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製造業還有明天嗎?年輕人不進廠,未來誰來當工人?

招工難

每年,報道製造業招工難的消息都是一大把。

尤其是沿海製造業基地,最近這十來年,沒一年不吵不鬧的:老子招不到人!

想想2008年前,那時候的70後們要想進個像樣子的工廠,還得托熟人,請客送禮之類的,跟孫子似的。

現在呢?反過來了,沒有年輕人再想進工廠當工人了,老闆們也牛不起來了,舔著臉好話說盡,連哄帶騙的,招人也難。

以前沿海城市的市區居民90%的人都是工人子弟,但是這些人已經徹底不做工人了,郊區的年輕人也鄙視做工人,就算再沒有門路,那也得在工廠找個清閒的管理職位,三心二意的混日子。

一大批中小製造業如今世道不好,之所以還能勉強維持,是因為有一批60後、70後的農民工在支撐,他們上有老下有小,不敢歇,也不敢鬧,他們拼命幹活的動力是子女絕不再進廠當工人,能夠改變家族命運。

如果再過十年,等這幫人退休,或者幹不動了,製造業的車間裡就真找不到工人了。

現在的80後、90後,進廠打工主要是找對象談戀愛,順便長點見識,對於學習專業、鑽研技術,根本不感興趣。

這批人已經毫無機會,失去理想,帶有絕望,未富先廢。

數據顯示,我國目前總就業人口為7.76億人,其中技術工人有1.65億,約佔21%,而其中高技能人才4700萬人,僅佔就業人口的6%。

“中國製造2025”需要更多本領高強的技術工人支撐,呼喚更多大國工匠。但現實情況是,在不少工業企業,工人境遇不佳,收入低、待遇低、尊榮感低、存在感低。“四低”痛點使年輕人不願接力選擇工人職業,跳槽離職現象和技術傳承斷層現象嚴重。

他們為什麼不願當工人?

1. 乏味無趣

我國擁有一支廣泛的技術工人隊伍,非高技能工人佔據了技術工人中大部分的比例。隨著我國經濟的日益發展,工業尤其是製造業越來越需要一支高素質技能人才隊伍。

然而,工作單調乏味、生活條件差等問題,讓不少人特別是年輕人選擇了不當工人。

“難道我就要在這三點一線的生活中度過一輩子嗎?”今年20多歲的孫文靜在深圳一家工廠上班,工廠、食堂、宿舍“三點一線”的生活讓她覺得非常無趣。“工廠裡面就這樣,打工無非就是混時間,攢一點錢,然後自己出去做點小生意。”孫文靜說,在廠裡從一線普工做到管理層很難,晉升需要相關的學歷和人脈關係。

南京科技職業學院大三的學生夏鵬說,他去年在一家外資化工企業的生產車間實習,原本期待能在實習中增加經驗,到工廠後卻發現,工廠生產線的自動化程度很高,每天的工作只是看著生產線上的機器運轉,偶爾做一些搬運的體力活兒。而且,許多核心技術來自國外,由核心團隊掌握。

“工廠需要的是勞動力,不是技術工人。”夏鵬的專業是機電一體化技術,在工廠裡用不到太多的專業知識,也接觸不到核心技術,就算正式入職後,職位晉升的前景也不明朗。看著身邊的同學都在公司做銷售或自己創業,夏鵬覺得在工廠工作,社會價值不高,還經常要倒白班和夜班。最終,在實習結束後,夏鵬選擇了離開。

長沙市電子工業學校教師柳進兵說,現在的學生大都是90後,家庭情況整體比以前好,對生活有追求,有些企業沒有綠化、空調,住宿條件不好,沒有熱水器等,都讓學生不滿意,從而不停地換工作。

2. 不體面不光榮

在多省市,現階段我國技術工人的收入水平偏低。在一般企業,工人工資大多在3000多元到4000多元。在企業幹了20多年到30年的老工人,工資也就4000多元到6000元之間。這樣的工資水平,在今天的房價、物價、教育、醫療等成本較高的情況下,生活已是捉襟見肘,更談不上體面生活了。

“工人的社會地位和待遇偏低,導致年輕人選擇其他謀生手段,不去學技術。”從業20多年的中車齊齊哈爾車輛有限公司貨車分廠電焊工張敬華說道,“現在我們國家高技能人才緊缺,且老齡化趨勢嚴重,呈現斷層現象。在東北老工業基地甚至存在老一輩高技能人才想要把絕技訣竅傳承下去,卻找不到好徒弟的現象。”

而且在第三產業瘋狂發展的今天,同樣如果學習技術,往往需要2年以上的學習,可能又需要1到2年工廠實踐,但是獨當一面的時候,遇到的問題往往不是定式化的;而打個比方,學習電腦製作動畫等第三產業技能,僅僅需要掌握基本的操作最多1年,最後實際應用時,並且可以獲得一份不錯的報酬,同時對外說出去也可以比較有面子。

我國目前的教育體制仍然是重學歷,輕技能;企業重管理,輕技能。一些企業只考慮眼前利益,對職工教育投資和技能培訓力度不夠,致使我國技術人才後備力量斷層。

也有些企業對政府重視高技能人才的執行力不夠,無法切實解決實質性問題。

“現在90後乃至00後大專生對職業的選擇更加多元。”南京科技職業學院電氣與控制學院辦公室主任王蓉說,隨著“雙創”逐漸成為一種新的校園文化,學生的就業渠道更加豐富,在選擇職業時更加註重個人價值的實現,更喜歡從事有挑戰性的工作。

同時,由於自動化水平的提高,現在許多工廠的一線崗位對工人的技術能力並沒有非常高的要求。對於大專生來講,不能發揮專業專長,而工廠也不願意提高這些崗位的薪酬水平,因此人員流失成為一種常態。

王蓉與許多畢業的學生都保持著聯繫,不少學生在離開工廠後,選擇到企業從事銷售等工作,也有不少選擇參軍或者繼續深造。“比起在工廠,這些就業方式更能讓學生獲得自我價值認同。”

3. 發展空間窄

高級技術工人的培養週期長,而現有的工人上升機制不夠健全,無形中制約了一些年輕工人的積極性。

“現在高技能人才年齡偏大,基本在40歲以上。”大慶油田第四採油廠第一油礦北三採油隊採油地質工孫雨飛說,“一個初級工成長為高級技師最快需要12年時間,而大學生畢業進入企業兩三年,還不具備相應的工作能力,卻能晉級工程師。”

哈爾濱電氣集團人力資源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工人職業存在社會地位不高、發展方向比較單一、勞動強度大、工作環境艱苦等問題,而且很多年輕人認為工人的工作環境和工作安全等不是很有保障。

這影響了年輕人的職業選擇,後備力量缺乏。目前有的下屬公司一線崗位人員年齡結構偏大,許多生產崗位人員結構嚴重不合理,退休年齡段集中,技能傳承、技術工人斷檔風險日趨嚴重。

隨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發展,各類企業特別是工業類企業對高技能人才需求量急劇增加。從市場供求看,近幾年人才市場上,技術工人的求人倍率一直保持在1.5以上,高級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達到2以上的水平,供需矛盾非常突出。

今天誰來當工人?未來誰來當工人?這是為工人問,更是國家制造業發展之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