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十堰」战疫护士视患者为“家人”,患者出院写信感谢

云上十堰讯 文、图/记者 曾雨 报道:刘雪竹是太和医院支援第二救治医院的一名护士,从2月1日起至今,她已坚守战疫一线近一个月。2月25日,刘雪竹和平日一样忙碌在战疫一线,但一封由出院患者写来的感谢信,让这一天对刘雪竹来说,变得不平常起来。

「十堰」战疫护士视患者为“家人”,患者出院写信感谢

护士视患者为“家人”

患者出院给专门写信感谢

25日一早,她和平日一样,忙碌在新冠病人护理一线。正准备工作时,科室主任兰俊特地跑来,给她看样东西。

刘雪竹还纳闷,等打开手机一看,原来是24日出院的患者写的一封感谢信。由于患者没有她的联系方式,只好通过兰俊转交给她,并再三叮嘱,一定要转交到位。

看完感谢信,刘雪竹心头一软,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

刘雪竹说,这是一个36岁男患者写的信,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在25日凌晨花了一两个小时,几经修改才将这封信写好。

「十堰」战疫护士视患者为“家人”,患者出院写信感谢

“他因发热两天,于2月5日在市人民医院确诊为新冠肺炎,6日转移到市第二救治医院。经过医护人员精心治疗、照料后,于24日康复出院。”刘雪竹说,患者刚来时,心理压力特别大,很沮丧,很难以接受这个事实。

作为护理人员,刘雪竹对患者做心理疏导,交流后才知,该患者是一名超市配送员,没有去过武汉,也没有接触武汉疫区人员,因此很难接受被确诊的事实。同时,他家里还有两个孩子,因此心理包袱特别重,几近崩溃。

“只要大家配合治疗,我保证让大家10天就治愈出院。”刘雪竹说,在兰俊主任和护理人员的疏导下,这名患者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信心倍增。

刘雪竹说,他将护理的病人建立了微信群,为了避免给他们带来心理包袱,她从来都是称呼他们为“家人”。除了日常护理,她每天都会抽出两三个小时,在病房陪“家人”聊天,帮助他们缓解焦虑,重塑信心。

这些温暖的细节,记在患者心里。这名患者在信中写道:“是你们给了我们信心和无微不至的照顾,是我们最亲的人,比亲人还亲!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在未知面前,你们放下了心中的胆怯和彷徨,毫不犹豫的冲到一线,你们这种不畏病毒,舍生忘死的精神让我肃然起敬……”

刘雪竹说,看到这位病人写的感谢信,她深受感动。“病人能感受到我们的真心关怀,再辛苦的付出也是值得的。”刘雪竹说,这是患者对他们的肯定。

晚上做梦都在交班

组织需要可以二次“服疫”

从2月1日起至今,刘雪竹始终坚守在市第二救治医院的抗疫一线。原本医护人员是要半个月一轮换的,但在陌生的工作环境,为了让患者得到连续性的治疗,医护人员主动请求按月轮换。

在出征前,刘雪竹接到领导通知后,第一个报名请战。“看到大家在一线战斗,我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也应该站出来。”

刘雪竹说,在战疫一线,身心都备受考验。“不一样的环境,不一样的工作流程,总担心自己没做好。”刘雪竹说,在隔离病房里,大家穿着三层防护服,听力效果不是很好,有时担心信息传达出现问题,焦虑到晚上睡不着觉,连做梦都在交班。

刘雪竹说,这些焦虑是身上的责任作祟,来了战疫一线,就要对每一位患者负责。

在第二救治医院实行三班倒,一班8个小时,一名护士在隔离病房里至少待6个小时。“才开始受不了,鼻梁上有水泡,手缝脱皮碰到就疼。”刘雪竹说,时间一长,大家也都习惯了。

v身穿三层防护服,带上口罩、护目镜,刘雪竹走路呼吸都很吃力。“汗湿是常见的,还会心动过速。”刘雪竹说,护目镜会起雾,还会有头晕想吐的感觉,有的护士都到嘴巴这里了,又咽了下去。一旦吐出来,就得换一套衣服,重新消杀。

刘雪竹的孩子5岁了,由外公外婆照料,这是她无时无刻的牵挂。一提到孩子,刘雪竹忍不住哭了出来。

“基本上每天都打电话,时间不固定,大部分是晚上。为了能和妈妈通话,孩子都养成了晚睡的习惯。”刘雪竹说,孩子每次问她什么时候回家,她无法回答,只能刻意绕开话题,怕自己一时控制不住,在孩子面前哭出来……

刘雪竹说,知道妈妈在抗击疫情,孩子专门画画给她加油鼓劲,让她一定要把病人治好,在治好病人的同时,还要保护好自己,说妈妈永远都是他的骄傲。

战役仍在继续,刘雪竹仍坚守在一线。“可能在下周会休整一下,如果组织需要,可以二次’服疫’。”刘雪竹说,等疫情结束,就想回家和家人一起吃个饭。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

报料微信关注:13807280110,报料电话:0719-811011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