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 歸義軍衰亡原因:遭唐朝中央防範壓制

張議潮率領的河西歸義軍,曾經一度收復了整個河西,推翻了吐蕃在當地的統治,但是在張議潮入長安之後,卻逐漸走向衰落,地盤快速縮小,原因何在?

其中最大的原因,竟是因為唐朝中央的政策。唐朝中央對歸義軍的態度有一個變化的過程,從歡迎,轉變為防範和壓制。在唐宣宗大中年間,唐朝廷對張議潮歸義軍總體是支持的。大中五年(851年),張議潮派其兄張議潭奉河西隴右十一州地圖入朝,上報唐廷,被封為歸義軍節度使,十一州觀察使。

歸義軍衰亡原因:遭唐朝中央防範壓制

其實,此時這十一州中歸義軍直接控制的只有沙州、瓜州、肅州、甘州和伊州這五個州,其餘六州都控制在歸附唐朝的吐蕃勢力手中。唐朝封張議潮為十一州觀察使,宣示了唐朝此時的政治態度,是將六州吐蕃都劃歸為歸義軍的下屬,允許歸義軍擴大勢力。無疑,唐中央的政治支持,能夠大大提高歸義軍的政治地位和威望,使得吐蕃等勢力不敢妄動,老老實實的依附於歸義軍。這是張議潮能率領歸義軍在861年攻克涼州,徹底摧毀吐蕃政權在河西的最後據點的背景。

歸義軍衰亡原因:遭唐朝中央防範壓制

但是,在唐懿宗即位之後,唐朝對歸義軍的政策逐漸發生了轉變。在歸義軍攻取涼州以後,唐朝拒絕將涼州劃歸歸義軍管轄,下令歸義軍退出涼州。又從山東天平軍調兵鎮守涼州,設立涼州節度使,涼州節度使的主要作用實際上是防範歸義軍。唐朝又下令擴大涼州節度使和天雄軍節度使的轄區,把歸義軍的法定轄區從十一州縮小為五個州,其餘六州都劃分給涼州節度使和天雄軍節度使。為了進一步削弱歸義軍,唐朝還把張議潮召入朝廷,同時扣發給張議潮的繼承人張淮深歸義軍節度使印信達十幾年之久。

唐朝的這種做法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後果。在歸義軍方面,其實他們的願望一直都是恢復唐玄宗時期的"河西節度使"建置,歸義軍內部一直自稱為河西節度使,希望能把駐地遷往涼州,從而合法的控制整個河西。由於唐朝拒絕給予歸義軍河西節度使稱號,並把歸義軍轄地縮小為五個州,從而大大削弱了歸義軍的政治地位和威望。在唐朝中央壓力下,歸義軍不得不放棄涼州,從而放棄控制整個河西的計劃。

歸義軍衰亡原因:遭唐朝中央防範壓制

歸義軍政治地位的削弱使得河西異族勢力蠢蠢欲動。在吐蕃統治河西的時期,向河西遷入了大量的異族,漢族人口已經不佔明顯優勢。這些異族除吐蕃人外,主要包括從漠北遷來的回鶻人,從青藏高原來的吐谷渾人,從西域來的"龍家人",還有原本是漢人,但是被吐蕃化的"嗢末人"部族。

在張議潮任十一州觀察使時期,河西各族看到歸義軍受到唐中央支持,不敢妄動。到了張淮深時期,河西各族便紛紛反叛。868年,歸義軍被迫放棄涼州。之後,肅州、甘州、伊州先後落入龍家、回鶻之手。到了890年,歸義軍發生內亂,張淮深一家被殺,歸義軍手中只剩下了沙州、瓜州兩州。

歸義軍衰亡原因:遭唐朝中央防範壓制

雖然後來歸義軍曾一度收復過肅州、甘州,但是已經無法恢復到從前的實力。後期的歸義軍,被甘州回鶻汗國所壓制,地盤僅限於沙州和瓜州,最終被西夏李元昊所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