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可军:不同岗位,相同坚守,勠力同心抗疫情

左可军:不同岗位,相同坚守,勠力同心抗疫情

左可军,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鼻科副主任医师,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头颈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今天是左可军参加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驰援武汉医疗总队的第10天,也是他在对口支援武汉协和医院西院的第4个夜班。这个夜班是在所有班次中对身体生理与心理考验强度最大的,因为要从今晚零点开始工作,一直延续到明天早上八点结束,毫不夸张地讲,这是一个“黑白颠倒”、“混淆日月”的驱魔班。


左可军:不同岗位,相同坚守,勠力同心抗疫情


晚上9:30,左可军与所在医疗小组D组马俊、谭年娣、张亚东一行四人,开始在驻地酒店各自房间里,准备夜班所需的一切物品。帽子、口罩、手套、外套、内衣、内裤、专用鞋、洗发水、漱口水和手机(务必充满电,因为在8小时工作中不断要上微信传医嘱),一样都不能少,有些物品还需要准备双份,以便往返途中使用。至于个人特殊用品准备,例如眼镜、眼贴和暖贴等,则因人而异。这些物品集中在一起,往往需要用一个很大的塑料袋装起来。大家拎在手上,走在路上,鼓囊囊的,无需更多修饰,一种特殊身份的“职业形象”生动浮现,大家相互戏谑对方是武汉外来的“拾荒者”。

这两天,武汉天气变化极其反常,上午艳阳高照,下午风云突变,晚上雷雨交加,凌晨冰雹坠地,白天雪花飞舞,铺天盖地。外面银装素裹,分外妖娆,但左可军无暇顾及,无心欣赏。户外气温骤降,路上湿滑,给上下班出行徒然增加了很多困难。走出室外,寒风拂面,腿脚哆嗦。“南方人不来湖北,永远体会不到这种刺骨的冷有多冷,绝对不是妈妈觉得你冷的那种冷!”左可军说。好在远在广州的大后方,早有先见之明,中山一院提前准备了御寒物质,棉衣棉被、雨衣雨靴,适时运到。“驻地后勤小组陈振光教授、林指山科长、郑莹护长及时派发,上下班路上,天是冷的,脚是温的,心是暖的!”

晚上10:00,医疗队员陆续上车,各小组自报人数,司机确认到齐后,准时发车。为医疗队开车的姚师傅,两小时前就开始工作了,每开车4个小时,间隔休息2小时,然后继续投入服务,如此循环,没有停顿,没有休息日。遇到医护人员错过班车、医疗临时用车或车辆抛锚等突发情况,司机师傅们随时需要调整工作时间与节奏,及时补位,保障用车。用左可军的话说“司机同志,你我的时间不同步,我们的脚步却相同!”


左可军:不同岗位,相同坚守,勠力同心抗疫情


“今天同班的护士有十多人,包括认识的,不认识的,中山一院的,其他医院的,一辆车不够坐,后面很快发出了第二辆车。上车后,为了保存精力,大家都默默无语,闭目养神,心中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以最饱满的精神投入到今晚的工作当中去。”左可军说道。

去往医院的路上,多数地段都被交通管制,关键节点有交警与辅警站岗把守,普通车辆不让通行,医疗小组所乘车辆也要停下来接受巡查。“从白天停靠在路边的工作车辆上的积雪厚度,可以猜出,他们已经从早忙到晚,也许还要值勤更长时间。虽然岗位不同,大家都一样在坚守着…… ”

从驻地到医院距离21公里,大约需要40分钟。在医务人员专用通道口,医院保安人员看到他们的工作着装与医院标识,就会及时予以放行。在住院大楼过道,医务人员专用电梯也有保安把守和维护。这些人的工作时间往往比一个医疗小组更长,基本上是12小时两班倒。医院的防控工作离不开他们的守护!


左可军:不同岗位,相同坚守,勠力同心抗疫情


武汉协和医院西院作为武汉汉阳的重点防疫单位,接纳了市内大量危重症患者。医护人员由来自全国东、西、南、北、中的多支医疗队共同组成。从电梯里张贴的引导乘梯信息可以看出来,有黑龙江、陕西、甘肃、北京、湖南、广州以及武汉的医疗队汇聚于此。有些地区派出医疗队还不止一家医院,其中广州市就有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二医院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三家,黑龙江省也有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第二医院两家。尽管上班时见不到那么多的医疗队员,但仅该院就有上千名医务人员共同协作,一起抗疫。

晚上12:00,左可军与上一班医疗小组E组四名成员(李怡、邹外一、邢像斌和杨璐)交接班后,同组的马俊、谭年娣先进入隔离区(污染区)工作,左可军和张亚东则留在非隔离区(非污染区)工作,通过手机微信、对讲机和固定电话保持内外沟通,共同观察和处理五十名住院患者的病情变化,计划四小时后两个小分队互换岗位。

凌晨3:00,隔离区突然出现病情变化,一位年迈的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并有逐渐加重趋势,在采取常规方法增加吸氧浓度后,仍无明显效果,立即请求气道插管支援。左可军与同事在多方联系与协调后,赶紧请示了医疗队驻地的二值医生。时间就是生命,片刻不能容缓!医疗组领队朱庆棠教授不辞辛劳,亲自驾车,搭载二值刘勇军教授前来救援。他们半小时抵达后,左可军也穿好防护服,跟随刘勇军教授提前进入隔离区。在值班护士孙玉林、周璇和丘梦等共同协作下,摇好床位,摆好体位,静推镇静、麻醉与肌松药,刘教授利用可视喉镜,暴露声门,顺利地将导管插入气管中,左可军快速拔出引导钢丝,固定插管,患者生命体征立刻好转,病情很快转危为安。气管插管操作看似不难,但在特殊环境下,每个环节要做到万无一失,并非易事,没有队友之间的齐心协力,无法顺利完成。


左可军:不同岗位,相同坚守,勠力同心抗疫情


凌晨4:00,队友张亚东进入隔离区,与左可军一起继续观察每个病人的病情变化,处理医嘱、病程与验单,腿脚不停,指尖不辍。不知不觉,窗外天边初露曙光,天空越来越明亮,旧的一天正在褪去,新的一天正在来临。

早上8:00,与下一班次B组四位成员(陈传希、马仁强、刘斌和刘王凯)以及二值黎丽芬教授完成交接班,然后走出隔离区,回到非隔离区,快速走进洗手间,进行头面部尤其是五官部位的重点冲洗,手部冲洗和全身淋浴。按照防疫要求,这一过程需要持续30分钟时间。走出浴室,大家无暇顾及脸上的一道道压痕与红斑,赶紧带好口罩,穿好往返途中防护的衣物,左可军和队友们便可以在休息室等候返回驻地的班车了。

病房过道里,保洁员早已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工作,地面收拾得干干净净,房角各种杂物也被分类,及时送走,目光所到之处都清清爽爽,井井有条。左可军通过打听,得知这是一位住在汉南区的段阿姨,今年72岁高龄,家中老伴和独子都因接触过疫区患者而在家各自隔离中。她说自己人老心不老,身体硬硬朗朗,没啥毛病,能出来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心理很充实。在这种的特殊时期,除了疫情隔离者、抗疫志愿者外,医院想要招聘合适人选做保洁工作,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她说中午还要进入隔离区进行清洁工作。


左可军:不同岗位,相同坚守,勠力同心抗疫情


上午10:00回到驻地酒店门口,后勤分队已为医疗队准备好了酒精喷壶,每个人全身上下,从头到脚,从前到后,需要反复喷洒,接受一次全面的消毒,来一次痛快的酒精浴。每个人带着一身酒味走进大堂,等候里面工作人员额温枪的“扫射”,体温正常方可入内。最后走进房间,更换衣物,一头栽在床上,这才真正结束了“白天不懂夜的黑”的夜班。

医疗小组的一个班次,看起来就是四个人的工作,但从开始到结束,直接参与的环节有七八个之多,涉及的人员(包括司机、交警、辅警、保安、医生、护士、保洁员、酒店工作人员和驻地后勤人员等)竟然多达二十人以上,这还不算每天上班见到或没见到的公路消毒员,医院其他科室的会诊和检验人员,为医护人员和病人提供一日三餐的送餐人员,以及驻地酒店住宿与餐饮服务人员,等等等等。虽然大家的时间不同步,脚步却是一致的!


左可军:不同岗位,相同坚守,勠力同心抗疫情


在这疫情蔓延和人心不定的特殊时期,每天有这么多人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无怨无悔、默默奉献,推动每天的工作向后延伸,推动抗疫的步伐不断向前。危难来临,没有一个人当旁观者!

什么是同舟共济?什么是众志成城?什么是万众一心?什么是同心抗疫?在抗击新冠肺炎的路上,你我岗位的时间不同步,但我们逆行的脚步却相同。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激昂高歌,更没有空谈阔轮,这就是最直白的践行,这就是最务实的诠释,这就是最正向的弘扬。一方难,八方援;人心齐,泰山移。同心同向,所向披靡,必将驱除瘟神,夺取胜利!武汉市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武汉必胜!湖北必胜!中国必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