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1 “媽媽,為什麼他們不跟我玩”與其罵孩子,不如做好這幾件事


“媽媽,為什麼他們不跟我玩”與其罵孩子,不如做好這幾件事


四歲的莉莉剛上幼兒園時,對幼兒園十分牴觸,每次一提到幼兒園,莉莉的情緒就十分激動,甚至連飯都不吃。

長輩們嘗試和莉莉反覆溝通後,才發現,原來在幼兒園裡,其他小朋友都不願意和她一起玩,老師好像也不喜歡她,她在幼兒園覺得很孤單,才不喜歡去幼兒園。

長輩們很是驚訝,一向乖巧懂事又可愛的莉莉竟會在幼兒園受到排擠。

一 孩子世界的排擠與被排擠

經常有家長問我,我的孩子被孤立怎麼辦?

在知乎上看過一個問題:孩子也會像成年人一樣拉幫結派,為了孤立一個人而不擇手段嗎?

答案是會的,甚至連嬰兒也會。

耶魯嬰兒實驗室曾經做過一個社會實驗。

通過給嬰兒看似微小無害的零食選擇:餅乾和燕麥片來調查嬰兒是否存在偏見。

結果發現,嬰兒會選擇與自己有相同選擇的玩偶。並且,嬰兒還會對與自己選擇不同的玩偶,表示出反感,希望看到它被欺負。

“媽媽,為什麼他們不跟我玩”與其罵孩子,不如做好這幾件事

不難看出,偏見和排擠是與生俱來的。

有的孩子因為不喜歡小豬佩奇,而被那些非常喜歡小豬佩奇的孩子孤立了,還拉著其他孩子一起別跟他玩。

人們天生更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親近,而與自己不同的人則會保持距離甚至排斥。

孩子的想法很簡單,先入為主的主觀感受更為強烈,一旦“不喜歡”“看不慣”,就會把這種情緒通過各種途徑表達出來。

這種發生在孩子身上的孤立情況則會顯得更為可怕、更傷人。

二 被排擠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電影《奇蹟男孩》裡說到:

認識小孩比認識大人還要難受,大人和小孩第一眼看到我都會嚇一跳。不過小孩呢,不太會掩飾自己。

“媽媽,為什麼他們不跟我玩”與其罵孩子,不如做好這幾件事

因為單純無知,便常常會不知輕重,孩子世界的殘酷,恰恰於此。

心理學家簡·尼爾森說,孩子的感知能力很強,但解讀能力卻很差。

當孩子們遭受排擠時,他們能感知到他人對自己的惡意,但卻無法解讀背後的原因,所以就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久而久之,他們就會覺得自己就是那個滿身缺點的人,讓人討厭,不值得被愛,這種的心理創傷將伴隨孩子一生。

當紅演員鄭爽在節目中說到,因為自幼在外求學,常常被同學嘲笑是“東北小鄉巴佬”,也曾因為自己太瘦而被女孩子們排擠。

她為了融入大家做了很多改變,每天逼自己吃很多米飯,希望自己能夠變胖。

“媽媽,為什麼他們不跟我玩”與其罵孩子,不如做好這幾件事

因為小時候被排擠的經歷,讓鄭爽習慣性地通過改變自己甚至委屈自己去迎合別人,這種低價值感一直影響著鄭爽。

無論事業還是感情,爽妹子一直都在妥協,總覺得自己配不上這些。

兒童心理學家阿德萊德曾針對孩子的排擠問題說過,很多孩子的自我價值,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己能否得到同齡人的接納,遭遇排擠威脅到了他們自尊心的根基。

要知道,孩童時代一場無厘頭的玩笑,對於被排擠的孩子來說,卻是無法癒合的傷口。

“媽媽,為什麼他們不跟我玩”與其罵孩子,不如做好這幾件事


三 孩子受到排擠,家長應該這樣做

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加拿大一位心理學教授曾做過這樣一組實驗:

他將被試驗者分成兩組,其中一組一直感受到他人的關愛和溫暖,另一組讓他們感受到被他人排擠,結果感受到溫暖的那組人員需求正常,而受到排擠那組人員在體驗室溫和拿取食物時,帶有明顯的趨冷意向,認為室溫較低,並且想喝熱飲。

可見,被排擠所受的心理傷害是立竿見影的

所以,孩子在童年時期受到排擠,父母應該是第一位站出來保護他們的人。

不幸的是,當得知自己的孩子受到排擠時,很多家長並沒有及時去安慰孩子,沒有去調查事情的真相,第一反應卻是認為孩子惹出了什麼事情,甚至會反問孩子“為什麼他們不欺負別人,只欺負你……”

父母這樣的態度不僅不能幫助孩子找到被排擠的原因,還會加重孩子心靈上的傷害。

作為家長,當孩子遭受排擠時,更應該謹慎處理,避免孩子受到二次傷害。

“媽媽,為什麼他們不跟我玩”與其罵孩子,不如做好這幾件事

01 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應該適當挺身而出。孩子太小不懂得處理人際關係,受到排擠可能會一個人悶悶不樂或者大哭大鬧,父母不能坐視不管,應該找出原因並找準時機,幫助孩子走出困境。

02 通過其他方式吸引其他小孩子與孩子玩。鼓勵孩子與其他人分享玩具、零食等,再引導孩子融入大集體,找到新的興趣點,一方面化解孩子被排斥的低落情緒,另一方面有助於讓孩子形成新的圈子。

當然,家長更應該注重豐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培養孩子閱讀能力,報名阿卡索的線上口語課程提高英語水平,去旅行豐富孩子的眼界……只有孩子性格獨立,思想豐富才不會畏懼別人無理由的敵對。

“媽媽,為什麼他們不跟我玩”與其罵孩子,不如做好這幾件事

阿卡索線上口語課程

03 用行動告訴孩子他永遠值得被愛。父母在語言上要傳達給孩子的是“其他人不願意跟他玩,並不是他的錯,他是一個很可愛,爸媽心中最棒的孩子,並且在事後引導孩子尋找解決的方法。

為人父母,最大的成就就是培養出會與世界相處的孩子。

“媽媽,為什麼他們不跟我玩”與其罵孩子,不如做好這幾件事

心理學上有種現象叫做“破窗效應”:

如果房子裡其中一個窗戶被孩子打破好後,主人沒有及時修好,孩子們很快就會把其他窗戶也打破;如果第一個窗戶被打破後很快把它修好,孩子們就不會繼續打窗戶了。

如果孩子第一次遭遇排擠的時候,父母沒有在行動上給予他們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其他孩子就會一直排擠他,並且會遭受越來越嚴重的排擠。

所以,在孩子需要理解與幫助的時候,父母應該是第一時間站出來,讓孩子們確信他們是值得被愛的。


“媽媽,為什麼他們不跟我玩”與其罵孩子,不如做好這幾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