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如何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maggie潘


現在的孩子生活環境比以前要好太多了,很多家庭都是父母加上4個老人一起圍著孩子轉,難免讓孩子養尊處優,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模式,還經常發發小脾氣,使使小性子。


有些父母擔心這樣下去會讓孩子內心很脆弱,扛不了壓力,長大以後很難去面對社會殘酷的競爭,更嚴重的可能會導致抑鬱和自閉。加上一些讓孩子去沙漠徒步之類的綜藝節目影響,“挫折教育”這個詞就慢慢火起來了。


一些爸爸媽媽會在孩子碰到困難時,不給予幫助,反而對孩子批評教育,甚至還有一些父母會刻意的給孩子製造一些困難,然後袖手旁觀,看看孩子自己能不能解決問題。



這種給孩子“挖坑”的“挫折教育”真的有效果嗎?


我看未必。


在大人的眼中,挫折往往都是比較嚴重的事情。

被裁員了,才是挫折;

失戀了,才是挫折;

還不上房貸,才是挫折;

身體健康出現了大問題,才是挫折。


但其實那些對大人來說只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在孩子的眼中,都是天大的挫折。

1歲的孩子,沒有辦法把心裡想的話完整的講出來,就是挫折;

2歲的孩子,心愛的玩具被別的小朋友搶走了,就是挫折;

3歲的孩子,別的小朋友不跟他玩,就是挫折;

4歲的孩子,不敢在幼兒園跟老師說要便便,就是挫折。


在孩子的世界中,真的是挫折滿地啊,家長們完全沒有必要再給孩子們增加額外的挫折了。


我們不能指望孩子在這麼小的年齡,可以理智的面對各種各樣的挫折。因為大腦中負責推理、自我控制、決策等功能的前額葉要到20多歲才能完全發育好。所以,在面對挫折時,父母首先要幫孩子安撫好情緒,情緒穩定下來,孩子才能理智的去面對挫折。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肯定會經歷無數的挫折和失敗。慢慢的,他們會發展出自己的理論去解釋為什麼會成功?為什麼會失敗?失敗的原因是什麼?持續的時間有多長?後果是什麼?誰要為此負責?這些就是他們人生閱歷和經驗的累積。


如果在此過程中,家長對於孩子碰到的困難完全不管不顧,甚至經常讓孩子承受能力範圍之外的困難,對於孩子的哭鬧加以訓斥:

“一天到晚就知道哭!”

“這麼點小事都做不好!”

“哭有用嗎?”

......


長此以往,孩子感受不到家長無條件的愛和支持,遇到挫折只會害怕和自責,最終可能會變成缺乏自信、逃避、自我否定的人,這叫“習得性無助”。


國外一些研究數據表明,孩子面對挫折和困難的態度和父母的教育密不可分。通常害怕失敗的父母,孩子也會害怕失敗,經常讓孩子去做能力範圍之外的事情,孩子學會的只是不停的失敗,而不是如何獲得成功。



什麼才是正確的挫折教育呢?


首先就是,要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


很多人都有這樣一個認知誤區:一切負面的情緒都是不好的,是需要壓抑或者逃避掉的。

反映到應對孩子的負面情緒處理上,就會是下面這幾種情況:

“別人打你,你不知道打他呀?看你那沒用樣,哭有什麼用?”

“都上幼兒園了,還哭,醜不醜?”

“積木倒了,重新搭一下不就好了?這也值得哭?”

......


這樣的指責,無論是想讓孩子學會某種技能,還是想緩解孩子的負面情緒,不要哭鬧,都是無濟於事。只會讓孩子在負面情緒裡越陷越深,對你產生對抗情緒,破壞親子關係,對自己越來越沒有自信。


別說孩子了,就是我們成年人面對負面情緒也很難做出理智應對。

比如你的老公出軌了,你很憤怒,你的閨蜜跟你說,

“三條腿的蛤蟆難找,兩條腿的男人多的是,跟他離!”

“不行啊,都這麼多年了,孩子都這麼大了。”

“那就湊合過唄。”

“那你湊合一個試試!”


看見沒有,當一個人被情緒裹挾的時候,別人說什麼都會聽不進去。


所以,當孩子面對挫折,有負面情緒的時候,我們首先就要幫助孩子安撫好他的情緒,等他的情緒平穩下來之後才能聽得進去我們給他的建議。



其次,給孩子正確的引導和支持


面對挫折,孩子情緒穩定,嘗試了,但還是失敗了,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給孩子做出正確的引導和支持。


之前我家寶寶想吃零食,那個包裝袋怎麼弄都弄不開,用牙咬也沒拽開,於是氣的大叫。

我過去拿起包裝袋演示給他看,

“這個包裝袋上有一個小缺口,你看沒看到?”

“看到了。”

“你用兩隻手沿著這個小缺口撕一下,看看能不能撕開?”

“哇,我撕開了!”

“這個小缺口就是為了方便別人打開包裝袋的,下次如果你想打開包裝袋的話,找一下袋子上面有沒有這種小缺口好不好?”

“好!”

“如果你想打開的袋子上面沒有這種小缺口,那要怎麼辦?”

“嗯...我有小剪刀!”

“嗯,這真是個好主意!下次我們就用這種方法試一下好不好?”

“好的!”


在這個互動中,我給了孩子具體的指導,啟發他去觀察和思考,最重要的是,他獲得了成功的喜悅。我們不要小看撕包裝袋這種小事,孩子的自信心都是從這種小事中一件一件積累起來的。

這樣也可以讓孩子知道,遇到挫折並不可怕,只要開動腦筋總會找到解決的辦法,實在不行還可以尋求大人的幫助。



第三,重新定義失敗


有很多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自己的孩子說不得,一說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好,馬上就不開心;遊戲也必須要自己贏,一看自己要輸,不是耍賴就是發脾氣;做錯事喜歡找各種理由,怪罪到別人身上,好像特別怕挫折。


其實這就是孩子建立自尊心的時期,輸贏心比較重,敏感好勝,追求完美,有一點點過失都無法容忍。在這個時期,家長們可以經常給孩子們講一些人物傳記,讓孩子知道“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個理念。


比如愛迪生在發明電燈泡的期間,失敗了1200多次。有人譏諷他一事無成,愛迪生則說:“我沒有失敗,我只是又發現了一種不適合做燈泡的材料而已。”


你還可以跟孩子聊一聊自己失敗的案例。

比如自己準備堅持早起讀書,但是因為什麼原因失敗了。跟孩子分析一下自己失敗的原因,比如晚上刷手機,睡的太晚;早上鬧鈴響了以後沒有馬上起,想賴會床,結果一下睡過了;或者本來堅持的好好的,然後生病了,身體精力跟不上。


接下來跟孩子聊一聊自己的心情。

原來計劃的目標沒有實現,心情比較鬱悶,但是目標還在,可以想辦法再去實現它。

接下來自己要怎麼做,有哪些步驟,再邀請孩子一起監督自己實現目標。


這些失敗的故事,可以讓孩子更好的接受和理解失敗,把關注點從“我失敗了”這個結果,轉移到“我為什麼會失敗?”這個原因上來,可能是自己的主觀原因,也有可能是客觀原因。

接下來該怎麼做?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


幫助孩子重新定義失敗,教會他們應對失敗的正確處理方式。未來,當孩子碰到真正重大的挫折,他們也會有足夠的能力去應付。



結尾


很多父母常常把挫折教育掛在嘴邊,卻不理解什麼才是真正的挫折教育。孩子碰到困難,需要的是父母的支持,而不是袖手旁觀和批評教育。


我們首先要接納孩子的情緒,給予正確的引導和支持,幫孩子重新定義失敗,用真實的案例去幫助孩子理解如何看待失敗,找到失敗的原因和解決辦法,再重新去實現目標。

相信在你一次次的言傳身教下,你的孩子一定可以養成堅毅的性格和獨立的能力去解決碰到的種種問題,成為生活的強者。


奶爸王琦


我真實的故事,女兒初三考得很好,給他買了個好手機,她玩了整整一個暑假,我沒理他,高一上期還是沒收住,整整一學期只提醒,也沒采取有效行動,放假了,收到的成績下滑厲害。前兩週由她玩,突然一天我檢查作業,一字沒做,做打人又捨不得的樣子順手把手機砸個稀爛。讓她哭了個痛快,等她收拾好情緒後給她講了2點,一,適當遊戲我是支持的,要安排好時間,我能砸也能買。二,在家你做錯了事情我要糾正,你成年後做錯了事遠遠不是砸個手機就能解決的。之後我談了談我的手段,在我給你買手機的時候都已經想到怎麼砸這個手機了,當其他的人如果對你有手段開始的時候會讓你極度膨脹,結局是讓你接受不了的。現在高二,成績穩步上升。當然每天幾分鐘有效交流必不可少的。


我心自載


在回答問題前,先說個親身經歷。

弟弟一直都是很乖,學習成績名列前茅的,他幾乎集中了所有好孩子的優點,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鄰家好孩子的模範標兵。

有一天,從來都沒有捱過打和罵的他,卻被爸爸無故的罵了一頓,還捱打了。

媽媽埋汰爸爸,無緣無故的,幹嘛要打罵孩子。

爸爸就說,他太順利了,從小到大,都是眾星捧月的,從來就不知道什麼是挫折,我是要藉故罵他一頓,讓他感受下什麼是挫折,起碼,這是小事,他能承受得住,而又讓他感受到挫折了,不會驕傲自滿,以後萬一在外面遇到挫折,他也有了一定的承受能力。

挫折教育,不要把目標設定得過高過大,要讓孩子覺得,能達到,卻無法達到,這樣,孩子就會反思和再次積聚鬥志。

挫折教育,要方法恰當,時間恰當,給到他挫折即可,不要讓孩子覺得絕望,不要在孩子心情惡劣的時候進行。



曜萍


孩子在現在的社會環境中似乎都是被寵大的,試問哪個孩子不是這樣的呢,可是,想想對孩子成長過程中挫折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那麼遇到困難應該怎樣面對呢,這就要我們把這項本領交給孩子,使得孩子在困難時不懼怕。

我會有意的給孩子進行挫折教育。我會在和小寶兒玩遊戲的時候,我會絞盡腦筋贏他,他開始很生氣,不允許別人贏,後來我發現他能接受別人贏,並且在此過程中他更願意想辦法來贏對手,這樣做的結果是他的棋藝高我之上,我只好放棄跟他玩兒,只有爸爸能跟他玩兒,不出時日爸爸恐怕也要下崗了。

給孩子更多的挑戰孩子可以更好。


David媽咪育兒


從小到大,從孩子會說話起我就用跟她共同商議口氣說話,現在孩子大些了,好多事反而能替我拿下主意,而且自己的小思想說出來的時候,常常令我驚訝,她居然一二三說的頭頭是道。

題主說的挫折教育,我家孩子我是這樣對待的,每當她碰上小困難,小疑惑向我求助的時候,第一時間我沒直接給她輔助,而是說能不能兩人各自想一個解決的辦法,看看誰的更好使,孩子往往立馬就來了興趣,她很高興我跟她一起參與解決問題,後來這個方法就逐漸養成了一個習慣,而孩子呢,也逐漸學會了獨自思考和麵對,之所以現在孩子能夠逐漸獨立起來,我想跟我這個一直以來的習慣有很大關係。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家長可以根據自家寶貝的脾氣性格來制定合適他們的挫折教育,適當的軟硬兼施,拿捏好尺寸,只要含有智慧在裡面,都應該可以奏效。


雞蛋殼裡的蝸牛


說到挫折教育,我一直對這個名詞術語的定義很模糊。孩子小的時候也沒有進行過什麼挫折教育。現在看來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比較低,膽子小,比如畫畫,畫的不好就發脾氣,寫字練習的不好就拒絕再練。

玩遊戲只能贏不能輸,不然就哭鼻子,感覺孩子不能承受挫折,學習生活中遇到困難就容易退縮,作為媽媽我看著特別著急。在她遇到困難要退縮時,我就堅持推她一把,鼓勵她繼續堅持,她學跳舞今年要開始練習豎叉,她怕疼不願去上課,我跟她爸就堅持讓她去,平時也注意引導她多練習,現在上跳舞課滿積極,而且上課也開始變的認真。

所以我總結出了一點,在孩子遇到困難挫折時,家長及時引導與鼓勵,只要她克服了這次困難,就好好的誇獎她,她再面對挫折時就能有正確的對待方法,積極想辦法克服,而不再一心逃避。對於孩子的挫折教育肯定還有很多方面做的不足,我也在摸索學習,希望跟大家一起進步。


倆寶媽米粒


這個問題我覺得就是讓他們去山區感受貧困吧。其實這個問題我覺得家長還有孩子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都要配合才行。現在的孩子,有了委屈家長訓一頓,孩子跑去老人那告狀,老人把家長訓一頓。他們覺得怎麼都有人撐腰。

再一個就是有的家長慣孩子,比如我,以前我一說孩子,全家給我開批鬥大會,一點不誇張,我姥姥姥爺,小姨,我媽,都要批鬥我的。現在我不訓孩子了,慣著了,她們還是說我不會帶孩子把孩子弄這樣。所以這個挫折教育首先得抵擋住外界的干擾。然後你讓他自己去面對這個世界,有些事不用什麼都替他操心,提前一步去替他做了。因為走上社會沒人去過度的包容你。所以很多事讓他們自己感受就好。


歐布凹凸曼


有人說挫折教育就是讓孩子碰釘子;有人說挫折教育就是在孩子的成長路程中給他設置一些障礙;還有人說挫折教育就是把犯錯的機會還給孩子……

下面我們來看一位父親是怎樣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的。

有一個星期天,父子倆開開心心的上公園去玩兒,回來的路上路過一家玩具店,兒子一眼就相中了櫥窗裡的那個變形玩具車。於是跟爸爸說:“爸爸,爸爸,我想要這個變形玩具車。”

你猜怎麼著?這位爸爸當然和其他的父母一樣告訴孩子,你只要在這次期末考試中考進前5名,爸爸就給你買這輛變形玩具車。

結果接下來的日子每一天上課孩子都認真聽講,每一天回家都積極的完成作業。結果功夫不負有心人,考試的時候居然名次提高了10名,正好考進了前5名。

這位父親和孩子約定了時間去買這輛變形玩具車。可是父親提前一天到店裡付了錢並告訴店長。明天如果我帶著我的兒子來買這輛車,你就告訴他,已經被人買走了。

第2天,店長照著爸爸的話說了一遍,而且告訴這個男孩子以後不再進貨了。男孩兒走出店門失落極了,回到家關了門就放聲大哭。爸爸在門外聽的也心疼。

結果過了兩天。男孩兒慢慢不在悶悶不樂,重新迴歸了他的生活與學習。這時候爸爸從抽屜裡拿出了那輛兒子心愛的變形玩具車。孩子用驚奇的目光看向父親。父親對他說:“你努力了,得到了就坦然接受。如果你努力了,依然沒有得到。也不必糾結於此,因為這只是生活的一個小插曲。



糖媽Candy


生活中經常會發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這些事往往會影響孩子的情緒,尤其是在遭受挫折的時候,孩子會感到沮喪、抑鬱。例如孩子在學校考試沒有考好,或者是沒有評上三好學生等,這時比較要強的孩子就會產生明顯的挫折感,他們往往會顯得很不高興,怕同學老師看不起,也可能怕受到家長的責怪,隨後表現得話也會比較少,緊張、沉默的情況也會增多。如果孩子能夠在較短時間內自我調節過來,那麼家長也就不必擔心。如果孩子經過一段時間還是情緒不好,此時就應該去幹預了。

以孩子有限的人生認知來看這些問題,往往都會誇大影響,將問題看得很嚴重。這時家長需要引導孩子重新認知這個問題,生活中充滿很多挫折和失敗,但絕大多數挫折和失敗並不是那麼重要,只是生命長河中的一個波瀾而已。幫孩子解決當前的問題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對挫折的認知思維,幫孩子建立健康積極的心態。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想辦法從孩子有興趣的科目甚至是休閒活動中,找機會讓自己公開表現,以此建立信心。當孩子有了真正的自信,就不會在乎來自別人的評價了。同樣,豐富孩子精神生活也非常重要,若讓他們從小能夠經常接觸音樂、藝術和大自然,這些永恆且不變的美感與生命力,會在他們面對磨擦與傷害時,產生積極的力量。

另外,要促使孩子養成良好的情緒表達習慣,家長首先應該對自己的情緒表達方式進行反省,因為父母榜樣作用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孩子。應該讓孩子明白,向父母和家人傾訴是最好、最理所當然的方式。

<strong>


壹父母


現在是全民保護學生的時代,保護都還怕不周全,還想著給學生實施挫折教育我感覺有些難。

現在的學生可以說是處在一個最“好”也最“壞”的時候,最好的時候,有《未成年人保護法》,有最好的物質條件,有最無私的父母,天氣惡劣可以放假,睡眠不足可以推遲上學時間,放學太早也有託管教育,作業太多可以投訴,考試作小動作沒人敢批評,考試不能排名次,犯規不能體罰,總之只要是傷害到孩子的事都不能做,做了後果就會很嚴重。但越是這樣無條件的保護,對孩子越是一種傷害,在競爭如此激烈的時代,過分的保護就是有害無益,所以說學生也處在一個最“壞”的時候。

現在想對孩子實施挫折教育太難,作為老師有時候都不知道怎麼把握分寸感了。以前批評學生,希望他知道自己的不足,考試排名,是希望學生能正識自己的差距,排位把一些學生放在特殊位置,希望他能知恥而後勇,但現在你批評學生要考慮他能承受嗎?他和家長會認為你這樣處理公平嗎?是給孩子穿小鞋嗎?你給成績排名,你考慮過學生的自尊心嗎?你為什麼把我的孩子放在特殊位置,你難道等著我送禮嗎?

所以在全民呼籲保護學生的時候,再談挫折教育很難,我也希望有高明人士能提出好的方法,給我們老師指出一條明路。

以上是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