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四大名著中,談談你對原著跟電視劇的感想?為什麼?

九零後瀟靈兒


你好,我是國風!

四大名著的電視劇除了三國演義,西遊記,別的我都沒怎麼看全!因為有點看不下去。水滸傳這部作品我本身就不喜歡,雖然隸屬於四大名著但是即使是原著書本我也只讀過一回。沒有什麼吸引力,電視劇一改編更差勁了。

紅樓夢本身就不適宜拍成電視劇,因為永遠不可能把真相拍出來,即使是呈現給我們的電視劇也只是紅樓夢的一個假象,看到假象的紅樓夢就失去了紅樓夢的意義。而且可笑的是某些紅學專家肆意的篡改,讓熟讀原著的讀者都覺得適應不了。所以紅樓夢根本就沒看全!

八六版西遊記本身就不全,以後的版本更噁心,沒法看。所以八六版00星星的看完,新編的十幾集就很噁心了。完全比不上原來那25集。

唯一從頭到尾細看的三國演義,最大的缺點就是很多演員沒進入人物,曹操的演員很多地方沒進入狀態。曹丕的演員甚至都讀錯了詞兒。劉關張的演員還可以。再就是整體上的戰鬥的場面實在是太他媽媽的了,完全失去了古代戰場那種精彩勁。雖然這是很大的一個缺陷,但在四大名著中三國演義拍的算是最不錯的。看原著加以想象更精彩的多!


國風1974


說來慚愧,四大名著在這之前我一本也沒有讀過,一是幼稚的覺得看了電視劇就沒有必要再讀原著了,二是之前簡單翻看了一下覺得內容太過於晦澀,對於那時的我來說閱讀這樣一部鉅著困難也不小。

不過現在想來,這時讀完也算時機恰好,我已經成年,而且對於其中一些情節也有了一些自己淺薄的見解。

讀完原著,發現書中有些情節與電視劇中不同,也讓我對西遊記中人物和思想的理解有了一些不同。

先說說人物形象吧,外在形象就不說了,影視劇畢竟是為了視覺上的審美,按原著中描寫的那樣裝扮出來大家也許接受不了。

首先說一下孫悟空

他是很多人目中的一個英雄,天不怕地不怕,遇到困難有他的堅強和樂觀,尊重、孝順師傅,團結取經團隊,友愛互助,幾乎是一個完美的英雄。但是在原著中 ,孫悟空多次在遇到困難的時候絕望,甚至哭哭啼啼,著實“膿包”;悟空也有自己的私心,多次因為嫉妒、或者為了報復八戒,將八戒推向危險的境地,這裡有捉弄的成分,但還是玩的有些大。這些打破了孫悟空在我心目中的完美形象,不過這些地方也將孫悟空刻畫得更加立體,而且這些毛病基本也不會將他那勇敢、執著、智慧的光芒掩蓋掉。

唐僧

唐僧是我感覺差異最大的一個,不僅沒有電視劇中那樣仁慈,富有禪心,反而顯得自私、冷漠、軟弱、愚蠢。在第十四回中,孫悟空打死強盜,唐僧說:“你也行兇,執著棍子,亂打傷人,我可做得白客,怎能脫身”;在第二十七回中,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居然說“你在這荒郊野外,一連打死三人,還是無人檢舉,沒有對頭;倘若到城市之中,人煙湊集之處,你拿了那哭喪棒,一時不知好歹,亂打起人來,撞出大禍,教我怎的脫身?”,類似的描寫還有很多。悟空闖禍的時候,他沒有想著要承擔他作為師父的責任,想的只是要撇開自己的關係,其自私冷漠可見一斑。原著第九十二回:“那妖王把唐僧捉住,依然使鐵索鎖了,執著刀,輪著斧,燈火齊明,問道:"你這廝怎樣開鎖,那猴子如何得進,快早供來,饒你之命!不然,就一刀兩段!"慌得那唐僧,戰戰兢兢的跪道:"大王爺爺!我徒弟孫悟空,他會七十二般變化。才變個火焰蟲兒,飛進來救我。不期大王知覺,被小大王等撞見,是我徒弟不知好歹,打傷兩個,眾皆喊叫,舉兵著火,他遂顧不得我,走出去了。"”,見了妖魔稱呼“大王爺爺”,說徒弟“不知好歹”,其懦弱讓人寒心。唐僧的愚蠢也在多處體現:唐僧雖然得了烏巢禪師的《心經》,但是其領悟能力著實一般,還得悟空點撥提醒;第二十七回:唐僧道:“這個猴子胡說!就有這許多妖怪!你是個無心向善之輩,有意作惡之人,你去罷!”……那唐僧在馬上,又唬得戰戰兢兢,口不能言。……唐僧聞說,倒也信了……唐僧果然耳軟,又信了他,隨復念起。……唐僧見他言言語語,越添惱怒,滾鞍下馬來,叫沙僧包袱內取出紙筆,即於澗下取水,石上磨墨,寫了一紙貶書,遞於行者道:“猴頭!執此為照,再不要你做徒弟了!如再與你相見,我就墮了阿鼻地獄!” ……唐僧轉回身不睬,口裡唧唧噥噥的道:“我是個好和尚,不受你歹人的禮!唐僧明知西天是大雷音寺,卻還不顧悟空的提醒,走進了妖怪的小雷音寺……如此多的描述,比電視劇中的形象確實矮了不少。

豬八戒基本還是差不多的,不過在原著和電視劇對比起來,電視劇中的豬八戒搞笑成分更多一些,而原著中更多的體現出了八戒內心陰暗的一面。

沙僧就不說了,不僅在電視劇中沒有存在感,在原著中也一樣。


愛摳腳的大叔


我來說兩句,我來說兩句,四大名著,原著是深奧的作品,電視劇浮潛有的電視劇把原著的片段都改了或是去掉了。就拿《水滸傳》李雪健版,牢城營把施恩的爹給弄沒有了,沒有施恩的爹電視劇就背離了原著,沒看過水滸傳原著的人還認為施恩沒有爹呢。電視劇有的地方真的改編。


林中有奇峰2


根據四大名著改編的電視劇,與原著還是有很大的差距,這和時代,導演等諸多因素有關係

舉例說明,三國演義有唐國強版,陸毅版

鮑國安飾演曹操,陳建斌飾演曹操),大家都覺得老版本經典,因為他很大程度上尊重原著,(臺詞,故事情節),但是受限時代,人物的穿著,武將的打鬥場面就並不那麼好看,三國雖故事情節發生了一些變動,比如省略了諸葛亮七擒七縱,但是主演的演技還是可以,張飛的勇猛善戰,關羽的義薄雲天,諸葛亮的足智多謀,曹操的雄才大略等,應該說還是可以的,值得一看

新水滸相比老版,看似精彩了一些,不過並不那麼好,與原著差距更大,其中有個情節梁山五虎將怎麼會有張清,(梁山馬軍五虎將:關勝,林沖,秦明,呼延灼,董平)

既然是根據名著改編,導演肯定會融入自己的看法,畢竟他與作者本人有這麼久的時間跨度,還有就是書中的一些情節也根本搬不上熒屏

希望以後拍攝四大名著時,不要扭曲書中的事實,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又有所提高這樣是最好的,畢竟現在又有多少人去花時間閱讀四大名著呢,他們會根據看電視劇就理所應當的認為名著中就是這樣的

說一句題外話,根據金庸小說改編的電視劇真是越來越差勁,我怕金庸先生知道有人褻瀆他的作品要氣得活過來

個人還是希望有時間的朋友,靜下心來好好讀讀四大名著,(不是看根據改編的電視劇),他可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我可不願看到以後的孩子們回答中國四大名著時還需要百度


369963馬永才


四大名著拍成影視作品,已經拍了幾個版本了,如果你看的是原著的書,每個故事的畫面感是你自己去完成,也可能單調,也可能比影視作品還豐富。場面更壯觀。讀原著的時候,還是要跟距讀者的文化差異有關,小學生讀和大學生讀理解方式肯定不同,(原著與影視作品主體內容沒變,但影視作品豐富了原著,我指影視作品是內地拍的,而不是港臺拍的鬧劇。)


書畫教師三和


原著與電視劇所著重的情節差不多,但是表達的東西不一樣,就那三國演義來說吧

1、《三國演義》原著中,諸葛亮能呼風喚雨、號令六丁六甲、能查天象、知人事。而在電視劇中為符合現代的價值觀、破除迷信而進行了修改。例如,原著中劉備攻取西蜀時,諸葛亮夜觀天象知道劉備將要失去得力的幫手,便寫信與劉備和龐統不要輕易進兵,後來龐統果然死在落鳳坡,諸葛亮又夜觀天象見將星墜地,痛哭龐統,七天後龐統死訊才傳到荊州。在電視劇中著重刻畫諸葛亮深謀遠慮,考慮西蜀險要,人才輩出,怕出危險才寫信勸誡,看見劉備回信,知道龐統貪功,必然被殺,才因此痛哭。

2、電視劇中為了更加貼合群眾,詳細表現了一些膾炙人口的民間傳說。如劉關張在集市相逢,原著上簡單幾句帶過,而電視劇用了一整集來展現了這個故事。張飛賣豬肉,把肉吊在井裡,用磨盤蓋住井口,並揚言“誰能搬起磨盤,豬肉白送”,用來結交天下豪傑,關羽打抱不平,搬起磨盤,把豬肉分與百姓。張飛佯裝大怒試試關羽的武藝,藉機打了起來,旁觀群眾無一人敢解勸,劉備神力將二人分開,電視劇的故事便由此展開。

3、電視劇中刪減了一些故事細節、戰爭場面。追求還原當時的戰爭場面。比如說孫堅與劉表的戰爭,袁紹打公孫瓚的戰爭等被省略,官渡、赤壁等戰爭場面極為宏大。小說《三國演義》中總共描寫大大小小的戰爭40餘場,許多對於戰爭的描寫較為翔實,並不單單的想要推動故事情節發展,更多的是在複雜的環境中展現人物的性格,注重人物心裡的刻畫。戰爭雖多而不千篇一律。





一朵小呆呆


四大名著的電視劇我都看過,新版看得少一些,舊版看得多一些。這些影視劇即使增添了一些導演編劇的個人理解,沒有完全還原原著而是做了一些藝術性改編,但是總體而言他們無論是故事講述還是演員表演其實都算是我國電視劇界中十分有代表性的作品。而且這些作品為普及中國傳統文化做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值得肯定。

影視作品對四大名著的改編比較大,而西遊記可能是其中改編最明顯的一個。可能是考慮到受眾年齡差異大,又想要儘可能普惠大眾,西遊記將許多血腥殘忍的畫面拍攝出來,人物形象也儘量裝扮的人畜無害,把原著中塑造的迂腐懦弱的唐長老、又懶又饞又愛挑撥的豬八戒兩個主要角色分別改編成成善良博愛唐三藏,傻的可愛豬呆子。

所以,我們看這些影視劇不能盡信之,現在看西遊記他可能只是老少皆宜的真人動畫,但實際上原著對每個人的內心的惡剖析的十分透徹。其他名著也是這樣,可能或多或少對原著的感情有所收斂或者放大。因此我們如果想真正瞭解四大名著,靠影視作品是完全不夠的,要多閱讀原文,才能深刻體會作者的意思表達。

我們當然也不能忽略這些影視作品對廣大青少年瞭解我國傳統文學起到的決定性的影響。沒有這些影視劇給我們帶來的視覺衝擊,我們可能壓根沒有途徑和興趣去了解背後的原著,也自然不會接收到古人對社會的反思和理解。





邱寶


我覺得最開始的都很成功,還原原著,後面的只能說是改編的,所以元素大不一樣,四大名著是指《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

四大名著是中國文學史中的經典作品,是世界寶貴的文化遺產。此四部鉅著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是難分高低的,都有著極高的文學水平和藝術成就,細緻的刻畫和所蘊含的深刻思想都為歷代讀者所稱道,其中的故事、場景、人物已經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價值觀。

如今的“四大名著”,是“四大奇書”的現代叫法,主要是因為在近代此四部著作出版量巨大,一些出版商社便把這四部小說合並出版,並冠以“四大名著”系列叢書。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文學出版社也最先推出了這四部小說,其他的出版社跟著效仿,四大名著的稱呼也隨之流行開來。

四大名著繼承載著無數文化精華,在浩瀚如煙的古典小說領域中如四座屹立不倒的高山,任滄海桑田如何變幻,其偉岸身姿始終不被湮滅。不論是在藝術手法還是在思維深度上,它們都代表了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是悠悠中國文學史上燦爛輝煌的一筆。

研讀四大名著,為我們提供了閱歷中國傳統人文、社會、倫理、歷史、地理、民俗、心理、處事策略的機會,在怡情悅性的同時,也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民族和文化。



好看電影集結號


我個人覺得看電視好,雖然電視中可能會提現誇張和加入特效,但電視能把書中的情節更生動地表達出來。而且書裡的內容不容易理解,特別是對於年輕人來說,而看電視可以讓我們馬上就知道在講些什麼。電視表現的情感更強烈些,使我們全身心地投入進去。看書比較枯燥,不比看電視來的有趣,電視巾將抽象的東西具體化了,給人以直觀的感覺。看電視比較有趣,能使我們越看越想看,對四大名著產生濃厚的興趣。


小幽默大智慧


讀紅而知中國之雅;讀水知中國之義;讀三知中國之謀;讀西知中國之道。

《三國演義》讀後感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後,東漢政府的反擊,出現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

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後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後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群雄聯軍伐董卓,雖然後來聯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後也被呂布所殺.

群雄割據是講董卓死後,中原諸侯群龍無首,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互相廝殺,最主要分為三個戰區,即北方的袁紹與公孫瓚,江東地區孫策的崛起,中原地區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爭.

再後來的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我就不一一細說了,最主要的我想談談自己對三國演義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