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都城史话·东汉卷》之52:桓谭及其《新论》

《洛阳都城史话·东汉卷》之52:桓谭及其《新论》

桓谭(前23~50年),字君山,东汉哲学家、经学家和音乐家,沛国相县(今安徽濉[suī]溪县西北)人。

桓谭聪颖异常,遍习儒家经典,还精通音律。他十七岁的时候就已经担任郎官,时值西汉末年。当时的长安,学者云集,桓谭得以有机会与众多学者进行深入的交流辩论,这对于桓谭思想体系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桓谭虽然精通儒家经典,但是并不以儒家经典为满足,还经常利用一切机会广泛学习其他各种知识,比如他熟读《离骚》,还精通天文。

《洛阳都城史话·东汉卷》之52:桓谭及其《新论》

桓谭虽然才华横溢,但是却无意于仕途,长期担任郎官之类的小官。在王莽篡权后,他一度出任掌乐大夫。王莽锐意于变革,朝野一片狂躁,桓谭却十分冷静,并不过多参与这些活动。王莽倒台以后,更始政权控制长安,桓谭被任命为太中大夫。光武皇帝刘秀即位以后,经过大司空宋弘的推荐,桓谭被任命为议郎、给事中,在首都洛阳供职。议郎虽然是小官,但是却有更多参政议政的机会。桓谭曾经多次向光武帝提出自己的意见,包括任用贤人,设法禁奸,重农抑商,统一法度。光武帝并没有给予太多的重视。

《洛阳都城史话·东汉卷》之52:桓谭及其《新论》

桓谭画像

西汉末年到东汉初年,政局动荡,政治风云诡谲多变。在政治斗争中,各种政治势力纷纷假借天命为自己造势,于是各种谶纬开始流行。所谓“谶”,是一些带有神秘色彩的政治性预言。所谓“纬”,是假托孔子之名解释经书的书。当初王莽就是凭借天书当上了摄皇帝,后来也是靠着天书当上了真皇帝。光武帝刘秀在夺权的过程中,也曾经利用谶纬来笼络人心。当时天下群雄逐鹿,割据四川的公孙述凭借一条谶语“八厶(‘公’)子系(孙的正体字‘孫’),十二为期”自立为帝,引起光武帝刘秀的高度警觉,他亲自给公孙述写信进行辩论,指出公孙述对天意的理解是错误的,真正的“公孙皇”帝指的是自己。在日常政务中,光武帝经常根据谶纬来处理朝政。甚至一度因为谶语中的一句“王梁主卫作玄武”而任命王梁为大司空。

《洛阳都城史话·东汉卷》之52:桓谭及其《新论》

光武帝对谶纬的痴迷,引起了一些正直大臣的不满。光武帝让一个叫尹敏的人去整理谶纬,尹敏认为谶纬都是一些荒诞不经的东西,都是一群不逞之徒的编造。光武帝听不进去,坚持让尹敏去整理谶纬。后来有一次,光武帝读谶纬,发现里面有一句“君无口(‘尹’),为汉辅”是以前没有过的。于是光武帝就问尹敏,这句话我以前怎么没有读过呢?尹敏非常坦诚地说,这句话是我加上去的,因为看到别人因为谶纬而谋得高位,我也想试试。光武帝虽说没有处罚尹敏,可是也没有听从他的意见。

《洛阳都城史话·东汉卷》之52:桓谭及其《新论》

桓谭有着很深的学术素养,对于谶纬的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写了《抑谶重赏疏》,劝谏光武帝。他说:儒家的传统,“咸以仁义正道为本,非有奇怪虚诞之事”。孔子难言天道性命,子贡等人不得而闻,后世俗儒岂能通之!“今诸巧慧小才伎数之人,增益图书,矫称谶记,以欺惑贪邪,诖误人主,焉可不抑远之哉!”他指出,谶纬的预言“虽有时合”,然如同占卜一样只是一种偶然性,不足为信。他希望光武帝听取意见,“屏(摒弃)群小之曲说,述《五经》之正义”。他深信自己的观点正确,有益于正道,“合人心而得事理”。(《后汉书》第960页)桓谭还向光武帝建议,在进行统一战争时,应当重赏将士,使其尽心效力,不可听任他们勒索百姓,虏掠财物,使兵民各生狐疑,而不得早日安平。对于他的这篇奏议,光武帝刘秀就更为不悦了。

《洛阳都城史话·东汉卷》之52:桓谭及其《新论》

后来有一次朝廷开会讨论“灵台”的建设问题,光武帝故意问桓谭:“我打算依据谶纬来决定灵台的位置,如何?”桓谭沉默了好长一段时间,说道:“臣不读谶。”光武帝追问他为什么不读谶。桓谭就讲了谶纬如何荒诞不经。光武帝闻言大怒,说:“桓谭非圣无法,拉出去斩了!”吓得桓谭赶紧磕头求饶,脑袋都磕破了。过了好久,光武帝才消了怒气。桓谭因此被贬为六安郡丞,郁郁不乐,还没走到六安就病死在途中,时年七十多岁。

《洛阳都城史话·东汉卷》之52:桓谭及其《新论》

桓谭著有《新论》二十九篇,王充称道他的著作是“讼世间事,辨昭然否,虚妄之言,伪饰之辞,莫不证定”。(《论衡·超奇》)对后来无神论思想的发展有所影响。《新论》早已经散佚。现传《新论·形神》一篇,收入《弘明集》内。《新论》以清人严可均辑本较好。中华书局2009年出版了朱谦之先生的《新辑本桓谭新论》,是目前最好的校本。桓谭另有赋、诔、书、奏凡二十六篇,今存《仙赋》、《陈时政疏》、《抑谶重赏疏》等文(见《艺文类聚》及本传)。《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五卷,也已散佚。 \u0016/\u0016��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