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李白才華橫溢馳騁於詩壇,為何在官場中卻難有建樹?


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於,帶著矛盾的雙面心理生活於世上。


李白才華橫溢馳騁於詩壇,為何在官場中卻難有建樹?


說到李隆基,知道的人或許不多;但是說到李白,知道的人卻幾乎所有。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唐朝的皇帝有二十一個,但是詩仙李白,卻唯獨其一人。

唐朝第七任皇帝李隆基,也是唐朝在位時間最長的君王。他一手興創了開元盛世,將唐朝乃至整個中國封建文明帶入了前所未有的高潮。然而,如此興盛的唐朝,亦或是如此英明的李隆基,卻始終沒有包容下中國文學史上那位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就是李白。

千百年來,流傳於億萬後世人的眼裡,李白是詩壇文學領域裡一座始終無法跨越的堡壘,他更是以詩仙的騷名存在於我們的文化和精神世界中。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人,在李隆基天下大治的盛世唐朝,卻沒有一席為官之地!何也?

是李白不想入朝為官嗎?

是李隆基不想善用賢才嗎?

是李白沒有機會施展才華嗎?

——非也!


李白才華橫溢馳騁於詩壇,為何在官場中卻難有建樹?


一、李白之才華橫溢,卻未按常理出牌

據史料記載,唐朝的科舉制度已經發展成熟,無論是富家子弟還是寒門庶士,皆可以通過常科或制科進行科舉考試,然後登科及第,入朝為官!儘管如此,才華橫溢的李白卻並未選擇通過科舉考試的方式謀取官職,而是另闢蹊徑,尋求仕途。

常科:每年固定時間舉行的科舉考試製度,唐朝科考時間一般定在每年二月。

制科:皇帝在不固定的時間下詔進行科舉考試。

李白為何不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這裡面的原因我們不得而知。但後世普遍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受家庭或身世的影響,李白無法參加科考

第二,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李白不屑於通過科考的方式進入官場

第三,進士科考試太難,李白擔心考不過而淪為平庸

李白才華橫溢馳騁於詩壇,為何在官場中卻難有建樹?

唐朝科舉考試中,有明經、進士、秀才、俊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開元禮、道舉、武舉等考試科目。其中明經科為最受考生歡迎的科目,考試內容為各部儒家經典著作及《老子》,外加時務策論;另外進士科含金量最高,考試通過難度也最大。進士科主要考帖經、雜文(包含詩詞歌賦)及時務策論。

在我看來,以上的三個原因當中,最具可能的是第二或者第三個原因。假如李白是因為身世原因而無法參加科考,那李白同樣也會因為身世原因而無法入朝為官,因為入朝為官之時,朝廷肯定也會查明李白的身世和家庭背景,倘若有嫌,李白同樣無法為官。

二、李白之才華初現,並闡明政治主張

《上安州裴長史書》雲:“五歲誦六甲。”

《贈張相鎬二首》:“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

詩仙李白自五歲時開始讀書;十歲的時候便精讀於《詩》《書》及諸子百家多種史學。在很多少年依然懵懂之時,

十五歲時的李白已開始接受道家思想精髓的薰陶。在這個階段,他不僅完成了多首辭賦,其中一首《明堂賦》文章,更是大氣恢宏、辭藻華麗,因此受到了一些社會名流及地方官員的推崇和稱讚。於此同時,李白還憑藉這篇文章暗自抒發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和為官願望。李白認為,一代君王要治理好天下,除了自我修養之外,還應該向世外高人尋求天下大治之法,還應該努力得到世外高人的輔佐,就如同當年的黃帝前往空洞山求訪“至道”一樣,就如同當年的劉備三顧茅廬然後得到諸葛亮的輔佐一樣

由此可見,此時的李白,已經大致確定了自己的尋官之路,那就是通過舉薦或者自薦入朝為官。後來的李白繼續著隱居、讀書、遊歷的生活,同時也開始了他的求官之路。

李白才華橫溢馳騁於詩壇,為何在官場中卻難有建樹?


三、李白的求官之路

拜見官員尋求官道未果

李白二十七歲成家之後,便定居於湖北安陸。三十歲時,他本想拜見安陸的裴長史,以求為官之道,可卻因為別人的讒言,一直沒有被待見。同年初夏,李白進入長安,本想拜見開元宰相張說,卻因才華出眾被張說之子張垍從中阻攔。拜見宰相未果之後,李白後來又想著拜見其他的朝廷官員,可都沒有結果。後來的李白心灰意冷、自暴自棄,並於次年初夏離開長安。

獻賦謀官之路結識皇親及朝廷要員

在三十四歲的時候,李白為李榮基獻上了自己的一篇佳作,也就是前文所提及過的《明堂賦》;在三十五歲的時候,李隆基有一次外出打獵,李白又藉機為其上了自己的另一篇佳作《大獵賦》;兩賦出手,但卻賦沉大海,毫無迴音。

李白才華橫溢馳騁於詩壇,為何在官場中卻難有建樹?

(洛陽明堂於688年由武則天建成)

同年,李白再入長安,這一次他結識了護衛宮廷的一位張氏官員,並藉助這位官員的力量順利給已經出道的玉真公主(李持盈,李隆基同母親的妹妹)獻詩。在玉真公主的幫助下,李白結識了朝廷要員賀知章(禮部侍郎)。

賀知章對李白的文采很為賞識,並稱李白為“諦仙人”。可即便如此,李白的求官之路依然沒有實質性進展,於是三年後李白再別長安。

奉詔入長安,供奉翰林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這一句千古名句,正是李白在接到李隆基的入朝詔書之時所發出的感嘆。二十幾年的為官夙願,看似終要實現,李白頓感心潮澎湃。

李白奉詔進宮那天,唐玄宗李隆基對李白降輦步迎,並“以七寶床賜食於前,親手調羹”。

這一年,李白已經四十二歲。在得到了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等人的稱讚之下,李隆基便看了李白的詩賦,並對李白產生了欽慕之情,遂召見李白入宮,然後授予供奉翰林之位。

翰林院從唐朝開始設立,其官職分為兩種:一是翰林學士,一是供奉翰林。翰林學士當擔起草詔書的職責,有實權;供奉翰林則並並實權。


李白才華橫溢馳騁於詩壇,為何在官場中卻難有建樹?

供奉翰林期間,李白經常給李隆基以及後宮的妃嬪娘娘們作詩淫樂,而每當李隆基遇有宴請或出行之事,也定然叫上李白陪同或歌功賦實。這一席席被李隆基“寵信”的時光,也讓朝中的同僚們羨煞不已。

久而久之李白對這種生活日趨厭倦,甚至藉著酒醉抗旨不朝。同時,李白不屑與朝廷宦官沆瀣一氣,也曾藉著酒勁羞辱中大臣,而這被李白羞辱的大臣當中,除了驃騎大將軍高力士,還有當朝宰相楊國忠。

後來,在楊國忠等人的讒言之下,李隆基逐漸疏遠於李白。最終,李白於四十四歲時辭官返鄉。自此,李白的為官生涯徹底結束。

李白才華橫溢馳騁於詩壇,為何在官場中卻難有建樹?

四、李白官場失意的主要原因

詩仙李白,名垂千秋。才華滿腹的他,卻在盛世唐朝的官場中難有建樹,這是為什麼呢?

縱觀李白一生,他的求官之路長達二十餘年。二十幾年中,他拜訪的官員眾多,但卻少有人理會於他,這又是為什麼呢?

李白真正的為官生涯極為短暫,只有兩年左右的時間。兩年時間他雖官至翰林,但卻並無實權,這又是為什麼呢?

李白自幼便心懷天下,立志於為君王排憂難,為百姓謀福祉,可是願望快要實現之時,他卻在朝中屢屢樹敵,最終遭大臣排擠,這又是為什麼呢?

倘若李白厭倦於朝廷之爭,為何不借機調任京師,守一方淨土,謀一城善治呢?

這些問題的背後,不禁讓我們另行思考:到底是唐朝的官場容不下李白,還是李白容不下唐朝的官場?亦或是李白根本就不適合做官呢?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