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怎麼才能培養出“天才”的孩子?

怎麼才能培養出“天才”的孩子?

育鄰夢

怎麼才能培養出“天才”的孩子?

每個人都是天生的,也是自然的“天才”。人生的才能是“天賦”的,是先天基因遺傳與後天教育培養共同結出的碩果。人們常說:“才能天註定,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又說:“勤能補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那麼,人生才能的根源在哪裡呢?

怎麼才能培養出“天才”的孩子?

“天才”的期望

一、先天基因遺傳

基因遺傳是自然物種延續的基礎,是生命成長進化的結果,是人之所以從出生的那一刻就區別於其他生命體的根本。先天基因遺傳是影響個人成長、成才最基本的因素,也是個人無法改變的事實,這些事實包括基因遺傳與出生時代。基因遺傳是物種延續的必然選擇,但是每個人都無法自主選擇繼承誰的基因,繼承到的基因是聰明的,還是愚笨的。基因給予了每個生命體最基本的成長可能,也就是說智力高的父母多數情況下能夠生出更聰明的孩子。

先天基因遺傳包括個人生理構造、基本智力水平,是人與人之間產生區別的第一波原因,比如有人天生力氣比較大、有人對數字更敏感、有人對運動更著迷、有人具備更好的藝術把控能力......這些是基因遺傳對孩子外在表象的影響。那麼,孩子受遺傳基因影響的隱形因素都有哪些呢?

1、思維是否敏捷。思維敏捷主要表現在面對問題時,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想到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能夠快速有效地解決問題。比如《司馬光砸缸》,現實生活中兩歲的孩子,想要拿到高處的物品,如果他知道自己搬個凳子爬上去拿或者用棍子把它弄下來,即表明孩子是愛動腦,思維敏捷的。思維敏捷的孩子,能在短時間內想出得到物品的方法,這其中包括自己動手或者尋求幫助。敏捷的思維可通過一定的方法有意識地培養,培養的關鍵是使孩子養成積極思考和愛動腦的成長習慣,讓孩子更多的通過自己想辦法獲得想要的物品,而不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

2、思維的發散性。思維的發散性是指能從見到A聯想到B,能夠覺察到不同事物之間的直接或間接聯繫,從而用不同的思路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比如問孩子冰雪融化了會怎麼樣?解答可以是:變成了水、小草探出頭來了、春天到了、天氣變暖和了、太陽出來了......思維發散的重要表現就是想象豐富,能自如的由此及彼、聯想到不同事物間的相同、相似、不同特徵的過程,也就是成年人常說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其實是他們思維活躍、發散的表現,應得到有意識的培養,分清什麼時間孩子應該同一時間只做一件事、什麼時間孩子可以“天馬行空”“胡思亂想”。

怎麼才能培養出“天才”的孩子?

想象

3、思維的積極性。思維積極表現為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遇見信心事物總愛問為什麼、怎麼樣、怎麼來的,也就是總想對事物“一探究竟”。對於孩子而言,強烈的求知慾、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與智力發展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因為,探知事物的積極性直接關係到孩子認知世界的廣度與深度。每個孩子生來是平等的,他們擁有同樣的“成長起跑線”,在同一個地球上成長。但是,隨著他們的年歲不斷成長,不同的孩子有了不同的人生閱歷,這就源於每個人“與生俱來”不同對待世界的態度。在相同條件下,孩子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越高,活動水平就越高,就越能促進智力達到更高的發展水平,而高水平的智力又會反過來提高參加活動,積極探索的興趣。

基因遺傳為人生成長預留了足夠的成長塑形空間,孩子是天生的“探險家”,滿懷探索、求證未知陌生世界的期待,需要引導者【主要是家長和師長】在引導孩子成長進步的歷程中對孩子思維成長不設限,讓孩子能夠根據自己的判斷髮現事物的本源,比如讓孩子多去碰觸、探索他們想要了解的事物,而減少告誡孩子“這樣說不文明,不能......”“怎麼又說髒話啦......”“這孩子怎麼又胡說啦......”少為孩子的思維成長上“緊箍咒”。

開導孩子成長曆程中的個人覺悟。俗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覺悟,就是個人對事物及其產生和發展的規律的認識和理解程度,個人覺悟高低決定了其參與社會活動的方式和方法,從而最終決定其社會活動效率和最終成果。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覺悟就是態度、就是世界觀和方法論,就是個人獲取社會成長成就的“敲門磚”。教育活動的本質就是一個人【家長和師長】通過自己的行為示範,引導另一些人【孩子們】成長進步的過程。有人說孩子如同“白紙”,您在上面如何描繪,他們就會呈現什麼。是的,孩子的成長進步起始於模仿練習,每個孩子模範同樣的行為習慣,會呈現出不同的效果,這就是同一個班級孩子會取得不同學習成績的關鍵所在。

俗話說:“龍生有九子,九子各有所好”,同一個家庭養育的兄弟姐妹也會取得不同的成長高度,成就不同的人生,即使是雙胞胎不會取得完全相同的人生成長成就。每個人的成長成就受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因素影響,但更重要的是受個人成長覺悟的影響,面對同樣的事物不同的應對策略成就不同的人生。

《過河》:很早以前在一個偏僻的村莊住著兩個好兄弟,他們每天都到村口的河邊放牛。一個晴朗的夏天,他們照往常一樣來到了河邊,由於視線很好,他們發現河流對岸的遠方有一片寬闊的平原,他們議論著如何能夠到對哪裡去。

甲開始在村中的山裡尋找能夠製成過河用的各種物料,開始製作木筏。第一次,木筏下水不久就因為不結實、太小而散架;第二次,木筏到了水中央被大浪打翻了......如此往復,經歷了多次失敗。甲終於如願到達了對岸。

乙同樣有自己的辦法,他每天都到河邊觀察水流,在河邊的沙灘上繪製過河工具。但是,他就是懶得去動手製作工具......

時光過得很快,轉眼他們倆都組建了各自的家庭,有了老婆和孩子。甲的家庭總是在不斷的摸索實踐中找尋快樂,他們一家人過著幸福而快樂的生活;乙的家庭整天在謀劃各種大事兒,但很少實施......

怎麼才能培養出“天才”的孩子?

探索自然

二、後天教育培養

人生的成長活動是在某段特定的社會生活環境中完成的,也就是後天教育培養影響並塑造了人生最終的樣子。人生成長曆程的可塑性是開展教學培養活動的根本動力和價值所在,教育活動讓人類能夠藉助於前人曾經的成長經歷“站在巨人的肩上成就大業”,使每個人免於從最原始的狀態探索、適應社會生活。教育活動是後天培養人才最主要的手段,現代教育大類可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

俗話說:“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促進人類社會進步的基石,是人類傳承文明進程的根本,是培養人才的搖籃。教育的根本是傳承人類文明成果、傳遞人類生活中總結形成的智慧經驗。教育是人【家長或師長】通過行為示範引導更多人【孩子們】成長進步的活動,是人點亮人的工程、是傳播智慧與生活經驗最重要主要的途徑。那麼,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對個人的成長進步起著怎樣的促進作用呢?

怎麼才能培養出“天才”的孩子?

學習開啟智慧之門

1、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形式,也是最古老、久遠的教育形式,自人類誕生之日起親子相教就成為人生成長最基本的活動。原始生活中的狩獵、採摘活動都是通過親子“手把手”引導教會的,現在對孩子的基本教導依然沒有擺脫“言傳身教”的基本模式,孩子學習進食、言語、行走最基本的方式都是通過家長在生活中“言傳身教”親力親為完成的。家庭教育是人生成長活動中最早接觸到的教學活動,其核心是引導孩子們習得適應社會生活的基本技能,比如生活自理、獨立行走、與人交談等等。家庭教育的本質是家長將自身擁有的生產、生活技能傳遞給孩子,使他們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養成與附近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生活習性。

家庭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長。偉大領袖毛主席說:“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劉少奇”,家長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孩子的情景正在現實生活中不斷上演,孩子的學習題目讓身為大學高才生的父母“摸不著頭腦”的例子比比皆是。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點、基點和終點,家庭教育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必備條件,更是學校教育的前站、補充和放大器。有家長認為應將孩子的學習成長交給學校,孩子上了學了,只要做好孩子學習中的“後勤部長”保障孩子身體健康、吃飽穿暖即可。於是將孩子的學習成長事項全權託付給了學校和老師,殊不知正是因為沒有家庭教育的支撐、配合,學校是不可能獨自把孩子教育成才、成人的。學校教育提供的是標準化的服務,有區別也僅僅是孩子上課時與老師距離的遠近,然而教學活動中同班孩子在學習上所呈現出的高低起伏“天壤之別”,關鍵在於每個孩子成長在不同的家庭,享有的家庭教育不同。專家認為,父母要想把孩子培養成一個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首先要改變自己的家庭教育觀念,從提升自身素質開始為孩子成長做榜樣,家庭教育需不斷與時俱進,家長只有努力和孩子一起成長,才能適應孩子成長需求、才能適應社會不斷變化的成長環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是唯一的終身導師,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當我們對孩子提出諸多要求時,請先想一想自己是否已經做到?讓孩子學習自己是否有拿起書本學習呢?如果您自己的未能做到的事情,您讓孩子做到他們會怎麼想,孩子內心會平衡嗎?要求孩子有修養、有禮貌,而自己卻隨地吐痰、亂扔垃圾,這合適嗎?都說,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鏡中影”,透過孩子就能瞭解其父母的為人和修養。也就是說,作為父母應該先修正自己的不良行為習慣,之後再要求孩子模仿自己的言行習慣。正所謂:“言傳不如身教”,想要培養高素質的孩子,僅僅靠說教是根本行不通的,關鍵還是調整孩子的成長環境,特別是家庭環境。世界上有眾多學科,卻唯獨沒有為人父母的科學,這是因為每個家庭都是不同的,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針對孩子的家庭教學活動需要父母與孩子們一起從做中學、與孩子一起成長。

教育從來都是雙向的,我們教導孩子認知世界,孩子也會反饋給我們一個不一樣看待世界的角度,讓我們能去重新審視、認知這個世界。人生的成長應不同的生活經驗積累而不同,人生第一次大跨度成長是被家長和師長引領從孩子成長為能夠獨自融入社會的成年人,第二次成長就是養育一個孩子並陪伴他們成長、成才、成人。電影 《心靈訪客》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十六歲的黑人少年賈墨非常有籃球天賦,同時也十分熱愛寫作,一次偶然的惡作劇讓他闖入了有點兒自閉的知名作家威廉·佛瑞斯特家中。賈墨離開時落下了自己的書包,威廉幫賈墨認真地批改起了作業 ,從而發現了賈墨的寫作天賦。此後,賈墨頻繁造訪威廉,兩個心靈彷彿碰撞在了一起,一個耿直boy和一個睿智的長者就這樣開啟了一段靈魂之旅,他們彼此填補、互相啟迪。威廉教賈墨寫作,教他人生,賈墨的寫作水平得到了飛速的提升;賈墨也和威廉聊外面的世界,長者塵封的心靈也不斷被打開......

怎麼才能培養出“天才”的孩子?

家庭是成長活動的起點和終點

家庭教育應注意避免:

1】家長之間“多頭教導”。歌唱:“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庭本省就是多個擁有不同成長經歷、不同生活習性、不同思維方式成員相互合作的集合體。家庭成員中每個人因各自的成長環境和思維方式的不同,自然會對孩子的教導活動有不同的見解,比如媽媽會細心的照顧孩子,讓他們生活無憂無慮;爸爸會認為孩子應該養成好的生活習慣,能夠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祖父母會認為生活中應該滿足孩子幾乎所有要求,不能讓孩子受委屈。如此,家庭中每個家長對孩子的成長都有不同見解,認為孩子應該按照自己的引導方式成長。

生活中,如果您仔細觀察便會發現:植物在生長過程中主莖的頂端生長很快,側芽生長很慢或潛伏不生長,這種主莖頂端生長佔優勢,阻止側芽萌發或抑制側枝生長的現象稱為頂端優勢。這現象普遍存在於植物界,但不同植物差異很大。向日葵有很強的頂端優勢,其側芽一生中都處於潛伏狀態;稻、麥頂端優勢較弱,能長出許多分櫱;灌木頂端優勢極弱,幾乎沒有主莖與分枝的區別。是的,您或許已經發現了,頂端優勢越明顯的植物會長的更為高大,而那些頂端優勢沒那麼明顯的植物則不會長的很高。

人生的成長活動無論是精力,還是時間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精力與時間內每個人都必選擇對於自己更為有利的方式才能獲得更好的人生,比如選擇投身種植、養殖業的農民肯定是沒精力弄懂金融學的;選擇運用文筆照耀他人成長的作家就必然需要從別人那裡獲取物質生活資源......每個人的成長曆程中必定有一箇中心,也必須有一箇中心,家庭教育引導孩子成長的歷程中同樣需要頂端優勢,也就是說在教導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同的家庭成員要儘可能做到對教導孩子成長的意見統一,避免多頭教導給孩子造成成長方向上的迷失感。同時,如果家庭成員對於教導孩子成長有不同的方向,那麼孩子就會選擇相對舒適的區域,更有甚者孩子還會在不同家長間“打游擊”。如果孩子學會了如何在不同家長家“打游擊”,那麼無論是對孩子的學習成長,還是家長教導孩子都會造成無盡的麻煩。

怎麼才能培養出“天才”的孩子?

成長向前

2】刻意追求“都是為你好”。“孩子怎麼一點兒都不省心......不......不......”這往往是父母抱怨最多的,然而這一系列抱怨背後的潛臺詞卻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是為你好!”為孩子學習好、為孩子生活好、為孩子......作為家長几乎沒有不為孩子好的。但是,這一眾“都是為你好!”的出發點無一不是出於家長自身對於社會生活的理解。是的,孩子與成年人最大的區別就是缺乏生活的經驗、缺乏綜合判斷事物的能力,他們確實需要家長積極正向的教導。

積極正向的教導需要避免:溺愛。凡事為孩子代勞,怕燙著孩子而不讓孩子學著自己盛飯;害怕孩子弄溼衣服而不讓孩子練習洗自己的衣服;害怕孩子受到傷害而拒絕讓孩子去和小夥伴兒一起遊戲......嚴管。管控孩子每一個行為,不給孩子嘗試、探索、試錯的機會,遇到孩子犯錯就非打即罵。嚴管制下的孩子時常會怯懦、自卑,或脾氣暴躁......漠不關心。人們常說“人心都是肉長的”,孩子對於家長對待他的態度是敏感的,對待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行為冷漠帶給孩子的心理傷害;嘮叨。嘮叨是破壞生活和諧最大的殺手,對孩子心理傷害最大的行為就是言語上嘮叨帶給孩子的傷害,嘮叨的言語如同滴水會浸潤到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為你好”是家長在教導孩子成長活動中最長用的,如果能用好自然能夠對孩子的成長產生積極正向的引領作用。但是,如何把握“都是為你好”的度呢?

3】教導方式缺乏連貫。俗話說:“功夫不負有心人”“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成長不怕走錯方向,就怕半途而廢。人生成長路本沒有方向的對與錯,關鍵在於持之以恆的堅持,“三心二意”是不會獲得好收成的。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他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

怎麼才能培養出“天才”的孩子?

《小猴子掰玉米》 

有一天,一隻小猴子下山來.它走到一塊玉米地裡,看見玉米結得又大又多,非常高興,就掰了一個,扛著往前走。小猴子扛著玉米,走到一棵桃樹下。它看見滿樹的桃子又大又紅,非常高興,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小猴子捧著幾個桃子,走到一片瓜地裡。它看見滿地的西瓜又大又圓,非常高興,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小猴子抱著一個大西瓜往回

走。走著走著,看見一隻小兔蹦蹦跳跳的,真可愛。它非常高興,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

。小兔跑進樹林子,不見了。小猴子只好空著手回家去。

教導孩子成長的活動是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的事業,從孕期開始直至孩子成家立業父母都還在管教。但是,越是長久的事業越需要耐心,教導孩子成長同樣忌諱“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某天想到一個好主意就給孩子試一試,過後看見別家教育孩子的方法不錯又借來用一用,如此反覆不連貫對於孩子的教導最是百害而無一利,比如和孩子約定早起,如果堅持不到兩天就放棄。那麼,之後孩子就會以各種方式推掉所有不合心意的被管教方式。

2、學校教育

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昇華,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副產品。學校教育是人類文明成果得以普惠的基本條件,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推手和受益者。學校教育得以普及是多方因素綜合作用結出的“碩果”,其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語言文字。語言文字是人類歷史上發明創造出的最偉大的工具,它讓人類在生活中的生活經歷和認識自然所獲得的文明成果得以超越時空流傳,讓人際間信息交流有了統一、明確的表現形式,讓信息傳遞擺脫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比如漢語、英語、法語等作為全球性的重要語言工具,讓人際間的分工、協作變得高效易得。學校教育的本質就是為適應社會生產發展對高素質勞動力需求而生的,其正式形成於工業革命之後。現今,已經成為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支撐力,“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教育傳承著人類文明的昨天、決定著人類文明發展的今天,更指引著人類文明進步的明天。

怎麼才能培養出“天才”的孩子?

學校學習

3、社會教育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人生的成長進步與其所生活、成長的時代密不可分。沒有一個人的成長活動是能夠離開社會而獨自存在的,人類生產、生活都是集體性的。很久以前,達爾文就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弱小的動物【包括人類】絕對不能單獨存活。就人類身體而言,不具備單獨生活的強大能力,人類的軀體相對於其他大型食肉動物是弱小的。在不利用工具的情況下,人類只能對大自然的捕食者做出躲避或無力的反抗。因此,人們需要做出各種努力,尋求各方幫助,才得以獲得在地球上的存活優勢。想象一下,一個人在原始森林中生存,赤手空拳,沒有任何工具。那麼,你面臨的危險處境比其他任何動物都艱難。

社會教育,是與人類社會進步相適應的生存、成長模式,也就是“活到老,學到老”的必然選擇。當今社會發展進步飛速,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每天都有大量的知識信息被創造、被發現,學習是保持時刻成長不被社會落下最好的最佳途徑,個人生命力量是渺小的,剛出生的新生命幾乎連基本的生存能力都沒有,不能自己尋找食物、不能行走,甚至連生理活動中的排洩活動都必須依賴父母的幫助。學習活動的基本就是通過不斷的模仿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使自己能夠發揮出生命的潛能。學習是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生命之中每一項技能的掌握都離不開學習,從吃飯、穿衣、行走、言語,到工作、創作每一項人類的活動技能都是通過學習獲得的。孩子如同一粒種子,擁有無限的成長可能,而實現各種可能的必經途徑就是學習,學習是獲取智慧的最佳途徑。譬如學習語言是為了更好的與人溝通交流;學習數學是為了更好的計量,適應社會生產分工、統計收益;學習生物學、物理學、地理學是為了更好的瞭解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和我們的“鄰居”。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知識與智慧是社會生產活動中創造的,其又在社會實踐中指導生產活動。所以,向社會學習、從社會生活實踐中學習是獲取最前沿成長智慧“站在巨人肩上成就巨人”,實現人生成長夢想的最佳通途。

怎麼才能培養出“天才”的孩子?

社會是最好的學習實驗場

社會是世界上最大的學習資源創造地,也是學習活動最終成果的檢驗之地,正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人類的任何學子實踐活動都只為解決社會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只有能夠滿足人們不斷追求的物質與精神文化生活的學識才是有價值的。所以,人生的學習實踐活動最高效的場所就是社會,從工作與生活中學習、將學習到的知識技能運用到工作與生活中去。人生的成長活動是先天基因遺傳和後天教育培養共同作用的結晶,“天才”受基因遺傳、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個人覺悟能力等多因素綜合影響,人生成長之路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天才”成長、成才路“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

怎麼才能培養出“天才”的孩子?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里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以鄰里互助,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一項公益普惠的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即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

怎麼才能培養出“天才”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