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中国真有夏朝吗?

依影凤


肯定有!不然,怎么解释商周那么成熟的古文明成果?总不能自己飞来吧,从地里忽然冒出吧。只是,我以为这个夏朝是从原始氏族社会向国家转化过程的朝代。有朝庭,但并非很严格意义上朝代。只是由于其仁爱且有强大实力,周围各氏族自觉归附的多。当时应是文字或觉悟方面原因,还没有充分自觉地让后人了解这段历史的意识,所以记载多有疏漏。后人鉴于此,便有了比较详细的文字记载。








从北方从日出之地飞来


夏朝在史书和先秦文献中都有记载,以前沒人怀疑过它的存在。但当考古学引入中国后,便诞生了疑古派。沒有出土文物和文献的互相印证,不足为信。

根据众多史料记载,夏都斟鄩的位置大致在伊洛平原地区,洛阳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也基本证实了这一点。 经碳14测定,二里头遗址绝对年代,在约公元前1900年左右,相当于夏代,距今有4000多年的历史,总面积为3.75平方公里,内有大型宫殿遗址。众多“五都贯洛”考古学家认为,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夏代都城遗址,即夏斟鄩的所在地。

本着严谨的角度来看,夏朝以及其都城确实还未发现能证明自身的系统文字。但根据二里头遗址范围以及都城规模来看,其所在地区为上古三代中原王朝统治中心地区,其代表的王朝,若不是史书记载的夏朝,那是其他王朝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不过,目前还沒有找到夏朝的文字,所以目前还不能从考古学上证明夏朝的存在。



华夏历史研究


夏朝是中国最早的具有国家形态的王朝,这是国内大多数历史及考古学者们所主张或承认的,而外国的一些学者是不承认的,甚至有否定的。这是为什么?

有些人以为中国历史学家盲目迷信《史记》和司马迁。其实,在中国现存的早期的文献中多提到了夏朝或大禹,一般都是夏商周三代并列的。例如,《尚书》有不少篇说到夏朝和商朝,周朝人确认夏、商是“受天命”的正统朝代。其中《周书》产生的年代在西周初年,距夏朝不过数百年。稍晚一些的《春秋左传》中,夏商周三代是并列的,且提到夏朝及《夏书》的地方极多。也直接提到了夏朝君主

一,关于史记

在殷墟考古发现证实了史记中关于商王朝的世系是正确的之后,人们多相信史记中关于夏的记述也是可信的。支持欧美学者观点的人会问,那么关于五帝的记述是否也都应信?

二者是不同的,在五帝记的有“太史公曰……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缙绅先生难言之。”(大意是:百家叙说黄帝,他们的文字不典雅可靠,士大夫很难据此叙说。)

已经明确的说五帝纪中关于黄帝记述的可靠性较差,而夏本纪则无此言,和商本纪同等述之。可见司马迁应该是按某种官方的文献写夏本纪,而不是到民间去采风所得。

作为一个史学大家,司马迁是相当严谨的,同时他又是文学家,其笔触是有感情的。在写他所喜爱的人物,如李广,就能把在作战不利甚至败仗的事迹中,把他写成大英雄。但是,司马迁绝没有给李广加上他所没有的‘光辉事迹’。

在记述五帝时,他声明那些史料的可靠性不高,这正是他严谨的表现之一。

这反而证明了夏本纪的可信度比较高。

二,关于甲骨文中无夏的记录

在甲骨文中尚未发现夏字,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一个致命的问题。实际上不是这样。

甲骨文是夏灭三百年后的卜词,夏在当时人的生活中影子也已经不存在或极淡薄了。

一种可能是卜词中根本就没提出过它。

甲骨文中无夏字,不奇怪。如果能找到商朝初建时的文献,如果那里没有提到与夏(也可能是另一种称呼)有关的事,才真是问题。

在甲骨文中提到夏人后裔杞人,这是合理的。大约是在殷商时代,夏人所能留下的痕迹了吧。

另一种可能是提到过,但用得是另一种名称,尚未破译明白。夏是夏人及其后裔对朝代的尊称,其初本意是大屋大殿,后来成为中原人自称,如华夏、诸夏等,是个很好的字眼,本非四季之一的称谓。如是,则与之敌对的商人未必用它。看看清朝后期对西洋人的称呼,如红毛国、佛朗机等,还有官方文书中的夷、蛮、狄等。这些称呼和其本国国名几乎没有什么可连想之处。

把灭掉的国家,不称其正式尊名,而称胜国,是后来一种习惯,特别是被灭国的名称有明显的尊崇的意味。

在甲骨文中还有超过一半的字尚未破译或或有人破译了但未得认可。这些字绝大多数是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这里面有没有代表夏朝的相关信息?对于甲骨文只一知半解,提出这样的问题不知会不会贻笑大方。

三,二里头考古

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是中华文明源头探索中的一件大事。

在二里头已经发现了早于商朝的遗址。在这里发现有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按一定规划建设的都邑、大型宫殿建筑群、最早的宫城、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及相当高的铸造技术的铜作坊,发现了最早的城市道路网及车辙痕迹,还有大型绿松石龙型器物(长越70厘米)。由此可确认二里头是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或主要大都邑的遗址。

可以肯定的说,在商以前,中华大地上,就有着一个已经正在跨进文明门槛的国家。这个考古遗址的年代恰就是文献所载的夏朝的年代,所在地域也恰就是文献所载的夏朝后期主要活动区之一。所以,把二里头文化就看作是夏文化,就是很自然的了。

结合考古成果和古文献,除了把二里头和夏文化联系起来,再没有其它更合逻辑的了。

四,重要的问题在于文字

但是这种看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却是建立在推论的基础上的。二里头遗址所显示的文化是相当辉煌的,但是它是不是夏朝都城,却还没有直接的证据,仿佛破案时证据链少了重要一环。

也就是说,要想把文献中关于夏的记述和考古发掘的成果无争议的结合在一起,还需要一些证据。例如,统治二里头的君主们是不是文献所记的夏的君主,还有按文献,夏商之间曾有战争,商汤多次征伐夏桀等,这些都应该在考古成果中有所体现。

为了能得到这样的证据,寻找文字遗存乃是不二法门。

郑州商代大型遗址基本上是接续了二里头的年代,所以,如果能找到郑州商城中文字遗存,其中对于夏商间的斗争是应该有记述的。在距二里头只有几公里远的地方,就有商人建造的一个小城(偃师商城),时间距二里头的城池宫室的衰败时间极近,可见二者曾有过激烈的斗争或密切联系。如果郑州商城有文字遗存,这些都可能有所显示。

商朝人是有文字的,殷商的甲骨文不会是一夜之间突然成熟起来的,何况在郑州商城也曾发现过‘习字骨’。

一旦郑州商城发现了商朝早期的文字大量遗存,对于二里头是否夏朝最后的都城就应该有直接的证据。

按文献,夏朝也是应有文字的。过去把阴阳合历称作夏历,传说中夏是把正月当作一年之始,这种历法应该已经知道隔几年要置闰月。很难想象根本没有文字的条件下能产生相当成熟的历法。此外还有‘夏篆’的说法。

在二里头已经发现了刻划符,二十多个不同的符号,还无法说就是文字,但是,距离文字也可能不太远了。但愿早日发现大量的商早期或夏的文字遗存。

总之,从二里头考古成果看来,中国的上古文明绝不始于商代,在商之前还有着有青铜器、都邑、宫室等的辉煌文明。这是不容置疑的。推论这个文明就是夏,是合情合理的。

但可惜这是个推论。虽然二里头文明是辉煌的。但是创造二里头文明的人们及祖先有没有大禹治水,夏启立国,太康失国,夏桀淫暴等事,却不好理直气壮的说有。

而商前期的文字及其记述或夏文字的发现,就成为关键的关键了。

还有一种认为夏是周故意编造出来的说法。其实这样的讲的人自己才是在胡编乱造,因为举不出任何证据。老夫是绝不信的,因为编造一个夏,对于周人的统治没有任何一点好处,反而给了夏的后人杞人一些光辉,太不合算。

0


战斗大黄蜂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夏朝肯定是存在于中华历史之中的,但是却因没有确实的遗迹、文字等出土,所以夏朝才一直不被很多人承认,争论极大。

夏朝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 (夏朝统治者在位时称“后”,去世后称“帝”),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根据史料记载,夏朝开始于大禹,共经历471年之久。根据《周礼》、《尚书》、《孟子》等文献的记载,夏朝历史上的主要的事件有大禹治水、世袭子启、太康失国、少康中兴、暴桀亡国等极少数的大事件。

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斟鄩(河南洛阳偃师夏都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是夏朝都城的遗迹。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

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xhj旅途


夏朝肯定是有的,据史书记载夏朝共延续了大约417年(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在多年的挖掘考察中,也出土了不少那个时期的青铜器和玉制品,根据史学家的考证年代大致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器时代初期!大致的位置在今天的河南省的登封、禹州、新密、偃师一带。目前发掘的夏朝遗址主要有登封的王城岗遗址和偃师的二里头遗址,所以说夏朝肯定是有的,但是它当时究竟有多大还真不好说。


小路讲历史


夏朝距今已经超过3000多年了,虽然没有明确的遗址供发掘,不过从其他方面还是可以看出夏朝是真实存在的。

我们都知道文字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数百年的演化进而能够熟练运用。我们已经发现了商朝遗址,并且发现了甲骨文,自然甲骨文并不是商朝就出现的,夏朝应该就已经出现,商朝时候应用频繁了。

另外我们从甲骨文中也能看出端倪,甲骨文中有稻,米,黍等,说明当时农业生产已经相当成熟和发达,远非原始社会可比。还有宫,车,舟等字,更进一步说明当时城镇已经出现。

目前已经经过了三千多年发展,王朝也时常更迭,导致夏朝的遗址没有被发现,但文字确实已经说明夏朝是真实存在的!


以史知今


忘了从哪里看了一个很离谱的文章:说中国有文字记载之前的历史,都不是发生在中国境内。也就是中国文化西来说。传说的黄帝是埃及的法老,大禹治水治的是尼罗河,因此夏朝也就是埃及最后的朝代,埃及衰败后,族人一路向东迁徙来到了华夏大地建立了商朝,有些族人跨过白令海峡去了美洲。

呵呵😄既然是传说,多离奇都正常吧?!夏朝及以前的历史还需要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用史实去证明解释。


过一天少一天


历史书上记载的夏朝,是真实存在的吗?

三条证据告诉你!

“夏朝”是一个历史学界常用的概念,而在考古学界通常称为“夏文化”。不为别的,因为夏朝的存在在中国甚至世界范围内存在争议,其中最重要的是没有能找到任何强力证据证明其存在。想想许多夏朝遗址挖掘工作都结束了,至今没看到能够被广泛接受的,证明夏朝存在的证据。

那么疑问接踵而至,夏朝真的存在吗?我觉得非常需要提到几个关键点——甲骨文、文献、遗址,以证明夏朝的真实性。

甲骨文:其中的甲骨文,则需要了解它的发展和起源,我们公认的甲骨文起源时间为公元前1200年,但事实上甲骨文可能更早起源于公元前1600年,正是夏王朝兴盛的时期。诚如出土于郑州商代遗址的带字卜骨,因为上面带有“乇”字,被认为为“豪都”存在的证据,而所谓的“豪都”距今有3600年,也就是公元前1600年左右。卜骨的出土,对夏朝的存在是一种毋庸置疑的肯定。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形成的基础,甲骨文的出现是夏朝存亡的根基,我们才能从中窥其政治制度,了解当时社会的社会形态,推断出历史走向。但由于早年的文字资料保存极度困难。且夏朝也并不是一个统一文字的朝代,我们无从得知他们是否只存在“龟甲”这一种文字记载的模式,如果他们刻在动物毛皮或者其他物质载体上,我们目前也没有具体办法获取和解读,这也是至今夏朝的文字资料缺乏的重要原因。

河南、山西、陕西“龙山时期“的遗址:我们能从高中课本得知,夏朝的基础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和宗法制,这会间接导致夏朝的诸侯分散极广,且难以对其细致的管理。所以夏朝的遗址族群分十分广泛,就如纸上撒一把芝麻的分布状态,且每个族群极其靠近。最近有重大发现的二里头遗址、新寨遗址里头发现成篇的书写文字,这对夏朝的考古挖掘来说是非常难得的,这也是能直接证明夏朝存在的证据。但由于夏朝的遗址过于密集和复杂,考古人员很难说进行抢救性挖掘后,草草结束,就算是一直维持着挖掘状态百年内也很难完全挖掘完成。虽然现出土的的古物无法完全说服外界夏朝的存在,但在遗址未完全挖掘前,我们都无法轻易断言夏朝是不存在,就目前出土证明夏文化的事物,很可能在未来的五六十年会有重大的文化发现。

文献记载:我们可以从《史记》当中记载的对殷商王朝世系的政治体系窥其道一丝夏王朝的影子。虽无确切的记载,但诚如王国维先生的鼓励学者们由殷商的文化体制过渡到夏朝文化制度,引领着无数学者一探夏朝虚势。而在现代的考古发现中,夏文化的认同还是经历了一番发展。在最开始考古学界,认为“仰韶文化“代表着夏文化。但随着龙山遗址发掘出来的文物,学者们的观点又变为了龙山文化是夏文化,以遗址里大量黑陶、城址为证。但后来邹衡先生的著作《试论夏文化》的出现,我们对夏文化才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其后在《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夏文化才有真正的定论。

当然,现在有新一派观点认为我们只是被“夏朝“这一名字禁锢住了,其实所有殷商之前文明都可以称作为一种文化。我们对此要有希望,希望在未来的考古研究中,发现更多决定性证据,为我们当前熟知的夏王朝正名。


历史的影


是的!虽然有口头相传或司马迁史记的夏代传说。但是,夏都、夏文字、夏墓碑之类的佐证没有找到。所以,外国人以此为准,说夏朝不存在;即使有,也是在埃及等等之类的推测。

不过,我还是认为夏朝是存在的,并且是在我们中国的夏朝,不是埃及的夏朝。因为:一是在埃及没有埃及人东迁的记载及传说。二是我们中国有一个姓氏“夏”,他们家谱中就有记载,确定是夏禹的后代。这是个有力的证明吧!古人把姓氏看得很神圣,是不容侵权和冒犯得。


国泰民安的幸福


不是真的假的问题,我们中国人一定要信有的,这是政治问题,五千历史不能少了夏朝,不然不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