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0 別怪孩子沒出息!正是家長的這些行為,一手毀掉了孩子的專注力

當孩子專注於一件事情,他已經在內心慢慢構建一個屬於自己的認知體系。每一個看似不經意的動作行為,其實都是在對世界進行的探索,對生活的觀察,對自己要做的事情的練習。此刻,他需要的是安靜,不被打擾。


作者;皎潔的後青春歲月


好友的孩子過生日,親友在某兒童餐廳小聚,在這裡,我遇到了一個奇葩奶奶。

一見面,就熱情似火拉著孩子喊叔叔阿姨,孩子稍有遲疑,就埋怨:“剛才在家裡是怎麼教你的?”孩子們看到遊樂區的古堡,迷宮和和模擬廚房,一擁而上興奮地玩開了。奶奶的聲音又響起來了:“低頭,小心碰著!”“出口在這裡呢,過來,過來!”“先洗菜再切菜再炒菜,你順序顛倒了呀!”

吃飯時間,這位奶奶愈加亢奮:“吃青菜呀,不吃身體沒營養。”“哎呀,湯撒了一身呀,你不能慢著點麼?”在奶奶一連聲指揮下,那個四五歲的孩子不知所措,煩躁不安,最後哭了起來。

一旁的我替那孩子委屈,對那位奶奶的行徑很不以為然,弄不清這位如此輕狂張揚,是極端負責,還是炫耀權利,還是滿足存在感。無論如何,可憐的是孩子,從始至終就沒有按照個人意願,安安靜靜做點事。

別怪孩子沒出息!正是家長的這些行為,一手毀掉了孩子的專注力

我們常常埋怨孩子像小貓釣魚一樣思緒容易被外界所牽絆,做事沒有定力,缺乏專注。豈不知,很多時候孩子的不專注,來自於家長在身邊不停的干擾。

別怪孩子沒出息!正是家長的這些行為,一手毀掉了孩子的專注力

別怪孩子沒出息!正是家長的這些行為,一手毀掉了孩子的專注力

孩子吃飯,一個勁嘮叨多吃什麼,少吃什麼,卻不給孩子獨自品嚐食物的機會;

孩子穿衣,一會嫌不拽衣袖啦,一會嫌領子沒翻出來,不讓孩子自己摸索穿衣的門道;

孩子玩玩具時,一會口述要領,一會糾正造型,孩子成了最不用走心的人;

孩子在公園裡跑跳,一會擔心跌倒,一會擔心撞人,一會又擔心弄髒衣服,孩子連痛快玩一會都無法得到;

我曾經偷偷錄下一段我家爺爺與孩子在一起的聲音。十五分鐘裡,爺爺的聲音就沒有停止過,叮囑的,指導的,教訓的。除了彰顯主權和自我宣洩,真的看不出他一直的嘮叨起到什麼作用。

我驚歎,孩子竟有如此大的忍耐力,每天容忍成年人在耳邊叨叨叨,叨叨叨。這樣要是擱我身上,不被逼瘋也得變傻。

在家長不間斷的聲音裡,孩子探索體驗練習的過程一再被打斷,被切換,被置換,來不及按照自己的心願做完一件事情,慢慢變得漫不經心,缺乏專注,並容易暴躁

一天,我們全家去“合生匯”吃日料,五歲的冰兒很亢奮,努力描述區別著“河豚”與“海豚”,大家也你一言我一語。冰兒忽然發起脾氣:“你們打斷我了,你們干擾我說話了!”全家立刻閉上嘴巴,傾聽他一個人說話。因為我們知道,孩子此刻有無數的想法需要整理和表達。我們的插話,使孩子的思路一再被切斷,令他憤怒不已。

別怪孩子沒出息!正是家長的這些行為,一手毀掉了孩子的專注力

當孩子專注於一件事情,他已經在內心慢慢構建一個屬於自己的認知體系。每一個看似不經意的動作行為,其實都是在對世界進行的探索,對生活的觀察,對自己要做的事情的練習。此刻,他需要的是安靜,不被打擾。

如果孩子能自主去完成一些事情,他的注意力,興趣會集中在這裡,他的意志力會得到鍛鍊,能夠很好地控制自己,形成自律與專注。

蒙臺梭利說:“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孩子。”

如何培養孩子專注習慣呢?

一是家長閉嘴,閉嘴孩子個人的摸索體驗,勝過家長耳提面命一百倍。不管生活還是遊戲,不論做得對與錯,快和慢,家長都不要去管去催。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中寫到:“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等待與保護,才是培養孩子專注力的最佳打開方式。

二是提前做準備。每次遊戲或者作業之前,吃飽喝足,大小便後,該做的事情都做完,心無掛礙的去做自己需要做的事情。

別怪孩子沒出息!正是家長的這些行為,一手毀掉了孩子的專注力

三是清場並且中途不去幹擾。儘量給孩子安排一個安靜做事情的環境,孩子寫作業或者玩耍時,不要開電視,不要大聲喧譁頻繁走動。中間不要遞水送食品,讓孩子聚精會神做自己的事情。

四是利用沙漏等計時工具,控制時間和效率

五是通過講故事等形式,對孩子進行專注力教育,並且對孩子專注力形成進行刻意練習

專注力是一個人成功的必備心理品質,要想讓孩子成人成才必須要從小注意培養孩子專注的能力。

就從家長閉上嘮叨的嘴開始。

別怪孩子沒出息!正是家長的這些行為,一手毀掉了孩子的專注力


品讀“親子溝通如何說”頭條號,關注同名微信公眾號,一起探討有品質的親子溝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