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趙光義的雍熙北伐為什麼會失敗?

趙光義的煩惱

公元982年,由於幼年目睹父親耶律阮被刺殺而愛驚,體弱多病的大遼第五任皇帝耶律賢巡幸雲州(今山西大同)時,突染重疾,不治而亡,享年35歲。

宋太宗趙光義的雍熙北伐為什麼會失敗?

蕭綽

耶律賢死後,年僅12歲的長子耶律隆緒在靈柩前即位,是為遼聖宗。早在耶律賢活著的時候,由於體弱多病,朝廷許多政事都委於皇后蕭綽,所以,在耶律賢臨終之時,下遺照給兒子耶律隆緒,軍國大事均要聽從皇后之命。

而此時北宋的皇帝趙光義卻有點鬧心。原來,自“燭影斧聲”趙匡胤不明不白的死去,在這種情況下登基的趙光義,其正統性一直受到非議。

趙光義就想通過功績來證明自己帝位的合法性,而最大的功績莫過去收復被“兒皇帝”石敬瑭割讓給遼國的燕雲十六州了。躊躇滿志的趙光義就發動了著名的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之戰,最終是有多大臉,顯多大眼。高梁河之戰不僅慘遭失敗,趙光義還受傷中箭,差點喪命,乘驢車逃了回來,

宋太宗趙光義的雍熙北伐為什麼會失敗?

高梁河之戰

由於在高梁河之戰時,趙光義曾經與主力大軍失聯,朝中傳聞他已經戰死沙場,有人出於對趙匡胤的懷念與趙德昭(趙匡胤之子,九世孫為宋理宗)的同情,就想擁立趙德昭為帝。

宋太宗趙光義的雍熙北伐為什麼會失敗?

宋太宗趙光義

趙光義回來不久,就痛斥了趙德昭,並逼迫其自殺身亡。趙德昭之死,更加導致了朝廷上下對趙光義的不滿 ,而緩解內部矛盾最好的辦法就是對外發動戰爭。要是能通過戰爭收回燕雲十六州,不僅實現趙匡胤生前未完成的基業,還能一雪乘驢車逃跑回來的恥辱,重塑威望。

自古就不缺少揣摩聖意的臣子,有一個叫賀令圖的將官原為趙匡胤的小舅子,《宋史》記載他:“貪功生事,輕而無謀”。他上書趙光義:“契丹主年幼,國事決於其母,韓德讓寵幸用事,國人疾之,請乘其釁以取幽薊。”他的意思就是,大遼皇帝年幼,國家盡取決於太后。太后新寡,讓韓德讓把持朝政,引起了遼國內部的不滿。

宋太宗趙光義的雍熙北伐為什麼會失敗?

可事實並非如此,蕭綽擔心主少國疑,宗室擁兵自重,再生兵變,而南方的宋朝對燕雲十六州又虎視眈眈。為了政局穩定,蕭綽把自己的侄女嫁給了北院樞密使耶律斜軫,管理內政事務尤其是嚴管貴族 ;將皇帝的坐騎送給耶律休哥,令其留守南京(今北京),總管南面軍事,加強邊防;而至於漢臣韓德讓,兩人原有過一段特殊關係,蕭綽少年曾許配韓德讓,還未來得及結婚,就被遼景宗選為了妃子。蕭綽以韓德讓說:“我曾經許嫁於你,願諧舊好。當國幼主,也就是你的兒子了。”

所以,此時的遼國不管是對內還是對外可以說是固若金湯。

楊業死的冤

相信賀令圖所說的契丹易主,主幼母寡的趙光義,感覺到北伐出現了有利時機,因此決定再次對燕雲地區用兵,畢竟,趙光義和趙匡胤這哥倆,就是靠欺負後周柴榮的孤兒寡母起家的。

宋太宗趙光義的雍熙北伐為什麼會失敗?

趙光義兵分三路,東路軍由曹彬統帥,負責牽制遼軍主力,目標直搗幽州;中路軍田重為統帥,目標繞後山與東路軍會合;西路軍潘美為統帥,從側面攻打山後,並且轉至山前與東路軍會合。

遼蕭綽決定集中兵力攻打東路軍,然後再逐個擊破,所以,在戰局一開始,西路軍一路大捷,連拔雲州(今山西大同)、應州(今山西應縣)、寰州(今山西朔州東部)、朔州(今山西朔州)四地。東路軍曹彬建功心切,在糧草被遼軍切斷的情況下,沒有聽從趙光義讓其退至雄州按兵不動的命令,而是強攻涿州,在歧溝關大敗。

宋太宗趙光義的雍熙北伐為什麼會失敗?

遼軍擊敗東路後,蕭綽親率十萬大軍,直撲西路軍,並攻陷了宋軍剛剛佔領的寰州,離潘美大軍所在的朔州近在咫尺。為了避免西路軍也慘遭覆滅,朝廷就令西路軍退回,並把剛剛收復幾個州的百姓全部遷到宋地,扳回一些面子,畢竟這四地的百姓也有二十多萬。

潘美手下大將楊業,對他說:讓大軍護送三州百姓先走,派一部分軍隊直入石碣谷,在谷口埋伏一千餘名弓弩手,等百姓走遠,再令騎兵中路支援,可保大軍和百姓萬無一失。宋軍的監軍王侁(shēn)譏笑楊業:“帶領好幾萬精兵卻如此畏懼怯懦。只需直奔雁門北川,大張旗鼓的前進

楊業說: 不行,這樣一定會失敗!

王侁說:“君侯素號無敵......得非有他志乎?”(見《宋史楊業傳》),這句話就刺激了楊業。為什麼呢?原來楊業早年間曾輔佐北漢劉崇,因為驍勇善戰,多次立下戰功,得綽號“楊無敵”。宋太宗趙光義征討北漢的時候,才歸附了宋朝。王侁這麼說,無疑是譏諷楊業是一個貪生怕死,臨陣投降之人。

宋太宗趙光義的雍熙北伐為什麼會失敗?

楊業為了表示對宋朝的忠心,立即起誓說:“我不是怕死,只是時機對我們不利,白白讓士卒死傷卻立不了功。那我就在你們之前先出戰。”

楊業臨行前和潘美約定,在陳家谷口與遼軍激戰。心胸狹隘,奸詐無比人的王侁,想與楊業爭功勞,在巡邏臺查看楊業的情況,認為楊業已勝,就帶兵離開了陳家谷口。

宋朝自趙匡胤陳橋兵變以後,為了防止武將也效仿他擁兵自重。趙匡胤採納宰相趙普的建議,讓各武將半年為期輪換,實現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現象;不僅如此,還在軍中設置了監軍一職,所以,當王侁要率領軍隊離開陳家谷口時,雖經潘美竭盡全力想制止王侁,但是,王侁的權利比他還要大,無可奈何,也只好服從王侁的命令,離開了陳家谷口。

當楊業退到陳家谷口時,看到谷口沒人,他就是知道宋軍已經拋棄了他,只能率領部下拼死突圍,最終仍被耶律斜軫所擒獲,於是絕食三天而死。

為何潘美被罵了上一千年?

楊業死後,宋太宗處理了這次戰役的相關人員,主帥潘美被貶官三級,監軍王侁“隸金州”,也就說給他發配到了金州(今大連金州)。宋太宗聽了楊業的事蹟,非常痛惜,下旨旌表楊業“盡力死敵,立節邁倫,誠堅金石,氣激風雲”的氣節,追贈為太尉、大同軍節度使,賜他的家人布帛一千匹、糧食一千石。

那麼,既然潘美不是元兇,為何會被罵上千年呢?

潘美本為宋初名將,曾在北宋伐南漢之戰中,虛實並用,聲東擊西,多次以少勝多,多見其功。而楊業在軍的級別並不高,而潘美自己又無法制止王侁擅自行動。作為主帥,楊業之死,他當然要負一定的責任。由於他不敢或者不願意因為一個部下而去得罪皇帝派來的監軍,聽從了王侁的建議,不去施救楊業,既不是君子所為,也不是軍中統帥所為。因此他落下這千古罵名,倒也不是完全冤枉了他。

而北宋經過了雍熙北伐的失敗,徹底失去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決心和信心,為宋真宗在絕對的優勢之下,仍然跟遼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澶淵之盟”埋下伏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