噲

燕相子之與愚昧無知、不思進取的燕王噲相逢,“夢想”便有實現之日,其以“田氏代齊”為前車之鑑,極力結交燕國上下,致力於取得“燕權”,其中有以善於口舌之辯的蘇代,有鼓吹堯“有讓天下之名而實不失天下”的鹿毛壽。


燕王噲寧可“禪讓”王位,也不思進取

燕相之子

“田氏代齊”尚歷經八代家主披荊斬棘而有齊國,燕相子之僅以三言兩語便騙得在燕國“行王事”,其手段之高明,恰恰說明了燕王噲之迂腐、無能。

燕國偏據北地,當年蘇秦求職於周、秦、趙均無果,卻一番說辭征服燕文公,此後的事實證明,非蘇秦之能,實屬燕國君臣孤陋寡聞。


燕王噲寧可“禪讓”王位,也不思進取

“忽悠”燕王噲成功

燕國確實是一個比較奇葩的諸侯國,從蘇秦、蘇代、鹿毛壽、子之之流輕而易舉便得償所願可以看出,正是歷代燕王的無知才給他們預留了市場,最終釀成了燕國的內亂。

“歷史倪說”參考以下資料:

1、《史記·燕召公世家》

2、《史記·蘇秦列傳》

3、《資治通鑑卷第二·周紀二》

4、《資治通鑑卷第三·周紀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