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她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如何赏析??

我就是竹韵


诚邀,一缕英雄为您解答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今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的确如王国维所说,宋词是宋代文学的代表,而这也离不开大量优秀词人的创作,如周邦彦、晏殊、张先、苏轼、柳永、秦观、李清照、辛弃疾等人,他们都为宋词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力量。

在这群代表人物中,李清照作为为数不多的女词人,更是以其女性的视角和独特的词风为宋词添加了一抹靓丽的色彩。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词意图)

李清照其人其事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人,宋代婉约派词代表作家。她早年生活优裕,南渡之后,一字过着寓居流离的生活,晚年遭际坎坷,所以词从创作风格上看明显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多描写青少年时期生活,表现出她对大自然的喜爱或对爱情的追求和纯真。

(李清照绘像)

李清照后期的词作则主要描写个人遭遇,抒发故国之思,渗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她在创作时善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描绘细腻心情,语言风格明快自然、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充分体现了她在《词论》中提出的词是“协音律”、“别是一家”的创新主张。

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的一位著名的词人。与苏轼的豪放、柳永的通俗、周邦彦的格律精严不同,李清照的词风 虽婉约却不流俗。她的每首词都是其真实情感的表达。而其词别具一格的风格,被人称为“易安体”。

明代文学家杨慎在《词品》也说:“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

清代词人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这样写到:“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唯幼安(辛弃疾)称首。”王士祯认为李清照的词风属于婉约的,而且是婉约派中的代表人物;辛弃疾的词风是豪放的,是豪放派词人中的代表。

从历代词评家的词话、笔记中可以看出,他们都以李清照为婉约派词风的代表人物,并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李清照作为一个优秀的词人,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李清照词不仅集婉约派诸家之长,而且有超过诸家之处,从而可以肯定地说,李清照作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当之无愧的。

词是一种抒情性最强、最集中、最深透的艺术形式,婉约词作为词的正统和主流就更是如此。 但是,婉约词与其他艺术形式乃至豪放词所抒的情又有区别。它以伤春伤别、男女相思为基本 内容,它的感情是细腻、抒情、感伤的。

李清照严格地遵循着婉约派的传统。 针对苏轼冲破婉约词的传统的现象,她在《词论》中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主张。 她用诗谈国事、抒豪情。如她在《夏日绝句》一诗中就写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样的豪情从一位女子口中说出,还是让人感到很惊叹的。

但在李清照的词中,她基本上写的是细腻、抒情、感伤的相思离别之情。从这一点上说,李清照作为一个典型的婉约派词人,这一点从她的词作风格就可以看出来。

但是,从婉约词独特的抒情性这一点来讲,李清照又有高于一般婉约派词人的地方。李清照词的抒情更为真挚纯洁。在以男性占主导地位的宋代词坛, 他们写女子以描绘外貌服饰和一般生活情态为主,对女子的心理、 情则往往缺乏深人细致的体验和描绘。

而李清照身为女性,她的词抒写的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她是从自身的女性视角填词的。在她的词中,无限真情由笔底流出,真挚直率,自然流畅。

李清照《如梦令》解析

李清照生前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可惜没有流传下来,后人辑有《漱玉词》,其中真伪杂陈。当代著名词人黄墨谷先生对李清照的词作辨别真伪,辑成《李清照集校注》,收录李清照的词作45首。

楼主问题中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李清照的词作之一,现存李清照《如梦令》一共有两阙:一首是《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另一首是情趣盎然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这两阕《如梦令》小令,结构和音律上都是单词,33字,7句,5仄韵,一叠韵。表现手法上都侧重勾勒线条,写意传神,往往通过一两个字,一两句话,达到概括表现主题的目的。

另外,从表现内容上看,两首词都是反映词人南渡前的生活的,都从酒醉、花美等自然界的变化中刻画主人公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和青春的朴素感情,这是两词的共同之外。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

李清照的词作语言通俗自然,善用口语与白描,在造意用辞方面却常有精警独到之处,表达更是显得含蓄、深刻,如前人所评“锤炼而不见痕迹”。这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就是李清照的代表作品,原词如下: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此词是一首小令,字虽不多,但却含着无数曲折之意,自然流畅而又委婉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一个闺中女子惜花伤春的情怀,格调是淡中微带些忧愁,忧愁之中又含着几分闲雅,闲雅之外又有清新明快的感觉。


开篇“昨夜雨疏风骤”一句,开门见山,直接交代原委,点明了词人写作此词时的时令,拉开了一幕暮春时节的风雨图。

词中虽无交代时令的用语,但它的时令感却很清楚,从首句的“雨疏风骤”和后面所写“海棠”、“绿肥红瘦”之语,即可知此时正是暮春时节。因为这种时节的雨往往是大而稀疏,风则较急,而海棠花的飘谢也正在此时。

(海棠)

古人把应花期而来的风,称为花信风。我国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从小寒到谷雨的八个节气共二十四候,人们挑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花为代表,叫做这一节气中的花信风,意思就是能带来开花音讯的风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二十四花信风”。

春分后的下一个节气就是清明,海棠开了再过个把月便是夏初。李清照在《好事近》一词中也写到:“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

在《好事近》一词中,词人也因为海棠花的凋谢而流露出伤春惜春的情感。如果将《如梦令》和《好事近》所表达的情感做一个比较的话,就会发现《如梦令》这首词的写作时间正是暮春时节,所以当昨夜“雨疏风骤”之时,词人难免会愁肠百结。

“浓睡不消残酒”紧承上句,正是因为“雨疏风骤”,才让词人有了寒意,有了愁绪,而最好的驱寒消愁之物当数酒了。李清照是能饮酒的,在她的词中不止一次提到过“酒”字,如“香消酒未消”、“酒意诗情谁与共”、“断香残酒情怀恶”等。

而写作此词时的“昨夜雨疏风骤”,又怎能不让感情丰富而细腻的作者有所担忧和感慨呢?于是饮酒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可是杯酒下肚,就不胜酒力了,有了“浓睡不消残酒”的结果。亦或词人贪杯,多喝了一些,酒气上涌,让词人浓浓地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下去。

李清照南渡后,流寓吴中,曾写下《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也写到过为驱寒消愁曾饮酒之事,然而出现在词中的却是“三杯两盏淡酒”,这里的酒味显得那么淡,是酒淡吗?

显然不是,酒性依然是烈的,只是作者在经历了南渡、丈夫赵明诚的病逝、金石丢失、颠沛流离、老年孤独等一连串打击后,心愁太多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

从词人南渡前后出现在词中的“酒”来看,“浓睡不消残酒”时的蜡烛并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痛,有的只是作为一个年轻女子惜花伤春的闲雅之愁,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清晨醒来,词人酒气未消,还是一副慵懒的样子,但她却仍记挂着窗外的海棠,一夜风吹雨打后海棠会怎样呢?

从这里可见,虽然词人昨晚因不胜酒力而醉卧,然而风雨中的海棠却在梦魂中牵绕着她,可见她睡得并不踏实,所以醒来后顾不得残酒未消,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迫不及待地问“卷帘人”。“卷帘人”指的是李清照的侍女。

结果得到的回答却是一句淡淡的“海棠依旧”。问是“试问”,这是关心的问,也是真挚而又焦急的问,更是期待的问。尤其是“试”字,更委婉而又逼真地揭示了词人忐忑的心情:一方面猜测一夜雨打风吹后海棠花极有可能会飘零在地,但另一方面又有所希冀。

然而“卷帘人”的回答却是淡漠的、很随意的,“却道”二字一方面写出卷帘人的心不在焉,另一方面也写出了词人对答语的不满意。粗心的“卷帘人”没能理解女主人的这种惜花伤春的心情。

所以只是一句漫不经心的答语:“海棠依旧”。这一问一答,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了两个不同特征的人物形象,一个是感情丰富细腻,一个则是漫不经心,二者对大自然的不同态度与她们的身份、处境和艺术修养不无关系。

“卷帘人”的侍女身份决定着她所关心的只是女主人的日常起居生活,对于风雨后海棠的细微变化,她并未太过留心,也不可能去进行细腻的感受,所以她的答语也是很自然的,这也愈加突出了女词人爱花惜花的细腻情怀,可以说“卷帘人”在这里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衬托作用。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因为对答语的不满意,所以词人才说出“知否?知否?”的反问,“知否”二字叠用。一来是《如梦令》词作的格律要求,二来也能看出词人的情急之态,反问中也含有一种嗔怪和纠正的意味。

虽说是情急,但作者语气却又极温婉,显示出女词人的教养和温文厚道的大家闺秀性格。因为词人最大的揣测就是海棠花是否凋零,海棠花是娇弱的,娇弱的花儿怎堪这番雨打风吹?所以“海棠依旧”又怎么可能?它应当是“绿肥红瘦”。

这里面凝聚着词人往日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试问”虽是明知故问,但也透露出她的一种希冀和期待,在得到不符合实际的回答后,她不得不托出真相。“应是”包含着词人纠正“卷帘人”回答的语气。

“绿肥红瘦”就是绿叶茂盛、红花凋零。这里作者以“绿”“红”两种颜色指代绿叶和红花,给人以视觉上的色彩感;而“肥”“瘦”二字通常是用来形容人和动物的,可词人却用来形容绿叶和红花经过风吹雨打后的情况,形象生动而有人情味,达到了一种化平凡为神奇的效果。

因为绿叶经过雨水的滋润,势必会更加鲜泽,所以也就显得茂盛肥厚,而娇弱的花经过一夜的风吹雨打后,反而会凋零,因而也就像人一样显得消瘦憔悴了。

可以说,“绿肥红瘦”四字用在此处极为精省独到,它寄托着词人无限的叹惋和难以言表的感情,表现出李清照细腻的审美体验和精妙的审美传达。

(李清照三十一岁肖像)

总结

李清照《如梦令》语言浅显易懂,清新婉丽,甚至以口语化的形式入词,却又极尽传神之妙。全词共33字,却写得很有层次感。对话形式的巧妙运用,曲折地表达了词人的心情:

惜花伤春虽是常见题材,但词人却写得相当雅致。全词尽管无一字提到惜花伤春,但这种淡淡的感伤情怀却贯穿始终。

尤其是对词中人物塑造的成功,可以说是这首词的又一大亮点,词中出现了两个人物:女词人和“卷帘人”,二者对大自然的不同态度,生动地反映了她们不同的身份、心态和审美感知能力。

词作展现的是日常的生活画面,透过词作,我们可以看到词人的生活和情感。所以所这首短短的小令,描写得相当成功,是李清照的代表作。


一缕英雄


风呼呼地刮了一宿,也没下多少雨。实在无聊,又喝大了,晚上睡得很沉。上午九点多醒了,还有点晕,不想起。明诚挑帘儿进来,小声说:早餐做好了。我问他院子里情况如何?他说:都他妈刮倒了,就剩一颗海棠花了。还一个劲地问我:你知道吗?你不知道吧!你穿绿色的衣服显肥,红色的衣服显瘦。




风轻水浅山路弯弯


我是钰姐,我来回答。

一、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

李清照,被誉“千古第一才女”,可谓实至名归。她首开婉约词派,成为“词家一大宗”。她的词独树一帜、清新韵美,将“语尽而意不尽,意不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 了顶峰。我们来欣赏她的经典作品《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二、赏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代: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李清照作此词时,大约十六七岁的年纪。正是灿烂如花、春梦初回和满怀情思的时节,少女心思更多了一份敏感与细致,也更多了一份伤春和惜春。

如花般的年纪,自然对花生成怜爱。民国才女张爱玲曾被胡兰成夸作“临水照花人”,让张爱怜深陷爱情、难以自拔。李清照一生钟爱海棠,而且以花自喻,自是格外怜惜。

“昨夜雨疏风骤”,晚上下起了雨,虽然雨点稀疏不稠密,但却是狂风大作,吹个不停。这突如其来的风雨,让她心烦意乱。本来女儿心思就敏感,如今更让她恼得不能入睡了:“那满院海棠该咋办?”

她一眼看到放在桌上的酒杯,开始吃将起来,并借着愁绪又多喝了几杯,几番下来,李清照酒喝得有点多了。于是她便枕着孤夜的风雨,悄然进入梦境。一夜沉睡后起来,天已然大亮,虽然她还有些醉意,但昨日之景仍然萦绕在脑中。

2、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李清照早上醒来,虽然仍有醉意,却仍然惦念院中海棠。于是试探着问正在卷帘欲进屋的侍女:“昨夜的海棠花怎么样了?”一个“试”字,写出了李清照试探性的小心翼翼的敏感心思。

其实,心思敏锐如她,聪颖敏感如她。她岂能不知一夜雨疏风骤后的海棠花是怎样的情形。此时她的这一问,有点自我安慰和心存侥幸之感,她不敢亲自去察看爱花,不敢面对凋落的凄美。

因为海棠是她一生钟爱的花,她没有勇气面对,尽管还心存侥幸。如花的年纪,爱花惜花,又以花自喻。而如今要面对海棠的凋落,任谁都担心,任谁都难以承受,即便她是李清照。

然而此时,侍女只是回头望了院中一眼,便笑着回答李清照:“海棠花依旧象之前那样鲜艳美丽。”

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两个“知否”重叠用,写出了李清照嗔怪粗心的傻丫头。面对李清照极致心思的试问,卷帘人未经细心察看,只是漫不经心的回答:“海棠依旧”。不但没慰藉到李清照的浅愁,反而更增添她的伤悲。

这一主一仆的对话,卷帘人淡漠粗心,李清照聪颖细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令人不胜唏嘘。词末也是我们意料的,李清照纠正了海棠花的结局:“知道吗,知道吗?应该是绿叶更加丰润,而红色的海棠花却已经凋零很多了。”

“绿肥红瘦”一词一直为后世人所喜爱和引用,是词人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钰姐发现在李清照诗词中,她常用形容词替名词来书写,这种手法感觉很有诗词意境,又有文学魅力,可谓一举两得。

三、结语

李清照每个时期的作品都堪称上乘。前期诗词清新亮丽、活泼灵动,后期历经丈夫离世、颠沛流离后,诗词风格逐渐趋向感伤、抑郁多愁。她的诗词除了婉约大气的女性柔情外,还有精忠爱国、男女平等等巾帼豪情。

因此,她的佳作和她的积极人生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END)


钰姐的书斋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她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聚》如何赏析?\r

在赏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聚》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李清照这个人。我们把评鉴中国的美食称之为《舌尖上的中国》,那么我们把赏析李清照的诗词,也完全可以称为《心尖尖上的易安居士》(备注:哈哈哈,让我自己先笑一会儿,因为我太爱她了…)。正如烹饪美食前,厨师们需要对食材的特性、营养成分、生长环境有一个充分的了解,然后有的放肆,稍加辅料,再恰到好处的掌握好火候便可充分激发出食材本身的原滋原味一样。当我们知晓了作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聚》李清照的背景,也就非常容易感悟词人道出“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思想感情了。\r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宋代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她清新、秀丽,感伤、多情,是一位才华横溢、千古难见的婉约派词宗,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在封建制度的压制之下,作为一个女性,李清照只能被局限在闺阁庭院之中,从无可能参加科举,步入仕途,更不可能像男性作家那样云游四海,广交朋友。她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令世人瞩目的艺术成就?是何种环境熏陶出李清照不让须眉的旷世才情?\r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一位饱读诗书,精通儒家经典的才学之士,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家中藏书甚丰,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也很有文学修养。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少年时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字无咎)的大力称赞。\r

李清照的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于汴京(今天的河南开封市),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据考证,在她16岁左右时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聚》,属于她的早期作品。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r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聚》------李清照\r

昨夜雨疏风骤,\r

浓睡不消残酒。\r

试问卷帘人,\r

却道海棠依旧。\r

知否,知否?\r

应是绿肥红瘦。\r

这首小令33字,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宛若电影画面般在眼前徐徐展开,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r

赏析如下:\r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首先描述一夜不停息的风雨,纤细的女子忧心户外绽放的海棠不能入睡,只能借酒消愁,赖以排遣。一夜浓睡,但清晨起床酒仍未全醒。“酒”是诗词当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在李清照的词中就好几次出现了酒。比如:"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酒是 一种闲愁); "沉醉不知归路,误入藕花深处" (酒是一种快乐);这说明酒蕴含着一种情绪。这里的"浓睡不消残酒”,酒里面也有一种复杂的心情。昨晚雨疏风骤,词人对海棠花充满了担忧,借酒消愁(为花而愁) 。\r

“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一夜浓睡,清晨也未能消除残留的醉意。但此时她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昨夜雨疏风骤,词人料定今朝的海棠定是(落红满径)了, 但她不亲自到园中观看,说明她不忍看到落花,但又忍不住向正在卷帘的侍女询问花事,说明她急切地想知道海棠花究竟怎样了。由此可见:这一“试问 ” ,反映了她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这一心理其实源于对海棠花的喜爱。既然这么喜爱海棠花,当然希望卷帘人回答"海棠花经过一夜风雨,没受多大影响,还是很漂亮"。可是卷帘人却道海棠还像原来一样漂亮。我们知道“昨夜雨疏风骤”,海棠怎么可能依旧?可见卷帘人的粗心、敷衍,相比之下,词人的情思就要细腻得多。那海棠花真实的状况是怎样的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r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两个“知否"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r

卷帘女对词人的心事毫无觉察,又对窗外的变化无动于衷,漠然回道“海棠依旧”,词人此刻对卷帘女其实有一点责怪、有一点生气了。“你可知道,你可知道?”窗外的真实的景象应该是“绿肥红瘦”,这四个字一出来,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有个词评家说,这一词,“词语甚奇"。还有人说这四个字“为天下称之”。\r

我们不妨从修辞上来品一品这句“绿肥红瘦"。作者以“绿”借代叶,“红”借代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 ; “肥” 形容春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风吹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栩栩如生。\r

昨晚雨点疏落风势猛烈,雨水被枝叶吸收,叶子就变得特别的油亮、鲜嫩、肥厚,显得特别有生命力。而风一吹,花儿全落了,词人,最在乎、最喜欢的花儿凋落了,因此她该感到特别的难过、惋惜。因此,词人情感的落脚点其实在“红瘦”上。\r

李清照写作该词时,大概就十六七岁,正值青春年华,青春是最美好的,一去不复返,所以这位才女表面上似乎是在平铺直述痛惜海棠花的凋零,实质上吐露的是闺中少女对于青春流逝的焦虑与忧愁,因此以“绿肥红瘦”来比拟对春天的留恋。\r

所以,花儿落了,她才那么伤心落寞;\r

所以,花儿落了,她才需要借酒消愁。\r

时间是古琴上的乐声,是桃花源的花开,也是从肌肤上拂过的一甲子一甲子的流年。随着这沙漏不可逆的转动,我们都在以难以觉察地慢慢老去。\r

时间又或是青丝中的一缕白发,又或是手背上的一道皱纹,又或是.....我们自己眼瞳中一闪过的那一丝哀愁。而我们与我们重要的人们也终将老矣,我们所能够做的,也只不过是珍惜当下,不要做让自己后悔的事罢了。\r

后话:\r

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聚》,其实也是善取前人智慧,应用了许多先人的巧思,再加以点缀、拔乎其萃,成为千古绝唱。《如梦令.昨夜雨疏风聚》背景的铺陈受唐人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点化而来,采其风雨、花落的意象。至于更直接的关联,则取自唐末韩偓《懒起》一诗:“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韩诗中清楚地点出了夜雨、海棠、卷帘,其抒发感触皆被李清照所本,脱胎成“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聚》虽承袭前人牙慧,但出乎其类、技压群雄,反闻名遐迩,为后人所盛传。

(第一张图片为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李清照小像)




Linda40591594


【如梦令】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千古第一才女这首千古绝唱,口语化的语言,似乎一看就懂,不用解释;大环境,小场景,数语勾画,让人如临其境;动感,静物,信手拈来,令人耳目一新;丫鬟迟钝,主人多情,漫不经心,使人更生怨情。

这小女子,喝这么多酒做什么呢?又没什么酒量,以至于晚上刮那么大的风都没吵醒,而睡得这么深沉却又还没有酒醒。这何苦呢?可恨这"风"和"雨"阻挡了心上人的路!可恨这"风"和"雨",把我这海棠花吹打得七零八落不成样子,可恨这小丫鬟不长眼睛又不懂世故!

明明春光易老,韶华易逝,却没人理解和珍惜!心上人你在哪里啊!?幸亏昨晚尽管"风骤"然而"雨疏",倘若是"狂风暴雨",那可就不是"绿肥""红瘦"的问题了,恐怕是红绿皆掉落了!伤感之余,庆幸风雨留情。一夜之间憔悴不少,但毕竟青春年少。

仅仅三十来个字,拉家常似的语言,写的却是意境深远,时跨一晚一早,事涉室内室外,景有人物景物,情关外在内心。这小女子厉害,不愧是千古第一才女!


风雨无惧


李清照 是我国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有着“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号易安居士。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李清照的早期词作。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了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全词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极尽传神之妙,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后人对此词评价甚高,尤其是“绿肥红瘦”一句,更为历代文人所激赏。


李清照的词不是很多,流传至今的不过也四五十首,但每一首都很工整,可以说是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


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

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首词,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国学趣舍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写得很直白,很大白话,让人一看就懂。正因为它的直白大白话,才让人人都能看懂欣赏。正所谓千人千面,人心不同,自然理解不同。青春年少者,应体会出这是少女怀春不堪岁月煎熬之作。你想啊,昨晚上雨点希疏,风却很猛,满院的海棠花如何经得骤风吹打?作者也正如海棠花一样,在这雨疏风骤中煎熬。寂寞难耐中,只好借酒浇愁,谁知喝着喝着,竟喝多了,不觉沉沉睡下。一觉浓睡,醒来已是天明,酒劲依然未下,满满的搁在心里就更难受了。我的海棠花呢?经过昨夜的雨疏风骤,会怎样呢?情形一定很糟糕吧?试着问问卷帘而入的丫鬟,她却说海棠花和昨天一样美好。这粗心的丫头,咋就这样不体会我的心呢?你知道吗?你知道吗?海棠花一定是叶密花稀了。我的心现在也正如海棠花一样,茫然若失,红意依稀了。我的那个骤风摘花的他究竟在哪里呢?当然,若是新婚少妇,自然又当是另一翻解释了,这里就不再蹩述。不懂诗词,不会欣赏,只能胡乱附会以应邀了。惭愧惭愧!


sunjin72976689


“天下称之”语,短调为何吟?

素有“千古第一才女”美誉的李清照,在两宋词坛上,确实是独树一帜,。开婉约派之先河,创易安体之新风,被后世誉为“词家一大宗”。词作风格以“南渡”为分水岭,分前期和后期。前期主要描写悠闲时光,爱情生活,词风轻快,韵律优美;后期主要表达国仇家恨,忆旧怀乡,风格沉郁,情调悲苦。其词作“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后世评价极高。

青年时代的李清照生活在东京汴梁,优裕的生活环境,繁华的帝都风物,极大地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在此期间,她写下了这首被传颂千年的不朽名篇——《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此词一出,轰动京师,官绅士子,人人争赏,一时之间,造成洛阳纸贵。更被南宋文学家陈郁在《藏一话腴》中称赞这首词是“天下称之”的佳作。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短短三十三个字,简简单单,只是抒发了女词人惜花伤春的情怀。那么这篇小令,为何还会受到如此的追捧,而成千年不朽之名篇呢?

这首词妙就妙在它的表现手法上。女词人通过简单的叙述,和简略的问答,把词章写成了一个情景剧。

开篇平铺直叙,交代了剧情的背景。“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昨天晚上,刮了很大的风,还下起了小雨。女词人喝了不少的酒,醉意朦胧的睡得很沉,一早醒来,酒劲都没有消褪。这里,就暗示了一部分情节。女词人为什么要喝酒呢?联系下文,我们就能明白。原来,女词人独居深闺,愁怀难遣。再加上风雨如晦,更觉得伤感烦郁。所以要借酒浇愁。“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女词人多愁善感,怕见花谢春归,无限伤感。“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红楼梦.黛玉葬花吟》),就此点出“伤春惜花”之意。

接着,巧用对白,写得层次丰富,意味隽永,耐人寻味。也使剧情显得更加丰满,精彩纷呈。“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早晨醒来,女词人醉意未消,依稀记起昨晚的风雨,就很惦记小院中的那一树繁花盛开的海棠。“试问”二字,就包含着女主人很复杂的情感:海棠花能经得住一夜风雨的摧残吗?是不是凋零了呢?女词人怀着忐忑不安又夹杂着一丝侥幸的心情,向卷帘人(侍女)探问。可是,卷帘人根本体会不到女词人的情思,态度漠然,无动于衷地回了一句:海棠花还是老样子。一个“却”字,就把女词人的关心则乱和卷帘人的毫不在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反衬出女词人惜花伤春的浓烈情感。

最后,归结到两个反问和慨叹,层层递进,使得剧情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女词人用很强烈的语气反问卷帘人“你知道什么?”,“你知道什么?”然后幽幽地来了一句“那一树海棠,应该是叶多花少了!”尽管女词人落寞不甘,可是海棠花虽然美艳,它终归会随着春光而逝。这样,一波三折,就把女词人怜花惜春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描写得丰富多彩。

这里,还有一个词语“绿肥红瘦”,历来为词评家所称颂。作者创造性地用“绿”和“红”来表示海棠的叶和花,用“肥”和“瘦”来形容叶的繁茂和花的凋残,就显得生机勃勃,新奇而又奇特。

李清照不愧是词宗大家,抓住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场景,运用平白通俗的语言,匠心独运,写出了小巧而博大的词章。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形式推动剧情的发展,跌宕起伏,极尽传神之妙,令人叹为观止。


老猫一九七一


这首仅30多字的小令,是李易安早期的作品,被认为是一首少女惜春的闺怨诗,全文如下: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所谓少女情怀总是诗,有惜春怀春情绪的不在少数,然而时间从不曾为谁而停止过,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无处寻。

本就是晚春时节,又经疾风夹雨摧残一夜,怕是世间又无春之华景了吧?李清照的确是位千古奇女子,年纪轻轻的她,竟学起大诗人李白借酒消愁来。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能喝酒喝到“浓睡不消”的少女,想来不会太多。

睡醒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挂念着院子里的那棵海棠,连忙问那侍女,一个“试”

字,表现出作者那种惶恐春去的不安情绪。

然后李家的侍女又怎么会有李易安这样的兰质蕙心?对于一家小姐的谨慎发问,半点都不曾领会其中深意,一个“”字,将两人心境的距离彰显无疑。

然而如李清照这等奇女子,自然不喜欢自欺欺人,她知道,经历了一夜的风吹雨打,那棵海棠必然已经是“残花败柳”之相,春之将去,不可留也。

最后一句里的“

绿肥红瘦”,可谓妙极,被后世人称赞道:“绿肥红瘦有新词,画扇文窗遣兴时。”春末夏初雨后的景物,被她描写的的精准而传神。这本是落花残红的凄凉景象,却被李清照用寥寥数笔勾勒出花稀叶润的意境,当真不愧“千古第一才女”之名。


国学小迷弟


此问答来难绝妙,只缘赏析已无缺。

因为网上关于这首词的赏析多如贪官庸吏,想要不受那些赏析的影响而写出赏析简直不大可能!

从全词来看,这首词应当写于她结婚之前,为什么这样说涅?因为两句“浓睡不消残酒”以及“试问卷帘人”。

首先,李清照成婚后先是居住在汴京,做为新婚儿媳,实在是没有理由睡懒觉,而且还在头一天晚上喝大酒,而且从词中来看,喝得相当哈皮。既然是汴京成婚,估计应当和公婆居住在一起吧?怎么可能不在乎形象?李清照如此洒脱生活只能存在于两个时期,一是婚前,因为老爹李格非宠着(女儿奴一个),二是青州隐居期间,没有父母跟着,老公也宠着(宠妻狂魔一个),所以自然可以为所欲为。

如果说此词做于青州隐居期间,似乎也说得过去,毕竟赵明诚曾经负笈远游过一段时间(那首醉花荫也是写于这个时期),但有一个“卷帘人”,所谓卷帘人就丫环的意思,李清照无论是在汴京,还是在青州,生活都极为简朴,因为所有的银子都用来买各种书藉和文玩,为此甚至不惜当掉衣服,所以我说,单独养一个贴身丫环的可能性并不高。

但是这个丫环确实存在,因此按照排除法,这首词应当是做于新婚之前。

此词好在哪里?

好在音律美到爆表!

全词除了“卷帘”二字以外,每一组中的每一个字韵母都不相同,所以哪怕按照现代发音读来来也如一首小提琴曲一般婉转清灵,叮咚悠扬,宛如天籁一般。只要细品就不难发现,疏和骤两个字,睡和消再加一个残字,问和帘两个字,知否二字,却道后面的一个语气停顿,棠和依二字,还有最后的肥和瘦,尤其是肥字,除了杜少陵的“红绽雨肥梅”以外,千古以来,能精准用这个“肥”字的人李清照是第二个!

且古人常说,李易安以口语入词,

口语入词,创作诗词,最难之事莫过于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