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鍾南山團隊論文正式發表:就診時尚未發熱新冠肺炎患者近五成

2月29日,記者從廣州醫科大學獲悉,28日,鍾南山院士團隊論文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在線發表。

截至2020年1月29日,研究團隊從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552家醫院中提取了1099例經實驗室確認的、由SARS-CoV-2引發的新冠病毒感染疾病(Covid-19)患者數據。該研究分析了患者各年齡段人群分佈特徵、感染者症狀、接觸史、影像學表現、治療手段、臨床轉歸(包括病死率)等。該研究指出,嚴格、及時地採取流行病學措施,對遏制疫情迅速蔓延至關重要,對於疾病的有效治療方法仍需持續不斷努力探索。


鍾南山團隊論文正式發表:就診時尚未發熱新冠肺炎患者近五成

僅1.9%的患者直接接觸過野生動物

論文的並列第一作者關偉傑、梁文華、何建行教授和通訊作者鍾南山教授在“NEJM醫學前沿”回應,該研究首次收集全國範圍的新冠肺炎患者,通過分析大樣本量數據明確了該研究所確定的病死率(1.4%),與國家衛健委官方報道數據更為貼近;發現僅有1.9%的患者有直接接觸過野生動物的病史,在生活在武漢以外的居民中有31.3%的患者在近2周曾到過武漢,72.3%患者曾在近2周接觸過武漢地區人員。

值得留意的是,該研究指出,近一半的新冠患者在入院時可能尚未出現發熱,但隨著疾病進展,將近90%的患者出現發熱;明確了消化道症狀較為少見,但是也指出了新冠病毒通過消化道傳播的證據(在糞便、胃腸道破損黏膜、出血處分離出病毒),提示社會各界需要注意預防糞-口傳播。

此外,該研究還指出確實存在部分核酸檢測陽性、有臨床症狀但是在入院時無任何影像學異常表現的新冠肺炎患者,而且非重度患者中這類患者的比例遠高於重度新冠肺炎感染患者。

潛伏期中位數為4天

研究團隊表示,潛伏期主要根據患者上報最近一次接觸傳染源(疫區人員、野生動物)的時間以及首次出現症狀(含疲乏、咳嗽、發熱等)的時間確定。整個人群的潛伏期各異,研究者使用了中位數以及最小、最大值以呈現潛伏期的集中、分散分佈趨勢。

該研究發現,重度、非重度組新冠患者各有一例患者的潛伏期達24天。然而,仔細查閱整個人群的潛伏期分佈規律,發現潛伏期大於14天的共13例(1.18%),而潛伏期大於18天的僅有8例(0.73%)。單純根據最小、最大值評估人群的潛伏期容易引起誤讀。

此外,長期居住在武漢或者與武漢地區人員接觸的患者,其潛伏期多為0天(接觸時間按照最後一天計算);研究者在剔除這些不合理數據後重新計算,得出最新的潛伏期中位數為4天。因此,為更好地表示人群的離散趨勢,研究者確定了潛伏期的四分位間距為5天(2天~7天)。

“三早”可能降低廣東新冠肺炎病死率

研究團隊還發現Covid-19的部分臨床特徵與SARS-CoV相似。發熱和咳嗽是主要症狀,胃腸道症狀不常見。這些特徵提示與SARS-CoV、MERS-CoV和季節性流感相比,SARS-CoV-2具有不同的宿主嗜性(tropism)。

在入院當初不發熱的Covid-19患者比例高於SARS-CoV(1%)和MERS-CoV(2%)感染患者,因此如果監測病例的定義側重於檢測發熱,則不發熱的患者可能會被漏診。淋巴細胞減少常見,而且某些病例達到重度減少,這一結果與近期兩份報道的結果一致。

該研究確定的病死率(1.4%)低於前期報道的病死率,原因很可能是樣本量和病例納入標準的差異。我們的研究結果與中國官方統計數據更為相似,後者表明截至2020年2月16日,51857例Covid-19患者的死亡率為3.2%。由於輕症患者和未就醫患者並未納入該研究,因此真實世界的病死率可能更低。早隔離、早診斷、早治療可能共同發揮作用,降低了廣東的Covid-19死亡率。

如何區分新冠肺炎和流感?研究團隊表示,儘管SARS-CoV-2和SARS-CoV具有更高的種屬相似性,但一些臨床特徵可以將Covid-19與SARS-CoV、MERS-CoV及季節性流感區分開來(詳情請參考論文原文的網上附件)。例如,季節性流感在呼吸科門診和病房更為常見。

對於未來研究方向,研究團隊表示,目前亟待明確病毒傳播的動力特徵、傳播途徑、病毒對人體組織的嗜性。既往已有研究用於預測我國新冠肺炎疫情的變化趨勢,然而其並未適當納入政府近期對各地採取的強有力干預措施、全國復工、武漢與黃岡等地封城對人群疫情變化趨勢的影響。因此,對病毒在人群中傳播的智能預測模型構建與驗證也是當前的工作重點。(總檯央視記者 陳旭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