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北宗禪與唐代茶文化簡論(上)

北宗禪與唐代茶文化簡論(上)

丁以壽

摘要:北宗禪曾經是中國最有影響的佛教禪宗派系,在唐代開元年間達到鼎盛。由於神秀及其弟子普寂、義福、降魔藏等在北方大興禪教,使得北宗禪在中國北方地區廣為傳播。禪僧習禪,飲茶卻睡,流風影響世俗社會,促進了北方地區飲茶風俗的傳播和普及。荊州當陽山玉泉寺的北宗禪僧中孚、惠真等革新茶葉加工工藝,創制仙人掌餅茶,促進了唐代茶葉生產的發展。禪律兼習的皎然,於禪歸於北宗。他首倡“茶道”,躬行茶會,對中國茶道的創立和茶會的發展有著重要的貢獻。

關鍵詞:北宗禪 降魔藏 中孚 惠真 皎然 茶道 仙人掌茶


一 北宗禪系略論

禪宗託始於達摩,奠其基者為道信、弘忍。弘忍逝後,其弟子神秀在荊州當陽山玉泉寺向外傳法,另一弟子慧能在韶州曹溪寶林寺傳授禪法。禪宗由此分裂為南、北二宗,史稱“南能北秀”。在七世紀末到八世紀中葉的半個多世紀裡,神秀一系成為北方勢力最大、影響最廣的禪系。迨至唐中期以後,慧能一系方反傳北方,逐漸取代了北宗的地位。

神秀(605-706年)俗姓李,陳留尉氏(河南尉氏縣)人。二十歲時在東都天宮寺受戒,四十六歲至蘄州黃梅(今湖北黃梅縣)雙峰東山寺。在五祖弘忍處,“服勤六年,不捨晝夜。大師嘆曰:‘東山之法,盡在秀矣。’”(張說《唐玉泉寺大通禪師碑銘》,載《全唐文》卷二三一)神秀在弘忍處深受器重,在數百門徒中位至首座。

神秀後來離開黃梅東山遷移到荊州當陽山(今湖北當陽縣東南)玉泉寺,住在寺東七里的度門蘭若,影響日漸廣大,緇徒紛紛來投。

久視元年(700年),武則天遣使迎神秀入京。“則天太后聞之召赴都,肩輿上殿,親加跪禮。內道場豐其供施,時時問道。敕於昔住山置度門寺以旌其德。時王公已下、京邑士庶,兢至禮謁。望塵拜伏,日有萬計。洎中宗孝和帝即位,尤加寵重。”(《宋高僧傳》卷八《唐荊州當陽山度門寺神秀傳》)神秀被安置於內庭道場中供養,武則天時時向他問道。當時王公以下、京邑士庶竟相至謁。中宗即位,對他禮敬有加。

神秀住東京洛陽六年,於神龍二年(706年)在天宮寺示寂。中宗親自送葬至洛陽午橋,並下詔於嵩陽之輔山頂為其造十三階浮圖,賜諡大通禪師。京洛士庶皆來送葬,“服師喪者,名士達官不可勝紀。”

神秀門下人才濟濟,《景德傳燈錄》記神秀法嗣十九人,其中以普寂、義福、敬賢、惠福、降魔藏影響較大。

自武則天迎神秀入京,中宗、睿宗獨尊神秀一支,“兩京法主,三帝國師”,北宗一直是欽定的禪宗正統。神秀逝後,普寂(651-739年)被視作北宗嫡傳,號稱七祖。唐中宗敕令普寂統帥僧眾,更表明了普寂的帝師身份。普寂在中宗以後,一直是兩京禪門領袖。

普寂代師統攝禪門,於京城廣行弘化,三十餘年間使北宗禪門大盛。“四海大君者,我開元聖文神武皇帝之謂也;入佛之智,赫然為萬法之宗主者,我禪門七葉大照和尚之謂也。”(李邕《大照禪師塔銘》,載《全唐文》卷二六二)李邕將普寂禪師與皇帝玄宗相比附,足見普寂其時之聲望。相比之下,當時慧能一系尚侷限於嶺南一隅傳教,默默無聞。

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普寂、義福、敬賢、惠福、降魔藏在河南、陝西、山東等北方地區宣傳北宗禪法,氣焰熏天,盛極一時。


二 降魔藏興禪傳茶


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載:“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按古人亦飲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窮日盡夜。殆成風俗。始自中地,流於塞外。”


北宗禪與唐代茶文化簡論(上)


禪僧喜飲茶,與茶有不解之緣,其原因蓋有五:

(一)禪僧習禪定,“務於不寐”,容易睏乏、疲倦。飲茶能興奮大腦,令人少睡,消除疲勞:

(二)禪佛徒平日蔬食簡單,“又不夕食”。茶中富含多種營養成份,飲茶可以充飢和補充營養;

(三)茶為“萬病之藥”,飲茶能預防和治療多種疾病,具有延年益壽的功效;

(四)佛家戒酒,禪林寺院以茶代酒,以茶待客;

(五)茶禪一味。

降魔師即降魔藏禪師,為神秀弟子。“釋藏師,趙郡人也。姓王氏,父為亳掾。稚齒尋師,居然慕法,而性好獨處。譙多厲鬼,持魅於人。藏七歲,隻影閒房,孤形迥野,嘗無少畏。至年長,彌見挺拔,故號降魔藏歟。請列青衿於廣福院明贊禪師,師意其法器,乃發擿之。應對辯給,答出問表。因留執事,服勤受法。俾誦《法華》,逾月徹部。登即剃落,受具習律焉。次講南宗論,大機將發。俄投麈尾,九州靈蹟罕不登升。後往遇北宗鼎盛,便誓依棲。秀問曰:‘汝名降魔,我此無山精木怪,汝翻作魔邪?’曰:‘有佛有魔。’秀雲:‘汝若是魔,必住不思議境界也。’曰:‘

是佛亦空,何境界之有!’時眾莫不異而欽之。先是秀師懸記之:‘汝與少皞之墟有緣。’師尋入泰山。數年,學者臻萃,供億克周,為金輿谷朗公行化之亞也。一日告門人曰:‘吾今老朽,物極有歸,正是其時。’言訖而終,春秋九十一矣。”(《宋高僧傳》卷八《唐兗州東嶽降魔藏師傳》)降魔藏少時膽大,不懼鬼魅,故號降魔藏。受戒以後先習律,後依神秀習禪。在泰山靈巖寺大興北宗禪,“學者臻萃,供億克周”,成為北方禪學中心之一。開元二十二年(734年),與慧能弟子神會在滑臺(今河南滑縣)大雲寺“無遮大會”上辯論的崇遠禪師即是降魔藏的弟子。

《封氏聞見錄》的作者封演乃河北景縣人,天寶十五年進士,去降魔藏及其弟子不遠,因此此書有關靈巖寺禪徒坐禪飲茶的記載應當可靠。北宗主漸修,故重坐禪與持戒,禪、律並重是北宗的特色。慧能一系南宗卻不以為然,慧能弟子懷讓有“磨磚豈能成鏡,坐禪焉得成佛”的名訓。仰山慧寂則曰:“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禪。”主張不須持戒,不待坐禪。靈巖寺禪僧坐禪不寐,皆藉飲茶卻睡解乏。飲茶首先在禪僧中流行,爾後藉禪門轉而影響到北方社會各個階層,從而導致中國南北飲茶的大眾化、普及化。

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普寂、義福、降魔藏等在北方“大興禪教”,弘傳神秀北宗禪法。隨著北宗禪在北方地區的廣泛傳播,有力地推動了北方地區飲茶風俗的傳播和普及。


( 本文為第四屆法門寺國際茶文化研討會所撰論文)


丁以壽 安徽農業大學中華茶文化研究所所長、碩士生導師,安徽省茶文化研究會會長,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理事、學術委員會委員。主編《中華茶道》《中華茶藝》《中國茶文化概論》等大學教材,獨著、合著和參編《中國茶文化》《中華茶史》《茶文化學》《茶席·茶會》《世界茶文化大全》等大學教材和著作十多部。


北宗禪與唐代茶文化簡論(上)


北宗禪與唐代茶文化簡論(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