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4 全球失衡值得關注

□劉麗娜

國際貿易摩擦陰雲難散,與貿易摩擦密切相關的全球失衡問題,關注者卻並不多。

一個月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佈了《2018外部風險報告》,這已經是這家國際權威經濟機構第七次發佈這一專題報告,重點追蹤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國際收支經常項目(經常賬戶)狀況。報告的一個核心結論是,貿易政策對經常賬戶失衡並不具有重大可衡量的影響。換句話說,採取保護主義的做法並不會直接扭轉本國對外貿的順差或逆差情況。

全球失衡是個老話題,尤其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IMF也於危機爆發的第四年,即2012年開始首次發佈相關報告,迄今已統計發佈從2011年到2017年的相關數據。

2012年首次發佈這份報告時,IMF選取了28個具有系統重要性的經濟體加上歐元區,後來又對所選擇的經濟體做了微調,到目前涵蓋30個主要經濟體。這些經濟體的經濟總規模超過全球90%,涵蓋全球各大洲,從一個側面觀察到國際經濟關係以及政策應對的效果。

認識一項事物,需要時間積累和經驗總結。筆者對過去7年的報告進行對比,發現儘管不同經濟體的經常賬戶收支強弱狀況隨時間和政經形勢有所變動,但整體上仍有一些相對不變的特點。

首先是令人歎服的德國。在連續7年的報告觀察下,德國毫無疑問是經常項目收支的常勝將軍。在IMF報告今年列出的15大順差經濟體當中,德國位居第一。實際上,過去7年,德國幾乎始終居於順差國首位。今年的最新評價結論是其收支情況“顯著增強”,在30個主要經濟體當中只有4個獲此評價。

其次是整體穩健的亞洲。在30個主要經濟體中,亞洲佔11個,其中除了土耳其和沙特獲得“弱評”以外,其餘9個的評價都是“顯著增強”、“增強”或者“大體維持”。在國際收支經常項目獲得“顯著增強”評價的4個經濟體中,除德國與荷蘭以外,就是亞洲的新加坡和泰國了。

再次是不可救藥的美英。作為世界兩大儲備貨幣發行國,美國和英國這些年一直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逆差狀況。儘管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逆差佔GDP的比例略有變化,但始終處於赤字區間。從絕對量上看,美國和英國佔據15大逆差國的前兩位。美國更是長期居於首位。

出現上述特點的原因是什麼?是貨幣問題嗎?在美英歐日這四大主要儲備貨幣所有者經濟體當中,經常項目收支狀況呈現分化,其中,歐元區和日本保持在相對穩健的狀況,而美國和英國兩大資本主義國家則是經常項目收支狀況長期處於糟糕境地。IMF將之稱為“低於適宜水平”。有經濟學家把順差和逆差的結果最終歸因於民族特性和文化基因。比如,德國的自律,亞洲尤其是東亞人愛儲蓄的天性。

從大的形勢上看,發達經濟體整體偏向逆差。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經濟體偏向順差。IMF首席經濟學家奧布斯特費爾德說,近年來全球經濟賬戶失衡狀況整體上並沒有明顯改善,經常賬戶失衡越來越集中於美國等發達經濟體。

當然也不可一概而論。亞洲經濟體中,土耳其和沙特阿拉伯的經常賬戶收支情況就拖了後腿。而在新興市場經濟體中,阿根廷逆差顯著,國際收支狀況被評價為“弱化”。

失衡問題如何解?2011年5月,亞洲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李昌鏞曾在《華爾街日報》撰文呼籲,解決全球失衡的辦法是加強南南合作。文章稱,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全球經濟要想保持可持續增長,必須解決失衡問題。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從某種程度上講,改變早已在發生。從1990年到2009年,南南貿易額佔全球貿易的比例從7%增長到了17%,其中發展中的亞洲經濟體佔到四分之三左右。根據聯合國數據,近年來,發展中國家的總出口額已佔世界總出口額的約一半。

今年是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十年。危機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世界經濟界人士都在反思貿易失衡問題。但實際情況顯示,無論是反思還是已經採取過的政策,對貿易失衡的影響並不是實質性的。過去五來,全球經常賬戶的順差和逆差保持相對不變,約為全球GDP的3.25%。IMF的分析表明,這些全球收支中約有40%至50%是“過度”的,且越來越多地集中在發達經濟體。

順差是否越多越好?專家們認為也未必,例如在歐洲北部如德國、荷蘭、瑞典等,以及亞洲部分地區,如中國、韓國、新加坡、泰國等,在IMF看來,這些經濟體的經常賬戶順差持續“高於適宜的水平”。

由於全球失衡持續存在,加之人們愈發感覺貿易環境不夠公平,這些都助長了保護主義情緒。比如美國政界人士就把貿易失衡歸咎於主要順差國,並採取激進的保護主義政策,這也是導致當前全球貿易衝突的重要因素。

但包括IMF經濟學家在內的許多專家都認為,僅以貿易逆差或全球失衡為藉口,這是“被誤導”的。今年的報告就指出,保護主義政策升級會損害國內和全球經濟增長,但並不會對經常賬戶失衡產生多大影響。

IMF呼籲各國加強合作解決全球失衡問題。呼籲歸呼籲,當前情況下,世界經濟合作處於彷徨期。但兢兢業業的經濟學家們通過統計和數據得出的結論,依然值得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