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这里对历史文学的描写,可能会让我们联想到鲁迅“荒原中的呐喊”

花了很长一段时间,而且是以断断续续的形式,才把这本《文学的故事》读完。

虽然本书定位为普通读者,而且著名历史学家房龙也称赞本书为:“迄今为止我读到的最适合普通读者阅读的文学史”,然而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而言,读来还是觉得甚为吃力。

至于造成吃力的原因,并不是书中语言表达晦涩难懂,也不在于自己理解力不够,而是在于自己是一个对英美文学认识度极为浅薄的存在,故有此吃力之感。

事实上,本书最初也只是面向英美读者而创作,所以房龙先生的话语,或许可以如是表达,更为精确:“迄今为止我读到的最适合欧美普通读者阅读的文学史。”

其实要想写好一个地区的文学史,就已经极为不易,更何况还要囊括欧美十数个地区的文学史,因此作者在书中提到自己的一生都在为写作本书而准备,并非言过其实。

虽然本书只是历时四年而完成,然前期作者的阅读书目及其为本书准备的学术资料之多,恐怕令人想象,同时把大量庞杂的且不同体裁的文学知识融会贯通,系统化建构自己的文学批评观,从而创作这样的一本皇皇巨著,也并非轻而易举之事。

很庆幸的是这位哈佛大学教授约翰•玛西先生以其深厚扎实的学术功底,通熟易懂的语言表达,高屋建瓴的批评视角,从而成功地系统化展现了欧美主流文学世界的整体轮廓。

我曾见南京大学文学院程灿章教授在评价桑禀华教授的《中国文学》时,如是评价:“高瞻远瞩,从简驭繁,才能高屋建瓴,纲举目张,做到既有论述高度,又有信息密度。”我想,本书也可参考以上评价,既有论述高度,又有信息密度。

虽然,作者在书中自谦式地表达:“本书仅是自己所偶然间读到的有关一些作家及其作品的杂评。”然而,从作者涉及的文学地区,时间,人物,形式四个维度来看,这只能说是过谦之语。

从地区维度而言,本书提及的涉及古希腊,古罗马,犹太,东亚,拉丁,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英国,俄罗斯,荷兰,法兰德斯,斯堪,美国等16个地区。

从时间维度而言,从古希腊,古罗马顺延到中世纪,一直到19世纪才结束。从人物维度而言,各地区文学典型代表人物达三百多人。从文学形式维度而言,涉及历史,哲学,诗歌,戏剧,哲学,散文,小说等体裁,几乎涵盖文学所有体裁行式,因此以上四个维度足以说明作者的用功至深与学术功底。

不过书中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或许在于,作者仅以一章的内容,轻描淡写整个东亚文学史。但作者也在文中做了巧妙解释,并且是引用孔子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借此说明自己对东亚文学的认识浅薄,同时又反证了文学世界的广博。

事实上,在整个东亚文学的世界中,中国文学称得上是主流文化体系代表之一,即便放眼全世界,中国文学也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如果有人参考本书作者的做法,去梳理一部关于中国的文学史,旨在面向全世界普通读者推广与介绍中国文学,也是可称得上一项实现本民族文化复兴的重大担当。

当然市面上也不乏有诸多国人撰写的《中国文学史》,然而,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当时)曾在新亚书院讲授《中国文学史》说:“直至今日,我国还未有一册理想的《中国文学史》出现,一切尚待吾人之寻求与创造!”虽然距离钱先生持如此观点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了,但至少目前,在我的阅读视野里,还未曾见到一本能够达到类似本书论述高度与信息密度的中国文学史,实为人生一大憾事。

这里对历史文学的描写,可能会让我们联想到鲁迅“荒原中的呐喊”

文学的故事

不过,作为一个中国的普通读者,在阅读这样的一本极具信息密度的文学书籍时,大都处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状态,即便是自己稍微熟悉的西方文学人物,我也会在本书中触及到此前自己对其完全陌生的人物事迹及人物评价。

如:马克•吐温,美国最具创造性、思想最深刻的作家,被豪森•奥威尔誉为:“美国文坛的林肯”,更是被作者誉为:“没有哪个作家比马克•吐温更适合写美国,也没有哪个国家像美国一样,有这么一个天才的作家来向世界介绍自己”。


这里对历史文学的描写,可能会让我们联想到鲁迅“荒原中的呐喊”

中国文学史

本书提到,他最早的作品《海外的阿木林》,居然是其在欧洲工作时旅行通信的合集。此前,我对它最早的作品一无所知,虽然至今我也并不记得,但有了本书,便可随时查阅,同时,我也可以在本书随时检索稍微熟知的西方文学作家的事迹梗概与人物评判。

当然,由于本书涉及的文学人物多达三百多人,故其人物事迹与人物评价,真是极难记住,甚至有可能读完就全忘了,即便是做了很多笔记,也不见得能够一直记住,与其这样,倒还不如一气呵成式读下去,让自己完全沉浸或享受在这样的文学空间里,与作者笔下的那些在文学历史长河处铸就起伟大丰碑的高贵灵魂,实现一场跨越古今,横贯中西的思想交流。

我想,本书作为面向普通读者的通识性文学著作,不仅叙述语言通俗易懂,而且批评观点精巧透彻,普通读者必定可以借此深入主流欧美文学世界之堂奥,专业人士可以再次纵览主流欧美文学世界之大观。


这里对历史文学的描写,可能会让我们联想到鲁迅“荒原中的呐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