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5 叶圣陶先生教育二三事

叶圣陶先生(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圣陶生于江苏苏州,我国著名教育家、作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具有"优秀的语言语言艺术家"称号。他的作品有童话故事《稻草人》,白话小说《春宴锁谭》,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叶圣陶先生教育二三事

叶圣陶先生青年时代

1912年18岁的叶圣陶先生走上小学教师的岗位。有一次在校园内行走,无意间看到一个男孩举起一块大砖头,正想向另一个男孩砸过去,叶老师赶紧上前制止了他,然后让举砖头的孩子到办公室去一下。当叶圣陶来到办公室时发现该生已站在那里等他,叶圣陶温和地递过去一块糖果说:"你来的比我准时,这说明你很守时,奖励你了。"之后又拿出第二颗糖果说:"你能听从我的训斥把砖头放下,这是你对我的尊重,为了这一点,我奖励你第二块糖果。"学生半信半疑地拿了过去!这时叶圣陶又拿出了第三块糖果说:"听其他学生说,你要打的男人欺侮女人,所以你才动手教训他,从小就有正义感,这是奖励你的第三块糖。"当叶圣陶拿出第四颗糖时,该生已经泪流满面!叶圣陶接着说:"你已经知道武力不能解决问题,看到自己错了,因此我把最后一颗也给你,奖励你知错就改的好品质。"

叶圣陶的儿子叶至善在小学时成绩不好,还留过三次级。后来,经过努力,叶至善考入一所以学风严格、学生成绩优异而闻名的省立中学。他在这所学校读了一年,又因为有四门功课不及格要留级。刚进中学就留级,叶至善非常难过,面对那些不及格的成绩单,他难过得哭了。

叶至善的母亲很关心他的学习,她看到叶至善的成绩单上分数那么低,常常唠叨个没完,说孩子不争气,没出息......。叶圣陶却什么也不说,他认为一门功课学得好不好,主要是看能否学以致用,以达到终生受益,这不是单凭考试成绩能衡量出来的。他知道孩子不愿意死记硬背,特别是国文和英语,考试要默写整段甚至整篇课本,考试不及格情有可原。从和儿子的对话中,他感到儿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不弱,知识面也不窄。因此,他并不责备孩子,只是说,不要哭,换个学校吧。于是他让叶至善进了一所私立中学。这所学校和省立中学完全不同,不用整天做习题和作业,有足够的时间看课外书籍、唱歌、吹口琴。叶至善有了明显的转变,对学习也感兴趣了。

孩子的兴趣广了,叶圣陶很高兴,鼓励孩子说:"很好,以后还要多读没有字的书。这'没有字的书'就是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向社会和自然学习知识和技能。有用的知识不只是在课堂上,不只是在那些教科书里,还在社会生活中。"

叶圣陶喜欢看书,各种内容的书都看。孩子们可以随便到书架上拿书,只要自己愿意就行。他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来问小至善,借以锻炼他的表达能力。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叶至善这个在小学和中学留过四次级的孩子最后取得了成功。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孩子应该着重培养孩子六方面的好习惯:1、把一件事情做到底;2、孝敬父母;3、说了就一定努力去做;4、用过的东西要放回原处;5、认真写字;6、从错误中反思自己。 这是所有家长和老师都应特别关注的,其目的就在于帮助督促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习惯,提升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

叶圣陶先生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70多个春秋,几乎亲历了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各个时代和教育改革的整个过程,加上他同时作为新文化运动战士、著名文学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的极其丰富而又相互交融的社会实践和人生修养,从而形成了他特色鲜明的教育思想。

叶圣陶先生教育二三事

叶圣陶先生像

他认为,教育要为全社会而设计,要为训练成对社会作点事的人而设计;教育决不能为挑选少数选手而设计,结果使这些选手光荣显耀,站在众人的头顶上,伸出手来,收受众人的供养。教育的价值和目的:以育人为本,以兴国为旨,面向全体国民和每个学生,着眼整体人生和终身受用,培养能够全面发展、具有良好习惯的现代中国人。教育的过程和本质: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育过程是引导学生自己学习,学会自学,以至坚持终身自学的过程,教育就是教人自我教育,同时教学相长,互相教育。教育的发展和重点:顺进化之理,应未来之需,充分发挥教育开创文化的功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实现教育自身的创新。

看叶老先生的教育理念,批判着如今某些升学率和分数至上的学校,引领着当今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的培养理念;读叶老先生的教育故事,他的教育方法仍是我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楷模!


叶圣陶先生教育二三事

童话故事《稻草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