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救治!遼寧31例重型病例已有25例轉為普通型

  

  重症醫學科的救治是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生命的希望。2月17日,省新冠肺炎集中救治瀋陽中心的一例危重症患者,在遼寧省新冠肺炎重症救治專家組組長、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馬曉春帶領的重症醫學團隊的全力救治下,脫離ECMO(體外膜肺氧合,俗稱“人工肺”),病情逐漸好轉。

騏驥千里,非一日之功。這例危重型患者的成功救治不僅體現了重症團隊的救治水平,也是我省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工作成效的一個縮影。

重症醫生擰成一股繩

全省已有25例重型病例轉為普通型

幾天前身上還插滿管子,需藉助“人工肺”才能呼吸,現在已經能和醫護人員打招呼。2月19日,記者再次到瀋陽市第六人民醫院暨省新冠肺炎集中救治瀋陽中心,通過視頻連線看到,這名患者的精神頭很足,不僅能毫無障礙地和醫生進行交流,還伸出大拇指來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馬曉春一再為他加油鼓勁,叮囑他“心理上要放鬆”“睡好覺”。

馬曉春告訴記者,這是一場不折不扣的生死搶救,每一個關鍵節點,都可能走到與結果完全相反的岔路。所幸的是,他們每一個環節都做出了最有利的判斷和決定,最終才令這名患者的病情好轉。這每一個關鍵節點、每一個決定,都離不開重症團隊的努力和付出。

為全力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特別是重症患者,按照“四集中”原則,我省把重症患者集中到三大區域救治中心進行集中救治。同時,統籌調配全省優勢醫療資源,分別向3個區域集中救治中心派駐醫療隊,快速提升臨床診療水平。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醫學團隊,負責統籌管理全省重症患者的醫療救治工作,實時監測患者病情變化,每天組織專家集中會診。為完成重症患者的搶救任務,他們還成立了應急機動隊,隨時待命。中國醫大一院重症醫學科主任馬曉春作為遼寧省新冠肺炎重症救治專家組組長,責無旁貸地將重任挑在肩上。

2月5日,馬曉春帶領中國醫大一院重症醫學科10名醫生和46名護理人員進駐省新冠肺炎集中救治瀋陽中心,另外5家省屬醫院和9家市屬醫院以重症專業為主的醫護骨幹也陸續入駐瀋陽中心。

同時,省新冠肺炎集中救治大連中心和錦州中心也迎來了多家醫院的醫護團隊。其中,9家省屬醫院和6家市屬醫院的27名醫護骨幹入駐省新冠肺炎集中救治大連中心;7家省屬醫院和11家市屬醫院的40名醫護骨幹入駐省新冠肺炎集中救治錦州中心。來自不同醫院的重症醫護人員,組成新的重症團隊,在馬曉春主任的帶領下,擰成一股繩,統一協調、有序組織、科學規範地開展工作,全力救治每一位重症新冠肺炎患者。

2月19日上午9時許,瀋陽市第六人民醫院5號樓臨時組建的前線指揮部裡,馬曉春和往常一樣,與指揮部裡的瀋陽市第六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吳雲海、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章志丹等專家對省內的每一個在治重症患者進行集中會診,為患者的下一步治療提供指導。

在全省重症醫護人員的合力救治下,截至2月20日14時,我省共確診重型病例31例,有25例重型病例轉為普通型病例。現有危重型病例2例,重型病例3例。瀋陽中心的這名危重症患者2月9日啟用“人工肺”,經過9天的全力治療,終於在17日撤掉“人工肺”,18日撤掉呼吸機,目前完全可自主呼吸,痰及血液各進行兩次核酸檢測,均為陰性。

更大的責任更多的付出

20餘名醫護人員接力守護一名危重症患者

與普通患者相比,危重患者救治需要醫護人員承擔更大的責任,擁有更高的技術,付出更多的努力。

中國醫大一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章志丹,是省新冠肺炎集中救治瀋陽中心執行主任。她告訴記者,在ECMO和呼吸機治療期間,治療和照護危重患者需要20餘名醫護五班倒——每班6小時,需要3名護士,1至2名醫生。2名護士6小時都在病人房間內護理病人、維持呼吸機和ECMO正常運轉,另外1名護士在外間負責記錄、取藥、傳遞物品;1名醫生專職負責病人的醫療工作,如果病情突然發生變化,會有另一名醫生協助處理。這期間,每一位在病房的醫護人員都十分辛苦,每次為患者調整體位,特別是改為俯臥位時尤為困難,需要好幾個人合力完成。

醫護人員每天近距離接觸患者,特別是在做一些檢查時,甚至是冒著被感染的風險。但只要一聲令下,他們立即到崗,沒有任何怨言。

“在負壓病房,穿上防護服不能上廁所,所以上崗前我們都少吃、不喝。由於長時間戴頭盔、口罩和護目鏡,好多人的耳朵兩側、額頭等部位被磨起了水泡,有地方甚至破皮、流血;護士採血時,需要帶護目鏡、三四層手套,這使得平時很簡單的操作變得非常困難,但是每一名護士都技術過硬,採血時‘一針見血’。”來自中國醫大一院重症醫學科的護士長周丹說。

馬曉春帶領的團隊關注著省內每一名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就在最近,因為朝陽的一名新冠肺炎危重患者不具備轉運條件,中國醫大一院重症醫學科的朱然教授帶領10餘名醫護骨幹從瀋陽趕到朝陽,與當地重症團隊聯合開展救治工作。

不僅全力救治每一名危重患者,馬曉春還時刻關注著湖北前線的情況。“我們重症醫護人員,有不少都去了武漢,他們承受著更大的壓力、承擔著更多的責任,甚至冒著犧牲的風險。”說到這裡,這位說話做事幹脆利落的重症醫學科帶頭人一度哽咽。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我省重症人走在最前線,與千千萬萬白衣戰士們一道,用行動踐行職責,用真情守護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