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燕王噲的禪讓是一場鬧劇?燕王噲:我是上了子之的“當”

序言:

英國學者愛德華·霍烈特·卡爾曾說:歷史事實既然不會也不可能會以一種純粹的形式存在著,因為當它們出現在我們面前時,從來就不是單純的。

而備受後世推崇的禪讓制也是如此。

說到這,你或許會說,禪讓制有什麼不單純的,根據《竹書紀年》記載: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 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舜的地位並不是堯讓來的,而是從堯的手裡搶到的。

在堯舜禹的時代,最高首領必須集智慧和力量於一身才能服眾,所以在帝位更迭的過程中勢必會存在著“不和諧”。

所以,單一的禪讓或者篡奪並不能概括這一事件的全部過程,如果要用一句話概括的話,即堯舜禹時期的禪讓或許並非全部出於自願,應該是客觀形式和現實需要所逼,是爭鬥之後的妥協和調和的結果。

當然,這也只是一家之言,至於堯舜禹時期的禪讓到底是以什麼樣的形式進行的,還需要我們進一步的探索和發現。

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春秋戰國時期諸子中尤其是儒家是極其吹捧禪讓制度的,而在現實政治中,一些諸侯國也試圖用這一理論,探索自身發展的模式,但真正付出實踐的只有燕國的燕王噲把王位禪讓給了大臣子之。

既然這一理論被一些士人吹捧,當禪讓事件在實際中發生的時候,為何有人認為這次禪讓是一場鬧劇呢?

當我們帶著這個疑問穿越兩千餘年的歲月,看向燕王噲時,似乎聽見了燕王噲在進行極力的自我辯解:我也是上了子之的當。

本篇筆者就從燕王噲禪讓說起,聊聊這一歷史事件帶來的影響。

戰國時期燕王噲的禪讓是一場鬧劇?燕王噲:我是上了子之的“當”

古代君主之間的禪讓

燕王噲禪讓王位於大臣子之。

召公奭與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史記·燕召公世家》

戰國七雄之一的燕國,長期遊離於華夏文明圈的邊緣,這就導致了它在歷史上的存在感並不高,不過它相比較其他諸侯,卻是根正苗紅的,正如上述《史記》記載,燕國姓姬氏,與周王室同姓,在周武王滅了商朝後,封召公於燕地,燕國就此建立。

燕國國祚有八百多年,但是值得大書特書的君主似乎只有三位,其中正面君主有一位,即燕昭王,他高築黃金臺禮賢下士、勵精圖治、強大了燕國,負面君主有兩位,即燕王喜和燕王噲,前者是亡國之君,而後者因為禪讓幾近導致了燕國亡國。

《戰國策·燕策》記載:燕噲三年,與楚、三晉攻秦,不勝而還,子之相燕,貴重主斷,意思是在燕王噲三年,燕國同楚國及韓、趙、魏三國合縱進攻秦國,結果卻失敗而還,當時子之是燕國的相國,權力很大,專斷國事。

戰國時期燕王噲的禪讓是一場鬧劇?燕王噲:我是上了子之的“當”

古代的戰爭

而後鹿毛壽趁機慫恿燕王噲把王位禪讓給子之,並且以禪讓大道來勸說燕王噲,當然鹿毛壽還說出了一個讓燕王噲心動的理由,即“今王以國讓相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與堯同行也”,也就是說,燕王即使把王位讓給子之,子之也不敢接受,相反還會得到堯一樣的名聲。

燕王噲信以為真,於是“舉國屬子之,子之大重”,當然燕王噲並不是真心實意想要把王位給子之,於是他就以“名屬子之,而太子用事”的方式來為自己獲取好名聲,可是又有人勸說,燕王噲這樣是無法如願的。

於是燕王噲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即“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而效之子之”,也就是說燕王噲把三百石以上俸祿的官員的任免權從太子手裡收了回來,全部交給了子之。

當燕王噲做完了這些等著子之推辭的時候,結果子之卻直接接受了,在燕王噲看來,這根本是沒有按照設定好的劇本演好嗎,不過事已至此,燕王噲已無可奈何,最終導致了“

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噲老不聽政,顧為臣,國事皆決子之”的結局。

燕王噲禪讓幾近滅亡了燕國。

子之三年,燕國大亂,百姓恫怨。將軍市被、太子平謀,將攻子之。——《戰國策·燕策》

燕王噲在子之的陰謀和縱橫之士的慫恿下,完成了禪讓,但這並沒有讓燕國走向富強之路,正如上述《戰國策》中的記載,燕國在子之的執政下,走向了大亂,百姓苦不堪言,而將軍市被和燕太子平進行謀劃,趁機攻打子之。

戰國時期燕王噲的禪讓是一場鬧劇?燕王噲:我是上了子之的“當”

春秋戰國時期的君主和臣子(浮雕)

在燕太子平的號召下“數黨聚眾”,將軍市被圍攻王宮,但是卻攻打不利,而將軍市被臨陣倒戈,並且率軍攻打太子平,結果將軍市被戰死。

在燕國的這場內亂中,燕國元氣大傷,正如《戰國策·燕策》記載:國構難數月,死者數萬眾,繼而導致了“燕人恫怨,百姓離意”的結局。

在諸侯國林立的戰國時代,一個諸侯國內部發生了動亂,影響很大,因為會給其它諸侯可乘之機,而燕國的內亂,就讓齊國這個鄰居坐不住了,於是齊王“令章子將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眾以伐燕”。

這場齊伐燕的戰爭,最終以“燕王噲死、子之亡”畫上了句號,而齊國也在其它諸侯國的干預下退出了燕國,之後,燕人又擁立燕太子平繼位,是為燕昭王,那麼被士子吹捧的禪讓制,為何卻導致了這種結局呢?

  • 表面原因是子之實非賢人。

禪讓制根本是讓賢,但是子之似乎和“賢”字還有差距,也就是燕王噲的禪讓和士子們高呼的禪讓制度,其實並不一樣,也就是說這場禪讓其實就是一場“陰謀”,燕國的舊貴族打心裡是不認可子之的,一旦有機會,他們一定會奮起反抗,而最終的事實也是如此發展的。

  • 直接原因是燕國發生了內亂。

燕王噲進行了禪讓,如果燕國不爆發內亂,或許這場禪讓並不會短時間內爆發出弊端,可是歷史就這樣發生了,說到這,不少人就推測子之執政之後實施暴政,內亂的爆發也是情理之中,對於此點,我們先暫按不表,因為下文我們會進行詳細敘說。

戰國時期燕王噲的禪讓是一場鬧劇?燕王噲:我是上了子之的“當”

出土的燕國文物

  • 根本原因是禪讓制已不合時宜。

在禮崩樂壞的年代,禪讓制其實只是士子心中構想的“烏托邦”,但是並不適合當時社會的發展,在戰亂年代,君主最大限度的加強中央集權,才能在短時間內集中綜合國力應對挑戰,而其它強大起來的諸侯國進行的變法活動正是以此為核心的。

既然說到這,筆者覺得有必要交代一下不同學者對於燕王噲以及禪讓事件的看法,進一步聊聊燕王噲是否為“愚主”,這對我們下文要敘述的燕王噲禪讓所帶來的影響很有幫助。

燕王噲是否昏庸?

王噲,七國之愚主也,惑蘇代之淺說,貪堯之名,惡禹之實,自令身死國破,蓋無足算。——宋鮑彪注《戰國策·燕策》(出自《戰國策集註匯考》)

燕王噲是愚主,是大部分人的一種認識,正如上述引用,則是直接批判燕王噲的禪讓是“愚蠢行為”,不過筆者認為這種似乎是有失偏頗的,因為論斷忽略了當時戰國時期的發展特點和燕國的社會背景。

事實上燕王噲禪讓一事,並不單純是燕王噲和子之兩人之間的個人行為,亦或者單純是鹿毛壽等縱橫之士遊說的結果,而是諸多因素相互疊加的結果。

戰國時期燕王噲的禪讓是一場鬧劇?燕王噲:我是上了子之的“當”

燕國古長城遺址

上文我們已經提到,燕王噲禪讓是在山東諸侯合縱攻秦“不勝而返”情況下進行的,所以這次禪讓很可能是燕王噲在內部為了尋找強國之法進行的一次“嘗試”,以我們現在眼光來看,禪讓固然不能強大燕國,只有以法家思想為核心的改革變法才能強大國家。

但在當時這種思想並不明確,而遊離於華夏文明圈邊緣的燕國,也可能並未對此有清醒的認識,各個國家為了強國,也只能摸著石頭過河,而縱橫之士在子之的授權下正好抓住了燕王噲的心理,以富國強兵誘導燕王噲接受了這一建議,也在情理之中。

正如侯任之、金濤所著的《北京史話》一書中寫道:“燕王噲把君位讓給相國子之”,這是“以圖振興燕國”,而劉寶才在《〈 唐虞之道〉的歷史與觀念——兼論戰國中期的禪讓思潮》一文中,亦指出:要分析燕王噲禪讓事件的性質,似乎應該看到更多方面,燕王噲實施禪讓是為了強國,子之也是一個有能力的政治家。

戰國時期燕王噲的禪讓是一場鬧劇?燕王噲:我是上了子之的“當”

影視中的燕國國君

那麼燕王噲的禪讓究竟是否屬於戰國時期的變法呢,這點有很大爭議,不過楊寬先生在《戰國史》中曾指出:子之大概是近於申不害一派的法家,禪讓事件具有政治改革的目的,但燕王噲和子之想要通過禪讓的辦法來進行政治改革,顯然是不可能的事。

至於燕王噲究竟是不是庸主,在此筆者不做蓋棺定論,全憑看官自斷,我們接下來就具體說說燕王噲禪讓這一事件帶來的影響。

燕王噲禪讓帶來的影響。

燕王噲的禪讓,在當時影響很大,所以它並不是一件獨立的歷史事件,那麼究竟帶來了什麼影響呢,筆者認為有兩點,其一,是對諸子百家思想產生的影響,其二,是對當時政局產生的影響。

  • 先說其一。

子噲不得與人燕,子之不得受燕於子噲。——《孟子·公孫丑下》

燕王噲禪讓一時,孟子是見證者,因為他當時正在齊國“參政”,而後來齊國伐燕,也是有孟子的因素在其中,那麼作為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孟子是如何看待這次禪讓的呢?

正如上述《孟子》中的言論,我們可以得知,孟子認為燕王子噲不應該把燕國輕率地交給別人,相國子之也不應該從子噲手中接受燕國,也就是對於這一“禪讓”孟子是持批判態度的,並且在齊國能否伐燕一事上,孟子力主伐燕,如《戰國策·燕策》記載:今伐燕,此文、武之時,不可失也

戰國時期燕王噲的禪讓是一場鬧劇?燕王噲:我是上了子之的“當”

《孟子》

說到這,或許有人就要說了,孟子一面繼承了儒家思想而宣揚禪讓,又力主齊國伐燕這不是和自己倡導的“仁政”自相矛盾嗎,其實這種自相矛盾只是表面上的,背後深刻地反映了戰國時期社會政治發展的軌跡。

在燕王噲的禪讓事件中,孟子深刻地體會到了理論和現實之間是存在矛盾的,所以他在堅持儒家仁義思想的前提下,又在積極尋求切實可行的對策。

在這次禪讓事件中,法家與儒家雖然認識不同,不過也是持批判態度,對於此,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曾在《韓非子·說疑》有所論述:子噲之苦身以憂民如此其甚也,雖古之所謂聖王明君者,其勤身而憂世不甚於此矣,然而子噲身死國亡,奪於子之,而天下笑之,此其何故也?不明乎所以任臣也。

意思是說,燕王噲甘受勞苦為民操心,即使古代所說的聖王明君,也不會在燕王噲之上,但他最後卻身死國亡,君位被子之篡奪,自身也淪為了天下人眼中的笑柄,這是是因為他不懂得如何任用臣子的緣故。

戰國時期燕王噲的禪讓是一場鬧劇?燕王噲:我是上了子之的“當”

《韓非子》

韓非的這種論斷說明了兩點,第一是韓非認為燕王噲其實也有可取之處,所以我們也不能一概以“愚主”稱之,要立體看待燕王噲,第二是韓非以燕王噲禪讓一事,警示君主需要任人唯賢。

也就是說燕王噲禪讓這一事件,不僅對儒家思想產生了影響,而且對於法家思想也有影響,當然或許其他學派思想也產生了影響,對此,筆者暫不深究。

  • 再說其二。

因搆難數月,死者數萬,眾人恫恐,百姓離志。——《史記·燕召公世家》

從燕國國內來看,燕王噲的禪讓對燕國的政局和社會秩序是一個巨大的衝擊,徹底打亂了人們的生活,上文我們也已經提到,禪讓事件導致了燕國內亂,也因此差點導致燕國滅亡,但是仔細深思,這件事情又不是那麼簡單。

《戰國策·燕策》和《史記·燕召公世家》都提到了燕國內亂不假,但是前面是有一個時間的,即“子之三年”,也就是說是子之接受了燕王噲的禪讓之後的第三年,燕國才發生了大亂,這三年裡究竟發生了什麼,史料缺失,但不排除是子之漸施暴政,導致“百姓離志”。

戰國時期燕王噲的禪讓是一場鬧劇?燕王噲:我是上了子之的“當”

《戰國策》

此外,這兩本著作中還提到了另外一句話,即“將軍市被及百姓反攻太子平”,將軍市被的反叛我們可以理解為是他不敵子之的軍隊而臨陣倒戈,那麼百姓為何會反攻太子平呢,如果子之施行暴政,即使將軍市被反叛,百姓也會毫不猶豫站在太子平這邊吧。

不如我們換個思考方式,即在子之執政的第三年,將軍市被和太子平反叛子之,導致了燕國陷入內亂,進而導致了齊國的趁機進攻,那麼百姓反攻太子平一事是不是就能理解通了呢,以此推論,燕王禪讓其實並不是燕國大亂的唯一原因。

從外部影響來看,燕王噲的禪讓的行為和之後發生的大亂,導致了周邊諸侯國的覬覦和征伐,這也進一步導致了燕國幾乎被滅國的結局。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知,戰國時期燕王噲的禪讓看似只是一個笑話,是由不合時宜的舉措而誘發的一場鬧劇,其實背後是多種因素催發的共同結果,這也難怪燕王噲會憤憤不平為自己開脫,說他是上了子之的當。

戰國時期燕王噲的禪讓是一場鬧劇?燕王噲:我是上了子之的“當”

燕昭王招賢納士

不過燕王噲的禪讓也並非全是負面影響,至少他讓繼任的燕昭王有了復興燕國的志向,《戰國策·燕策》記載:(燕昭王即位後)居處不安,食飲不甘,思念報齊,在燕昭王的勵精圖治下,燕國最終實現了復興,並且向齊國報了世仇,洗刷了燕國的“奇恥大辱”。

正如楊寬先生在《戰國史》中所言:這一禪讓事件為燕昭王奮發圖強,進行封建的政治改革掃清了道路。

【需要格外指出的是,在《戰國策》、《史記》和《韓非子》等傳世文獻的記載中對於燕王噲禪讓一事,雖然有些地方略有差異,但基本內容是一致,筆者暫不深究其中細微差別和不同。】

對此,你怎麼看?

參考文獻:《史記》、《戰國策》、《韓非子》、《戰國史》、《孟子》、《戰國策集註匯考》、《竹書紀年》、《北京史話》、《〈 唐虞之道〉的歷史與觀念——兼論戰國中期的禪讓思潮》等。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