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惨烈的国运相赌(4)

一战是堑壕战的高峰。对于由铁丝网、机枪和堑壕组成的防御阵地,各国军队几乎都没有找到好的办法,基本上谁进攻,谁倒霉。在索姆河战役的第一天,仅英军就伤亡6万多人。

惨烈的国运相赌(4)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多少战术可言,战争成了胶着战、消耗战。从1914年开始到1918年战争结束,西线交战各方丧师数百万,战线却没有多少变化。但是,正如英国军事学家富勒指出的,到了一战后期,由于飞机、坦克和毒气等用于军事,机动性得以再生,进攻再次成为一种优势的战斗形式。

1918年英军发起的康布雷战役已现端倪,1918年8月,英法联军实施亚眠战役,投入坦克670辆,在飞机的配合下,当日突破德军纵深11千米,歼敌2.7万人。大规模坦克部队和飞机出现以后,堑壕战僵局的改变,已经确定无疑了。

惨烈的国运相赌(4)

在一战以后,欧洲各主要军事大国的有识之士均意识到机械化战争的来临。英国有着名的里德尔·哈特、富勒,法国有戴高乐,德国有古德里安,苏联则有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和红军副参谋长特里安达菲洛夫。

苏联在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初,军事思想非常活跃。他们开始发展了大纵深作战理论,即在主要作战方向上集中优势兵力,大量使用坦克兵、航空兵和空降兵等新兴兵种,实现连续不间断地向纵深突破。

惨烈的国运相赌(4)

1930年代中期,苏军在机械化战争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上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斯大林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就利用计划经济的威力,大量生产机械化部队所需要的装备。1932年,红军就组建了首批两个机械化军,比德军组建第一个装甲师要早三年。1935年9 月,苏军举行了震惊世界的基辅军区大演习,参演部队6.5 万人、1000多辆坦克、600 架飞机,演练了机械化部队与步、骑兵协同突破敌防御纵深等课题,并首次实施空降行动。这时的苏军装备坦克已经达到15000辆以上,悄然成为世界第一坦克大国。

惨烈的国运相赌(4)

后来由于大清洗,特别是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的被害,大纵深作战理论没有持续深入地贯彻下去,但是也没有彻底废止。图哈切夫斯基播下的种子,一直深埋在红军将领的心中。

1939年苏军的诺门坎战役打得极为漂亮,在反攻过程中,集中使用了498辆坦克,385辆装甲车,在空军数百架飞机的支援下,把骄横的日本关东军打得溃不成军,其指挥官就是朱可夫。到了卫国战争的中后期,随着物质条件的具备和经验教训的不断总结,苏军的大纵深作战终于开花结果。

惨烈的国运相赌(4)

一个典型的方面军级别的大纵深作战是这样的:首先是炮火准备。炮兵被斯大林称为战争之神,除了师、集团军,为了加强炮兵在主要突击方向的集中使用,苏军还组建了统帅部预备炮兵。截止1943年年底,统帅部预备炮兵就已经有9个炮兵军,26个炮兵师和7个火箭炮兵师,拥有13500门火炮和11200门火箭炮。卫国战争中后期苏军历次重大战役,主要突击方向上的炮兵密度均在每公里正面200门以上,有时达到300门。在战后德军士兵的回忆录中,无不提到苏军炮兵倾泄的死亡之雨,那是一种噩梦般的记忆。苏德战场德军的战场伤亡,有70%是炮击造成的。

惨烈的国运相赌(4)

炮火准备告一段落以后,苏军的突破就开始了。这通常由经过专门加强的、坦克和步兵混编的合成集团军来完成。苏军在突破方面是极为坚决的,要求在决定性的地段最大限度地集中兵力。德军将领梅林津曾经这样描述,俄军“常常在狭窄的正面上实施进攻。防者阵地的前面,很快就会出现黑压压的俄军,他们象是从地里钻出来一样,形如潮涌,势不可挡,…要想击退这种进攻,不光是兵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精神因素的作用。只有那些久经沙场的老兵才能克服紧扣心弦的恐惧心理;只有意识到本身职责和有自信心的士兵,那些善于掌握自己行动的士兵,才能抵挡得住俄军密集队形进攻的势头”。

惨烈的国运相赌(4)

关于这种突破方式,一个叛逃到西方的苏联军官举过一个十分典型的战例。1943年,近卫第2集团军的近卫步兵第16军在库尔斯克实施进攻(作者注:番号似有误),9个先头营有一个突破了德军防御阵地。马上,这个营所属团的团长就把他所有的兵力投入到这个正面只有1公里宽的突破口,他的师长随即也将所有的兵力向这里集中,突破口不断扩大。半小时内,军的预备队开始赶过来。3小时内,在这个突破口战斗的有军下辖36个营的27个,1176门火炮的1087门火炮以及所有的坦克。未能突破敌军防御阵地的那几个营长不仅未得到增援,而且他们指挥下的所有兵力兵器也给调用了。方面军司令得知达成突破以后,又派来了一整个集团军,加上一个空军集团军。此时,苏军已如决堤的洪水,无法遏制了。

惨烈的国运相赌(4)

当突破口达到一定宽度,德军一线防御力量被严重削弱的时候,大纵深作战的主角――快速集群就开始登场了。快速集群通常由近卫坦克集团军担任。苏军在1941年冬季的莫斯科保卫战以及1942年就不断地试验快速集群,后来发现,单单是百来辆坦克还是太薄弱,而且如果步兵、炮兵机动能力差,跟不上坦克的话,快速集群很容易被德军包围歼灭。于是从1943年起,苏联陆续组建了6个全新编制的坦克集团军,每个集团军通常下辖有2个坦克军,1个机械化军,以及重炮、多管火箭炮、反坦克炮、防空和侦察分队,所有部队全部实现摩托化,能够以相同的速度机动。一个坦克集团军,拥有五六百辆到一千辆的坦克和自行火炮,有足够的火力、突击力和保障能力,能够不间断地向敌方纵深突进数百公里,完成对敌人重兵集团的分割包围。据苏军对几十个战役的统计,担任快速集群的坦克集团军前进纵深平均320公里,最高达到800公里;每日进攻平均速度为25-45公里。个别战役高达60-90公里。1945年的华沙—波兹南战役中,第2近卫坦克集团军在第5突击集团军打开的突破口发起冲击,15个昼夜中一口气推进700余公里,从维斯瓦河打到奥得河,平均速度每昼夜50公里左右,有时高达90公里。到了在中国东北打日本关东军的时候,第6近卫坦克集团军越过大兴安岭的高山密林,竟然创造了一日前进160公里的记录。

这样的打击,需要理论的指导,也需要充裕的物质资源。所幸的是,虽然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的被害,但是大纵深作战理论从来没有在苏军中彻底消失。斯大林的大清洗虽然消灭了不少苏军上层的精英,却也为年轻军官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1942年底,苏军的伤亡已经超过1100万人,就在这样高昂的学费中,一批谙熟机械化战争的将领终于成长起来了。战争期间,红军总参谋部设立了战争经验处(后升格为部),对每一次战役的经验教训进行深入的研究,经常到作战部队一线搜集材料,逐渐形成并完善了苏军新的野战条令。

惨烈的国运相赌(4)

1943年,苏联军事工业已经从战争初期的灾难中恢复过来,经过艰苦的大迁徙和建设,从乌拉尔到中亚的军工基地体系完整,炉火正红。当年苏联生产坦克24000辆,1944年生产29000辆。而且,英美的战略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到1944年4月为止,苏联从盟国接收了220,817辆卡车,整个战争期间共接收了427,000辆卡车,数量上超过了二战期间德国卡车的总产量,而且质量更好。苏军的通信联络装备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加强了部队作战的协调性。仅美国就提供了95.6万英里电话线,3.5万个无线电台,38万部野战电话。大规模坦克部队的组建和几十万部队的协调一致的战场快速机动从此成为现实。

1943年的苏联红军,已经脱胎换骨,不是吴下阿蒙了。

在战争中后期,德军已经打不出一次像样的闪电战。闪电战对付缺乏战略纵深的小国最为有效,对付苏联这样的大国就不行了。1940年德军进攻法国,战场面积19.38万平方公里,德军平均每51平方公里有一架飞机,每75平方公里一辆坦克,而在1941年进攻苏联的时候,战区面积为107.625万平方公里,平均每245平方公里只有一架飞机,每291平方公里一辆坦克。

惨烈的国运相赌(4)

德军1940年在西欧日均推进速度为30公里,以这样的速度,要打到巴巴罗萨计划设定的伏尔加-阿尔汉格尔斯克一线,要连续不断地走一百天,这还不算苏联恶劣的气候、落后的道路给装备带来的严重损耗。古德里安大将在谈到对苏作战的原则时说:“一切在于快!要快的让敌人得不到喘息的机会,快的让敌人没有爬起来的机会,没有从容集结兵力和布防的时间。一旦它爬起来,做好了搏击的准备,你就很难再打倒它了。

因而迅速攻克敌方首都,对着敌人的神经中枢戳一刀,敌人的抵抗便会陷入瘫痪。”因此,一旦苏联依靠坚强的抵抗意志和广阔的战略纵深,把战争打成了持久战,闪电战威力顿失。原来不重视防御的红军,对于抵御德军装甲集群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在1943年的库尔斯克战役中,靠着层层的雷场、反坦克壕以及纵深兵力配置和火力配系,挡住了德军最强大的装甲部队的突击。

而且,德军逐渐失去了闪电战的物质条件。战争后期发展起来的虎式坦克,其装甲防护力和火力惊人,但是机动能力不行,跑100公里就得加油,跑1000公里就得送回工厂大修,经常出现机械故障,又容易陷入沼泽之中。豹式各方面都不错,可惜数量太少。闪电战所依赖的进攻型空军情况则更加糟糕。随着英美对德战略轰炸的全面展开,德军不得不把飞机生产的重点放在防空的歼击机上,而不是用于支援地面部队的强击机和轰炸机上。

惨烈的国运相赌(4)

就连有限的歼击机,也主要用于西线和本土防空作战。从1943年3月起,德国作战飞机在西线的损失就开始持续大于在东线的损失。1943年7月初,德国空军共有飞机7080架,仅仅7、8月两个月里就在东线损失了1030架、在地中海损失了1032架、在本土防空中损失了1151架,合计损失3213架,几乎丧失了一半的作战力量。1944年初,东线德军与苏军飞机的对比是3073架飞机对8813架,1944年6月则是2796架对14787架,根本谈不上在东线掌握制空权或者有效支援地面部队。

不仅如此,德军连组织防御也非常困难。德军在防御上基本遵循的是1918年鲁登道夫时期的模式,即由步兵分队实施纵深防御,兵力主要用于预备队而不是配置在一线。当敌人进攻的时候,一线兵力可以适当后撤,然后发动迅猛的反突击击退入侵者。

西方研究苏德战争的权威学者Glantz指出,这样的防御要行之有效,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有足够的步兵建立防御纵深;二是敌方步兵没有实现摩托化,无法迅速发展进攻;三是德军指挥官要有因地制宜选择防御地点和灵活处理的权力。但是,在战争的中后期,三个条件一个也不具备。由于兵力枯竭,德军一个师的防御正面很宽,无法形成兵力纵深配置,很多地域不得不通过大量布雷来代替。苏军的快速机动能力已经在德军之上,一旦突破,德军根本来不及构筑下一道防御体系。更重要的是,希特勒完全剥夺了德军指挥官灵活防御的权力,而是坚持寸土必争,不得放弃任何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筑垒地域。在战争末期,希特勒甚至下令,士兵可以就地处决命令他们撤离的军官。

惨烈的国运相赌(4)

日耳曼民族打仗一直有委托式指挥的传统,上级只是告诉下级战斗应当达成的目标,至于具体怎么打,由下级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正如十八世纪普鲁士名将塞德里兹所说:“在会战之后,国王可以随他的意思来处分我的头脑,可是在会战之中,他却应准许我用自己的头脑。” 但是,苏德战争后期,德军的优良传统荡然无存,只能听任苏军包抄、包围和最终歼灭。

惨烈的国运相赌(4)

于是,从1944年起,我们可以看到苏德战场上一个又一个波澜壮阔的大包围战、大歼灭战,只不过这次红军成了主角和胜利者。苏军的大兵团作战能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所到之处摧枯拉朽,犁庭扫穴,如入无人之境。

朱可夫元帅在回忆录自豪地说:“从1944年起,苏联军事战略依靠国家巨大的军事和经济潜力,在拥有优势兵力、兵器的条件下,进行了多次同时有两个、三个、四个甚至更多方面军、数万门火炮、数千辆坦克、数千门火箭炮和数千架作战飞机参加的进攻战役。如此强大的兵力、兵器使苏军统帅部得以突破敌人的任何防御,实施深远突击,合围巨大的敌人集团,迅速将其分割,并在短暂时间内予以歼灭。”第聂伯河会战,苏军5个方面军,263多万人,从2000多公里战线全面出击,一举推进数百公里。

在白俄罗斯战役中,苏军调集4个方面军140万人,坦克和自行火炮5200辆,在5000架飞机的支援下,突进550-600公里,全歼德军17个师又3个旅,使其50个师损失过半,基本粉碎了德军最重要的重兵集团――中央集团军群。柏林战役,苏军投入3个方面军,250万人,近万辆坦克,4个近卫坦克集团军登场,一周歼灭德军100万。

在二战达到高峰的大规模机械化集群作战,德国人开启大幕,最终则由红军奏响了胜利的凯歌。

惨烈的国运相赌(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