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萧何要是不追韩信的话,韩信会去哪里,会不会再次投奔项羽?

山東呼保義


是金子总会发光,但前提是千里马得遇上伯乐,否则必定天生我才无用武之地,郁郁而终。历史上怀才不遇之人不乏其人!

韩信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纵有旷世之才,如果没有萧何月下追韩信,向刘邦举荐,韩信将无处施展自己的才华,无处投奔,英雄必将无用武之地!

韩信这样一个傲世群雄的人,骨子里也是高傲不甘平庸的,当初项羽营中不得重用,对项羽的刚愎自用、狂妄自大、目空无人失望之及,才逃离项营,以一个逃兵的身份脱离项羽,为的是寻求一块用武之天地!所以,韩信是绝对不可能再投项羽!


大风起兮云飞扬y



如果萧何不去追韩信,我认为韩信不会再次投奔项羽那里,按照韩信的性格,他会去投靠另一个有潜力的人。

早年的韩信虽然很穷,但是他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从他整天腰间配一把剑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不甘于现状的人,只是没有遇到合适的机会去表现自己。果然等到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投奔了同为楚人的项梁,在项梁死后,韩信又随大流投靠到项羽的麾下,在项羽麾下的时候,韩信就曾经向项羽出谋划策,但是项羽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韩信的建议他根本听不进去,在项羽军队得不到重要,韩信就投靠了刘邦。


韩信是因为到刘邦军队还是得不到重用,所以才觉得逃走的。这也比较符合韩信的性格。之前在项羽那里得不到重用,在刘邦集团中韩信也没有得到重用,自然没有什么成绩,如果再次投到项羽的军队中,韩信还是得不到重用,虽然韩信出生寒门,但是他很有军事才能,对当时的形式还是比较了解的,所以他会选择继续投靠别人。

项羽在分封天下时,除了自封自己为西楚霸王和册封刘邦为汉王外,还分别册封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豹、河南王申阳、韩王成、殷王司马卬、代王歇、常山王张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辽东王韩广、燕王臧荼、胶东王田市、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在这些王中,韩信会投靠谁,我们来简单地分析一下,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他们是秦朝的败将,是投靠项羽的,他们的雄心壮志早已经被项羽打没了。韩信也不会去投靠河南王申阳、殷王司马卬、代王歇、常山王张耳、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辽东王韩广、燕王臧荼、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因为这些人都是响应或者听话于项羽的人,这些人在韩信看来是没有潜力的人,韩信作为项羽的背叛者,也不会去投靠于他们。九江王黥布是囚徒出身,专业盗贼,韩信这么清高的人,肯定看不上他。至于韩王成,韩信也不肯去投靠,那时候韩王成身边有张良,韩信去了,肯定还是得不到重用。就剩下胶东王田市了,韩信应该会去投靠他。


韩信回去投靠胶东王田市,不是说他本人有多厉害,还是他背后有一些能人,就像刘邦集团一样,在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齐国田氏贵族后裔田儋带领堂弟田荣与田横也在齐地揭竿起义,田儋在齐国很有声望,不久就平定了齐国旧地,然后自立为王。

那么韩信到齐国会得到重用吗?我认为会的,原因如下:


其一、田氏是先秦贵族,田氏在当地很有威望,而且田氏兄弟礼贤下士,这一点就足够吸引韩信过去。


其二、齐国是一块宝地,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地埶便利,其以下兵於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夫齐,东有琅邪、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齐得十二焉。故此东西秦也。非亲子弟,莫可使王齐矣。”这是一位叫田肯的谋士对刘邦说的,大致意思是:秦地(含齐地)现在地理位置很重要,又有天时地利的条件,如果出兵向诸侯进击,我们胜利在望。这就好像站在高高的屋顶上往下倒水,势不可挡。至于齐国的位置,也是有山河险阻的保护,虽然山河之险不及秦国,但齐地富庶呀。诸侯带同样带百万大军来进攻,只需十二万人就能防守得固若金汤。所以自古以来都称之“东齐西秦”。田肯告诉刘邦,不是你的亲生儿子,这两个地方都不能封王。韩信最为一个军事家,对当时地理形势还是比较敏锐的,这两点都比较吸引韩信去投靠。


沫一凡


话说韩信在项羽那里连个小屁官职也轮不上,于是就跑到刘邦这边来当差。

可是,刘邦也只是让他当个小军官,一次犯了军法,还差点儿受刑处死。免死后,只让他充当一名管理粮草的小官( 治粟都尉)。

那时,刘邦刚被封为汉王,封地在汉中,地区偏狭,难以发展。手下的人觉得跟着刘邦没有未来,纷纷逃跑。韩信也跟着大伙跑了。

萧何听说韩信才能不错,正准备向刘邦推荐他。却发现韩信不见了。于是顾不得报告给刘邦,马上上马去追。

这边萧何才出去,那边就有人报告刘邦说原萧何也逃跑了。刘邦那个气啊,恨不得把萧何生吞了。后来得知萧何竟亲自追回韩信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官,骂萧何是小题大做。

萧何极力向刘邦推荐韩信,他说:“韩信是杰出的军事人才。您若甘愿做一辈子汉中王便罢,如要夺取天下,非重用此人不可。”

由于萧何的力荐,刘邦终于同意拜韩信为大将军,并选择吉日良时,举行隆重的拜将仪式。

现在问题来了,假设萧何不去追,韩信会去哪里?会不会再次投奔项羽呢?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他绝对不会去投奔项羽。以他的性格,是不愿意再回去受辱的。那他会去哪里?

我想,最有可能就是回去淮阴。他是淮阴人,在那里有一定的名气。回去以后照样可以招兵买马,自立山头。

他最初确实没有这样的想法,只希望归附一个英雄来施展自己的才华。但现在天下最有名的两个英雄自己都见识了,他们也不过如此,并不能很好地用人,何不自己来?

那时,他只要自立,自然会有很多人才来追随他,比如李左车、蒯通。他们一直都挺看好韩信的。在这种情形下,韩信一定会听取他们的建议。因为处境不一样了。

如果真的是那样,历史很有可能就会改写了。一定可以改写!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73055185558737454"} --}

知行史话


绝对不会,因为在秦末农民战争中,韩信曾仗剑投奔过项梁军,项梁兵败后归附项羽。他曾多次向项羽献计,始终不被采纳,因为贵族出身的项羽相信自己过高的个人能力,刚愎自用,看不起韩信,想靠自己一己之力,不像刘邦一样顺势而为,于是离开项羽后才去投奔了刘邦。


韩信自以为自己是个将才,曾经是项羽的部下,因为看透了项羽,知道项羽注定不会是成大事的人,所以才会离开项羽转投刘邦,这就注定韩信即使不被刘邦重用,韩信也不会再次投靠项羽,而是转投他人或者自力更生,韩信永远会站在项羽的对立面。



花开别落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我们得知道韩信为什么离开项羽的;

韩信从项梁时便投奔到项羽队伍中了,项梁战死后自然归属项羽了。项羽让他做郎中。韩信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不予采纳。因此认为无法得到项羽重用因此离开了项羽。

刘邦入蜀后,韩信离楚归汉,刘邦没有发现他与众不同的地方,只封韩信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

韩信多次同萧何交谈,萧何也十分赏识他。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实为排挤到汉中),从长安到达南郑,就有数十位将领逃亡。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多次在刘邦面前举荐过自己而刘邦不用,因此也逃走了。

由此可知两次逃走的原因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是项羽处无人举荐,刘邦处有人举荐。如果萧何不追回来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了。

重投项羽的可能性也是没有的,即使有了范增的举荐,项羽最多也只是安排一个无关紧要的官职并不会得到重用。其根本原因在于项羽太强了,项羽是什么人,力拔山兮气盖世,而韩信呢?甘受胯下之辱。因此项羽十分看不起韩信,不屑于一顾,认为他这种人以后不会再受别人的尊敬,以后也难有作为,要不是看在他的爱将钟离昧的份上,恐怕连执戟郎中都不会给他当,再加上他的谋略和项羽的行事风格南辕北辙,就更雪上加霜了。

最后我们来讨论韩信最有可能的去处。韩信从刘邦处出走时天下势力已不再是刘邦项羽了,除去刘邦项羽外还有其他十六路王,他们分别是:

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占据关中,合成三秦,汉王刘邦占据巴蜀也是原秦国一部分。

河南王申阳、韩王韩成分封原韩国领地;西魏王魏豹、殷王司马邛分封原魏国领地;代王赵歇、常山王张耳分封原赵国领地。

辽东王韩广、燕王臧荼分封燕国领地;胶东王田市、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分封齐国领地。

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分封楚国领地。

个人分析从各路大王和地形上来看,韩信最有可能去的只有章邯处,章邯有勇有谋,周边都是前朝旧臣,地形上秦就是从此地发家,只要说服三个秦朝旧臣新立秦王,先攻刘邦,再出关平定天下,到时韩信就是开国功臣即可实现他的梦想。


光头哥1234


现在“萧何月下追韩信”处位于汉中留坝境内的马道镇,旁边就是“寒溪”,现称樊河。后人诗云:不是一夜寒溪涨,焉得汉室四百年。

关于韩信当时会朝哪个方向出走?分析如下:1.从留坝越秦岭是有待商榷的。当时关中已是项羽封的“三秦”之地,为章邯等占据,中原地区尽为项羽所有。故此,此方向无遗是死路一条,2:朝东沿汉江东下到荆楚之地也行不通。首先,东去路途艰险不说,东出汉江之后,那里依旧是项羽的势力范围,反投项羽,无异于自绝。

3.最有可能的方向是越过巴山,南下进入四川,另做他图。虽然当初,刘邦虽然王巴蜀汉中,其实其势力几乎全部在汉中地区,当时的四川等于是无主之地。后人推断,当时韩信极有可能从南郑南越巴山,经四川南江县进入成都平原。有学者推论:萧何月下追韩信处是在今天南江县境内大巴山里的“截贤岭”...。




自由无限江山


帅帅读史为您解答。

韩信从一介布衣,经萧何推荐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之后韩信奇谋百出、百战百胜,策划垓下之战,逼的项羽走投无路,再无颜见江东父老,最后自杀身亡。

如果当时韩信逃走时,萧何不追他,韩信会去哪里呢,会不会再次投奔项羽?

答案是否定的,他不会投奔项羽,萧何月下追韩信这出戏,本来就是韩信和萧何自编自导自演的,目的只是让刘邦重视极具将才的韩信。



韩信身具将才、擅长兵法,独自投奔项梁项羽叔侄处。因韩信出身卑微,没有得到项羽的重视,韩信数次向项羽进言,均未被采纳。

韩信得不到重用心灰意冷,无奈投奔刘邦处。起初韩信并没有引起刘邦的重视,只是在兵营当一个小卒。

一天,韩信犯错要被杀死,恰巧刘邦的心腹夏侯婴经过,韩信大喊:“汉王难道不想取得天下了吗,为什么要诛杀人才?”这句话引起了夏侯婴的注意,通过交谈他发现韩信是一个人才就向刘邦举荐。

韩信经夏侯婴举荐得到一个管理粮草的小官,正因为管理粮草,韩信和萧何交流密切,通过接触,萧何发现韩信是一个极具将才之人。

萧何虽数次引荐韩信,但没有得到刘邦的重视,萧何有些不满,韩信也心灰意冷。

无奈韩信只好拿出张良的推荐信,原来韩信和张良有数面之缘,通过交流张良发现韩信是个人才,于是写了一封推荐信给刘邦。

韩信来到刘邦军营并没有立即取出推荐信,他是想观察:一是刘邦是否礼贤下士。二是刘邦是否有容人之度。

结果韩信很失望,萧何看到张良的推荐信,心中立刻有了计策。

为了引起刘邦对韩信的重视,萧何并没有立即把推荐信拿给刘邦,而是他俩策划了一出增加韩信分量的戏。

由韩信先偷偷逃跑,萧何假装顾不得通知刘邦,只身快马去追韩信,俩人在约定的地点汇合后,并没有马上返身,等了两天后俩人才回到刘邦的军营。

刘邦由关中迁至汉中,中途确实有一些士兵和将领逃跑,刘邦都未放在心上。当得知萧何不辞而别时才大惊失色,心中焦急万分,如同失去左右手一般。


过了两天看到萧何回来,刘邦才松了一口气。

刘邦埋怨他:“为什么不辞而别”?

萧何说:“我是去追韩信了”。

刘邦说:“那么多将士你不追,为什么偏偏去追他”?

萧何说:“沛公想取得天下,必须重用韩信为大将军,他是国士无双”。

萧何这才把张良的推荐信拿给他看,之前张良在鸿门宴力救刘邦,去汉中的路上献计刘邦,烧毁栈道麻痹项羽,所以刘邦对张良十分的信任。

见到这封信,联想到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努力,刘邦这才真正重视韩信这个年轻人,最后决定举行隆重仪式,筑坛拜将,正式将队伍交给韩信管理。

小结

正是由于萧何和韩信策划的这一出戏,加上张良的推荐信,韩信才有了真正发挥自己本领的平台。所以说,韩信不会真正的逃走,更不会去投奔项羽,只是他和萧何给刘邦演了一出一将难求的戏罢了。


帅帅读史


个人认为,如果没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话,应该会投奔除项羽刘邦以外的其他人,或者隐居山林怀才不遇而郁郁寡终。绝对不可能投奔刘项二人或者自己割据称王。为什么这样说呢?

为什么说不会投奔项羽:韩信出于寒门,受过胯下之辱。在秦末天下反秦四起之时,他首先想到的是投靠项家部落。先是在项羽叔父项梁,项梁让他做杂役,后面又去项羽处,项羽让他做仓管。这段被项羽看低的经历给寒门出身的韩信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阴影,以至于后来在刘邦处这样评论项羽“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妇人之仁,优柔寡断”等等差评,可见他对项羽是失望透顶,再加上身负才华的傲气,他是绝对不会再去项羽处。

为什么说不会自己割据:第一,韩信出身寒门,在古代招兵买马需要花费大量的财产。割据一方,兵马充足的无不是一方名门望族。就连刘邦也有吕太公的支持。所以韩信没有财力让自己割据一方自己招兵买马。第二,韩信的个人性格注定他不能割据称王。当韩信在人生事业顶峰是,称齐王楚王时,身边谋士劝他自立为王,脱离刘邦。但韩信没有,因为他性格没有王霸之气。

所以,如果没有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或为除刘项以外的诸侯所用,或为一生怀才不遇而郁郁寡终!

以上是个人观点,欢迎指正!





等你醒悟


有句话说的好,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政治总是布满荆棘。

首先我们假设韩信投奔了项羽会怎样?韩信早年家境贫寒,常从人寄食,秦末农民战争中,他孤身一人投奔到项梁军中,后项梁战死,便归属于项羽。项羽觉得韩信有些才华,便提拔他做了执戟郎(高级侍卫)。

但韩信本人自视才高,不甘心只做一个小小的郎官,于是屡屡向项羽出谋献策。项羽何许人也?怎会听从籍籍无名的韩信的建议,便屡屡不予理睬。心灰意冷的韩信便做出了叛离项羽,暗投刘邦之事。

对于韩信的背叛,作为天下共主的西楚霸王项羽,定会恼羞成怒,下令全力缉拿。倘若萧何真的没有追到韩信,则会有很大的可能被项羽擒获,依照项羽的性格,韩信定不能活命。

因此我觉得韩信不会再次投奔项羽。

我们再考虑一下萧何会不会追韩信?其实我觉得一定会追的,因为这其实是一场政治博弈,是韩信和刘邦,萧何和刘邦的政治博弈。

1.韩信的逃跑是故意的,是欲擒故纵之计?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韩信知道萧何有识人之能。

  韩信最初叛楚投汉之时,没有得到任用,有一次因为触犯军法按规定应当斩首,临刑时看见汉将夏侯婴,就问到:“难道汉王不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夏侯婴以韩信所说不凡、相貌威武而下令释放,并将韩信推荐给刘邦,但未被重用,只是担任治粟都尉。

  由于担任这个官职,便结识了刘邦的重要谋士相国萧何,几番高谈阔论,令萧何无比信服,答应定会向刘邦举荐,重用自己,但由于萧何担任相国事务繁忙,又恰好分封完毕,刘邦即将入蜀,故一直未能兑现承诺。

  韩信深知萧何爱惜人才,未达到目的,便自行实施了“逃跑”的计划,诱使萧何来追。

  如果不是韩信有意安排,军务繁忙的高级将领萧何,一个下级官吏的逃跑,怎会在第一时间知道?况且在晚上,如果不是韩信有意为之,萧何又怎会发现他,并追到他呢?

2.萧何去追韩信也是有目的的,我们先看资治通鉴上的记载: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这句话的明面上是讲,韩信觉得在刘邦这里也得不到重用,准备到其他诸侯国去。萧何听说后就来不及向刘邦报告就直接去追韩信了。

而把萧何追韩信的行为放在当时的具体环境中,我们就会觉得此时有点微妙了。之前,“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说明萧何与韩信有深入的交流,对韩信的才能有充分的认识。但事实是,当萧何数次向刘邦推荐韩信,刘邦一直都不用。这说明两点:1、刘邦觉得韩信不重要。2、刘邦觉得萧何不重要:这才是要命的。萧何属于刘邦在丰沛起家的“老人”,在是丰沛集团中的领军人物,在刘邦的队伍中独一无二。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举足重轻的人物,向刘邦推荐一个人才,即便刘邦不打算任用韩信,但多少要给萧何一个面子,至少也得见一下韩信。但是刘邦根本就没有反应,这就极大地刺激了萧何,进而可能产生了失落感,甚至是挫败感。韩信出走事发突然,萧何可以派人去追。即便要亲自去追韩信,也可以派个人去向刘邦报告。但是萧何根本就没有这么做,仅此一点就说明萧何内心的不平衡。

人有言王曰:“丞相何亡。”王大怒,如失左右手。萧何“月下追韩信”的行为艺术,一搞就是两天,害的刘邦“大怒,如失左右手”。为什么刘邦会如此愤怒和震惊?萧何是刘邦队伍中的核心人物,重要性和影响力毋庸置疑。如果萧何也随其他人一样逃亡东方诸侯国,那这样的政治影响力实在是太坏了。萧何作为刘邦的左右手,对刘邦队伍的底细一清二楚,这样的人如果叛变投靠其他诸侯国,对于刘邦的革命事业的打击是致命性。

而此时的刘邦也充分发挥了一名优秀政治家的权衡水平和表演能力,反其道而行之。不仅对萧何言听计从,任命韩信为大将军。而且还专门“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拜韩信为大将军,给足了萧何的面子。

至此萧何韩信皆大欢喜,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却也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埋下了伏笔。


herloo


若是谈到大将韩信,大家对他的了解或许还不太充足。而在众人印象之中,对于他的理解更多是来源于多多益善的一个歇后语,除此之外其他的小故事了解的并不多。更别说他曾经又是怎样的出身,最后经历了怎样的结局。不过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还是喜欢研究一下韩信这样一个传奇人物的。毕竟他出身卑微,最后却能够帮助刘邦打下汉朝天下,可是却因为又不懂官场生存之术。自己也不想拥兵自立与刘邦三分天下。一生最后惨死在了一个女人的手中,整个人生也是充满了一定的戏剧性的。

在他小时候家里面就特别贫困,尤其在他母亲去世之后,他更是像是失去了生活的依靠,根本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不知道从哪里能够获得食物生存下去,而他的生存状态也更是像极了现在的啃老族。当时他待在他们本地官员的家里面混吃混喝,自然也就受到了人们的厌恶。在乡里面众人都觉着他是一个废人,虽然说每天都扛着刀剑走在大街上,但是却没有一个人愿意正眼看他。内心也是充满了唾弃,毕竟当时他不学无术,每日就知道溜达在大街之上像极了一个吊儿郎当的人。即便搁到现在,也不会有几个人会在意如此落魄的流浪之徒。

有一次一个杀猪的实在看不下去了,他就告诉韩信,你虽然每天背着大刀在大街上走来走去,而实际上你就像一个废人一样的存在,根本没有任何的本事。他当时将韩信说得满脸通红,感觉无地自容。随后又说道,若是想证明你是条汉子,今天你就拿手里的大刀砍我。如果你要认怂了的话,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当时韩信憋得满脸通红,最后他终于咬牙做出了一个决定,从对方的胯下钻过去。虽然这样的一个事情成为了后人励志的故事,但是对于当时的韩信来说,简直是一个天大的羞辱。正是从那以后他决定,不要再过如此荒愕的日子。

之后他就投奔到当时的义军之下,由于个人比较聪明,对于军事上面有着一定的天赋,所以在项羽的军队之中很早就崭露头角。后来慢慢的成为了一个小小的官员,并且有足够的机会和项羽接触。他觉得自己还是有机会被赏识的,就拼命的表现自己,努力的去提出很多的想法还有建议,结果都没有被项羽采纳。因此他也看出来,项羽并不是一个成大事的人,而自己跟着他也不会有多少发展空间,所以就来到了刘邦的阵营之下。在他看来他和刘邦的出身相似,二者定会惺惺相惜,提拔的机会就相对较快一点。

而现实并不是像他想象的那么圆满,他刚来到蜀中地区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刘邦的待见,只不过当时刘邦的手下一直在逃离蜀中蛮荒之地,所以也就象征性的给到来者一个官位。让他去负责自己的后勤管理,但是在此之后却闹出了一点矛盾,被关到了大牢之中,甚至被判处了死刑。后来几经周转也就被放了出来。后来在认识了萧何之后二者称为好朋友,萧何觉着他并不是一个一般人,所以就拼命的向刘邦引荐。甚至在他得知韩信要离开蜀中之后,他深夜出去将他给追了回来。若是没有萧何去追韩信的话,恐怕就不会有刘邦后来的历史故事了。

刘邦当时也看出萧何如此重视此人,他身上肯定有自己的发光点。所以第二天就接见了韩信,两个人交谈之后的确觉着韩信是一个有本事的人。于是直接将他给册封为了大元帅,并且找了一个黄道吉日,在公开场合之下对他进行册封大典。毕竟韩信是一个出身低微的人,他能够得到汉王如此重视,内心自然也就感激不尽,自然韩信对于刘邦也有忠诚的没得说。所以在后来即便多人劝他三分天下的时候,他仍然选择忠诚于刘邦,和这件事情有着很直接的关系

得到提拔之后他的确通过自己出色的军事才能帮助他击败了项羽。虽然他擅长带兵打仗,但是在政治官场上却并没有什么经验,反而因为人太过于耿直,自然也就遭到了刘邦的怀疑。在刘邦听说他要造反的时候,就找了个借口将他抓了起来,并且夺走他手里的兵权,将其关押在长安城之中。而后来吕后觉着只要他活着迟早会成为一个隐患,所以就找萧何借助刘邦的一个名号将韩信给除掉了。可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用兵神一生,最后却栽到了一个女子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