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有人說蘇聯輸掉了冷戰,這是什麼情況?

xiaodi1990


眾所周知,冷戰與傳統戰爭大不相同,在世界歷史上其對抗的規模是前所未有的。冷戰的結果至今影響我們的生活。

在西方歷史教科書中,冷戰的結束從1989年延伸到1991年。蘇聯內部的改革和外交政策的調整,然後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在超級大國的邊界上,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導致了經濟急劇惡化。77.85%的選民支持保留蘇聯,與公投結果相反,三個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簽署了《別洛維日條約》,該條約終止了蘇聯作為“國際法和地緣政治現實的主體”的存在。因此,冷戰對手不再以一個完整的國家存在,在北約戰略家看來,這似乎是一場明顯的勝利。

蘇聯解體意味著世界上最大的軍事力量的毀滅和許多安全問題的出現。據估計,1989-1991年事件和四個國家之間的武裝部隊分裂(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使該國失去了44.6%的軍事能力,幾乎是一半。

在俄羅斯新領導層和美國眼中,最緊迫的問題是解體後留下的巨大核武庫。烏克蘭和哈薩克斯坦部署了戰略航空基地,三個共和國都有戰略和戰術核武器。關於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領土上的核武器,美國和俄羅斯的立場是一致的:它們應該從這些國家的領土上撤出。這三個共和國的領導人普遍同意這種做法,並充分認識到他們不可能獲得核大國地位。但每一位新總統都對核武器的交付日期持有不同看法。白俄羅斯非常平和,哈薩克斯坦總統努爾蘇丹·納扎爾巴耶夫在1992年也讓步了,他以前稱他的國家為“臨時核大國”。最不情願的是烏克蘭,它要求轉讓其不擁有的安全保證、現金甚至要提供食品折扣。

因此,在美國的積極參與下,這場爭端得到了解決:核彈頭和大多數運載工具都移交給了俄羅斯。俄羅斯還繼承了蘇聯在國外的所有財產,並承擔了償還共和國債務的義務。

然而,即便是核武器的轉讓也無法改變現有的力量格局。蘇聯軍隊、海軍的分裂,以及戰略武器的長期不確定性,使美國成為唯一的軍事超級大國。很快,美國就開始在各種衝突中扮演世界霸權的新角色,比如1992年波斯尼亞戰爭期間。

對俄羅斯聯邦來說,冷戰的結束意味著一個新的國際局勢。儘管俄羅斯是蘇聯在聯合國安理會的繼承者,但它在1991至2000年間的地位與超級大國幾乎不相媲美。在地緣政治方面,俄羅斯喪失了23.8%的領土和48.5%的人口。尤其危險的是,烏克蘭失去了生產能力和人力資源,以及波羅的海的戰略基地。與蘇聯相比,該國現在只有國內生產總值的59%和工業潛力的60%。在新的現實中,尋求與西方和解的俄羅斯不能指望建立一個平等的夥伴關係。

冷戰結束後,俄羅斯人成為世界上最分裂的民族:數百萬同胞留在國外,其中許多人處於危險之中。許多國家,特別是波羅的海、高加索和中亞渴望文化分離。許多俄羅斯人失去了工作、住房和政治權利(波羅的海的)。這種分裂的結果至今仍未解決,這使得普京總統將蘇聯解體稱為“本世紀最大的地緣政治災難”。

從世界經濟的角度來看,冷戰的結束被證明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它為全球化注入了新的動力。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市場成為全球經濟的一部分,積極參與國際勞動分工。對工業化國家來說,這意味著一個巨大的新市場和建立跨國公司的機會。這是一個市場經濟的繁榮世界。

然而,從世界秩序的角度來看,新的世界秩序不如兩極系統穩定,美國就強力充當“世界警察”。中國、印度、南非、巴西和俄羅斯的崛起為多極世界奠定基礎。冷戰的結束不僅在前蘇聯內部,而且在全球經濟和全球秩序中都帶來了重大變化。


科羅廖夫


在冷戰期間,美蘇兩個大國不斷競爭,但美蘇之間的競爭不僅僅是軍事實力的競爭,還是兩個國家經濟實力的競爭,軍迷們都清楚二戰後美國經濟實力是世界第一的,蘇聯在經濟上和美國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的,盲目的重工輕農,最終輸掉了冷戰也不奇怪了。

因為美國的經濟實力第一,美元在國際上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它是作為一種國際結算貨幣的單位。美國作為美元的的印刷國家,雖然不能隨意印刷,但是美元為美國在世界獲得的好處是有目共睹的。在冷戰時期,美國就通過美元來控制石油價格的漲跌,而當時蘇聯的主要經濟來源就是石油方面的產業,美國通過這樣的舉措使得蘇聯的石油產業由盈利轉為虧損,在經濟方面,蘇聯本來就沒有美國強,這下更是加大了兩國的經濟差距。蘇聯在冷戰時

期是比較自大的,蘇聯就沒有處理好和其他和蘇聯國家性質相同的國家之間的關係。就比如說,蘇聯和中國的關係就有一段時期是不友好的,因為蘇聯想要侵害中國主權,中國當然不會同意,蘇聯於是就立刻撤走了當時在中國進行援助的專家,違反了當時和中國的約定。美國在蘇聯國內局勢本來就非常緊張的時候,就不斷破環蘇聯加盟國之間的關係,蘇聯最後的解體也與此是有一定關係的。蘇聯在冷戰時期,重工業輕農業,盲目發展,很多蘇聯人民都無法吃飽,蘇聯政府還是在繼續發展工業,最後不堪重負解體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