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檢察機關服務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綜述

守好這一方藍天碧水淨土

  ——檢察機關服務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綜述

  作為“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之一,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戰略目標;

  作為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的13個必須“堅持和完善”的重要制度之一,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具有戰略意義;

  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要打贏的三大攻堅戰之一,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時不我待。

  進入新時代,生態環境被黨和政府高度關注,人民群眾充滿期待。民有所呼,我必有應。最高檢帶領全國各級檢察機關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把生態環境檢察工作擺在更突出的位置來謀劃推進,積極履行“四大檢察”職能,為依法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

  嚴懲“吃祖宗飯砸子孫碗”的破壞環境犯罪

  2019年3月,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曹某毀林挖湖建私人莊園的“曹園”事件被媒體報道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最高檢迅速行動,指導黑龍江省檢察院會同有關部門第一時間妥善辦理“曹園”非法佔用農用地、濫伐林木案,違章建築被依法拆除,有關責任人被依法追究相關責任。

  除了“曹園”案,最高檢今年還先後依法辦理了福建加拿大籍華人涉嫌非法佔用農用地案、廣州海滔公司非法傾倒汙泥案等一大批社會廣泛關注的重大案件,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懲治破壞生態環境犯罪的新期待。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一筆既買不來也借不到的寶貴財富,破壞生態環境既逾越了法律邊界,更是“吃祖宗飯砸子孫碗”。在保護生態環境問題上,沒有半點商量的餘地。

  有一組數據更能說明檢察機關在保護資源環境方面面臨的形勢及作出的努力:2019年1月至10月,全國檢察機關共批准逮捕破壞環境資源犯罪10246件16562人,同比分別上升34.1%和36.1%,提起公訴23809件40053人,同比分別上升16.9%和25.3%。

  2018年以來,最高檢先後出臺《關於充分發揮檢察職能為打好“三大攻堅戰”提供司法保障的意見》和《關於充分發揮檢察職能作用助力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通知》,要求各地檢察機關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治理改善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地持續對長江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重點問題和線索掛牌督辦,並建立環保督察“回頭看”常態化機制。雲南部署開展為期兩年半的金沙江流域(雲南段)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專項監督行動,湖北部署打擊破壞水產資源和非法採砂專項行動……

  在很多地區,非法採砂、濫伐林木、非法採礦等破壞環境資源犯罪之所以屢禁不止,就在於背後有黑惡勢力和“保護傘”撐腰。對於破壞環境資源犯罪中摻雜的黑惡犯罪和“保護傘”問題,檢察機關更是毫不手軟。

  廣東省肇慶市檢察機關針對當地非法採礦案件多發現象,引導偵查機關積極查辦為黑惡勢力非法採礦充當“保護傘”的案件,僅德慶縣檢察院就批准逮捕了9名涉案公職人員。今年前10個月,全國檢察機關批准逮捕環境資源領域相關涉黑涉惡犯罪252件720人,提起公訴110件919人,起訴“保護傘”25人。

  唱好公益訴訟檢察工作“重頭戲”

  “之前我們小區房子挺便宜但還是沒人買,就因為旁邊有一座8000多噸的垃圾山。現在垃圾山搬走了,房價也跟著漲了,住戶明顯多了起來……”遼寧省營口市龍灣小區的居民李大爺切實地感受到了檢察公益訴訟給自己生活帶來的變化。

  2018年,營口市檢察機關開展“城市市容和農村環境整治”公益訴訟專項行動。監督解決了秦白河河道汙染、龍灣小區垃圾山、燃煤小鍋爐超標排放等一批長期無法有效解決的環境頑疾,城鄉人居環境為之一新。這是檢察機關近年來大力推進公益訴訟工作的真實寫照。

  進入新時代,公益訴訟檢察工作成為檢察事業創新發展的重要發力點,其中環境資源領域公益訴訟案件佔檢察公益訴訟案件總數的一半以上,可以說是公益訴訟的“重頭戲”。據統計,2017年7月至2019年10月,全國檢察機關共辦理環境資源領域公益訴訟案件124046件,佔公益訴訟案件總數的55.47%。通過辦案督促治理被汙染、損毀的耕地、溼地、林地、草原321萬畝,督促清理固體廢物、生活垃圾3104萬噸,追償修復生態、治理環境費用34.5億元。

  2018年,中央提出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最高檢認真落實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依法推動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決議,對參與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作出部署。各地檢察機關因地制宜,對本地的環境汙染問題認真摸排案件線索,積極督促整改。

  內蒙古阜豐公司因大氣汙染治理設施不健全導致惡臭氣體大量排放,影響空氣質量及周邊居民生活。呼和浩特市檢察院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並向環保部門發出訴前檢察建議,督促其依法履行監管職責。阜豐公司投資近6000萬元引進新環保工藝,足額繳納環境修復費用,並繼續投入近1億元用於技術改造,確保不再產生大氣汙染問題。經環保部門監測評估,惡臭氣體排放問題得到根本解決。

  安徽某物流園公司在未採取防護措施的情況下將2.4萬噸有毒有害水泥原料堆放在公司場地內,嚴重汙染周邊土壤和地下水。池州市貴池區檢察院以涉嫌汙染環境罪起訴5家被告單位、6名被告人,同時要求其賠償恢復生態各項費用3228萬餘元,並向社會公開賠禮道歉。法院對檢察機關提出的公益訴訟請求全部予以支持。判決生效後,當地生態得到了有效修復。

  為推動全國人大常委會海洋環境保護法執法檢查發現問題的整改,今年2月,最高檢部署沿海11省區市檢察機關開展“守護海洋”檢察公益訴訟專項監督。重點圍繞入海排汙口設置、陸源汙染防治、海上汙染防控等,督促有關行政機關依法履職,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和海洋資源。目前已立案公益訴訟案件873件。

  著眼社會治理現代化,實現雙贏多贏共贏

  保護生態環境是全社會的共同事業。檢察機關服務保障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不能單打獨鬥,而要健全完善與環保、水利、國土等部門的溝通銜接機制,形成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保護生態環境的合力。

  湖北省黃石市磁湖風景區內,一居民擅自搭建房屋,生活汙水直排湖中,並在湖中圍欄養殖,破壞磁湖生態環境。由於涉及多個職能部門,管理權責不清,這個問題14年未能解決。黃石市西塞山區檢察院向5家行政機關發出檢察建議,督促聯合執法,攜手破解了這個難題。

  該案成功辦理後,西塞山區政府主動將另一湖泊投肥養殖汙染案線索轉至檢察機關,邀請介入監督、助推整改。西塞山區檢察院向環保、水利、行政綜合執法等部門發出檢察建議,同時與養殖戶溝通、釋法說理。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又一困擾區政府多年的頑症得到解決。

  幫助解決困擾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多年的環保難題,是檢察機關積極參與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工作方式之一,同樣也贏得了行政機關的點贊。

  “檢察機關向行政機關制發檢察建議後,如果行政機關怠於履職,會同時受到上級機關、紀檢監察、人大,甚至當地群眾等至少三四個方面的監督壓力。”生態環境部法規與標準司司長別濤談到檢察公益訴訟工作時表示,如果行政機關收到檢察建議後積極採取措施制止了違法行為,這時社會公益得到了維護,行政機關履行了職責,檢察機關做到了監督,這是一個多贏的效果,同時也是檢察機關和行政機關的雙贏。

  2019年1月,最高檢會同生態環境部等9部委制定《關於在檢察公益訴訟中加強協作配合依法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完善行政執法與公益訴訟檢察銜接機制,對信息共享、線索移送、立案管轄、調查取證、聯合督辦等予以規範,著力解決涉案管轄、法律適用及履職盡責具體標準等問題。

  辦案實踐中,檢察機關對獲得的案件線索,主動聽取政府部門的意見。檢察建議發出後,積極協調促進落實,推動行政機關自我糾錯、依法行政,絕大多數問題都在這個環節得以解決。特別是對於一些容易出現“九龍治水”疏漏,或者必須齊抓共管的“老大難”問題,訴前程序具有統籌協調、督促多個職能部門綜合治理的獨特優勢,保護公益效果十分明顯,以最小司法投入獲得最佳社會效果,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優越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