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16次手術和無數次化療,“老革命”默唱革命歌曲硬朗走到現在

“要真誠的感謝中腫的專家、醫生對我的照顧,讓我有很強的信心去治療,也對未來充滿了希望,我每活一天,都覺得是他們幫我從死神手中搶過來的”,談到對醫生們的感激,“老革命”李老的眼圈泛紅了……


初見李老(化名),是在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18樓的觀景平臺上,廣州初冬的陽光透過明亮的玻璃窗灑在老人身上,甚是溫暖與安祥。老人家面色紅潤,精神抖擻,說話鏗鏘有力,絲毫看不出身患癌症。李老這樣描述自己:“我現在的身體很好,吃得下、睡得著、拉得出、走得動、有精神”,說完,緊接著就是爽朗的一連串笑聲,就是這麼一位年過古稀的老人,2003年被檢查出患有惡性黑色素瘤,十幾年間先後做了16次手術和無數次化療,面對突如其來的癌症病魔,他卻沒有退縮、嚇倒,而是以健康、樂觀的心態勇敢地迎接挑戰。

“以前抗日,這次抗癌!”

李老是一名老黨員、老幹部、老革命,2002年退休後正想含飴弄孫、頤養天年之時,卻發現右足跟長了個瘤子,還有潰破,從小吃苦長大的李老自恃身體不錯,想著慢慢就會長好,一直堅持沒去醫院治療。

2003年12月,家人再三相勸,李老才去醫院做檢查,經過多方診治,最後診斷為“惡性黑色素瘤”,這一噩耗對李老一家來說,猶如晴天霹靂,家裡人怎麼也無法相信,平時身體素質極好的李老竟然得了癌症。

16次手術和無數次化療,“老革命”默唱革命歌曲硬朗走到現在

“你們不要太擔心了,咱抗日都勝利了,這點病不怕,咱接著抗癌!”,李老很坦然,他反過來安慰家人,之後老人家的治療也非常順利。更讓李老感動的是家人的支持,手術治療後李老就變成了家裡的“大熊貓”,身在外地的兩個兒子經常飛回家裡看望老父親,身邊的女兒和妻子更是起居飲食都悉心照料,李老的病情也一天天好轉,美好的生活又在向他揮手,可真正的考驗卻才剛剛開始……

惡疾纏身“我從沒想過放棄”


2005年9月,厄運再次降臨。在一次常規復查中,醫生髮現李老原手術疤痕處又出現了腫物,可能是癌症復發,需要再次手術治療,經家鄉醫院專家的推薦,他來到了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治療。

由黨員醫生胃外科主任周志偉教授和生物治療中心黨支部書記張曉實教授所帶領的多學科團隊對李老的病情進行了全面細緻的分析,雖然判斷李老的病情已經十分嚴重,但中腫的專家團隊並未按照傳統觀念勸其放棄治療,而是想盡辦法為李老爭取活下去的機會。在充分評估風險並制定了完善的應急預案後,醫生們為李老施行了包括手術及免疫治療在內的多種綜合治療方式。但是無情的病魔並沒有因為醫生的努力而有絲毫的退步,在接下來的十幾年中,李老先後被多次診斷腫瘤復發,做了大大小小十幾次手術,中間李老還進行了多療程、多方案的化療、免疫治療,無情的病魔一點一點的侵蝕著老人的身體。

胃外科主任周志偉教授和生物治療中心黨支部書記張曉實教授帶領的多學科團隊對李老的病情進行了全面細緻的分析

“最嚴重時,化療的副作用讓我身體很虛弱,經常發高燒、劇烈的噁心嘔吐,但是我從沒想過放棄,我想做病人,就老老實實躺下;做鬥士,就挺直腰板站著。我選擇後者,我經常心裡默唱革命歌曲來激勵自己,也早就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老人家回想之前艱難的抗癌之路,依然帶著微笑。

2011年,中-法腫瘤學研討會在腫瘤防治中心舉行,會間李老的病例也作為特殊病例進行討論,中法的腫瘤學專家共同為李老制定了個體化的治療方案。

傳播正能量,“希望所有的病友都要堅強”

十多年過去了,李老的身體還是很硬朗,經常和老戰友們一起打打牌,散步健身,參與一些社會活動,生活過得十分充實和開心,“現在的病情還算不得穩定,癌細胞隨時都有捲土重來的可能,但我依然樂觀,也希望藉由我的經歷,可以鼓勵所有像我一樣的病友都能堅強起來,積極面對治療”,李老說。

李老還跟醫生講了這麼一件事,有一次李老的親戚和朋友到家裡看望他,臨走時家裡人想招待大家一起吃個便飯,可無論怎麼勸說,親戚們都扭捏拒絕,反覆追問,才知道原來是怕癌症可以通過吃飯“傳染”了。

面對李老的“遭遇”,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胃外科主任周志偉教授表示:“現在很多人對於癌症的瞭解還是很片面,應該消除大家對癌症人群的刻板印象和歧視,呼籲公眾對於癌症患者應多一份尊重與關愛,而患者本身也要有良好的心態,不要自卑,要勇敢面對與積極治療,其實,即使患上惡性腫瘤,只要根據病情進行適度合理的治療,不僅可以延長生命,還可以減輕痛苦,改善生存的質量”。

來源/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