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9 文化行旅|通州歷史文化展亮相首都博物館

文化行旅|通州歷史文化展亮相首都博物館

點擊上方“網信北京”訂閱哦!

文化行旅|通州历史文化展亮相首都博物馆

5月16日,由北京市文物局主辦,首都博物館和通州區文化委員會承辦,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和通州區博物館協辦的“畿輔通會——通州歷史文化展”在首都博物館舉行。

展覽旨在展示北京副中心考古部分成果,介紹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在地通州的歷史文化。該展覽上展文物共169組件,主要來自三家單位: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展品(以新出土為主);通州博物館藏品(以運河文化為主);首博館藏(各個時代均有)。

畿輔通會

|通州歷史文化展

文化行旅|通州历史文化展亮相首都博物馆

展覽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邈遠時代”。

這一部分包括兩小節——

第一小節展示燕文化以前的通州,主要展品是通州宋莊鎮菜園村的菜園遺址出土石器等,配合圖版闡釋通州的自然環境對早期人類活動的影響。

第二小節展示燕文化,主要是中趙甫出土的青銅器,1981年在中趙甫村西發現了一座戰國時期中型墓葬,出土了青銅豆、敦、鼎、匕、匜、勺、戈、劍、鏃、刻鏤刀、削刀、車馬器、帶鉤等一批文物,它反映出燕文化時期在通州的發展情況。

文化行旅|通州历史文化展亮相首都博物馆

第二部分“秦漢變局”。

這一部分包括兩小節——

第一小節展示漢代的通州。2016年,因為配合北京副中心的建設而進行了大規模考古發掘,發現了路縣故城,這一工作被評為當年的十大考古發現。這部分展出副中心考古出土的漢代文物。

第二小節展示晉代至唐代的通州。這部分實際上是漢代的延續,通州作為中原政權邊陲重鎮幽州的輔縣,與幽州城命運緊密相連。展品不多,主要是晉代墓葬和唐代墓葬文物。

文化行旅|通州历史文化展亮相首都博物馆

東漢印文磚。 朱高磊/攝

第三部分“水陸之要會 畿輔之襟喉”。

遼會同元年(938),

遼太宗耶律德光升幽州為南京,為遼五京之一;

金貞元元年(1153),

海陵王完顏亮遷都燕京,稱中都;

至元九年(1272),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

元大都成為全國的統治中心。

“京師乃天下之都會”。

北京城地位的漸進提升對通州的影響巨大。因為城市規模擴大,人口不斷增加,對糧食物資的需求大大增加。通州成為彙集南方漕糧入京的“水陸要會”,迎來了歷史發展的新機遇。

文化行旅|通州历史文化展亮相首都博物馆

唐 鴨形三彩盂。 朱高磊/攝

這部分分三小節——

第一小節展示遼代給通州帶來的一些文化特色,如遼代佛教流行的產物燃燈塔、契丹捺缽文化延芳澱和馬鐙壺等;

第二小節展示金代時期通州地名上的變化,1151年,金天德三年,金海陵王完顏亮於潞縣城西約八里處,置通州,取“漕運通濟”之意。這是歷史上“通州”地名的出現。

1975年通州城關出土了金代宣威將軍石宗璧墓。墓誌記載,石宗璧於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四月四日葬於“通州潞縣臺頭村”。該墓誌中明確出現了“通州”一詞,是目前為止關於“通州”最早的實物見證。

第三小節講元代。元代通州成為京師漕運大動脈上的關鍵之處,北京與通州之間形成了“民有繫命,饋餉是倚”的關係。這一部分通過圖版展示元代通州運河,同時展示出土的元代瓷器。

文化行旅|通州历史文化展亮相首都博物馆

金代銅鏡。本網記者 朱高磊/攝

第四部分 “天庾正供 商賈輻湊”。

明永樂遷都北京,通州再次承擔其京師糧食命脈的作用。

明代人評價通州稱:“國家奠鼎燕京,而以漕輓仰給東南,長河蜿蜒,勢如游龍,而通州實咽喉之地,我明之有通,如唐之有灞陵,宋之有衛源,其煩劇一也。”

明清通州是京杭大運河沿岸的漕運重鎮,水陸交通要會,對穩定封建國家的統治秩序產生了巨大作用,故而又有“一京、二衛、三通州”的說法流傳。這一部分也分兩小節,一小節展示明清通州運河情況,一小節展示明清的文物,通過這些文物明清時期通州的繁榮。

文化行旅|通州历史文化展亮相首都博物馆

此外,展覽期間首都博物館將配合展覽內容定期推出面向各年齡層公眾的互動活動和講座,公眾可通過首都博物館的官方網站、微博、微信瞭解活動具體日期和報名方法。展覽至7月22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