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個人理財》


《個人理財》

我們很多人都在投資理財,希望早日實現“財務自由”。但是,對於理財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可能有些朋友還不能準確地把握。也許有人會問,瞭解這些基本概念有什麼用?會理財技巧才能賺錢呀。真的是這樣嗎?語言學家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腦子裡沒有一個概念的話,我們的腦子就傾向於不去想那個事情。相應地,如果腦子裡的一個概念不準確,或者沒有準確的定義,那麼你必然沒辦法正確地思考下去。

今天為你解讀的這本書,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金融學譯叢”系列圖書中的一本,這套書出版的目的,是把西方,尤其是美國這些金融體系相對完善的國家最權威的金融學著作,介紹給中國的廣大讀者,這其中,有很多是被實踐證明最有效的金融理論和實操方法。《個人理財》這本書已經出到第六版了,非常受讀者歡迎。

這本書的作者名叫阿瑟·J·基翁,是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一名金融學教授,他寫的書很多都被作為美國大學的教科書。今天要講的這本《個人理財》,可以說是美國個人理財教科書中最受歡迎的一本,也是美國個人理財規劃師最常用的參考書。

那麼今天,我就為你介紹五個重要的基本概念,具體來說,就是:第一,知識是最好的保障;第二,淨資產;第三,流動資產管理;第四,投資與投機的區別;第五,複利。

上半部分

我們先來看看:知識是最好的保障。提起理財知識,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可能就是那些晦澀難懂的金融術語、複雜的圖表,還有各種經濟學原理。事實上,基本的理財知識並不難,通過學習理解,可以快速掌握。比如,我們後面會陸續介紹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知識。即便如此,也許有人還是會覺得麻煩,認為請個專業的理財顧問就可以高枕無憂了。但事實上,即使是專業的理財顧問幫你制定了一個理財規劃,在實際操作中,還是要靠你自己來執行,並承擔最終責任,想想看,那些保險銷售顧問、個人理財顧問和股票經紀人,他們做事情的出發點,肯定是為了他們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你的利益。

比如,保險銷售顧問為了獲得佣金,可能會竭力向你推銷某一保險產品,但這其實並不是你所需要的;個人理財顧問為了獲得豐厚的佣金,可能會向你大力推銷某類共同基金,因為這樣收取的費用會比其他同類產品高得多。

因此,知識是最好的保障,這其實也是保護你自己的唯一途徑。掌握個人理財知識,能夠讓你更好地挑選適合你的顧問人選,避免吃虧上當。甚至,你可以不用找理財顧問,自己直接來做理財規劃。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淨資產,這是衡量個人財富的指標。淨資產是什麼呢?我們知道,資產是你擁有的財產,負債是你從別人那裡借來的東西,而淨資產就是你的總資產減去總負債,它代表了個人財富的積累水平。如果個人負債的價值大於個人資產的價值,那麼,你的淨資產就是負數。也就是說,你喪失了償付能力,已經資不抵債了,很有可能會破產。那麼,究竟什麼樣的淨資產水平才算合適呢?這本書告訴我們,要看你的理財目標,以及你處在哪一個理財階段。我們可以想象得到,25歲的人其淨資產水平要比45歲的人低得多。但是,究竟哪種財務狀況更好呢?答案並不一定是淨資產水平越高越好,而是要看誰更好地實現了自己的理財目標。你的理財規劃就是管理好你的淨資產,以便早日實現你的目標。

我們都知道“花錢總是比存錢容易”,因此,理財不是自發行為,必須要有計劃。怎麼管理淨資產呢?有什麼好用的工具嗎?下面我們來介紹幾個好用的理財工具,它們是個人資產負債表、個人利潤表和財務比率。一個一個說。

個人資產負債表,就是在特定日期內說明個人財務狀態的報表,也就是說明你擁有多少資產,要償還多少負債,有多少淨資產。個人利潤表,就是幫助你分析收支情況的報表,它能告訴你在一段時間內,你的總收入水平是多少,總開支是多少。而財務比率,就是一系列的比率指標,它們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幫你分析當前的財務狀況,以及自己是如何管理自己的財產的。

形象地說,資產負債表就像是個人財務狀況的一張快照:它告訴你,在特定時點上,你積累了多少財富。而利潤表更像是財務的一部電影:它能告訴你在一段時期內,你的錢從哪兒來,到哪兒去。如果你的收入大於支出,餘下的淨收入就可以被用於儲蓄或投資;而如果你的支出大於收入,利潤表就會告訴你,錢都去哪兒了,讓你及早發現問題。一個有效的利潤表,是不會讓你在月末的時候,還不知道這個月的錢都花到哪裡去了。而財務比率,就像是財務的溫度計,能幫助你衡量自己對財務的管理水平,檢查自己的財務狀況是否健康。

通常情況下,個人利潤表完全是以現金流為基礎編制的,也就是說,只有真正收到錢了,你才能記錄為收入;只有真正把錢花出去了,你才能記錄成支出。

比如,你的工資是收入,但借來的錢肯定就不能算收入了;你用信用卡買了立體音響,不應當出現在個人利潤表上,但你還錢給銀行或信用卡公司的時候,這筆支出就會出現在利潤表上了。所以,利潤表能真實地反映個人和家庭的現金流情況。

瞭解了淨資產,我們現在來總結一下,淨資產就是你的總資產減去總負債,這個差值最好是正數。當然,淨資產水平也不是越高越好,衡量的標準,要看是不是實現了自己的理財目標。如果淨資產是負數,就需要警醒了,這意味著你已經資不抵債了。事實上,無論你賺多賺少,成功理財的關鍵都在於控制,所以管理淨資產就顯得很有必要,這裡,主要為你介紹了三個好用的理財工具,它們是:個人資產負債表、個人利潤表和財務比率。用好這三個工具,你就能時時知道自己的財務健康狀況,也能更好地實現自己的財務目標了。

接下來,我們看看:流動資產管理。說起流動資產,它就像現金一樣方便,指的是比較容易兌現的投資和資金,比如,你的銀行儲蓄、支票賬戶、貨幣市場共同基金。如果把流動資產看作是一個蓄水池,收入就相當於流進蓄水池的水,而生活開支就像是流出蓄水池的水。實際上,錢總是進進出出,保持一定規模的流動性資產,你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蓄水池”乾涸。誰也不想自己的流動資產像水一樣全部蒸發掉吧?因為可以隨時兌現,流動資產的收益就比較低,風險也自然比較低。那為什麼要持有流動資產呢?一方面可以讓你獲得投資收益,雖然現在的銀行利率並不高,但總比你把現金拿在手上要強吧;另一方面,它也不會影響你使用,你可以隨時把流動資產兌現出來,應對緊急情況。

還記得2008年的美國金融危機嗎?相信很多人都記憶猶新,這場突如其來的危機讓很多美國人的經濟生活受到了嚴重衝擊,甚至還波及到世界上的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在這場危機中,本書的作者基翁看到了美國人應對危機的能力是如此之弱,簡直超乎他的想象。特別是當經濟危機來臨時,很多美國人都沒有儲備應急資金,這就像是在“高空鋼索上行走,而下面竟然沒有安全網做保護”。雖然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個人理財規劃的核心是賺錢,但是,如果沒有對意外事件做好準備,比如說,車子突然壞掉了,或者你失業了、生病了、受傷了,那就根本不可能實現理財目標。

記住,未來是不可測的!你沒有超能力,不可能預知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但你卻可以為未來做好準備。具體該怎麼做呢?很簡單,就是預留一定數量的應急資金,以備不時之需。畢竟,一筆預料之外的支出可能會讓你個人的財務狀況陷入滅頂之災,我們不能冒這樣的風險。

因此,流動資產的管理就非常重要,那持有多少流動資產,以何種方式持有呢?如果流動資產太少,會很危險,因為不足以應急,很有可能會動用其他資產,比如,賣房,這樣的成本實在太高了;而反過來,如果持有的流動資產太多,就意味著你的資金回報太低,也實在不划算,會影響你實現理財目標。所以,你需要在資產的流動性和收益性之間保持平衡,選擇一個合適的比例持有應急資金。

比如,有經驗顯示,把相當於6個月的生活開支作為應急資金儲備比較合適。這筆錢需要長期持有,不能輕易動用。當然,一開始你存這筆錢時可能會非常困難,因為每個月的工資就那麼點兒,而想要買的東西卻那麼多,所以,你需要採取一些辦法來剋制自己。比如,你去銀行辦理一項關聯業務,每個月發工資的時候,銀行會自動扣轉一筆錢到另一個賬戶內,作為應急資金備存,這樣,你就可以少一些糾結了。當你存夠了這筆應急資金之後,就可以考慮其他收益相對較高的投資了。

那麼,以什麼樣的方式持有流動資產會比較好呢?一些理財產品是不錯的選擇,比如,貨幣市場共同基金、國庫券以及儲蓄債券等。具體選擇買哪家的產品,可以從四個角度來考慮:

一是,哪家金融機構能夠提供你所需要的服務?比如,你想開立一個支票賬戶、貨幣市場賬戶,或者是需要申請一筆4萬元的住房貸款,那你就從可以提供這些服務的金融機構中去挑選;二是,問問自己,這筆投資安全嗎?有擔保嗎?這家金融機構可靠嗎?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那就可以選擇;三是,與所需服務相關的成本和收益是多少?比如,你可以看一下,這家金融機構有沒有設定最低儲蓄要求,有沒有要收取的其他隱性費用。如果有,就要慎重考慮了。對你而言,追求的目標肯定是成本最低,收益最高;第四,你還要考慮服務是否便利,儘量挑選一家地理位置和營業時間都更方便的金融機構吧。

選好了適合自己的金融機構,接下來,你可以找機會結識銀行經理並跟他聊一聊,你跟金融機構之間的“私交”越融洽,就越能獲得滿足自身要求的服務,而且,你對自己的投資決策也會感到滿意。當然,你也不要把自己綁定在某一家金融機構。事實上,每家金融機構都有自己的優勢,能夠提供各種各樣不同的服務,收費水平也存在差異。你可以把各家金融機構的優勢組合起來,挑選最有利、最符合需求的服務。

此外,你也許會認為,把錢放在任何金融機構都是安全的,其實不然,金融機構也是有風險的,當風險集中爆發時,實際上損失的就是你的資金,因此,一些金融機構已經為存款購買了保險。瞭解這一點也非常重要。

比如,你在一家金融機構開立賬戶,這家金融機構有某個保險公司提供的保險。根據該金融機構的規定,每位存款人的最高保險額為150萬。這裡需要注意,它強調的是每位存款人,而不是每個賬戶。如果你在這家機構名下同時擁有兩個賬戶,一個是金額為100萬的儲蓄賬戶,一個是金額為70萬的支票賬戶,那麼,你的賬戶總價值就是170萬,但你能享受的最高保額只能達到150萬。但是,如果這兩個賬戶一個是在你的名下,另一個是在你配偶的名下,那麼,兩個賬戶內的存款就都可以獲得全額保險。所以說,如果你想要獲得更多的保障,就可以在接受保險公司擔保的各家銀行分別開戶,這樣在每家銀行中,單獨開立的每個賬戶,就都可以獲得150萬元的保額了。

我們來總結一下流動資產的管理。持有流動資產非常必要,它可以讓你有應急之需時不至於手忙腳亂,通常情況下,把相當於6個月的生活開支作為應急資金儲備比較合適。平時,可以把這部分資金用來購買方便兌現現金的理財產品,還能有一定的利息收入,在選擇投資機構的時候,要考慮這家機構能否提供滿足自己需求的理財產品、是否有保險公司的擔保,收費是否合理,是不是離家比較近便,當然,別忘了考慮保險公司擔保額度的問題,把超出擔保額度的資金另放在其他賬戶裡。

學會了流動資產管理,下面,我們來看看:投資和投機的區別。相信很多人都分不清楚,投資和投機這兩個概念究竟有什麼不同。你可能會想,不都是賺錢嘛。事實上,投資和投機的關鍵區別,在於是否能夠創造價值。

所謂投資,就是能夠創造價值的,也就是說,你投資賺了錢以後,把賺的錢進行再投資,這樣你的投資品本身升值了。比如,房東收取的租金、儲蓄獲得的利息、炒股的股息收入或者股票本身升值了。可以說,你投資的越多,獲得的收益也就越多。而投機呢,就像是賭博,它不是通過讓資產創造價值來獲得收益,它的收益完全取決於市場的供求關係,比如,當供小於求時,價格就會抬高,你交易出去越多就獲利越多。因此,投機者的心態更像賭徒,總是期望能大賺一筆,這類資產的市場需求變化非常快,投機的風險也就非常大,例如,金幣未來也許會很值錢,但前提是有人願意付這麼多錢來買它們。相比之下,投資的風險要小於投機的風險。

讓我們先來看一個成功的投資案例。職業橄欖球選手凱吉納·卡特,在少年時代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投資。從他記事起,家裡的收入就一直是緊巴巴的。1995年,卡特只有22歲,因為擅長橄欖球,他獲得了當年美國國家橄欖球聯盟選秀會的第一名,從此,卡特踏上了職業橄欖球選手的生涯。後來,在一次比賽中,卡特的膝蓋受傷了,他突然領悟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職業橄欖球選手的生涯以及獲得的豐厚報酬,很可能會因為受傷而瞬間化為烏有。當時,卡特與球隊簽約,合同期限是七年,總報酬為1920萬美元,其中包括712.5萬美元的轉會費。因此,卡特擔心他的職業球員生涯會因傷病而終結,從而失去自己的收入來源。於是,他決定保護好自己已經獲得的資產。

當時,卡特知道自己對投資一竅不通,於是,他與14位理財規劃師見面商談,並從中選擇了一位理財規劃師。卡特的投資目標不僅僅是保護好自己的資產和讓資產升值,更重要的是瞭解投資的理念和方法。到了1999年,卡特已經打過五個賽季,他的膝蓋兩次受傷,手腕骨折一次。一再的傷病導致卡特的報酬降低。2005年,卡特的職業球員生涯結束了,但幸運的是,他之前所做的理財規劃已經為他帶來了不小的收益,他在不斷實現理財目標,生活並沒有受到退役的影響,反而越來越好了。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有關投機的例子。事實上,人類投機的歷史已經有好幾個世紀了。有時候,投機確實能讓人大賺一筆,比如,1965年出版的第一期X戰警漫畫書,當時的價格只有12美分。48年過去了,它現在的價值是1.35萬美元,平均每年的升值比率超過了27%。但是,投機也可能讓你損失嚴重,比如,1985年發行的帶有馬克·麥奎爾頭像的 Topps Tiffamy 卡,最高時可以賣到1萬美元,但是到了2011年,其價格下降到了15美元。

持有黃金也是一種投機。儘管一些金融理財專家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向大眾宣稱黃金是一種很好的投資品,賣家總是試圖將買賣黃金描繪成穩賺不賠的生意,但事實遠非如此。1980年初,黃金的價格上漲到每盎司略超過850美元。自1980年開始,黃金的價格一路飆升,到2011年上漲到每盎司1900美元。在2010年和2011年,黃金的市場價格大幅度上漲,但是仔細算一下,自1980年以來,黃金的年均收益率不足2%。與之相比,如果投資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上市股票,從1980年至2011年初,收益率卻可以達到年均10.6%。你看,只有明白哪些是投資、哪些是投機,你才能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那些可以帶來穩定收益的投資上。

讓我們來總結一下投資和投機的區別。關鍵在於是否能夠創造價值,以及風險的大小不同。投資是能夠創造價值的,而投機更像是賭博;投資能讓資本升值,投資的越多,獲得的收益也就越多,而投機更依賴於市場供求,可能讓你一夜暴富,也可能讓你瞬間破產;投資的風險相對較小,而投機的風險則比較大。

分清了投資和投機,接下來,我們來看看複利。所謂複利,說白了就是利滾利,你把已經獲得的投資收益或利息進行再投資,這樣,你不僅可以獲得原始投資本金產生的利息,還能獲得再投資利息產生的利息。用這種方法,你就可以賺到更多的利息,也就是利上加利。

比如,你把1000元存入年利率為6%的儲蓄賬戶,那麼,在第一年末,你獲得的收益是60塊錢,加上你儲蓄賬戶裡的本金1000元,你此時的賬戶餘額是1060元。到了第二年末,你獲得的利息是多少錢呢?兩個60元,也就是120元嗎?當然不是,而是一百二十三塊六,這多出的三塊六毛錢是哪來的呢?就是你第一年存款的利息那60塊錢產生的,也就是利息再生利息。你可別小看這三塊六毛錢,如果本金額度大了,或者時間長了,它所帶來的差別可就大了去了。

比如,1626年,彼得·米努易特用總價值為24美元的小玩意和珠寶首飾,從美國土著人手裡買下了曼哈頓島。如果在1626年末,美國土著人按每年8%的複利把這筆錢投資的話,到了2012年末,也就是386年以後,這24美元將會變成191.3萬億美元,這無疑已經足夠買回整個曼哈頓了,可惜他們沒有做這個投資。

複利的好處不僅在於利滾利,這裡面有一個更加關鍵的點,在於,複利週期越短,你賺錢的速度就會越快。也就是說,利息的支付速度越快,你拿到這些利息的速度就會越快,這樣,你就可以立即進行再投資,獲得更多的利息。說白了,複利週期越短,你賺錢越快,也就會更容易賺到錢。

那麼,我們要怎樣利用複利服務於我們的生活呢?可以這麼說,你越早開始為退休或者長遠的目標攢錢,你就可以縮短攢錢過程所帶來的痛苦。

比如,一對同在一家公司工作的雙胞胎姐妹,決定為35年後的退休生活攢錢。假設她們在未來35年內的投資回報率均為8%。姐姐只在未來35年內的前10年每年年底投資2000元,一共投資了2萬元。而妹妹則是在前10年不攢錢,在餘下的25年裡每年年底投資2000元,一共投資了5萬元。當她們退休時,儘管姐姐只投資了10年,而妹妹投資了25年,但是,姐姐將會積累20萬元,而妹妹只積累了15萬元。這就說明了,時間在複利計算過程中的力量。如果你管理得當,時間就是你握在手裡的王牌,它會讓你的錢包出人意料地飽滿。

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複利的威利。複利,說白了就是利滾利,也就是利上加利。它發揮威利的關鍵在於時間,如果時間足夠長,貨幣的價值就會足夠大。同時,複利的週期越短,你賺錢的速度就會越快。所以,早點動手投資,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

下半部分

你好,歡迎回來,我接著為你解讀《個人理財》這本書的下半部分。在上半部分中,們介紹了知識是最好的保障、淨資產、流動資產管理、投資和投機的區別,以及複利這五個理財中的基本概念。現在,我來繼續為你講述這本書的精髓——主要介紹信用卡貸款、高風險高收益、分散化投資和保險這四個理財基本概念,為你的理財生涯打好基礎。

下面,我們先來看看信用卡貸款。 提起信用卡,每個人都不陌生,從你到超市買瓶水刷信用卡,到你去4S店買輛車辦理汽車貸款,基本上都屬於消費信貸。

你能用信用卡消費,或者提現,都是因為銀行提前給你提供了一個信用額度,這是銀行根據你的職業、年薪水平和信用等級,為你提供的一種授信服務。確實,辦理一張信用卡實在很容易。銀行髮卡當然是為了賺錢,而信用卡也確實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但如果你太過隨意,信用卡就會給我們帶來麻煩,讓我們過度消費,這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比如,你有一張年利率為18%的信用卡,這個月欠款餘額為3900元。你沒能全額還款。如果按照每月最低還款額,比如30塊錢來還款的話,那麼,究竟需要多長時間,你才能把信用卡的債務全部還清呢?答案是,35年的時間!這樣的代價豈不是太高了?

我們知道,絕大多數的信用卡都是複利計息的。我們在上一期詳細介紹過複利這個概念,它指的是,經過時間的積累,利滾利會產生巨大的威利。所以,本金只有3900元,經過35年,光利息就高達10096元,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裡面,年利率是決定信用卡利息的一個重要因素。一些信用卡還提供很低的優惠期利率,又稱“誘惑利率”,就是在最開始的6個月到一年之內,這種卡也許是零利率;但在優惠期結束後,利率就會突長到17%和18%之間。這時候就要分外小心了。

一般來說,信用卡都有一段寬限期,通常是購物後的20天到25天。在這段時間裡,你可以不用付利息,但並非每個人都能這樣做。

有一位女士,為了控制自己使用信用卡購物的衝動,採取了一種你想都想不到的辦法。她把信用卡放在一個錢包裡,再把錢包放到一桶水裡凍起來。當她想用信用卡購物的時候,就必須要先等冰塊慢慢融化,才能取出信用卡。在等待冰化的這段時間裡,她就可以好好地考慮考慮,這個東西到底需不需要買?如果你真想控制自己的購物慾望,就不妨學學這種思路,找到適合自己的辦法來管好自己,比如,在雙“十一”來臨之前,自動斷網,或減少上網瀏覽商品的頻率,如果不看,你受到的誘惑就小多了,對吧?

除了購物,你用信用卡提過現嗎?把卡插在 ATM 機上,你就可以取錢了,這其實是你在向銀行借錢。操作看似很簡單,但用這種方式借錢的代價可是非常高的。這裡面至少有四個“坑”,你一定要當心。

第一個“坑”,當你用信用卡從 ATM 機上取錢的那一刻起,你就開始付利息了。這跟你用信用卡購物恰恰相反——賒賬購買商品的費用不會馬上計息,它是付款期限到期後才開始計算利息的。第二個“坑”,很多信用卡對預借現金所收取的利息,要高於你刷卡購物的利息。

第三個“坑”,你用信用卡借錢,銀行通常要預先收取一定的費用。

第四個“坑”,很多信用卡要求,在支付預借現金的利息之前,你先要全額償還購物所帶來的信用卡欠款。所以,用信用卡提現,你一定要清楚這些“坑”,不到萬不得已,還是不要信用卡提現了吧。

瞭解了信用卡貸款這個知識,讓我們來總結一下。信用卡基本是複利計息,最好做到按時還款,不然產生的利息是很不划算的。用信用卡提現,一定要注意裡面的“坑”,取錢的一刻就開始算利息了,而且利息一般高於信用卡購物的利息,在還利息前,很多信用卡還要求你先還清所有欠款。總之,信用卡是個好東西,但你要合理使用,並儘量每月按期全額還款,避免過度消費。否則,你口袋裡的信用卡,就有可能是你最危險的債務。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高風險高收益。 我們都知道,風險和收益總是相匹配的,風險越高,收益越大,反之,風險越小,收益就越小。比如,你把錢存到銀行裡,或者買國債,風險很小,當然,收入也比較少。當你把錢投到股市裡,風險就大了,而你獲得的收益,除了股息、分紅,還有可能是股票的價值升值。所以,在選擇投資項目時,你一定要權衡風險和收益。

比如,美國長期國債和通用汽車公司發行的債券,都是有風險的。但通常情況下,美國國債的投資風險基本可以忽略不計,而通用汽車公司發行的債券的利率,就必須比美國長期國債的利率更高,否則就沒有人願意買了。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美國國債到期時,一定會償還本金,只要國家還在,這點就可以保證。而通用汽車公司卻未必,公司倒閉的風險,或出現問題的風險,肯定要比一個國家的大多了。

那怎麼平衡風險和收益?怎麼選擇投資產品呢?作者基翁就比較傾向於股票投資,他通過數據研究,認為在較長的時間內,比如10年,普通股的收益率要超過其他所有的金融產品,包括之前提到的黃金;同時,股票有助於實現資產組合的多樣化,也就是可以進行分散化投資,降低風險,有關分散化投資的知識,我們將在下一個概念中進行詳細介紹;而且,股票的流動性比較好。

基翁的分析是有大量案例依據的。我們只舉安妮和詹妮弗的例子吧。美國有一個叫安妮的審計員,在美國國稅局工作。因為工作關係,安妮有機會仔細地研究了那些接受審計的有錢人的投資習慣。慢慢地,安妮發現,有錢人的大部分財富都是靠投資普通股得來的。她想,既然有錢人就是靠投資股票變得有錢的,那麼這種方法肯定也適合我自己。於是,1943年,安妮退休以後,拿出5000美元的積蓄全部買了普通股。

剛開始,她只買自己瞭解的公司股票,例如,著名的電影製片廠——環球公司和派拉蒙公司的股票。後來,她又買入了當時幾家小型的軟飲料公司的股票——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此外,還有很多製藥企業,包括百時美施貴寶公司和先靈-葆雅公司,當時這兩家公司也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1995年,安妮以101歲的高齡去世。從1943年到1995年52年的時間裡,安妮持有的股票資產組合升值了4000倍,也就是,從當初投資的5000美元,變成了後來的2200萬美元。這真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投資。

52年的時間可能有點長。讓我們再來看看下面的例子。桑切斯夫婦有一個女兒詹妮弗。1986年,詹妮弗只有13歲,她成功地說服了自己的父母,用他們全家總儲蓄的15%,也就是1萬美元,買了一家當時剛剛上市的公司的股票——微軟。當時的微軟還是西雅圖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沒有什麼知名度,創始人比爾·蓋茨,也還是一位尚未經過市場檢驗的年輕人,以至於當時都很難找到一位願意為它做市的股票經紀商。那時候,微軟股票的售價僅為每股21美元。等到2011年年中,也就是過了25年,桑切斯夫婦當初投資的1萬美元已經增長到了417萬美元。即使是今天看來,這也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2003年3月和4月,也就是詹妮弗第一次推薦股票之後的第17年,她又推薦了兩隻股票。一隻是蘋果,當時詹妮弗就相信, iPod 能夠改變世界。於是,她和她的父母各投資了5萬美元。截至2011年4月,也就是過了8年,5萬美元的初始投資額已經增值為260萬美元。詹妮弗推薦的另一隻股票是 Priceline.com 公司,當時,詹妮弗用該網站第一次為自己預定房間,節省了50%的費用,對此,詹妮弗說:“我感覺一旦人們意識到它的好處,就會再也離不開它。”於是,她和父母又各自投資了5萬美元。結果如何呢?可想而知,截止到2011年4月,也是8年後,初始5萬美元的投資額已經增長到超過1900萬美元了!詹妮弗當之無愧地成為一位“投資明星”。

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地投資。即便你沒有安妮和詹妮弗的投資技巧,如果你能在60年之前就開始投資,那麼你就會發現,在股票市場裡賺錢並沒有想象的那麼難。

比如,從1994年年底到1999年間,1萬美元的初始投資者能夠增值為2.85萬美元!當然,股市有風險,投資須謹慎!2008年,美國股票市場的價格指數平均下跌了38%左右。這一點,值得投資者高度警惕!

前面我們提到,風險與收益的關係,隨著投資期限的延長,你能夠承擔的風險是增大的,這個時候,可以選擇風險更大的金融產品。因為隨著時間的延長,風險較高的資產收益率要勝過那些風險較低的資產收益率。

這裡要引出作者一個很重要的觀點——有時候不冒風險,要比冒風險的決策更“有風險”。只要你的投資期限足夠長,你就有能力承擔更多的風險。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因為它意味著在決定怎麼投資、選擇哪些投資工具時,投資期限的長短髮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過去的82年時間裡,普通股的收益率最高。在這段時間裡,大公司的股票獲得了年平均10.7%的收益率。但是,我們知道,股市總是波動的,股價的上漲並不總是一帆風順的。甚至在同一時期,普通股的風險水平或價格波動程度也是最高的。例如,1987年10月19日這一天,股票市場就下跌了23%;1997年10月27日當天,股指下跌幅為7.2%;2008年10月1日至10日這10天時間裡,股票市場的下跌幅度達到了22%。但是,隨著持有普通股的時間延長,比如,20年,即使是遇到了最糟糕的年景,持有股票的複合收益率也是個正數。因為,當股票市場年景不好,其他產品的投資收益率也會受到影響。所以,如果你的長期投資期限足夠長,那麼,只要你選擇了風險較高但收益也高的資產,最終必然能夠獲得令人滿意的投資回報。

這就是我們說的第二個部分——高風險高收益,我們來總結一下,風險和收益總是相匹配的,風險越高,收益越大,反之亦然。在選擇投資項目時,一定要權衡風險和收益。股票屬於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產品,如果你的長期投資期限足夠長,那麼,只要你選擇了風險較高但收益也高的資產,最終必然能夠獲得令人滿意的投資回報。

接下來,咱們來看看分散化投資。“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句古老的諺語。分散化投資能幫你降低或分散一部分風險,還不影響你的預期收益。當然,這樣做你也許發不了大財,但也不至於損失慘重。至少,你可以實現市場的平均收益率。

舉個形象的例子。比如,在美麗的加勒比海小島上,你有一家太陽鏡商店,店裡只有一種商品,就是太陽鏡,你的顧客就是那些度假的遊客。在陽光猛烈的季節,你可以通過賣太陽鏡獲得20%的收益。但是,不幸的是,這個小島上還有雨季。當雨季來臨,你的太陽鏡就賣得不咋地了,基本上賺不到錢,這種情況下,你的收益率為零。通常,這個小島在一年當中,晴天和雨季平分秋色,一半一半。所以,一年平均下來,你的商店的平均收益率為10%。但我們都知道,每年的晴天和雨季並不是完全平均的,哪種天氣持續的具體時間,就決定了你當年的實際收益率。也就是說,如果晴天多,佔了全年四分之三的時間,你就獲得15%的收益率;而雨季如果佔到全年四分之三的時間,你就只能獲得5%的收益率了。

於是,你肯定會想,誰會這麼傻,只賣一種產品啊!於是,你又進了一批雨傘來賣,這個問題就解決了,這就是分散化投資的思維方式。當你同時賣太陽鏡和雨傘這兩種商品時,在雨季,你賣雨傘能獲得20%的收益率,而太陽鏡的收益率為零;在晴天,你賣太陽鏡獲得的收益率為20%,而雨傘的收益率為零。這樣,你的投資收益全年都是20%,不會因為不同年份之間的實際收益率的波動而受損。

再比如,對於許多投資新手來說,共同基金就是分散化投資的便捷手段,也是最初進入市場和持續投資的最佳選擇之一。共同基金的投資策略,就是長期持有股票和債券這樣的投資品組合。基金公司把你和其他人的小額資金聚集起來,投資股票、債券和各種各樣的有價證券。每個投資者按照其投資額擁有一定的基金份額。即使投資者的投資額非常少,如果購買共同基金的話,也可以獲得多元化的投資好處。事實上,一些小投資者的總投資額僅為1000美元甚至更少,但是卻可以擁有包含1000多種股票、充分多元化的龐大投資組合的一部分。

這種方式,就是讓投資專家幫你打理好一切。也許正是因為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開始意識到這一點,近年來,共同基金的發展勢頭才會這麼迅猛,而具體選擇哪種共同基金,就要看你的投資目標了。

比如,你打算為了準備應急資金而儲蓄,就最好投資貨幣市場共同基金,因為這種基金比較安全,基金份額容易贖回變現;但是,如果你是為40年以後的退休生活而儲蓄,那麼投資股票指數基金就更合適。

分散化投資確實能降低風險。但是,這裡有一點需要記住,之所以能夠消除全部風險,這是因為兩種投資產品的收益波動方向剛好相反。但在現實生活中,要想滿足這一條件的兩種投資產品,其實是很難找到的。所以,投資產品多元化,可以使投資組合的整體風險水平下降。

瞭解了分散化投資,讓我們來總結一下,“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分散化投資能幫你降低或分散一部分風險,還不影響你的預期收益。對於許多投資新手來說,共同基金就是分散化投資的最佳選擇之一。選擇多元的投資產品,可以使投資組合的整體風險水平下降。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最後一個基本概念:保險。天有不測風雲。為了保護自己免受重大災害的威脅,我們需要用保險來保護自己。保險的基礎,就是風險分擔。在制定個人理財規劃時,保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因素,你需要認真考慮。

接下來,我為你重點介紹人身保險,主要包括:人壽保險和健康保險。人壽保險的目的,是防止被保險人的死亡使家人陷入財務困境。這裡有一些基本知識,我們來打個比方。

比如,每個人都根據保單,向“罈子”裡放入一些錢。在這裡,放錢的人就是投保人;保單所保障生命的那個人,就是被保險人;每個人放到罈子裡的錢,就是“保費”,也就是人壽保險的費用。如果其中的一位被保險人去世了,她的家人就可以從這個“罈子”裡拿出一些錢來,以此作為對被保險人去世所造成的收入損失的補償。其中,保費的多少,取決於被保險人死亡概率的高低。這個概率,是由保險公司的精算師,根據被保險人的年齡、健康狀況和特定的生活習慣等,估算出來的。例如,吸菸者的死亡風險,要比不吸菸的人高得多,所以,吸菸者要支付的保費就高得多。當被保險人死亡時,保險公司的賠償額就是保單的面額,收到賠償金的人,就是受益人。在這裡,被保險人和受益人肯定不能是同一個人,受益人通常是由被保險人在投保時指定的。

那麼,是不是每個人都需要購買人壽保險呢?剛才我們提到的,購買人壽保險的目的,是當你死亡時,保險公司能夠向你的親人提供的經濟幫助。所以,判斷是不是要買人壽保險,要檢查一下自己的淨資產。如果淨資產水平越高,將來你去世後,你的親人獲得的遺產數額就越大,你購買人壽保險的動機也就沒那麼強烈了。如果你是單身,而且沒有需要供養的親人,通常也不需要購買人壽保險。但如果你是某些致命疾病的高危人群,例如癌症,那麼你就需要購買人壽保險了。購買人壽保險,並不能給被保險人帶來直接的收益,它的目的,是在於保護那些依賴被保險人的人們。

那麼,你需要購買多大金額的人壽保險呢?這跟你購買人壽保險的主要目的有關。比如,你是不是想為孩子上大學提供足夠的資金?你是不是想給你的丈夫留下足夠多的錢,讓他未來幾年裡有能力撫養孩子?總之,目的不同,購買的金額也會不同。通常,有兩種方法可以判斷自己需要購買多大金額的人壽保險:

一是收益倍數法:就是用你的年均總收入,乘以5到15的倍數,結果就是你應選擇的適當的人壽保險面額。這個方法的理論,就是人們希望通過人壽保險來彌補因家庭主要勞動力死亡而造成的收入損失。所以,年份數越長,收益倍數也就越高。

二是需求法,就是當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成員去世後,為滿足健在的家庭成員的生活要求所需要的資金是多少。

如果把收益倍數法看作是一種“普適性的”計算方法,那麼,需求法就是定製化、個性化的計算方法。

市面上的人壽保險,可以分成定期人壽保險和現金價值人壽保險。定期人壽保險就是單純的保險產品,如果被保險人在保險期間死亡,保險公司就會按照保單的面值,向受益人支付賠償金。現金價值人壽保險是一種混合型的產品,不僅可以向受益人支付保險賠償金,保單本身還可以儲蓄。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定期壽險是一個更好的選擇,它能夠以較低的成本滿足你的保險需求,這也是保險的真正目的。但現金價值保險產品的費率水平非常高,可能會導致你減少保險的購買數量,使保險程度不足。

這裡要注意,選擇人壽保險產品時,要特別注意保單的附加條款。所謂附加條款,就是保單合同中額外添加的條款。一般來說,人壽保險支付的死亡賠償金是免交所得稅的。所以,如果是一次性支付死亡賠償金,通常就是全額免稅。如果附加條款中要求繳稅,你就可以以此作為抗辯的理由。

一旦你瞭解了自己對人壽保險的需求,接下來,你就可以挑選保險公司和保險經紀人了,選擇一家有效率的保險公司十分重要,可以參考一些評級機構提供的信息。通過對不同壽險產品的成本進行比較分析,你就可以選擇購買適合自己的產品了。

介紹了人壽保險,我們來看一下健康保險。健康保險的目的,不是要補償所有的醫療費,它只是用來避免重大疾病對你的財務狀況造成的致命打擊。市場上,健康保險的產品種類很多,比如,基本健康保險。絕大多數健康保險能同時提供住院保險、手術保險和內科保險,這三類保險通常捆綁在一起進行銷售,被稱為基本健康保險。比如,大額醫療費用保險。就是對超出基本健康保險額度以上的醫療費用進行承保。這就意味著,重大疾病帶來的鉅額醫療費用,可以通過這類保險得到補償。當然,它也具有免賠額,或者止損條款,就是對保單持有人支付的醫療費用總額給出了上限規定。比如,重大疾病與事故保險。常見的例子就是癌症保險,對於患有特定疾病的投保人來說,這類保險能夠對醫療費用起到額外補償的作用。

那麼,怎麼買健康險呢?通常情況下,購買健康保險時,不要為了省錢,而讓保險購買量低於自己的實際需求。同時,要隔幾年就檢查一下自己的保單,尤其是當生活發生重大變化時,比如,你結婚了,生孩子了。此外,購買健康保險時要儘量做到全面。所以,不建議單獨購買重大疾病保險或者事故保險,而是選擇一個綜合性的健康保險。

總結一下,保險就是風險分擔,人身保險主要包括人壽保險和健康保險。每種保險購買多大金額,跟你的需求有關,購買方法也不同。購買人壽保險,並不能給被保險人帶來直接的收益,它的目的,在於保護那些依賴被保險人的人們。健康保險的目的,不是要補償所有的醫療費,它只是用來避免重大疾病對你的財務狀況造成致命的打擊。購買健康保險時,不要為了省錢,而讓保險購買量低於自己的實際需求。此外,儘量選擇一個綜合性的健康保險。

總結

這本書,我們來簡單梳理一下它的內容。在上半部分中,我們說了理財中的5個基本概念,在下半部分中,我們為你解讀了個人理財的另外4個概念。

第一,信用卡貸款。信用卡貸款就是消費信貸的一種最常見的形式,使用信用卡時,你要注意是否能承受還款額度,避免陷入鉅額債務危機。信用卡基本是複利計息,最好做到按時還款,不然產生的利息是很不划算的。用信用卡提現要注意裡面的“坑”,取錢的一刻就開始計息了,利息一般高於信用卡購物的利息,銀行會收取2-4%的費用,而且會要求你先還清所有欠款。總之,信用卡是個好東西,但你要合理使用,並儘量每月按期全額還款,避免過度消費。否則,你口袋裡的信用卡,就有可能是你最危險的債務。

第二,高風險高收益。風險和收益總是相匹配的,風險越高,收益

越大,反之亦然。在選擇投資項目時,一定要權衡風險和收益。股票屬於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產品。如果你的長期投資期限足夠長,那麼,只要你選擇了風險較高但收益也高的資產,最終必然能夠獲得令人滿意的投資回報。

第三,分散化投資。“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分散化投資能幫你降低或分散一部分風險,還不影響你的預期收益。對於許多投資新手來說,共同基金就是分散化投資的最佳選擇之一。投資產品多元化,可以使投資組合的整體風險水平下降。

最後,我們說到了保險。保險就是風險分擔,人身保險主要包括人壽保險和健康保險。每種保險購買多大金額,跟你的需求有關,購買方法也不同。購買人壽保險,並不能給被保險人帶來直接的收益,它的目的,是在於保護那些依賴被保險人的人們。健康保險的目的,不是要補償所有的醫療費,它只是用來避免重大疾病對你的財務狀況造成致命的打擊。購買健康保險時,不要為了省錢,而讓保險購買量低於自己的實際需求。此外,儘量選擇購買綜合性的健康保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