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鍾南山領銜在頂級醫學期刊發文

據環球網報道,當地時間2月28日,由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領銜的研究團隊代表中國新冠肺炎醫療專家組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上在線公開發表“中國2019新型冠狀病毒疾病的臨床特徵”研究論文,該研究論文的作者共有37名,作者單位包括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武漢市金銀潭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廣州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胸腫瘤科、黃岡市中心醫院、南方醫科大學器官衰竭防治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中文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等。鍾南山為通訊作者。

鍾南山領銜在頂級醫學期刊發文


該研究納入了自2019年12月11日至2020年1月29日來自全國31個省(市)共552家醫院的1099例確診新冠肺炎患者。

從論文中我們可以大致有以下判斷:

1、重症患者平均年齡較高

該項研究顯示,在1099例患者中,926例為非重症,173例為重症。重症患者的年齡比非重症患者大7歲(中位數)。此外,重症患者有合併症的情況(38.7%)比非重症患者(21.0%)常見。不過,重症患者和非重症患者的暴露史相似。

2、存在超級傳播者,但普遍在一週內。

研究得出的中位潛伏期為4天(四分位距,2-7),重度、非重度組新冠患者各有一例患者的潛伏期達24天。不過,團隊認為,單純根據最小、最大值評估人群的潛伏期容易引起誤讀。

鍾南山領銜在頂級醫學期刊發文


3、發熱並不是診斷肺炎的依據

值得注意的是,入院時43.8%的患者有發熱,但住院期間88.7%有發熱。不發熱的新冠肺炎患者比例高於SARS-CoV(1%)和MERS-CoV(2%)感染患者,因此如果監測病例的定義側重於檢測發熱,則不發熱的患者可能會被漏診。

4、肺炎病毒的致死率相對較低

相對於SARS-CoV和MERS-CoV,新冠病毒的致死率較低。研究團隊在這項研究中確定的病死率為1.4%,低於近期其他團隊報道的病死率。他們認為,原因很可能是樣本量和病例納入標準的差異。他們同時認為,由於輕症患者和未就醫患者並未納入本研究,因此真實的病死率可能更低。研究團隊還強調,儘管新冠病毒和SARS-CoV具有種屬相似性,但一些臨床特徵可以將新冠肺炎與SARS-CoV、MERS-CoV及季節性流感區分開來。

5、病毒可能和野生動物有關

研究團隊認為,分析顯示約2%的患者有野生動物直接接觸史,四分之三以上的患者是武漢居民、曾去過武漢或曾有與武漢居民的接觸史。這些發現與其他最新報道一致,包括家庭聚集性疫情、無症狀患者傳播疾病和分為三個階段的暴發模式。

鍾南山領銜在頂級醫學期刊發文


6、應與SARS、MERS及季節性流感區分開來

研究團隊在討論環節指出,SARS-CoV、MERS-CoV和高致病性流感的一般傳播途徑包括呼吸道飛沫傳播和直接接觸傳播,新冠病毒的傳播途徑很可能也相同。但目前已在胃腸道、唾液和尿液內檢出新冠病毒,因此需要對這些潛在傳播途徑進行研究。

他們認為,與近期其他研究的結果一致,研究團隊發現新冠肺炎的臨床特徵與SARS-CoV相似。發熱和咳嗽是主要症狀,胃腸道症狀不常見,因此提示與SARS-CoV、MERS-CoV和季節性流感相比,新冠病毒具有不同的趨向性。

不發熱的新冠肺炎患者比例高於SARS-CoV(1%)和MERS-CoV(2%)感染患者,因此如果監測病例的定義側重於檢測發熱,則不發熱的患者可能會被漏診。淋巴細胞減少常見,而且某些病例達到重度減少。

研究團隊還強調,儘管新冠病毒和SARS-CoV具有種屬相似性,但一些臨床特徵可以將新冠肺炎與SARS-CoV、MERS-CoV及季節性流感區分開來。

7、該研究還存在一定的侷限性

研究團隊同時提到,研究還存在一些明顯的侷限性,包括部分病例的接觸史和實驗室檢查記錄不完整、非專科醫院存在基礎設施缺乏和醫務人員培訓不足、只能估算本研究中有記錄信息的291例患者的潛伏期、許多患者仍在住院,數據截止時結局未知等。

鍾南山領銜在頂級醫學期刊發文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團隊在這項研究中確定的病死率為1.4%,低於近期其他團隊報道的病死率。他們認為,原因很可能是樣本量和病例納入標準的差異。他們同時認為,由於輕症患者和未就醫患者並未納入本研究,因此真實的病死率可能更低。並且論文的並列第一作者關偉傑、梁文華、何建行教授和鍾南山教授在解讀時著重提到,仔細查閱整個人群的潛伏期分佈規律,發現潛伏期大於14天的共13例(12.7%),而潛伏期大於18天的僅有8例(7.3%)。

他們認為,單純根據最小、最大值評估人群的潛伏期容易引起誤讀。所以中體來說肺炎疫情雖然傳播能力強,但總體可控,所有超級傳播者,但是微乎甚微,致死率較低。民眾不用過度恐慌。相信肺炎疫情很快就會過去,我們不妨來想一想當疫情結束,您有什麼最想要做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