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如果崇祯没有杀袁崇焕,袁崇焕带着他的关宁铁骑能延续大明朝吗?

帅气的小君菌


首先袁崇焕此人在历史上是非常有争议的,因为崇祯皇帝下令把他千刀万剐,至于他是不是民族英雄?应该不是,顶多是一个勇将罢了。私自杀害抗清名将毛文龙是人生一大败笔。所以以此性格,即使崇祯皇帝不杀他,他也难以延续大明的命运。


马高的浙漂生活


如果崇祯没有杀掉袁崇焕,皇太极是永远也灭不了明朝。实战已经证明,努尔哈赤、皇太极都不是袁崇焕的对手,就更不用说多尔衮了!下面看看实战的经历吧。

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亲率十三万大军,号称二十万,围攻明朝关外要塞宁远城(今辽宁省兴城市)。明朝兵部尚书孙承宗向明熹宗举荐兵部主事袁崇焕,明熹宗让袁崇焕到国库领取二十万饷银,命他负责督率关外所有的明朝军队。

袁崇焕到了关外,在宁远城建起三丈二尺高,二丈宽的城墙,装备了各种火器、火炮。兵部尚书孙承宗还派了几支军队分别驻守在宁远城的锦州、松山等地,与宁远城互为倚角,互相支援。


不久,努尔哈赤带领后金军浩浩荡荡的到了宁远城下,架起几百个用树木做的长几十米的攻城梯子,冒着明军的滚木石头、炮火和箭雨,猛烈攻城。明军是奋勇杀敌,后金军是倒下一批,又爬上来一批,情况十分危险,袁崇焕站在宁远城的瞭望塔里挥無着令旗,下令明军的火炮开炮,只见几团火焰,几声炮响,后金军被炸得血肉横飞,溃不成军。

第二天,努尔哈赤亲自督战,集中优势兵力大举攻城。袁崇焕在宁远城高高的瞭望塔里,冷静沉着指挥。等后金军集体冲锋时,他命令几门火炮同时开火,这样一来后金军是死伤无数,宁远城下后金军是被炸的狼哭鬼嚎的,都不听督战军官的指挥,纷纷逃跑。在后面督战的努尔哈赤也受了重伤,下令全军后退。

袁崇焕看见后金军阵形大乱,马上就命令关宁铁骑冲出城门,明军骑兵将士们挥無着砍刀,在后金军的队伍里反复的冲杀,一直把后金军追出去近四十多里,才凯旋而归。

努尔哈赤英雄一世,在大草原上是所向无敌,没有想到竟然在小小的宁远城下栽了跟头,他是又气又恨,是毒火攻心,加上伤势严重,没几天就死了。

努尔哈赤死后,他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接替了他,做了后金的大汗。公元1627年,明熹宗死去,他的弟弟朱由检即位,这就是明思宗,也叫崇祯帝(崇祯是年号)。

后来皇太极和袁崇焕打了几次恶仗,皇太极是屡战屡败,他知道宁远城防守严密,自己真的不是袁崇焕的对手,于是绕开了宁远城,率领二十多万大军攻打河北,直扑京城。

袁崇焕马上就带领大将祖大寿和何可纲等人率领军队前去拦截,但是已经完了。皇太极已经到了北京城下,这时魏忠贤的余党纷纷造谣,说袁崇焕纵容后金军,这次后金军是袁崇焕引来的,袁崇焕想凭此威胁朝廷和后金议和。

崇祯帝是生性多疑,流言听多了心里就没有底了,开始胡思乱想了,对袁崇焕产生了疑心。皇太极打探到这个消息,就用了一个反间计。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的崇祯皇帝居然相信了,后来崇祯帝把袁崇焕抓起来下了大牢,并且给活活的剐死了。

可怜袁崇焕对大明是忠心耿耿,最后是壮志未酬身先死,如果袁崇焕不被冤杀,他带领的关宁铁骑肯定能打败皇太极的后金军。可是历史没有假设,袁崇焕一死,大明的气数已尽,再没人能扭转乾坤了。


隐者康司马


引言

许多人认为明朝是农民起义推翻的,实际上明朝灭亡始于1642年结束的松锦大战。因为松锦大战中明朝战败,洪承畴率领的13万最精锐的军队在辽东全军覆没,此后明朝无力镇压农民起义军,紧接着1644年农民起义军就很轻易的就打进了北京。假如松锦大战有袁崇焕来指挥,明朝就不会败的那么惨,明朝也就不会迅速灭亡,甚至有可能翻盘。

那么明朝是怎么在松锦大战中失败的呢?

1640年皇太极率军围困锦州,锦州守将祖大寿向明朝求救,明朝派出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的八镇总兵(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蓟州总兵白广恩、玉田总兵曹变蛟、山海关总兵马科、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宁远总兵吴三桂)共13万人的军队去援救,明清双方对峙一年多,双方互有胜败,这时候明朝因13万兵马耗费太大,崇祯帝要求驻扎在宁远的洪承畴去锦州同清军决战。洪承畴走到锦州外围的松山时,被清军围困,洪承畴安排八镇总兵突围,结果大同总兵王朴不听号令,擅自提前行动,导致八镇将帅各自逃散,洪承畴率领剩余1万多人退守松山,被清军围困半年多。洪承畴在松山等不到明朝的援军,最终向清军投降。松锦大战以明朝的全面失败而告终。

洪承畴对军队的掌控力低于袁崇焕

洪承畴缺乏对军队的统帅力。松山之战中失败一个的原因是,洪承畴安排八镇总兵突围时,大同总兵王朴率先逃亡,导致全军大乱。从这个事件中我们看到洪承畴缺乏对军队的掌控力。原因是洪承畴长期在关内镇压农民起义军,在关内洪承畴的战绩辉煌,但农民起义军比清军的战斗力稍微逊色,且洪承畴担任蓟辽总督以来与清军没有打过战,,在辽东并没有立下显赫的战绩,这就使得辽东将士缺乏对洪承畴的信赖,平时还没关系,到了关键时刻就会出乱子,比如洪承畴被围在松山,导致了王朴先逃,全军大溃。

袁崇焕就不一样了。袁崇焕是关宁防线的参与者、缔造者,且在辽东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州大捷,清军最优秀的统帅努尔哈赤、皇太极都在袁崇焕手中惨败,这样的经历就铸造了辽东将士对袁崇焕的崇拜,相信袁崇焕的指挥能力,相信袁崇焕会领导将士们走向胜利,尤其是到了突围的关键时刻会起到决定性作用,且袁崇焕的军法非常严酷、之前仅仅作为一个监军就敢杀掉畏敌的将领,没有一个将士敢于私自逃跑。

洪承畴与辽东将领的配合不如袁崇焕

洪承畴与八总兵,尤其是辽东籍将领关系不是很密切,比如在锦州被围之后,守将祖大寿要求洪承畴慢慢进行援救,以防中埋伏,洪承畴一开始采取的是缓进的战略,后来在朝廷的催促下,迅速赶到松山,结果被皇太极打败。说明洪承畴和祖大寿在战争中没有有效配合,原因是洪承畴一直是在关内,担任蓟辽总督才一年多,对辽东不是非常熟悉,对辽东将领也不熟悉。

袁崇焕的仕途的辉煌就是在辽东,假如一直到1640年他都是蓟辽总督,那么他在辽东已经将近二十年。在辽东,袁崇焕从宁远城的守将到辽东巡抚再到蓟辽总督,祖大寿等这些辽东籍将领一直在他手下,将帅配合取得了许多胜利,打了很多硬仗,部下对袁崇焕非常信服,信任。将帅配合比较密切,不会出现向松锦大战那样自乱阵脚的局面。

洪承畴的后勤保障不如袁崇焕灵活

松山之战失败的另一个原因是明军13万人在前线一年多,花费太大,所以崇祯帝催促洪承畴出兵决战,转守为攻,结果导致惨败。说明洪承畴没有很好的践行“以辽土养辽人”的策略,松山之战时明军对朝廷钱粮的依赖比较大,不能从辽东本地得到有效的补给。

袁崇焕奉行“以辽土养辽人”的战略。在辽东进行屯田耕种,虽然还需要朝廷的接济,但是依赖性相对比较少,假如由袁崇焕指挥松锦大战,当朝廷财政吃紧时,完全靠辽东的给养也能坚持一段时间,就不会出现洪承畴那样被动的转守为攻了。

洪承畴的不多是一种混合型的部队,袁崇焕的军队是以关宁铁骑为核心,这样两种不同的部队各有利弊

松山之战失败的最后一个原因是洪承畴所率领的军队是来自各个地方的精兵。比如王朴率领的大同兵,洪承畴自己率领的“洪兵”,还有原孙传庭的“秦兵”,这些军队都是是非辽东籍的,这样的军队编组有利有弊,利是军队的装备好、战斗力比较高,弊是非辽东籍士兵没有没有保卫桑梓的意识,总认为是替别人大战,打胜战还好,打败仗就是彻底的大败仗,比如王朴率领的大同兵在危急关头率先逃跑,就是典型的例子。

袁崇焕主张“以辽人守辽土”,所以打造出一支战斗力特别高的部队“关宁铁骑”,这支部队不仅仅因为是装备好,更因为都是辽人,守土的决心特别大。当初袁崇焕靠着几千人在宁远能打败努尔哈赤,就是靠着辽东籍的士兵,而洪承畴率领这么一只混合型部队,人数多,说明他的底比较虚,需要靠人多壮胆子。

结语


综合以上我们的分析,洪承畴的这支八总兵、13万人的军队,最好的统帅是袁崇焕,因为袁崇焕有战绩、有履历、有战略。在松锦大战中袁崇焕就是没有取得胜利,也不会像洪承畴那样全军覆没,就不会导致后来孙传庭在镇压李自成起义时缺乏精锐部队而失败和明朝的灭亡的局面出现。

假如崇祯没有杀袁崇焕,在松锦大战中袁崇焕是蓟辽总督,派洪承畴和孙传庭去镇压李自成和张献忠,用辽东将士守辽土,用洪承畴的“洪兵”和孙传庭的“秦兵”镇压农民起义,虽然不敢说一定能扭转乾坤,但是一定能维持均势态势,等到清军再过上十年,猛人皇太极和多尔衮去世,清军八旗兵的战斗力退化时,大明朝就能打败清军了,比如到了顺治时期,大西军将领李定国曾经打败、杀死清朝的两个八旗王爷。所以崇祯杀掉袁崇焕导致了后来明朝一系列的悲剧。

我是@麒麟阁论史,喜欢我就关注一下,留下您的观点。


麒麟阁论史


袁崇焕志大才疏,平台召对时向崇祯保证五年平辽,因此崇祯不断下放权力给他,他逐渐将关宁铁骑军阀化,将金军平到北京城下,因此,袁崇焕必死。

即使不杀袁崇焕,袁崇焕会继续清除异己,逐步掌控对明朝北方所有部队的控制,崇祯有被架空之虞。

袁崇焕的御敌策略是不断筑坚城凭大炮据守,一路筑城到盛京。但是,明朝当时穷的叮当响,很多军人常期欠饷,形如乞丐,哪有钱给袁崇焕不停的筑城?

所以,即便袁崇焕不死,对内威胁中央,不断要权要钱,对外不敢野战,不顾国力不断修城,没等他修到盛京,崇祯早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因此,纠结袁崇焕没有意义。明末的问题根本不是军事上的问题。一直到崇祯17年3月19日(1644年4月25日)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身亡,大明国灭,后金仍然只是在辽东发展,而山海关仍然掌握在明军的手里。

辽东只是大明公司倒闭的导火索,而非根本原因所在。

大明公司的破产,因素很多。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大明的体制年久失修,出了问题。”世兵制”和“卫所制”的衰亡,导致了大明的军队事实上沦为各种利益团体,而失去了基本国防功能。为此大明不得不借鉴“平倭”经验,发展募兵制和征兵制,从而不但使得军队私有化,而且还增加了朝廷当然用兵成本,使得本身就被“世禄制”拖得不堪重负的大明公司更是雪上加霜。最终导致了钱没少花,但军队更倾向于“听调不听宣”。

但是袁崇焕的死,使得辽东军队“自保”倾向愈为严重,使得朝廷对辽东军队彻底失去钳制手段。

辽东军队种的代表”关宁铁骑”就是一个利益集团。由于其边防的重要性,他发展成为一个游离于大明军事体制之外的一个怪物。”关宁铁骑”的前身(或母版)是李成梁的辽东铁骑。

为了提高战斗力的需要,这支部队享受着各种特殊待遇,比如双饷;比如战利品按等级分红;比如收复的辽土的重新分配。使得这支部队善打硬仗、苦仗。成为实力可以与八旗部队相抗衡的军队。因为对于“关宁铁骑”而言,打仗意味着不是单纯尽义务,而是创收的必要手段,有了这层利益关系,朝廷想用”关宁铁骑”没有那么顺手了。

而当袁崇焕督师辽东的时候,在辽东的明军事实上大都处于私人军队性质,而且派系关系复杂。袁崇焕首要做的事情就是整顿辽东的各支部队,使得各支部队都完全听命于袁崇焕个人。

在这个过程中,擅杀毛文龙,设计陷害赵率教,炮打满贵,都是出于这个逻辑。袁崇焕就是想要成为辽东乃至北方边军的事实上的统帅,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事实上这个逻辑的出发点也没有错,如果你无法使得自己的手下的军队令行禁止,你又如何保证自己有能力打败皇太极?

但是袁崇焕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他不懂得,在自己做事的过程中取信崇祯,反而一连串的举动,使得君臣之间嫌隙丛生。

崇祯2年(1629年)10月,皇太极率数万清兵绕道蒙古,避开关宁锦防线,直奔京师而来。这导致了崇祯对袁崇焕当然信任荡然无存。

当着祖大寿和满贵等人的面,崇祯下令将袁崇焕打入死牢的时候,就注定了祖大寿日后的降金。

而崇祯最终要杀袁崇焕,事实上更可能是因为除开袁崇焕没人能“追回”关宁铁骑。大明的天子调不动大明的军队,而一个死囚在狱中仅凭一个手札就可以“叫回”关宁铁骑。

这不只是面子问题,更是深深的恐惧。

崇祯年间,大明王爷近二十万,占据大量良田,不仅不交税,还从朝廷拿俸禄,占国家财政的20%以上。

由于美洲印弟安人大量死亡,植被因此大范围的恢复,导致气候变冷,俗称小冰河时期。

明朝北方农作物因此大量减产,灾民遍地,政府又无力救灾,于是灾民变流民,流民变流寇,政府又加税练兵镇压,导致农民雪上加霜,民变更多,恶性循环。

后金农业大量减产,牲畜大量冻饿而死,尤其是冬天,更是难以为继,不得不南下抢劫明朝过冬。为了应对金国,明朝又加征辽响,导致民不聊生。

由于山西农民去内蒙垦荒,带回了鼠疫,很快传遍明朝北方数省,进一步消弱了明朝的财力、军力与国力,加重了北方的混乱。

荷兰控制了对华贸易线,不仅自己不用白银与大明交易,还不准西班牙与葡萄牙用白银与大明交易。

日本于1640年禁止白银外流,成为压垮大明财政的最后一根稻草,大明通货紧缩,处处缺钱,无钱赈济灾民,也无钱练兵,更没钱修城,换言之,大明是穷死的。

综上,纠结于袁崇焕无意义,袁崇焕害死满桂、赵率教与毛文龙等人,毁掉大明长城。五年平辽,欺君罔上。将明朝巨额军饷堆积出来的关宁铁骑军阀化,其罪当诛。凌迟处死,死得不冤。



当代曹植


清朝入住中原走了狗屎运,只有崇祯稍微给力点,帝国不会覆灭,和袁崇焕关系不大。

我最不愿意看明史,知道为什么吗?就是崇祯一首好牌打的稀巴烂,崇祯这么勤政还导致大明覆灭,我个人认为笨蛋越努力危害越大,还不如老实呆着,女真只有十几万的兵马,占地面积小,和大明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满清能入住中原实属运气。其运气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崇祯帝能力不高,还喜欢猜忌,把一帮有能力的大臣弄的是死的死,降的降,其聪明他人一看谁替崇祯卖命,谁没有好下场,破北京城的时候根本没有勤王的。

二、自然灾害,农民起义。崇祯也是够背的,遇上连年大旱,颗粒无收,农民揭竿而起,李自成为代表的起义军拖垮朝廷。其实李自成也没有想破北京城的意思,他只想让崇祯封王,可是迟迟得不到消息,就稀里糊涂的把北京城给破了,若是崇祯利用李自成火并努尔哈赤,他做渔翁之利也未尝不可。朱家皇帝个个骨头硬,死也不愿封异姓王,李自成进了北京城,顺便霸占了陈圆圆,吴三桂倒戈。

三、李成梁拥兵自重,养虎为患。努尔哈赤军事才能是李成梁一手调教,八旗骑兵也是仿制李成梁的军队建立的。李成梁一己私心,为大明埋下隐患。


饕餮中国


大家好,我是“辽宁有历史”。

虽说历史没有假设,但,我们可以没事的假设下历史,活动活动大脑。

首先,就这个问题,我来表明下我的个人观点:如果崇祯没有杀掉袁崇焕,袁崇焕能在一定时间能延期明朝的灭亡,但时间不会太长。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三。

第一,袁崇焕镇守的宁远一带是关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如果清军在此不能通关并入关,那么,清军就不能对明朝取而代之。所以,这也是说为什么会一定延续明朝时间的原因。

第二,不能延期太久的原因,是因为明朝还要面对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其实,崇祯皇帝上吊自杀并非仅仅因为清军的虎视眈眈,而是因为李自成已经攻入北京。即使袁崇焕在宁远一带拖延了清军,但明朝全力对付李自成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所以,延续时间是不会很久的。

第三,一个国家的国运并非一个人就能改变的。崇祯皇帝并非一个昏君,那为什么明朝会毁灭在他的手里呢?这是因为“国运”二字。当国运注定一个朝代灭亡是没有人能够阻挡的,这也是要“顺势而为”而不要“逆势而动”的核心意思吧。





辽宁有历史


延续不了。首先,明朝不是亡于满清,而是亡于农民起义。袁崇焕能守住辽西屏障,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增加他的权力,让他镇守整个北边,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他的能力也仅限于此,已经达到极限了,让他同时兼顾内忧外患,他分身乏术,力难从心。

袁崇焕是一位优秀的大将之材,战术非常厉害,但不是帅才。存在局限性,只能在局部有所作为,不具有统筹全局的能力。处理不好毛文龙的问题,对毛文龙的战略牵制作用不够重视,足以说明袁崇焕的战略高度是不够的。

如果孙传庭不被罢免,不死于非命,明朝是会延续一段时间的。孙传庭是李自成的克星,袁崇焕是满清的克星,这两个人一个向西推进,一个向东向北推进,大明胜利有望,甚至是指日可待的。但是非常不幸,两个应时而生的,挽救大明的国家栋梁,都被自己的领导给解决掉了。《明史》说的明白,“传庭死,明亡矣”,就是说孙传庭一死,就再也没有人能阻挡住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步伐。

明朝的末代皇帝,失误实在是太多太多。刚接手的时候,形势还是很不错的,虽然问题很多,但总体实力仍远强于对手。然而在一番勤政之下,形势变得每况愈下。《尚书》和《周易》都非常强调“天佑有德”,如果天子失德,他的天命随时都会终结,随时会被革除。天启的时代,就不断地残害忠良,到崇祯的时候,更加严重,把国家的中流砥柱一个个的都给清除掉了。天启的时候,如果熊廷弼不被撤职,努尔哈赤连沈阳都进不了,要威胁京师那就更不可能了。熊廷弼就是有这个能力,而袁应泰就是没这个能力。

虽说有志者事竟成,但崇祯却是志有余而事不成,因不胜其任而当了亡国之君。其实京师陷落的时候,应该转移撤退,保住有生力量,这是最起码的战场应变。这点应变都没有,那对军事是一窍不通的,说明真的是不能胜任。

袁崇焕在不在,或其他人在不在,都不是关键。关键是,只要崇祯皇帝在,大明就必亡。正如《孙子兵法》所说的,“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必败”。


秦客逸民


如果崇祯没有杀袁崇焕,袁崇焕带着他的关宁铁骑能延续大明朝吗?应该说很难!问题的关键,不在关宁铁骑的战斗力是不是强悍,也不在于袁崇焕是否具备优异的指挥才能。

而在于崇祯时代的明朝,因为腐朽而导致根基动摇,明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的危急时刻。外有强敌虎视中原,内有义军攻城掠地。而崇祯既想阻挡清军于关外,甚至还想要夺回辽东,又想消灭农民起义军!

长期的两线作战不仅已经掏空了明朝的国库,而且还使明朝透支空了国力。在这种天下糜烂至极,而朝廷内部又党争不绝,君臣之间也无法齐心协力共渡时艰的困境下,明朝大势已去,其统治的崩溃已经是难以挽回的了!

在这种整体环境下,又怎能指望仅凭袁崇焕的关宁铁骑,就能够发挥出挽狂澜于既倒作用呢?一个人的能力终究是有限的,而且其能力是否能够得以充分发挥,也要依赖于大局是否有利!大局若有利,自然可以发挥出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局若不利,则有可能竭尽所能也于事无补!


北疆同心


在明朝末年,袁崇焕作为辽东地区的军事主官来说,还是有十分高超的军事领导才能的,在对付以骑兵为主要军事力量的后金军队,他的以炮护城,以城护军的作战思想还是十分先进的,避免了与后金军队野战争锋,炮击中伤努尔哈赤获得宁远保卫战胜利,创建少有强悍的关宁铁骑,使得明末汉人骑兵部队可以与后金不分伯仲,可见袁崇焕卓越的军事才华和领导才能 ,但是这都是战役层面主官具有的亮光,在战略层面是一个王朝根本的兴衰沉浮,明末宦官专政,国库空虚,天灾频繁,加上关内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和关外满清兴起的两线作战,对于风雨飘摇的明王朝更是沉重的打击,大厦倾覆是明末几十年及百年的弊病积累,非一军一将可以决定的,即使崇祯不杀袁崇焕,恐怕明王朝的覆灭也无法避免了……



哎古孙社长


纠结袁崇焕没有意义。明末的问题根本不是军事上的问题。一直到崇祯17年3月19日(1644年4月25日)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身亡,大明国灭,后金仍然只是在辽东发展,而山海关仍然掌握在明军的手里。

辽东只是大明公司倒闭的导火索,而非根本原因所在。

大明公司的破产,因素很多。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大明的体制年久失修,出了问题。”世兵制”和“卫所制”的衰亡,导致了大明的军队事实上沦为各种利益团体,而失去了基本国防功能。为此大明不得不借鉴“平倭”经验,发展募兵制和征兵制,从而不但使得军队私有化,而且还增加了朝廷当然用兵成本,使得本身就被“世禄制”拖得不堪重负的大明公司更是雪上加霜。最终导致了钱没少花,但军队更倾向于“听调不听宣”。

但是袁崇焕的死,使得辽东军队“自保”倾向愈为严重,使得朝廷对辽东军队彻底失去钳制手段。

辽东军队种的代表”关宁铁骑”就是一个利益集团。由于其边防的重要性,他发展成为一个游离于大明军事体制之外的一个怪物。”关宁铁骑”的前身(或母版)是李成梁的辽东铁骑。

为了提高战斗力的需要,这支部队享受着各种特殊待遇,比如双饷;比如战利品按等级分红;比如收复的辽土的重新分配。使得这支部队善打硬仗、苦仗。成为实力可以与八旗部队相抗衡的军队。因为对于“关宁铁骑”而言,打仗意味着不是单纯尽义务,而是创收的必要手段,有了这层利益关系,朝廷想用”关宁铁骑”没有那么顺手了。

而当袁崇焕督师辽东的时候,在辽东的明军事实上大都处于私人军队性质,而且派系关系复杂。袁崇焕首要做的事情就是整顿辽东的各支部队,使得各支部队都完全听命于袁崇焕个人。

在这个过程中,擅杀毛文龙,设计陷害赵率教,炮打满贵,都是出于这个逻辑。袁崇焕就是想要成为辽东乃至北方边军的事实上的统帅,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事实上这个逻辑的出发点也没有错,如果你无法使得自己的手下的军队令行禁止,你又如何保证自己有能力打败皇太极?

但是袁崇焕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他不懂得,在自己做事的过程中取信崇祯,反而一连串的举动,使得君臣之间嫌隙丛生。

崇祯2年(1629年)10月,皇太极率数万清兵绕道蒙古,避开关宁锦防线,直奔京师而来。这导致了崇祯对袁崇焕当然信任荡然无存。

当平台召对,当着祖大寿和满贵等人的面,崇祯下令将袁崇焕打入死牢的时候,就注定了祖大寿日后的降金。

而崇祯最终要杀袁崇焕,事实上更可能是因为除开袁崇焕没人能“追回”关宁铁骑。大明的天子调不动大明的军队,而一个死囚在狱中仅凭一个手札就可以“叫回”关宁铁骑。

这不只是面子问题,更是深深的恐惧。

所以这是一个死结,袁崇焕再厉害,也只工于谋国,拙于谋身。但如若袁崇焕工于谋身,那么他最终也只是利益团伙中的一份子。

所以根子问题解决不了,袁崇焕活着无非最终不是洪承畴就是孙承宗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