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 论“睡城”的边界

梦中的田园城市


对于上班族来说,梦寐以求的是:睡觉睡到自然醒,然后步行去上班。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每天上下班通勤时间2个小时是很正常的事情,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每天的通勤时间达到了3-4个小时。

其实,这个梦想在不远的从前曾经实现过。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像我这样的新员工就居住在单位旁边的集体宿舍,工龄较长的老员工大都居住在单位自建分配的小区里,基本上能够实现步行或者骑车上班。

为什么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工作地和居住地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呢?这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说起。

第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居住在什么地方是由个人偏好和支付能力决定的,城市中心区的就业机会多,就业中心周边的住宅需求量也大,但供应量只能满足那些愿意和能够支付较高价格的少数人。我国以前之所以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职住合一”,是建立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住房实物分配和非住房市场化的基础上的,家庭的居住地点是由单位把房子建在哪里决定的,而与自身意愿和支付能力无关。

第二,城市经济学里有一个基本概念--竞租(Bid Rent),它的含义是:如果土地市场是完全竞争的,那么某一块地归谁来使用、具体用途取决于谁能够承受更高的价格,价高者得。根据阿朗索竞租模型,从土地用途上看,商业服务业对区位最为敏感,租金支付能力也较强,因此商业办公往往占据城市的中心位置。相比商业服务,居住对区位的敏感度和承受能力较弱,一般分布在外围区域。

第三,有人可能会说,如果将就业中心分散化,是不是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职住分离”的问题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规模经济的概念。按照阿瑟.奥沙利文的说法,城市的存在本来就是规模经济的结果,产业的集聚不仅可以获得产业分工协作的好处,还能够分享劳动力储备、知识溢出等,并在自我强化效应下不断集聚,规模变的越来越大。这就说明,就业中心不但不会分散,还会进一步集聚,职住分离程度也将会进一步扩大。

理解了以上内容,就明白了“睡城”其实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而不是倒退,更不能将之与“鬼城”划等号。从投资来看,更是要客观看待“睡城”,北京的望京、回龙观、天通苑以及临近的燕郊,还有郑州的郑东新区等过去都曾有“睡城”之称,但其升值潜力丝毫不逊色于其它地区。

“睡城”是卫星城一种形式

“睡城”也称为居住卫星城,是卫星城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居住卫星城的主要功能是承接大城市的居住外溢问题,本地除了生活配套和基础服务外,可提供的就业机会很少,居民白天去市区工作,晚上回到卫星城居住,职住几乎完全分离。

随着城市蔓延,居住卫星城到主城区的距离不断增加,从早期的主城区边缘,到郊区和远郊区,目前已经跨越市域甚至省域。以北京为例,望京算是最早的“睡城”,之后是以回龙观和天通苑为代表的郊区“睡城”,再者是以河北廊坊的燕郊、固安为代表的跨省域“睡城”。

从国外经验来看,居住卫星城一般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与主城区保持适当的距离;(2)便捷的交通联系;(3)优越的生态环境;(4)完善的配套和服务设施;(5)较低的房价。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如火如荼的居住类小镇建设,由于很多距离就业中心太远,且缺乏便捷的交通体系和配套设施,即使房价较低,也难以满足“职住分离”的要求,市场前景堪忧。

如果说“睡城”是主城区居住外溢必然结果的话,那么产业外溢催生了产业卫星城,因为相对于城市中心区高地价、用地紧张,制造业青睐于在拥有整片大规模用地、交通便捷的仓储和物流设施的城市外围区域选址建厂。产业外溢带来中心城市周边区域的就业岗位增加,形成新的就业中心,越来越多的家庭实现了“职住合一”,起初卫星城与主城区的通勤模式发生了变化。另外,随着卫星城人口的不断集聚,商业、医疗、教育、娱乐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形成新的商业中心,消费者的空间行为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以上两方面的因素,导致卫星城对中心城市的依存度下降,独立化倾向日趋明显。

“职住合一”是卫星城的理想状态,也是国家一直倡导和推行的小城镇发展模式,然而从居住卫星城和产业卫星城是两种不同的形态,不存在孰好孰劣的问题。相比而言,居住卫星城对距离、通勤和环境的要求更为苛刻,而产业卫星城更多地依赖自身的交通条件、产业基础,以及中心城市的研发、专业服务和市场等。居住卫星城可以长期保持单一的居住功能,作为中心城市的“睡城”而存在,而产业卫星城则易于发展为产城融合的城镇,相对独立于中心城市。

距离=速度×时间

“睡城”距离主城区多远距离才合理?这取决于通勤方式(速度)和通勤时间(所能忍受的时间)两个要素。

先说一下通勤方式,据了解,东京都市圈的通勤和通学人口中,有9成左右乘坐轨道交通,对公共交通工具的依赖程度极高,私家车的利用率非常低。莫斯科有6成以上居民使用公共交通上下班,选择私家车的比例不到3成。纽约大都市圈的通勤交通工具中,私家车通勤比例超过6成,选择公共交通的比例不到3成。对于我国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居民来说,公共交通是最重要的通勤方式,特别是随着地铁和城际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轨道交通将成为大城市尤其是“睡城”居民通勤的首选。

对于通勤时间,据调查,东京有55%的上学或上班路程单程超过1个小时,莫斯科平均单程通勤时间为62分钟,我国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平均单程通勤时间也都在1个小时左右。考虑到城市在不断蔓延、中心区房价居高不下等因素,可以预计我国大城市未来的通勤时间还会进一步延长,并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水平。

再来看一下发达国家的通勤距离,据富天和晓·藤井的研究,日本东京都市圈5%通勤圈(以中心城市为目的地的通勤率达到5%的外围环状地带,统称5%通勤圈)超出了50km的通勤半径。伦敦的通勤范围在70公里以内,巴黎郊区快线的辐射范围在60公里以内。

那么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睡城”的最大通勤范围应该是多少呢?我认为会达到60~80公里,主要基于两个因素:(1)城郊和城际轨道交通的建设,极大提高了通勤速度,缩短了通勤时间;(2)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城镇居民对时间的“忍耐”程度要远高于发达国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