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细说"新教"发展的来龙去脉

导语:宗教改革在西方宗教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就其实质而言,宗教改革就是在拉丁天主教派内部产生的一次巨大分裂,以马丁·路德为首的、后继者们不断发展的新教派在这场激变中提出了全新的宗教信念与理论——"因信称义"。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是对那时的基督教信仰和实践的一次根本性审视,也是近代欧洲文明发展的催化剂。宗教改革运动兴起有其必然性:革除教会腐败的社会舆论和要求;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世俗政权要求行使主权,抵制教会干预,调整神权和世俗政权的关系;基督教教义和实践需要适应社会发展;人文主义思潮也促使人们对那时的宗教信仰形态进行反思。这场运动也对近现代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以宗教改革前夕的天主教教堂情况为出发点,着重介绍先锋人物马丁·路德以及其在德国率先进行的改革、"赎罪券"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对宗教改革的影响,最后对宗教改革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加以总结。

宗教改革前的罗马拉丁天主教

在十六世纪早期,欧洲西部和中部的一些国家都信奉罗马天主教,而天主教的最高权力拥有者则是教皇。宗教对欧洲人民生活的影响可谓是无孔不入、无人能免:处于社会底层的贫困人民渴望通过虔诚的宗教信仰来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而富有的人则相信祈祷与朝圣可以使他们死后的生活仍然无忧无虑、富足宽裕。

宗教改革:细说

宗教改革前的天主教堂

尽管罗马天主教对欧洲人民的生活影响非凡,许多人对教堂实际上心怀不满,而宗教改革的种子依然埋在了他们的内心。教堂的很多方面都严重腐化:人浮于事的官僚做派、教堂神职人员的傲慢无礼、对金钱的贪得无厌、滥用职权等等。许多市民也认同天主教堂必须接受改革,希望教堂能够变得更加纯净、重回神圣地位。然而,对于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形式,却很少有人思考和讨论。

一些零零散散的改革措施也在进行中,实施者包括高高在上的教皇和下层的一些牧师神父;但是由他们所主持的改革无疑是片面的、局限的:他们每次的改革措施只是针对教堂的某一个方面,而且往往是地域性的,因而影响力相当有限。

马丁·路德提出的新挑战与德国宗教改革

所有由教堂主导的温和改革都存在着一个根本的局限性——它们仍然是建立在教堂是唯一可以传播信仰、获得救赎的途径这一认知之上。而马丁·路德则认为,整个欧洲社会所需要的是一个可以说服民众的人:教会并非获取救赎、与上帝对话的唯一途径,针对教会制度的改革还可以更加彻底、更加激进。

宗教改革:细说

马丁·路德

1517年,任职为神学院教授的马丁·路德被当时教会售卖"赎罪券"的行径激怒。他写下"九十五条论纲",强烈反对教会的所作所为。他私下里将"九十五条论纲"发给朋友们和敌人们,一些传说也记载他曾经把"九十五条论纲"钉在教堂门外——在当时这是一种激起人们讨论的常见方法。

宗教改革:细说

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

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很快被出版发行起来,而售卖赎罪券数量最多的道明会开始陷入恐慌,要求对路德进行制裁。当教皇开始对路德进行谴责和迫害时,他也开始了有力的出击。路德高度重视《圣经》的力量,并利用《圣经》作为武器挑战质疑教皇的权威,甚至引导人们重新思考和定位教会的本质。

路德不经过教会而直接以个人为单位而传教的想法和主张很快得到了大量群众的认同,一些人完全支持他的观点,而另一部分则是因为他反对教会的立场。许多天资聪颖、富有才华的德国神学家们加入到了支持路德的队伍中,他们的进展速度渐渐超过了教堂对他们的打压力度。

一场规模空前、声势浩大的宗教改革运动开始了。改革派们不仅挑战了旧教堂制度的最基本元素,并且开始转而信奉新教。在路德发起改革后不久,一位名叫茨温利的瑞士传道士也产生了与他相似的想法,从而在瑞士也开始了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细说

瑞士传教士茨温利

浅谈"赎罪券"的来龙去脉

"赎罪券"曾是中世纪时期基督教教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引发宗教改革的导火索。简单而言,根据基督教的宣传,由于人是有"原罪"的,而升入天堂则需要人们受苦受难以减轻自己的罪过,但是通过购买赎罪券,人们可以减少自己所受苦难与折磨的长度与严重程度。

宗教改革:细说

赎罪券

如果人们为自己购买赎罪券,就从此不必担心一直困扰自己的烦恼与痛苦。如果人们愿意为自己所爱的人购买赎罪券,那么他们将可以顺利升入天堂,免受地狱之灾。

这听起来就像是"多花钱就可以少受罪"——事实上这就是购买赎罪券的本质。对于许多像路德这样的神职人员而言,教会的这一做法无疑是违背了基督教创始者耶稣的教义、违背了教会的理念与信仰、也与追求"原谅"与"救赎"的本质背道而驰。"路德"们的努力没有白费,短短几年内,欧洲的基督教便在宗教改革运动后分裂为许多派系。

起初,西方的天主教堂,亦即东正教堂,认为人们获得救赎的关键在于多做善事。他们宣称人们死后将会为生前所积累的恶行遭受惩罚,而避免或者减轻这些惩罚的关键则在于平时的善行,例如朝圣、祷告与对教堂的捐赠等。

然而到了中世纪时期,教皇乌尔班二世 ( Pope Urban II )正式生效了一套"赎罪券体系":即如果一个人做了足够多的善事,他将可以获得教皇授权的"完全赎罪券",而这将可以将他所有的罪过全部洗清。

宗教改革:细说

教皇乌尔班二世

然而一些无法坚持行善的人开始想其他办法,企图更直接、更轻松地获得赎罪券——用金钱买来的办法开始出现。这种行为出现在十三世纪,并且一度十分流行,非常有钱的人为自己的亲人、朋友、甚至是已经逝世的人买赎罪券。政府和教会都开始占用这些钱的一部分,图谋私利。越来越多的抱怨声在普通民众中升腾起来,为后来的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础。

结束语:路德发起宗教改革运动的基本宗旨就是要重振基督教理想, 把宗教的根基从外在的"善功"转向内在的信仰, 把灵魂得救的钥匙从罗马教会的神职人员手中转到每一个拥有信仰的基督徒手中。

宗教改革运动旨在以基督教的圣洁理想来批判罗马教会的卑污现实,促成了日耳曼民族的崛起和基督教世界的大分裂,为近代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大变革奠定了文化根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