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本為什麼能造出那麼多航母?

威史


日本是二戰時期的三大海軍強國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海軍憑藉強大的海軍力量曾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一度打的美國人毫無還手之力。日本能夠在二戰初期力壓美國,主要依仗的就是其龐大的航母力量。珍珠港事變前,日本是世界第一航母大國,航母數量比美英都多。珍珠港事變後,日本繼續狂造航母,航母成為了日本海軍對抗美國的主要力量。那麼二戰時日本為什麼要狂造航母?其實是被美英逼的。



當時的航母不受重視,各國都把航母當成輔助艦隻,所以日本在華盛頓會議上獲得了81000噸航母噸位的配額。因此日本決定充分利用這些份額,把多餘的部分主力艦改裝為航母。這樣一來既可以彌補主力艦噸位限制的不足,還可以省錢,因為航母的價格比戰列艦便宜多了,一艘戰列艦起碼能造2艘以上的航母。其實日本也不想造航母,當時日本也同樣保持著大炮鉅艦的思想,造航母也是沒辦法的事。就這樣加賀、赤城兩艘戰列艦被改裝成了航母,兩艘航母耗費了54000噸的配額,加上之前的鳳翔號耗費了7000噸的配額,日本只剩下了2萬噸的配額。為了充分利用配額,日本又壓縮航母噸位,搗鼓出了兩艘小航母,一個8000噸的龍驤和一個12000噸的蒼龍,這樣一來日本用8萬噸的配額造了5艘航母。日本的大部分主戰航母還是戰前完成的,戰時,尤其是戰爭後期,因為受到美國的戰略轟炸和本國工業基礎的限制,造得挺少的。 大部分都是用原來準備造戰列艦和巡洋艦的艦體改造的,所以造得速度比較快。這有可能是認為日本造的多的原因。其實這些改造的產品質量一般。日本在二戰時參與作戰的航母共有23艘,這些航母有自行研發的,也有以民用和商用船隻改造的。


實際上當時貨船上面鋪個木板都能叫航母,可不是好弄麼,而且當時的戰鬥機都沒有現在戰鬥機的掛彈量大。二戰時艦載機憑藉自身動力就能從航母上起飛,而且小巧玲瓏,運作簡單,兄弟們加把勁啊就能推走了。現在這空重十多噸的,實在不是那個年代的戰鬥機可以比的。

甲午戰爭戰爭爆發前,日本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艦隊,憑藉著英國的大力支持,日本先後擊敗了清朝和俄國,成為了亞洲地區唯一的列強。在日俄戰爭勝利後,日本陸軍的發展基本停滯不前,但是日本海軍的發展速度卻非常快。日本海軍最早的老師是英國,但是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日本在航母發展上卻反超了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航母的概念開始出現,英國為了保持海上優勢,率先開始了航母的建設。


然而英國的第一艘航母還沒有建設完成,日本的航母就已經搶先下水服役,世界上第一艘航母的頭銜被日本的“鳳翔號”奪走。之後日本海軍發展速度迅速,成為了海軍實力僅次於英美的國家,雖然日本的整體海軍實力不如英美,但是日本的航母實力要強於英國和美國。因為日本擁有建造航母的技術和經驗,日本在二戰前後建設了很多高質量航母,日本的信濃號航母噸位超過7萬噸,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航母。

除了日本擁有建造航母的技術和經驗外,二戰時期的航母也比大批量建造。二戰時期航母的製造成本和維護成本都不是太高,日本建設25艘航母,主要是因為時間不足和資源不足,假如時間和資源充足,日本建造的航母數量肯定會更多。而現代航母一般國家根本養不起,即使是財大氣粗的美國,也只有11艘航空母艦。


經常用了


應該說日本是現代最早意識到航母巨大作用的國家,也是首個將航母大規模用於實戰的國家,最早從1911年日本就開始了航母的研製。對比時間大家會發現,萊特兄弟的“飛行者一號”是在1903年12月17日上天的,這個時期對於飛機的應用都還處於初級階段更不用說航母了,因此不能不佩服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的開拓進取精神。

1922年日本建造了“鳳翔”號航空母艦,這是世界上第一艘標準建造的航空母艦,截止到二戰結束前日本總計擁有25艘航母(戰前10艘、戰爭期間新建及改裝15艘)。這裡面就有大家耳熟能詳的鳳翔號、赤城號、加賀號、瑞鳳號、龍鳳號、大鳳號等,

日本經過明治新後多年經營,在上世紀20年代已經成為和英美同級的強國,列強在1922年簽訂的《華盛頓公約》中,限定了英、美、日、法、意五國新建航空母艦每艘排水量不能超過23000噸,而用戰列艦、戰列巡洋艦改裝的航空母艦,每艘排水量也不能超過33000噸。按這種標準計算,日本可以擁有的航空母艦總噸位被限制在83000噸以下,因此就有了改裝現有大型艦船情況。

條約是表面的具體各國還有很多應對手段,日本海軍戰前就曾資助民間航運公司建造大型郵輪,預想在日後能徵用並改造為航空母艦。因此,日本聯合艦隊在二戰時期擁有了大量經過改裝或改造的航空母艦就是這種方式下的產物,也是日本能擁有大量航母的基礎。

日本之所以能擁有這麼多航母,除了上面所說的寓民于軍偷樑換柱的手法外,還在於日本是一個島國經濟幾乎完全依賴進口。再加上日本製定的北上南下等擴張政略,原定計劃就是獲取資源必須有海軍的強力支援,所以日本二戰軍費大量投入到海軍中,也就有了陸軍海軍爭資源的笑話。純粹就是黔兵窮武式的自嗨之路,最終國力耗盡在美國大力打擊下該沉的沉、該停工的停工。


河東三叔


這是諷刺日本嗎?日本二戰時候勉強也就造出二十來艘航母,其中多數都是商船改建的護航航母。


建好的大型航母只有大鳳、雲龍、天城、葛城、信濃這五艘,勉強還算上隼鷹和飛鷹兩艘改裝中型航母。最要命的是,建好的五艘大型航母,有四艘是1944年以後才下水的,根本已經排不上用場了。



日本為了拼命造航母,其他軍艦的建造幾乎全都被壓縮。整個太平洋戰爭,沒有造出一艘重巡洋艦,輕巡洋艦隻服役了五艘(其中四艘還是戰前開工的),戰列艦隻有“大和”號和“武藏”號服役(都是戰前就下水了)。


驅逐艦算是日本方面戰時重點建造的,也只是建成了49艘,還不如美國的航母造得多。


所以說,日本能建造這麼多航母,實在是因為把產能全都投入在這方面了。其他軍艦甚至陸軍的武器都被嚴重壓縮了。(陶慕劍)


博物館的狐狸


對於這個問題,不妨想想日本為什麼能造那麼多戰列艦,日本能造那麼多航母絲毫不足為奇。

從今天的海軍角度來看,航母是十足十的大殺器,是艦隊的戰鬥核心,相當的昂貴和複雜。然而二戰爆發前的觀念卻不一樣,那時候人們給航母的定義是——新型的海軍廉價解決方案。

在大炮鉅艦者們眼裡,航母是個很可笑的東西,許多鉅艦派對航母嗤之以鼻,絲毫不覺得這東西有什麼用,雖然航母派隨之也不斷髮展,但他們終究影響力不足,這讓航母的發展長期營養不良。

不過日本卻不一樣,這個國家一直以來將自身定義為“追趕者”,在不斷吸收列強營養的同時,他們也會搗鼓些“彎道超車”的東西以縮短差距。作為海洋國家,日本很早就將目光投射到航母的發展上。

事實上世界上最早專門進行航母設計的就是日本,1918年英國用郵輪改造“百眼巨人”,並於1918年開工“競技神”後,日本緊跟其後,於1922年搶先建造出了“鳳翔號”航母,成為人類第一艘專門建造的航空母艦,對航母的重視可見一斑。日本海軍的發展思路非常符合“以正合以奇勝”的兵法,既要戰列艦等大炮鉅艦,也要航母這種新銳的“廉價解決方案”想方設法的“彎道超車”。

當然,這裡面其實也有日本海軍派系與陸軍派系的鬥爭因素在內,相比起其他國家大炮鉅艦主義者與航母派的鬥爭,日本海軍雖然也有這方面的阻力,但他們的主要矛盾卻是陸軍,兩軍都建設了自己的航空兵部隊,誰都想把自己整成個“高、大、全”的全系統制霸單位,這反倒促使了海軍的航母建設,這樣才能讓他們擁有大規模的空軍。

到太平洋戰爭爆發的前夕,日本實際已經從戰略上完全接受了航母,並擁有了一系列海軍航空兵的配套的使用經驗,航母在日軍中的地位也從“廉價解決方案”變成了“重要決戰兵器”,在與中國的屢次戰鬥中,日本人對航母的使用經驗不斷提升,也不斷刷新著對這種兵器的認知,嚐到甜頭的日本人當然會繼續加大航母的建造,何況這東西真的比戰列艦便宜和好造。


太平洋戰爭一爆發,日本的航母艦隊就綻放出超強的戰力,他們幹掉了珍珠港的太平洋艦隊,然後回軍南洋,一口氣幹掉了英、荷、美、澳、新組成的海上聯軍,英國人連續從本土組織了兩次“Z艦隊”試圖反擊,卻連續讓日軍的艦載航空兵打得全軍覆沒,日軍航母成了“一招鮮吃遍天”的存在,更讓部分原本持悲觀態度的海軍將領看到了勝利的希望,以山本五十六、井上成美、米內光政等為首的鐵三角本來極力反對向美英開戰,結果航母居然給了意外之喜,讓日軍迅速拿下了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大部分區域,還打得美英潰不成軍,這還有什麼好說的?必須大大的造航母!造最大的航母!

在航母帶來的巨大勝利面前,航母成了日軍的主心骨,不光有戰艦被拆了改航母,海軍還將製造戰列艦的大批資金資源都轉為發展航母,甚至不惜與陸軍公然搶食,撕破臉的挪走大部分鋼鐵資源,以至於陸軍大罵“海軍把造坦克的鐵都拿去造船了”。

海陸矛盾還催生了另一種神器的產物——日本陸軍為了爭口氣也跑去造船,還造了不少,日本海軍的船隻總噸位是150萬噸,而陸軍卻有210萬噸,甚至專門有高達18萬人的“陸軍船舶兵”,所以為了馬鹿之爭,什麼潛艇啦、航母啦陸軍也乾脆也就給造了。

日本陸軍建造的航母叫“神州丸”,早在1934年12月就完工了,有8100噸的滿載排水量,不過這艘船以今天的角度來看,更接近一艘“兩棲攻擊艦”,它能攜帶大批兵員作戰,能搭載大量作戰炮艇和50艘登陸艦,飛機只能搭載12架。

因為“神州丸”在登陸戰中表現的出色,它引起了海軍的注意,陸軍開始還騙海軍這是“放馬的甲板”,後來與海軍湊一起開始研究“舟艇航母”,這項計劃於1942年展開,雙方約定共造16艘航母,然後對半平分。不過“舟艇航母”計劃最終只造出了一艘9000多噸的“秋津丸”號,然後就在打打罵罵中拖黃了。

秋津丸還有幾艘姐妹艦“熊野丸”、“饒津丸”、“時津丸”,其中“熊野丸”服役到終戰,“饒津丸”則乾脆被日軍又改成了運輸船使用,“時津丸”沒有建造完工,戰後成了貨船。“秋津丸”最慘,1944年被美軍飛機炸得粉碎。

日本之所以能在二戰中建造那麼多的航母,可以說與其重視航母的態度有很大的關係,而且日本這個海洋民族對戰艦發展的嗅覺確實比較靈敏,他們不僅抓到了航母發展的先手,還由此發展型的開創了兩棲攻擊艦的雛形。再加上日本當年雄厚的造船實力和以海洋戰略為主的戰爭背景,他們造出海量的航母並不奇怪。


王司徒軍武百科


第一,日本是航母技術的開拓者,英國人最好的學生。

第二,二戰時代的航母和今天的航母不可同日而語。

英國是個很厲害的國家,雖然他們的軍隊不是世界上最強的,但是他們的創新能力很有一套。

世界上第一輛坦克是一戰時的英軍發明的,而世界上第一艘標準航母“競技神”號就是英國人發明的。

當時還是艦隊決戰時代,戰列艦帶著巡洋艦在大海上搜尋敵人,雙方見面決戰,比拼誰的艦炮多、口徑大、航速高、主力艦多。

所以航母出現是個跨時代的舉動,和坦克改變了陸戰一樣,航母改變了海戰。

日本陸軍師從法國,後又師從德國,而日本海軍一直師從英國,當然,幾乎全世界國家的現代海軍都是師從英國。

所以日本在英國發明航母之後也很積極的製造航母,畢竟其作為島國是必須要爭奪海權的。

1910年英國人在巡洋艦上嘗試起落飛機,1919年競技神號下水,而直到1924年這艘正牌航母才服役。而日本人的“鳳翔”號航母1922年就服役了,可見日本人對航母的重視和研發之快。

日本人從古至今都是非常善於學習強者的民族,英國航母空襲意大利塔蘭託,成為了日本航母空襲珍珠港的教材。

雖然日本是亞洲當時唯一的工業國,但是日本畢竟是個資源不發達的國家,像美國那樣下餃子似的出產航母是不可能的。(太平洋戰爭期間日美生產航母比為29:147)

所以那個時候航母一無法與現在的航母成本相比,二是可由戰列艦、巡洋艦甚至商船改裝。



比如說赤誠號和加賀號航母就都是由戰列巡洋艦改建而成,信濃號航母是大和級戰列艦中的一艘改裝,最上號航母是由巡洋艦改裝,而飛鷹和隼鷹兩艘航母更是客船改裝的,二戰可以,你放到今天商船改一艘,上陣就是送死。


然而日本人對美開戰前的十艘航母,是攢了幾十年攢出來的,不止靠侵略而來的物資,甚至壓榨本國國民,才攢出這一份家當,面對英美龐大的生產力和無窮無盡的資源,攢出來的艦隊最後只能走向毀滅。


歷史區的旅法師


日本在二戰時期共有25艘航母,其中在二戰爆發前日本共建造了10艘航母,二戰爆發後日本又建造和改造了15艘航母。二戰時期日本能夠擁有這麼多的航母,一方面是因為二戰時期日本的造船業比較發達,另一方面是因為二戰時期的航母和現在的航母存在一定的區別。日本是一個傳統的海洋國家,因為日本四周都是海洋,從古代的時候開始,日本就非常重視航海業的發展。

在甲午戰爭戰爭爆發前,日本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艦隊,憑藉著英國的大力支持,日本先後擊敗了清朝和俄國,成為了亞洲地區唯一的列強。在日俄戰爭勝利後,日本陸軍的發展基本停滯不前,但是日本海軍的發展速度卻非常快。日本海軍最早的老師是英國,但是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日本在航母發展上卻反超了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航母的概念開始出現,英國為了保持海上優勢,率先開始了航母的建設。

然而英國的第一艘航母還沒有建設完成,日本的航母就已經搶先下水服役,世界上第一艘航母的頭銜被日本的“鳳翔號”奪走。之後日本海軍發展速度迅速,成為了海軍實力僅次於英美的國家,雖然日本的整體海軍實力不如英美,但是日本的航母實力要強於英國和美國。因為日本擁有建造航母的技術和經驗,日本在二戰前後建設了很多高質量航母,日本的信濃號航母噸位超過7萬噸,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航母。

除了日本擁有建造航母的技術和經驗外,二戰時期的航母也比較適合大批量建造。二戰時期航母的製造成本和維護成本都不是太高,日本建設25艘航母,主要是因為時間不足和資源不足,假如時間和資源充足,日本建造的航母數量肯定會更多。而現代航母一般國家根本養不起,即使是財大氣粗的美國,也只有11艘航空母艦。


軍武小咖


這個問題也可以把主角換成美國,二戰美國為什麼能造那麼多的航母。

答案其實很簡單,工業化程度較高,再加上有意識地製造軍民兩用的船舶,即航母預備艦。

作為海洋大國,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對其海軍的投入處於絕對優先地位,其一直向海軍霸主英國學習,除了派出大量留學生前往英國學習海軍技術外,同時也購買了很多先進的英制戰艦,最典型的莫過於吉野號了。自航母問世後,重視海軍的日本也對其有所關注並相繼造了幾艘。值得一提的是,日本除了“買買買”之外,也一直致力於發展造船工業,像著名的三井、三菱這些財團都是以造船起家,且在世界船舶業也是具有一席之地。二戰期間的日本,不僅是在本土的擁有大型工業基地,更在朝鮮半島,東北地區的建設有成規模的工業基地,比如說臭名昭著的滿鐵株式會社。

然而,日本自華盛頓海軍軍備會議後,其海軍噸位受到列強的制約,無法隨心所欲地造軍艦。為了滿足未來對外擴張的需求,因此日本除了造重型航母外,還造了一批運輸艦,這批運輸艦在戰時,通過簡單的改造,即可起降艦載機,又稱航母預備艦。在二戰期間日本產出的航母中,這些改造後的輕型航母佔了大多數,當然美國也是這樣,二戰期間老美造了80多艘護航航母,這些航母主要承擔的是運輸船隊的護航任務。而正兒八經的作戰航母,則是雙方的重型航母,比如說參加中途島戰役的赤誠,蒼龍號,這些重型航母,在載機數量,續航力上,都是最高的,一旦損失掉,則很難補充。


兵說


20世紀30年代初,日本帝國海軍(IJN)意識到航母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進攻打擊平臺。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以及二戰爆發期間,日本帝國海軍(IJN)面臨相當大的挑戰。我們知道,長期以來日本的經濟幾乎完全依賴外國資源。日本為了實行對外擴張,首要任務就是必須確保來自由英國、法國和荷蘭等國控制的原材料,尤其是東南亞的石油和原材料。但是,這些原材料產地距離日本太遙遠。因此,日本帝國海軍必須建造能夠進行遠程攻擊的大型戰艦。

另外,長期的軍國主義擴張以及1937年中日戰爭,加劇了日本與美國的緊張關係,日本將美國視為其主要對手。因此,二戰爆發前的幾年,IJN就開始構建專門針對美國作戰體系。

由於日本一貫採用大膽激進的進攻戰術,同時認識到航母並非只是為主戰艦隊提供空中掩護的,航母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進攻打擊平臺。未來日本海上的作戰目標首先是打擊對方的航母,這樣才能削弱敵方整個艦隊的戰鬥力。

基於這個理論,日本必須先發制人,首先主動發起攻擊。因此日本特別重視航空母艦,日本帝國海軍強調擁有由輕型飛機組成的大型航空艦隊。按照這種作戰理論,日本將航母作為純進攻型戰略平臺,因此在設計上強調速度和艦載機數量。

一戰前,日本就一直想建立自主強大的海軍工業,並遵循“複製,改進,創新”的策略。到1921年,日本的海軍支出達財政預算的32%。1921年11月13日,日本鳳翔號航母下水,它世界上第一艘專門設計建造的航空母艦。

另外,由於1922年贏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國家之間簽訂了《華盛頓海軍條約》,該條約目的是為了限制各簽約國的海軍軍備。條約雖然造成大量建造計劃被取消,但其實暗地裡都在醞釀擴建海軍。如日本的赤城號最初設計規劃為天城級戰鬥巡洋艦,根據《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允許日本將兩艘停建的戰艦艦體用於改建成航空母艦,因此赤城號被改裝為航空母艦。

從1930年開始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帝國海軍實施一系列的海軍軍備計劃,大肆製造各類戰艦,其中就包括航空母艦以及水上飛機母艦。

1925年-1945年期間,日本陸續建造了11艘大型航空母艦、9艘輕型航空母艦、10艘護航航母、9艘水上飛機母艦。

為了迅速消滅敵人,日本人將他們的航母集結成能夠發動大規模進攻的師(通常由兩艘航母組成)。如第一航母師就是由赤城,加賀兩艘航母組成。到1939年,IJN擁有世界上最先進、最強大的航母艦隊。日本將航空母艦戰鬥力轉變成大規模的打擊力量,這種作戰能力在當時算是革命性的,也是戰爭開始初期的一個重要優勢。


血色黃昏的黃昏


二戰時日本為什麼要狂造航母?其實是被美英逼的

日本是二戰時期的三大海軍強國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海軍憑藉強大的海軍力量曾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一度打的美國人毫無還手之力。日本能夠在二戰初期力壓美國,主要依仗的就是其龐大的航母力量。珍珠港事變前,日本是世界第一航母大國,航母數量比美英都多。珍珠港事變後,日本繼續狂造航母,航母成為了日本海軍對抗美國的主要力量。那麼二戰時日本為什麼要狂造航母?其實是被美英逼的。

日本是個後起的海軍強國,雖然經過明治維新國家獲得了崛起,並在一戰後一躍成為了世界第三大海軍強國,但在國際上沒有什麼話語權,仍然無法和美英相抗衡。在華盛頓會議上,日本遭到了美英的聯合打壓,不得不接受《華盛頓海軍條約》。根據條約規定,日本只能保持美國和英國60%的主力艦噸位。受到條約的限制,日本不能大規模製造戰列艦等大型主力艦。由於日本的戰列艦嚴重超編,超過了華盛頓規定的配額,所以日本不得不忍痛拆除部分主力艦。但日本人根本捨不得,所以日本人就想出了造航母的辦法。

當時的航母不受重視,各國都把航母當成輔助艦隻,所以日本在華盛頓會議上獲得了81000噸航母噸位的配額。因此日本決定充分利用這些份額,把多餘的部分主力艦改裝為航母。這樣一來既可以彌補主力艦噸位限制的不足,還可以省錢,因為航母的價格比戰列艦便宜多了,一艘戰列艦起碼能造2艘以上的航母。其實日本也不想造航母,當時日本也同樣保持著大炮鉅艦的思想,造航母也是沒辦法的事。就這樣加賀、赤城兩艘戰列艦被改裝成了航母,兩艘航母耗費了54000噸的配額,加上之前的鳳翔號耗費了7000噸的配額,日本只剩下了2萬噸的配額。為了充分利用配額,日本又壓縮航母噸位,搗鼓出了兩艘小航母,一個8000噸的龍驤和一個12000噸的蒼龍,這樣一來日本用8萬噸的配額造了5艘航母。

由於主力艦份額受到嚴重限制,航母份額又用完了,為了追趕美英海軍,日本又採取了曲線救國的策略,繼續大造航母。當然,日本造的不是戰鬥航母,而是“準航母”,也就是潛水母艦、給油艦等輔助艦隻。這些輔助艦隻不佔噸位份額,但能快速的改裝為航母參加作戰。就這樣,到二戰前,日本已經建造、改建和確定建造、改造的航母以及“航母預備艦”達到了20艘以上,所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冒出了那麼多航母。可以說,日本能成為世界第一航母大國,完全是被美英逼得。至於美國和英國為何沒有建造那麼多航母,主要是因為沒有需要,同時缺乏對航母的足夠重視。不過在二戰中,隨著航母作用的凸顯,美英開始認真起來,兩國開始狂造航母,美國造了150多艘,英國造了50多艘(不含美國援助的30多艘),兩國的航母直接碾壓日本,重新奪回了航母大國的地位。和美英這兩個老牌海軍強國相比,日本底子太薄了,缺乏底蘊,和美英有著不小的差距。





林鄉人剛子


主要看和誰比:和美國英國比,日本造的不算多啦!
日本的大部分主戰航母還是戰前完成的,戰時,尤其是戰爭後期,因為受到美國的戰略轟炸和本國工業基礎的限制,造得挺少的。
大部分都是用原來準備造戰列艦和巡洋艦的艦體改造的,所以造得速度比較快。這有可能是你認為日本造的多的原因。其實這些改造的產品質量一般。


日本的航母對比美國而言,真的不多,日本沒有強大的鋼鐵產能和基地,也不具備美國和英國強大的工業能力。所以綜合數據上看,日本的航母數量是較少的。

日本在二戰時參與作戰的航母共有23艘,這些航母有自行研發的,也有以民用和商用船隻改造的。其實只有23艘航母。


23艘對比現在而言確實也是很多的,不過二戰時期日本的航母從製作材料和質量這兩個維度上去看 ,基本上就可以成為是粗製濫造了。

貨船上面鋪個木板都能叫航母,可不是好弄麼,而且當時的戰鬥機都沒有現在戰鬥機的掛彈量大。二戰時艦載機憑藉自身動力就能從航母上起飛,而且小巧玲瓏,運作簡單,兄弟們加把勁啊就能推走了。現在這空重十多噸的,實在不是那個年代的戰鬥機可以比的。

所以日本的航母空有數量,但是質量和實際的使用價值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不是很高的。

這樣回答,大家能明白怎麼回事了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