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漢而起的“宗師”為何在歷史上起起伏伏?

宗師一職,起源於西漢平帝時期,東漢及曹魏時期,宗師被合併。到了西晉的時候又重新設立,北魏時承襲漢制設立宗師一職,西晉南渡後宗師一職就不再設立,但史料中仍有提及,因此也可商榷。及至隋唐之時,宗師之職恢復漢制,最終省並。

制度淵源

王莽時期擔任過宗師一職的僅有南陽人李通,即便是挨著漢朝的三國時期,也沒有設宗師這個職位。宗師再西漢時期是郡國自己所所置,並非中央官員,也非必以皇族為之,這與種特殊時期所帶有的官員屬性和兩晉南以及北朝時期的宗師是不同的。

再到兩晉時期重新設置的宗師,其實已經和漢朝時期的官員屬性有了很大的區別。

自西漢而起的“宗師”為何在歷史上起起伏伏?


兩晉150餘年裡,有史記可尋的宗師也就只有五人。與西漢不同的是,兩晉的宗師人選皆來自宗室,基本都是封王一級的宗室弟子,可以說也是晉皇族的絕對主力。並且,“晉制"宗師的官銜品級有了很大提升。首任宗師扶風王亮時任衛將軍,為二品,其後的梁王肜先領太宰一職,再代高密王泰為宗師,太宰同樣是一一品官職。因此,“晉制"宗師不僅全部由宗室子弟擔任,在官職品級上也遠高於西漢,這一改變被北魏所承襲,並在北朝發展出了新的官制體系。


自西漢而起的“宗師”為何在歷史上起起伏伏?

這是北魏前期道武帝拓跋理所設立的宗師一職。北魏宗師的再一次出現是孝文帝時期,隨著孝文帝興漢制,立朝堂,整個北魏的宗師官制也由此固定下來。前文說到,北魏宗師取法晉室,僅設一人且終身任職。有史可考的北魏宗師共有九人,基本每朝一位。唯一的例外是孝明帝時期的元雍,因其把持朝政,被胡太后所猜忌,被害後改換元欽。這次更迭,是因為孝明朝政治鬥爭,非常制使然。

自西漢而起的“宗師”為何在歷史上起起伏伏?

北齊官制基本沿襲北魏,擔任過宗師的共有兩人,分別是清河郡王高嶽和平泰王高歸彥。因為北齊朝政紛亂,宗室之間傾軋不斷,因此,也無法探尋北齊時的宗師官制情況,只能勉強進行比較。北周的官制與南北各朝都有所不同,宇文泰雖沿《周禮》設官,但是在宗師官職上進行了改良。

通觀北周國祚,任宗師者依次為宇文邕宇文深、宇文椿、宇文興、宇文胄等七人。但與北魏宗師不同的是,北周七位宗師集中在明帝與武帝兩朝,其任免情況充滿了隨意性,這與北周動盪的社會歷史現實是密不可分的。隋唐之際的宗師官制已經再次與漢制統一,因此隋唐時期的宗師重又變成了地方官職,不久省並,盛於兩晉南北朝一時的宗師最終消失。

自西漢而起的“宗師”為何在歷史上起起伏伏?

職能分配

整個宗師官制從西漢一直延續到隋唐,在此大致將其分為三個種類。

其一,地方職官。西漢隋唐的宗師是毫無疑問的地方職官。從最早的西漢來看,王莽設立宗師,其主要的職能就是針對地方上的劉氏子弟,進行約束、教育以及指導。但漢代的宗師主要負責監察、教育,而實際的處理仍要向中央上書,再由九卿之一的宗正卿負責處理。

隋唐沿襲了這一制度,在各州郡設立宗師一職,但依然只有監察、教育之權,無法直接對宗室子弟進行處理。此時管理宗室的權力已經併入太常寺,從整體官制考慮也無需賦予宗師額外的實際處理權。此時的宗師職權雖小於南北朝,但身為外臣能有資格監管宗室子弟,本身就是一種權力的體現。


自西漢而起的“宗師”為何在歷史上起起伏伏?

其二,中央職官。這是整個宗師官制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宗師作為中央職官起源於兩晉,晉室宗師除了中正官以外還有族老的責任,協助皇帝訓導宗室子弟,對其進行教育與處理。這裡的教育與處理,可以從“小者正以義方,大者隨事聞奏"中看出是一種模糊性的職權分配,即宗室子弟如有犯錯,大事需要上報皇帝,而小事就由宗師自已負責處理,這與西漢以及隋唐都是不同的。晉以後的宗師在職權分配上是一脈相承的,在北魏尤其被髮揚光大。

縱觀北魏一朝,宗師都是作為中央職官出現的,彭城王元勰傳中說宗師的主要職責是“專主宗制,糾舉非違”,這與晉制宗師確有相似之處。而北魏太和以後的宗師也負有協助皇帝訓導宗室子弟,對其進行教育與處理的職責。

自西漢而起的“宗師”為何在歷史上起起伏伏?

《北史》中說靈太后臨朝期間,以元願平“暴亂不悛”“付宗師嚴加誨獎",此外,北魏宗師同樣有召集宗議,協調皇族事務的職責。例如孝明帝時,廣陽王元淵與城陽王元徽之妃於氏通姦,時任宗師的元雍就主持了宗議,對元淵行了處理,並協調了元淵與元徽之間的關係。

其三,禮儀性虛職。隨著北魏分裂,北朝政治鬥爭不斷,朝局混亂不堪,有理由推斷自北魏分裂後的宗師都已經成為朝中宗室出身的權臣所需要領受的一個禮儀性虛職,理由如下:

自西漢而起的“宗師”為何在歷史上起起伏伏?

宗師的領受具有間歇性,非常設職位,也非終身任職。從北齊一朝來看,僅有宗師兩人,且非上下承接。而北周的宗師人數則有七人,多集中在明帝、武帝兩朝,他們的任期從一到兩年不等,甚至有中途卸任而後復任的情況。例如宇文孝伯,其傳中說:“尋拜宗師中大夫。六年復為宗師”,可以看出,宇文孝伯曾經兩次擔任宗師-職。此時的宗師設立充滿隨意性,不再是負責皇室事務的固定實職。

宗師的任命與虛職相連。以北齊時清河王高嶽為例,他先後擔任冀州刺史、西南道大都督河南總管等地方實權官職,間或擔任太尉、尚書左僕射等中央官職,但時間都僅有數月或一年。觀察高嶽領受宗師時的職位,是“使持節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宗師、司州牧”,”這一系列職位中,基本都是虛職,因此,作為一併分封的宗師,此時應該也是禮儀性虛職。囿於史料所限,無法對宗師這一官職的具體職能進行闡述,但基本可以推斷出宗師在各個時期的職能分配,這與魏晉南北朝特殊的社會環境有關。

自西漢而起的“宗師”為何在歷史上起起伏伏?

宗師設立的社會緣由

最早管理宗室的官職記載來源於《周官》:“春官小宗伯,掌三族之別,以辨其親疏",而秦置宗正卿正式掌管皇室親屬,並延續至東晉。魏晉南北朝設立宗師,與特殊的社會歷史環境是分不開的。其具體原因如下:

王莽在平帝五年曾經有過封爵行動。此外,平帝駕崩後,中央權力被王莽一手掌控,他必須對分佈在各郡國的漢宗室子弟進行控制。因此,王莽設立宗師一職也就可以理解了。

另外,從《晉書.職官志》來看:“宗正,統皇族宗人圖諜”,此時的宗正已經沒有管理宗室子弟的職權,那麼就需要新的官制對宗室子弟進行管理。《通典.宗正卿》中“晉兼以庶姓”引用《山公啟事》:“羊祜忠篤寬厚,然不長理劇。宗正卿缺,不審可轉作否”。對於外姓擔任的宗正卿,顯然無法將直接管理皇室的權力交付。

自西漢而起的“宗師”為何在歷史上起起伏伏?

特別是繼承了晉室官制的北魏等遊牧民族王朝,他們的宗室子弟對於漢人的天然看輕,導致了作為皇室貴族的他們不可能接受外姓擔任的宗正對其進行訓導與管理。而虞信的《為杞公讓宗師驃騎表》中也說:“伏見詔書,以臣為使持節、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宗師中大夫...宗為師,更求同姓之國”,也說明即使在皇族內部,宗師也一般授予與皇帝血緣較親近之人。

九品中正制的實行,要求皇室向門閥世家作出表率。值得注意的是,宗師官制盛行的兩晉以及北朝,九品中正的施行實際上與宗師官制的逐漸發展是相一致的。例如司馬唬傳中就有:“以宗室選拜散騎常侍,累遷尚書。

自西漢而起的“宗師”為何在歷史上起起伏伏?

但根據上文所提,宗正卿在晉朝的職能僅有“統皇族宗人圖諜”,因此,此處的“宗室選"實際是由宗師仿照中正對宗室子弟進行品評,再由皇帝對其德才兼備者進行選任。而繼承了晉室官制的北魏,在道武帝拓跋燾重設宗師一職時就規定了它作為宗室中正的作用。北魏孝文帝改制以後,雖有吏部對宗室子弟進行入仕考核,但是隨著北魏宗室的不斷擴大,不可能每一位宗室都能獲得官職,而針對宗室內部的品評,仍然需要宗師來對其進行把握,起碼對於較為重要的官職或是皇帝血緣較親者應該是如此的。此外,作為少數民族王朝,北魏等朝也需要遵從漢制,使得原有的部落血緣逐漸貴族化,從而更好地與漢人門閥進行合作,因此,仿照漢族門閥的中正品評,也就成了北魏等朝設立宗師的社會緣由之一。

家國天下思想的淵源,皇室作為第一門閥世家的需要。梁滿倉認為“皇室宗族隨著改朝換代衰落的可能性極大,而士族門閥宗族則更具有穩定性”,因而,對於晉室宗族的司馬氏而言,如何保持自己作為第一世家的地位就成了一大問題。特別是永嘉之亂後,晉室南渡,實際上形成了晉室與江東門閥世家共治天下的局面,特別是在世家大族長期把持朝政的情況下,就需要宗師來對宗室進行輔助,從推舉人才到協助管理宗室,宗師從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皇權在宗室內部的獨立性,而宗室子弟的出仕在更好地拱衛皇室的情況下,也離不開宗師的幫助。

自西漢而起的“宗師”為何在歷史上起起伏伏?

而到了北朝,少數民族王朝皇室對於宗師的需求比晉室更甚,按週一良所說:“蓋北方漢人重宗族,甚於南朝,加以鮮卑氏族部落舊習,故宗師、宗正等具有一定權力”。一方面,北魏等朝依然需要宗師作為皇室專有的中正官來幫助品評推舉宗室子弟出仕,從而對皇室進行拱衛;另一方面,少數民族部落在漢化的過程中同樣也形成了宗族意識,宗師作為協助皇帝管理宗室子弟的官職,實際上就等同於各朝皇室宗族的族老角色。

此外,由於少數民族王朝宗室子弟學識淺薄、野蠻粗鄙,整體素養滯後於王朝發展的需要。因此,也同樣需要宗師“風標才器,實足軌範",充分發揮榜樣的力量,引導宗室奮發進取。在考慮家國天下關係的基礎上,無論是東晉與世家共治天下的情況,還是北朝少數民族王朝逐漸漢化的要求,宗師的出現與盛行都是與當時的社會歷史狀況緊密相連的,因而也就可以理解在魏晉南北朝特殊的社會歷史階段結束後,宗師官制逐漸衰落乃至消失不見的問題了。

自西漢而起的“宗師”為何在歷史上起起伏伏?

結語

宗師官制從西漢首創,直至隋唐消泯省並,其全盛期在魏晉南北朝。從西晉來看,魏晉禪代並不代表新生的王朝亳無隱患,缺少了戰爭的改朝換代,前朝的大多數門閥貴族在西晉仍然擁有巨大的權力。怎樣在世家門閥的包圍中維護作為皇室的優越性,晉武帝司馬炎最終選擇了宗師官制,在外姓宗正無法幫助皇室的情況下,宗師就成為了皇帝為發揚宗室而選擇的另一種方法。依靠宗室實權大臣,在九品中正制的框架下推舉宗室子弟出仕,拱衛皇室,不得不說在晉室衰微的情況下是一步絕妙好棋。而最後宗師被裁撒,宗正被省並,也恰在桓溫當政時期,距東晉滅亡已不遠矣。

反觀北朝的宗師官制,特別是北魏、北周兩朝,在繼承了原有“晉制”宗師的狀態下,不僅擁有品評宗室子弟,推舉其出仕的權力,還獲得了協助皇帝管理皇室事務、協調皇族關係的權力。北朝的這樣--種宗師官制,本質上來說應該是較為畸形的。

自西漢而起的“宗師”為何在歷史上起起伏伏?

北魏後期一直到北周時期,宗師官制在逐漸衰落成為禮儀性虛職的情況下又發展出了新的內涵。對於東魏、西魏而言,宗師已經成為一個觀賞性的虛職。而終北周一朝,基本上所有擔任宗師一職的都是宗室中的實權大臣,能夠主掌朝政的存在。因此,在宗室出身的實權大臣不想篡位的情況下,宗師實際上就成為了他在皇室宗族範圍內所能領受的最大官職,畢競按照傳統的宗族觀念,即使是皇帝,作為宗族的一員,也是要服從宗族族長的命令的。

而到了隋唐時期,逐漸穩固的皇室已經不再需要宗師這一官制來拱衛皇室,於是重拾漢制,而在宗正都被太常所省並的情況下,宗師作為特殊時期的特殊官制的消亡也就可想而知了。但我們需要承認宗師官制作為拱衛皇室、協調宗室推舉人才的一種方式,在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仍然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