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雍正把兄弟字輩由“胤”改為“允”,乾隆的兄弟為何仍用“弘”?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歷史愛好者經常調侃說,趙廷美堪稱史上最窩心的弟弟。兄弟三人,趙匡胤、趙匡義、趙匡美,本來都是“匡”字輩的,但大哥趙匡胤當上皇帝后,為了避諱,趙匡義改名為趙光義,趙匡美改名為趙光美。本來以為這就可以了吧,結果二哥趙光義也當上皇帝了,趙光美又被迫改名為趙廷美。


避諱的目的無非是維護封建等級制度的絕對尊嚴,其最基本原則就是 :“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至尊者,帝王也!所以,歷朝歷代的主要避諱對象就是皇帝。而不同朝代的情況又不盡相同。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單字不避諱,“世民”二字連用才避諱,不過,原本的“民部”卻因避諱改為了“戶部”。

雍正把兄弟字輩由“胤”改為“允”,乾隆的兄弟為何仍用“弘”?

(唐太宗李世民畫像)


明朝的避諱比較寬鬆,起碼皇帝的兄弟們是不需要改名的,如朱祁鎮和朱祁鈺,朱由校和朱由檢,皇帝與諸王是可以共用字輩的 。這主要是因為朱家子孫的字輩是朱元璋早都排好的,不便隨意亂改。

(注:字輩,也叫字派,是指名字中用於表示家族輩分的字,多為名字中間的字,俗稱派。比如,曾國藩與曾國荃兄弟倆,中間的“國”字便是他們的字輩。)


接下來,我們重點來討論清朝的情況。

雍正把兄弟字輩由“胤”改為“允”,乾隆的兄弟為何仍用“弘”?

(雍正皇帝劇照)


熟悉清史的讀者一定知道,雍正登基後,把所有兄弟名字中的“胤”字改為了“允”字,只有十三弟允祥死後得以將“允”字改回為“胤”字。但有趣的是,清朝十二帝,只有雍正登基後兄弟們需要避諱改名,這又是為什麼呢?


眾所周知,滿清是外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愛新覺羅家族原本不是漢人,所以在入關以前並不講究避諱。康熙朝以前的情況是,皇子們基本都是滿族名,沒有統一的字輩,比如皇太極、多爾袞,所以不涉及避諱改名。 康熙朝以後,清朝皇室才開始用統一的字輩給皇子取名。也就是說,雍正是清朝第一個面臨兄弟字輩避諱問題的皇帝。


康熙的皇子字輩為“胤”,比如我們熟知的四阿哥胤禛(即後來的雍正皇帝)、八阿哥胤禩、十四阿哥胤禵等。雍正在九子奪嫡中勝出,登上皇位實屬不易,所以他比以往的歷任皇帝都需要樹立權威,以示正統。在這種心理的驅使下,雍正把“改名活動”進行得非常徹底,不僅把兄弟的字輩由“胤”改為“允”,以突顯自己的至高無上和獨一無二,還將八阿哥胤禩改名為阿其那(滿語“akina”的音譯,意思是“狗”),將九阿哥胤禟改名為塞思黑(滿語“seshe”的音譯,意思是“令人討厭”。另有說法認為塞思黑的意思是“豬”。)。

雍正把兄弟字輩由“胤”改為“允”,乾隆的兄弟為何仍用“弘”?

(康熙諸皇子劇照)


雍正的皇子字輩為“弘”,比如,皇三子弘時,皇四子弘曆(即後來的乾隆皇帝)、皇五子弘晝等。另外,康熙的其他孫子也都是“弘”字輩,比如,廢太子胤礽的兒子名叫弘皙。


但是,乾隆登基後卻並未讓兄弟們避諱改名。至於原因,《大清會典事例》中是有明確記載的。乾隆曾就自己的名諱問題下諭旨曰:

朕思尊君親上,乃臣子分誼當然……至於避名之典乃文字末節,無關大義也。(鄂爾泰等)所請改寫宏字厯字,不必行。嗣後凡遇朕名之處不必諱。若臣工名字有同,而心自不安者,上一字少寫一點,下一字中間禾字書為木字,即可以存避諱之意矣。


從這段記載中可知,乾隆皇帝對於避諱非常不在意,認為只是“文字末節,無關大義”。鄂爾泰等大臣建議把“弘歷”二字留作乾隆獨家享用,其餘所用皆改“弘”為“宏”,改“歷”為“厯”,但乾隆直言指出,不必如此。(注:“歷”是“歷”的繁體字寫法。)

雍正把兄弟字輩由“胤”改為“允”,乾隆的兄弟為何仍用“弘”?

(乾隆皇帝剛登基時畫像)


另外,乾隆還說,凡是遇到他的名字之處都不必刻意避諱,臣子名字有相同用字的,如果他們自己感覺不安,把“弘”字少寫一個點,“歷”字中間的禾字寫為木字即可,但不強求。


與雍正的合法性一直受到質疑不同,乾隆的繼位實乃眾望所歸,因此,他無需通過為尊者諱樹立權威,也就沒讓兄弟們改字輩。乾隆在很多方面不及雍正,但與其父相比,他的心胸確實更為寬廣,這一點倒也是值得肯定的。


另外,乾隆還對後世皇帝的避諱改名提出了建設性意見:“朕以為與其改眾人之名,以避一人之名,莫若改一人之名,使眾無可避,較為妥善。”也就是說,乾隆認為,與其為了避諱一個人的名字讓眾人都得改名,莫不如只改一個人名字,使眾人無可避諱,這樣更為妥善。

雍正把兄弟字輩由“胤”改為“允”,乾隆的兄弟為何仍用“弘”?

(嘉慶皇帝愛新覺羅·顒琰畫像)


因此,嘉慶皇帝登基後,改“永琰”為“顒琰”,眾兄弟則仍用“永”字輩;同樣的,道光皇帝登基後,改“綿寧”為“旻寧”,眾兄弟仍用“綿”字輩。


至於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四帝,則連“改一人之名”都省掉了,徹底不避諱了。但是,乾隆當年提出的“少一筆”避諱法卻一直沿用,比如為了避末代皇帝“溥儀”的名諱,當時“儀”字中的“我”字要少寫一筆。(注:“儀”是“儀”的繁體字。)


綜上,清朝十二帝,其中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沒有字輩,無可避諱,乾隆不屑避諱,嘉慶、道光用“改一人之名”代替了“改眾人之名”,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則只用“少一筆”避諱法代替了改名。所以,雍正成了清朝歷史上唯一讓兄弟避諱改名的皇帝。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