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小事物敏感期,培養孩子手眼協調能力,家長要注意這2點

對細小事物敏感的孩子愛做這些事兒

沛沛現在1歲6個月,這段時間對細小事物特別感興趣。

吃餅乾時,一定能注意到掉到地板上的餅乾屑,然後很有耐心地用大拇指和食指捏起來,迅速往嘴裡塞。

寫字畫畫時,一定要撕紙,把紙撕碎後,再把地上的小紙屑一片一片地撿起來。

抽屜裡的水筆,全被他擰開了,扔掉筆筒,天天把筆頭當寶貝一樣牢牢地握在手裡,生怕別人搶走似的。

前段時間,沛沛盯上了我眼角的一顆痣,總是冷不防伸手過來要摸一摸那是什麼玩具?我感到好笑,就把臉靠近讓他去觸碰,感受一下與摸索其他物品的不同。沒想到沛沛直接捏住我眼角的痣,迅速用指甲去摳,想把這個沒玩過的東西取下來。疼得我眼淚直流,趕緊躲開了。

細小事物敏感期,培養孩子手眼協調能力,家長要注意這2點

昨晚給沛沛講繪本故事,講到小刺蝟沿著花園的小路去找小熊時,我引導沛沛觀察路邊的景物,沛沛指著一朵朵小花,興奮地數起來:一朵、二朵、五朵……數到八朵時,沛沛注意到了繪本的頁碼,然後激動地指著2,一遍遍念給我聽。我嘗試著翻動繪本,沛沛生氣地把書拽過去,翻回第二頁,又重新數了起來。講故事只好中斷。

相信很多家長對此深有同感。有位媽媽說,她孩子對地板上的頭髮興趣最大,能蹲在地上,不厭其煩地撿頭髮撿幾個小時。當孩子有類似上述這些行為特徵時,我們做父母的就要注意,這是孩子進入了細小事物的敏感期。

什麼是兒童對細小事物的敏感期?

一、先說說什麼是兒童敏感期?

兒童敏感期是指:由於兒童在這一階段智力、秩序感、節奏感、行走、觀察力等方面的發育特徵,而產生的一段對環境、秩序、感官、動作、社會規範等一系列的敏感情況,而這一時期就被稱為是兒童敏感期。

兒童敏感期這個概念最早由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提出。她認為,兒童在早期發展階段有幾個所謂的“敏感期”和“關鍵期”。在敏感期階段,兒童接受某種刺激的能力是異乎尋常的。

兒童對某種事物的特殊感受性會一直持續到這種感受需求完全得到滿足為止。敏感期在兒童學習說話和走路時體現得最為明顯。

細小事物敏感期,培養孩子手眼協調能力,家長要注意這2點

二、什麼是對細小事物的敏感期?

蒙臺梭利指出:兒童的敏感期有很多,如光感的敏感期,味覺發育的敏感期,口腔的敏感期,手臂發育的敏感期,大肌肉發育的敏感期,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等等。

孩子的發育成長過程大約要經歷幾十個不同的敏感期。每個敏感期孩子都有發展某項特定技能和智力的使命,家長如果能意識到孩子敏感期的存在,就能適時地從各方面促進孩子的發展。

本文中我們說的是兒童對細小事物的敏感期。蒙臺梭利說過:兒童在1歲半到2歲時會有一個對細小事物的敏感期,特別喜歡關注細微的事物。

1-2歲的兒童,大都學會了走路,也就到了能夠將手的活動和整個身體的平衡聯繫起來的身體發展時期。在這個時期,腿是孩子的交通工具,將孩子從這裡帶到那裡,而孩子的手就用來探索和工作。

三、捕捉兒童細小事物敏感期的意義

1.促進了觸覺、視覺、手眼協調能力和精細動作的發展。

當細小事物敏感期來臨,一粒小石子,一根細髮絲,一片小紙屑,一隻小螞蟻,這些絲毫不會引起成人注意的東西,都會深深吸引孩子。

孩子通過不斷地觀察,抓捏這些細小的事物,探索和發展觸覺和視覺能力,手眼協調能力和手部的精細動作也得到了發展。

細小事物敏感期,培養孩子手眼協調能力,家長要注意這2點

2.促進內在情感的發展。

很多孩子愛玩一些細小的東西,把這些東西當成寶貝握在手裡,生怕被人搶走,大人假裝去拿,孩子會急哭。

著名教育專家孫瑞雪指出:孩子有這種行為,是因為這能帶給孩子一種擁有和不讓這個東西轉移的感覺。這是除了喜怒哀樂之外,孩子對“擁有”最初的情感體驗,標誌著孩子內在情感的豐富和發展。

在孩子對細小事物的敏感期,家長應該怎麼做?

每個敏感期,孩子有不同的自我發展的使命。為了獲得適應生長髮展需要的各項技能,孩子努力地一遍又一遍鍛鍊自己。因此。我們家長應該尊重孩子敏感期的發展,做到耐心陪伴和排除干擾。

一、耐心陪伴

記得沛沛一歲時,有一回我帶他在小區的遊樂場玩沙子。沛沛坐在沙地上,兩隻手興奮地插進沙堆裡,然後用小手去握住沙子,沙子從指縫裡一點點漏出來,引得沛沛咯咯笑。沛沛玩得太開心了,有個兩三歲的小男孩也圍了過來,加入了玩沙的遊戲中。

我拿起手機正準備給兩個孩子拍照,孩子的奶奶追上來了,一巴掌拍掉小男孩手裡的沙子,用責備的神情看了我一眼,拽起孩子就走,嘴裡還訓斥:“髒死啦,揉進眼睛裡你就瞎了。”

小男孩一路哭著離開,沛沛則玩到該吃飯了,才心滿意足地回家。我對這位奶奶的做法有點惋惜,孩子身上玩髒了,洗個澡換一套衣服就行了,大人怕髒嫌麻煩而阻止孩子探索世界,剝奪孩子的快樂,對孩子是不是有點狠心呢?

細小事物敏感期,培養孩子手眼協調能力,家長要注意這2點

林志穎帶著兩個雙胞胎兒子去玩滑梯,結果孩子發現了滑梯裡的一隻小昆蟲。於是忘記了滑滑梯,津津有味地研究了昆蟲一下午。

而林志穎能現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行為,所以他說孩子是在探索,最終他陪伴了孩子一下午去做這件對大人來說百無聊賴的事情。

在網上讀到一段話,特別溫馨。說的是:陪伴很溫暖,它意味著在這個世界上有人願意把最美好的東西給你,那就是時間。

當孩子專注於探索自然,認識世界,發展各項能力時,我們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耐心陪伴,一起經歷。

二、不驚擾孩子

有時帶孩子去公園玩,總是時不時聽見一些大人在反覆的制約孩子的行為:“別撿瓶蓋,髒死了”,“螞蟻不能抓,太噁心了”,“小棍子會杵到眼睛,趕緊扔掉”……我聽到這樣的警告,去觀察這些被訓斥的孩子,能乖乖聽話的幾乎沒有。除非被強行帶走,也必定會哭鬧一番。

其實家長不應該去驚擾孩子,他玩瓶蓋,抓螞蟻,用棍子撥泥土等等,只要孩子感興趣,玩得開心,就不要去制止。在一旁靜靜地陪伴就好。大一點的孩子,可以提前告訴他一些諸如不能放進嘴裡吃,髒手不能揉眼睛的安全衛生知識,其餘時間就讓孩子自由而盡情地探索大自然。

細小事物敏感期,培養孩子手眼協調能力,家長要注意這2點

孫瑞雪說過:兒童探索和觀察自然是兒童生命自我創造的過程。世界在他們面前生機勃勃,對孩子有強烈的吸引力,孩子的耳朵、眼睛、嘴巴、鼻子和雙手都蘊藏著巨大的探索的能量。兒童必須發展並越過本能感覺的階段。

所以前面說到,孩子的玩耍其實是孩子用雙手在工作。為了自我成長的發展,孩子從來都不偷懶。我們大人又怎能去粗暴地打擾他們呢。

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有一段描寫,細膩感人:

我在石階上坐下來,看著這個五歲的小男孩,還在很努力地打那個蝴蝶結:繩子穿來穿去,剛好可以拉的一刻,又鬆了開來,於是重新再來;小小的手慎重地捏著細細的草繩。淡水的街頭,陽光斜照著窄巷裡這間零亂的花鋪。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

細小事物敏感期,培養孩子手眼協調能力,家長要注意這2點


對於處在細小事物敏感期的孩子,看著他們努力地探索和發展自己的觸覺和視覺能力,發展自己的手眼協調能力,毫不懈怠,真讓成人感動。我也想說:孩子,你慢慢來,媽媽陪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