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二戰蘇軍攻克議會大廈為什麼幾千德軍寧可戰死沒有一個投降的?

龍大俠AAA


因為這是典型的倖存者偏差。不是這些德國士兵寧可戰死,而是無法投降美英盟軍的情況下,他們這些德國士兵落到蘇聯士兵手中只會生不如死。

要知道柏林作為德國的首都,蘇軍兵臨城下之際,能夠逃跑投降的早就逃跑了。能夠往西邊投奔西線美英法盟軍的,也早就跑了。



舉個例子,當時的溫克將軍率領第十二集團軍,就在遭受美軍阻擊之後,眼見增援柏林無望,便與第九集團軍的巴斯將軍聯繫之後,在蘇軍包圍之下殺出一條血路,然後——奔向易北河向美英聯軍投降了。

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看看溫克將軍的最後結局就知道了。在1982年,作為迪爾軍火公司的董事,他死於車禍。試想一下,溫克如果投降了蘇軍,還能在戰後當軍火公司董事?還能活到1982年?蘇聯人不把他剮了就算心善的。

所以,柏林戰役時期的德國軍人都明白,投降蘇軍不如投降美英盟軍,如果做不到向美英盟軍投降,又跑不掉的話,不如戰死。



歷史上,二戰中的蘇聯人受到的侵略最為殘酷,損失也最大,蘇聯人民遭到的殘酷虐待也最多。而犯下這些血債的德國人自己也清楚,不要落到蘇聯人手中,畢竟求死容易,蘇聯人要的是他們生不如死。

因此,在柏林戰役中,在攻克議會大廈時,留守的德國士兵寧願戰死也不投降。因為投降沒用,蘇軍之所以不惜一切代價獨自包圍柏林,要的就是血債血償。

所謂善惡好輪迴,不外如是。


王斌兔斯基


1945年4月29日蘇軍對德國國會大廈發起了強攻,幾千德國堅守國會大廈死戰不退,直至全部戰死。

在整個攻擊過程中德軍防守及其頑強,蘇軍只得一層樓一層樓的與德軍展開爭奪,即便是一個角落,一個廢墟都成為戰場,直到德軍全部戰死後,蘇軍才在晚上21時50分將象徵勝利的紅旗插上國會大廈的樓頂。

德國武裝黨衛軍

之所以德軍不選擇投降。主要有兩個因素在裡面,首先做最後堅守的德軍大部分是德國武裝黨衛軍,這些人對希特勒有著近乎痴迷的狂熱,在與盟軍作戰的過程中,武裝黨衛軍表現的及其勇猛,死戰不退是他們的作戰信條,敢於最後防守柏林的戰略要地,就說明他們早已放棄生還的希望,或者勝利,或者戰死,絕對不會選擇投降。

另外由於德國入侵蘇聯的過程中,給蘇聯造成了巨大的傷害,尤其是武裝黨衛軍管理的戰俘營和集中營更是罪行累累,因此在對待德軍戰俘,尤其是武裝黨衛軍戰俘這個問題上,蘇聯也採用了高壓態度,很多戰俘被直接槍決,更多戰俘被送到寒冷的西伯利亞集中營做苦工,這些戰俘生還的希望很渺茫,這也使得德軍更願意像同屬西方的英法軍隊或者美軍投降,而在面對蘇軍的時候往往會死拼到底。

勝利後的蘇軍合影

二戰時人類史上最慘烈的戰爭,這場戰爭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傷害,不但包括被侵略國家的人民,就連發動戰爭的德國,也有大批的人民在這場戰爭中喪命,和平來之不易,全世界的人類都應該珍愛和平,遠離戰爭。

軍情繫悟空問答簽約作者,求各位老爺點波關注!


區域拒止


這個問題我來談談!首先,筆者想先澄清兩個事實,一是題目所說的守衛柏林國會大廈的幾千德軍寧可戰死,無一投降,這是子虛烏有的,根本不存在;二是很多回答都將柏林國會大廈當作第三帝國政權的象徵,其實,國會大廈自從1933年那次著名的縱火案後就被廢棄了,從未修復,納粹政權的真正權力中心是在威廉大街的總理府,只不過國會大廈從第二帝國時期到魏瑪時期始終是德國國會所在地,因此才被蘇聯人當作柏林和法西斯政權的象徵,其實那就是一座廢棄十多年的大樓。關於1945年4月柏林國會大廈攻防戰後世可以說有太多的演繹,很大程度上在於蘇聯方面為了彰顯自己的功績而做了過度的渲染,帶有非常大的誇張色彩。不過,也不能否認,攻克國會大廈確實是一場硬仗。

描繪蘇軍士兵在國會大廈前歡慶勝利的著名油畫。


在柏林戰役中,蘇軍設定的一個重要的戰役目標就是在5月1日之前將紅旗插上國會大廈,視為攻克柏林的標誌,同時為當年的五一勞動節獻禮,也正是這一目標迫使蘇軍前線指揮官不計代價地驅使部隊向市區猛衝。國會大廈是德軍所謂“柏林要塞”中心區的防禦要點,位於由施普雷河構成的U形半島的根部。德軍以國會大廈為中心,以施普雷河、內政部大樓、克羅爾歌劇院、瑞士大使館等堅固建築為外圍,構成了易守難攻的防禦體系。駐守該地區的是黨衛軍“安哈爾特”團一部,該團由“警衛旗隊”柏林衛戍團一部及其他黨衛軍留守人員臨時編成,包括很多有實戰經驗的老兵,是柏林守軍中意志最堅定、戰鬥力最強的部隊之一。除了黨衛軍部隊外,還有數量不詳的國民衝鋒隊、希特勒青年團員以及來自國防軍各分支的零散兵力。據估計,國會大廈內約有1000名守軍,加上外圍部隊總兵力約2000人,他們裝備了大量StG 44突擊步槍和“鐵拳”,火力強大。此外,動物園和洪堡海因兩座巨型防空塔上的128毫米重型高炮以及西南面蒂爾加滕公園內的德軍炮兵都能為國會大廈提供火力支援。

1945年5月國會大廈上空的航拍照片,清晰地顯示出周邊地區的地形和建築分佈。

1、國會大廈 2、國王廣場 3、克羅爾歌劇院 4、內政部 5、外交官公寓區 6,瑞士大使館 7、毛奇橋 8、皇太子橋


向國會大廈發起進攻的蘇軍部隊是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第3突擊集團軍第79步兵軍,軍長是佩列維爾特金少將,下轄第150、171、207步兵師,兵力並不充足,僅相當於德軍一個滿編師,但是該軍的支援兵力異常強大,包括第23坦克旅在內的坦克部隊以及3個重炮旅、2個火箭炮團在內的大量炮兵。第79步兵軍的先頭部隊於4月28日下午從城北推進到施普雷河北岸的毛奇橋橋頭,該橋是通向國會大廈的必經之路,直線距離僅有600米,步行只需5分鐘,而蘇軍走完這段路程整整花了三天時間。

在柏林街頭集結的蘇軍坦克部隊,包括IS-2重型坦克、T-34/85中型坦克和ISU-152重型自行火炮,還有一門由拖拉機牽引的203毫米重型榴彈炮。

4月28日至29日晚間,蘇軍強攻毛奇橋,在多次進攻後成功過橋,在河流南岸建立了橋頭堡陣地。4月29日一整天,蘇軍都與據守在被稱為“希姆萊宮”的內政部大樓內的德軍展開激戰,這座大樓中的德軍除了少量撤退外,倒是真的全部戰死,因為蘇軍根本不接受投降。4月30日凌晨,蘇軍又連夜向國會大廈突擊,可是由於戰場上煙霧瀰漫,夜色濃重,蘇軍最初將克羅爾歌劇院誤認為是國會大廈,直到天色稍明,才找準了正確的進攻方向。可是,國會大廈前的國王廣場上射界開闊,溝壑縱橫,德軍火力密集。蘇軍三個師在重炮和坦克的支援下全力突擊,依然花了整個白天才穿越僅有200米寬的國王廣場,衝到國會大廈牆根下。國會大廈底層的所有窗口門戶都被堵死,蘇軍士兵只能通過牆壁上被炸出的破洞衝進樓內,與德軍短兵相接。蘇聯方面宣稱,在4月30日22時50分,蘇軍士兵將紅旗插上了柏林國會大廈樓頂,而那幅著名的插旗照片實際上是後來擺拍的。

這幅繪畫表現了蘇軍士兵向國會大廈發起最後衝擊的場面。

這幅繪畫展現了蘇德兩軍士兵在國會大廈內部展開激戰的場面。


在紅旗升起之後,爭奪國會大廈的激戰又持續了一天一夜。死硬的德國守軍在被數量佔優的蘇軍壓倒後退入地下室,那裡儲備著充足的食物和彈藥,支撐他們做最後的頑抗。5月1日,德軍多次發動反擊,試圖逐退佔領國會大廈的蘇軍,但都歸於徒勞,甚至在5月2日清晨6時,柏林城防司令魏德林上將向蘇軍投降時,在國會大廈附近還有零星戰鬥。當蘇軍完全控制國會大廈時,他們俘獲了大約300名守軍,並在地下室裡發現了500多名傷員。所以根本不存在國會大廈守軍全體戰死的事情。

蘇聯的鐮刀錘子紅旗在國會大廈樓頂飄揚,這幅照片已經成為記錄二戰勝利的經典影像。


崎峻戰史


1945年春,二戰進入關鍵階段,戰鬥開始在德國本土進行,蘇、美、等盟國軍隊像秋風掃落葉一樣對德軍開始清剿。

議會大廈之戰幾乎是柏林戰役的收官之戰,在蘇軍和德軍之間展開。由於斯大林全力爭取,美、英做了讓步,把這個具有象徵意義的戰鬥交給了蘇聯人,英美軍隊則在距離柏林不遠的奧得河一尼斯河地區觀戰。

在斯大林看來,這場戰鬥一定是非常輕鬆的,因為德國敗局已定,德國的指揮官們都不見蹤影,藏的藏、跑的跑;士兵們群龍無首,說白了這是一場結果已定的戰鬥,沒有人會為這場沒有懸念、沒有意義的戰鬥做無謂的犧牲。

這就像一場賽跑,冠軍已經出來,後面的運動員誰還會沒命地往終點奔跑?

可是,斯大林想錯了。

戰鬥進行得異常慘烈,甚至可以說是空前絕後。

議會大廈保衛戰,是柏林消息的一個象徵,其激烈程度也可以讓大家想象出柏林戰役有多麼慘烈。

在這場慘烈的議會大廈保衛戰中,蘇德雙方都付出了非常慘重的代價,1500多名德國守軍幾乎全軍覆滅,而擔任進攻任務的蘇聯紅軍一個師的兵力有三分之二倒在了血泊中。從1945年4月29日蘇軍吹響衝鋒號,對德國國會大廈發起強攻開始,雙方激戰了三晝夜。最後德軍聽到蘇軍現場的高音喇叭的一遍一遍的用德語高喊:你們的元首已經自殺,德國已經失敗。

一部分士兵投降了,可還有一部分德軍士兵依舊置若罔聞,強硬到底,一個樓層一個樓層,一個房間一個房間戰鬥,哪怕腿打斷了也要頑固抵抗。

議會大廈中的德軍士兵明知道戰爭已經結束,為什麼不投降呢?

一、蘇聯軍隊有屠殺俘虜傳統,尤其是經過殘酷攻堅戰之後,他們對俘虜更是不會手下留情,特別是在戰鬥中。那些殺紅了眼的戰鬥民族,看著自己身邊的戰友一個個倒下,他們還會對德軍士兵手下留情、接受投降嗎?

所以說,在那樣慘烈的情況下,你就是繳槍投降也難逃活命,還不如說抵抗到底,體面地去死。

尤其是在德國敗局已定的情況下,僥倖活下來結局也好不到哪裡去。

因此,他們的抵抗與其說是對納粹的忠誠,還不如說是絕望。

二、我們說德軍士兵的拼死抵抗是因為絕望,但也不排除有一部分軍人是思想激進、態度頑固。

因為當時擔任國會大廈防守任務的德軍部隊,是臭名昭著黨衛軍"諾德蘭"第11裝甲擲彈兵師,叫人絕對想不到的是,這支部隊幾乎全部由外籍志願兵組成。

在二戰中,除了德國青年被希特勒洗腦,成為納粹的炮灰,還有很多來自歐洲各國的青年,被希特勒的思想蠱惑,他們自願來到德國,加入納粹的陣營,甘心與人民為敵。據不完全統計,在二戰時期,從歐洲各國來到德國參軍的外籍青年多達200萬。

他們有的來自蘇聯,屬於被斯大林的大國沙文主義迫害的少數民族,他們想借助德國人的力量為自己的民族贏得獨立和自由。

有的則是來自歐洲各國的日耳曼人,也就是德裔青年。

也有的是處於對納粹的痴迷,對希特勒的崇拜,願意為納粹效忠。

這些人的思想更激進,打仗更賣命,在希特勒死後還無法醒悟過來。可以說這些外籍軍團比黨衛軍更忠於希特勒,在國會大廈中拼死抵抗也很正常。

作為二戰歐洲戰場的最後一戰,柏林戰役中到底有多少蘇軍戰士犧牲,又有多少德國守軍被消滅,其準確數字很難統計了。

因為蘇聯的國家檔案沒有解密,有關數字沒有對外公開。

可是有一點可以確定,那就是在最後一戰中,守衛國會大廈的,都是些死硬分子。這些死硬分子用自己的愚忠,殉葬了已經滅亡的第三帝國。


小約翰


在希特勒宣佈投降後,蘇聯軍隊開赴柏林,但是在國會大廈遭遇了極度頑強的抵抗,當時數千名德國守軍全部選擇死戰到底。

那麼這是一支怎樣的軍隊呢?

這支軍隊是德國的黨衛軍,這支軍隊由希特勒的死忠組成,他們唯一的信念就是忠於希特勒,所以即使是在德國戰敗之後,他們依舊一如既往的忠於他們的使命。

而德國的國會大廈毫無疑問是德國的精神支柱,儘管在國會縱火案後國會大廈並不在是德國高層會議的地方,但他仍然是德國軍人心中的支柱,所以在蘇軍攻入柏林後,他們依然選擇捍衛自己的榮耀。

當然這只是一部分,還有一層原因是黨衛軍作為希特勒的嫡系部隊,他們對於希特勒的命令是完全遵守的,而且是一支嚴格遵守滅絕人種政策的軍隊。

在戰爭中他們殺害俘虜,平民、女人和小孩,他們的種種暴行得不到歐洲人民的原諒,也不可能得到投降,所以等待這樣一支軍隊最後的命運就是死亡。於其在戰後被處決,那不如瘋

狂一把戰死在戰場更符合他們的軍人的身份。

所以在這支黨衛軍最後的時光裡,他們選擇了抵抗到底,所以結局也很明顯,在蘇聯各種火炮的強勢轟擊下,這支代表著納粹最後榮光的軍隊自此消失在歷史中。


這個歷史很正


首先這個提問就是有問題的,前蘇聯方面的二戰史資料顯示,但蘇軍完全控制住德國國會大廈時,他們俘獲了約300名俘虜,還在地下室發現500多名傷員。所以,史實並沒有像提問所描述的那樣,數千名德軍寧可戰死也不願投降。守衛國會大廈的德軍抵抗確實頑強,但並沒有這麼誇張,再怎麼說他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

德國國會大廈,官方名稱是“帝國國會大廈”,其是在1971年德國贏得德法戰爭後決定修建的,從選址到落成歷時20餘年,並在1894年舉行落成典禮。1894年至1918年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帝國議會,其後是魏瑪共和國的議會會址。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不久就發生國會縱火案,大廈被焚燬,進而被廢棄使用。在二戰末期,大廈所有的窗戶都被填堵,被改造為一座巨型堡壘,蘇軍為攻克這座被其視為納粹德國標誌的大廈付出不小的代價。

1945年4月16日,柏林戰役在柏林遠郊拉開帷幕,蘇軍準備給德軍最後一擊,攻克其首都柏林。4月25日,蘇軍挺進柏林,雙方共有350萬軍人、5萬多火炮以及上萬輛坦克參戰。柏林周邊最初聚集了上百萬德軍,蘇軍兵力則1.5倍於德軍。會戰開始後,蘇軍成功將大部分德軍阻隔在柏林城外,所以柏林城內的德軍僅有幾十萬人。在整個戰役中,蘇軍在城內有8萬至9萬人陣亡,整個戰役中共8.5萬人陣亡,28萬人受傷;德軍陣亡9.2萬至10萬人陣亡,22萬受傷,超過2萬名平民死亡。可以說,整個戰役都是非常慘烈的,城市巷戰一般都是如此。其中,蘇軍在攻克國會大廈時遭遇的抵抗尤為激烈。

奪取德國議會大樓“國會大廈”的戰鬥成為柏林攻堅戰的高潮。這是當時市中心的最高建築,奪取這座建築具有象徵意義。4月27日,蘇軍奪取國會大廈的嘗試未能成功,強攻戰鬥持續了四天。據蘇聯官方報道,在4月30日22時50分,兩名戰士將集團軍軍事委員會頒發的第5號紅旗插上國會大廈圓頂的雕像群附近,象徵著蘇聯取得最後的勝利。但事實上,蘇軍將紅旗插上後,建築內部的德軍仍然在抵抗,甚至在5月2日,柏林城防司令魏德林向蘇軍投降時,在國會大廈附近還有零星戰鬥。

為什麼抵抗如此強烈?其一,固守國會大廈的大部分是納粹黨衛軍,或多或少是有這樣的信仰的,願意為之去戰爭,哪怕是生意無望也願意為信仰戰死。其二,蘇軍攻克柏林帶有濃重的復仇思想,這可從蘇軍在攻克柏林後犯下的罪行一探究竟,所以一部分德軍寧願戰死也不願意向蘇軍投降,被俘後的日子可能生不如死。其三,這是戰爭,不是過家家,可能只有上戰場才能體會吧,不是任何事情都有解釋的。


大國縱橫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戰鬥是非常慘烈的,不過還是有大批德軍投降,因為當時德軍已經宣佈投降了。

另外國會大廈只有一定的象徵意義。

自國會縱火案以後,議會就搬到國王廣場另一側的劇院裡召開,國會大廈處於維修狀態。

然而,大廈維修很緩慢,直到戰爭爆發也只是完成了部分修補,所以基本為放棄,改為一座醫院。

1945年,蘇聯紅軍攻入柏林。他們將國會大廈視為納粹黨政府的標誌之一。

實際上,德軍並沒有調動主力保護這裡。

守軍來自很多部隊,包括希特勒的警衛部隊,柏林衛戍部隊,還有些建制已被打散的德軍坦克手、飛行員、水兵、黨衛軍、軍校學員等等。預計這裡守軍約有一二千人。

從4月30日凌晨4點30分開始到中午,蘇軍第150師和第171師的突擊部隊先後三次向國會大廈發起衝鋒但均未能靠近。

外圍廣場上和國會大廈裡的德軍相互配合從上至下、縱橫交錯的立體火力網,覆蓋了所有通向國會大廈的主要路口。

經過一個上午激戰,蘇軍第171師使用了大量坦克和自行火炮,攻陷了國會大廈東側部分街區。

然而他們靠近國會大廈,就會遭到機槍和反坦克炮的猛烈攻擊,無法靠近。

蘇軍只得繼續用坦克和重炮炮擊,甚至連面殺傷的火箭炮都用了。

一名蘇軍老兵後來回憶說:“炮聲震耳欲聾,炮口的火光連成了一片,不時有拖著尾焰的火箭彈飛向目標,讓人眼花繚亂。”炮擊持續了足足半個小時。不斷有碎磚亂瓦夾雜著德軍士兵的殘肢斷臂一同被炸飛,很多用門窗改建的槍眼、射擊孔和其他工事頃刻間被轟得一乾二淨。期間,還有許多輛蘇軍坦克和自行火炮抵近大廈底層進行近距離直接射擊,在牆上轟開了許多缺口。炮擊剛一結束,蘇軍第171師的薩姆索諾夫上尉和第150 師的維多夫少校各自指揮1個突擊營衝入了國會大廈。

在蘇軍看來,戰鬥已經獲勝,最多一二個小時就可以肅清國會大廈的殘敵。

第150師師長沙特諾夫上將為了給自己的師爭得榮譽,他與集團軍司令部聯繫稱第150師已經佔領了納粹國會大廈並在其上升起了紅旗。這條錯誤的消息傳給了朱可夫元帥,後者又將其彙報給了莫斯科大本營並經莫斯科電臺向全世界發佈:“偉大的蘇聯紅軍已經在今天下午2點25分奪取了法西斯德國的老巢國會大廈,並在其上升起了紅旗!”

然而,德軍死守著每個房間,用所有武器堅決防守。蘇軍連續衝擊,付出巨大的傷亡,激戰到黃昏仍然不能佔領國會大廈。


  佔領國會大廈的消息被證實為誤報後,沙特諾夫上將遭到了朱可夫元帥的嚴厲斥責。為了將功補過,他向部隊下達了死命令:不惜一切代價,儘快把紅旗插上國會大廈的圓頂。


晚上6點,得到坦克支援的第150步兵師又衝入國會大廈。

經過長達5個小時血戰,依靠重武器的反覆轟擊,才大體肅清國會大廈表面的德軍。

然而,剩餘德軍仍然推入地下工事繼續頑抗,戰爭直到第二天晚上接到德軍投降命令後才徹底結束。


薩沙


德國的國會大廈是德國最有權利的建築,同時也是希特勒政權最後的象徵。在蘇聯軍隊對德國議會大廈發起了幾次強烈的進攻後。然而,幾千德軍仍然堅守議會大廈。寧可戰死,也不願意向蘇軍投降。在這德國覆滅的最後一場戰爭中,蘇聯在對德軍進行攻擊的過程中,然而德軍拼死防守,一直到德軍全部戰死後,蘇軍才將勝利的旗幟插到了議會大廈的樓頂上。



德國軍隊之所以不願意投降是因為,他們有德國的武裝黨衛軍,這些人極其的服從與希特勒,並對希特勒極其崇拜。除此之外,這些黨衛軍作戰勇敢、驍勇善戰。因此,他們始終相信自己會取得勝利,所以這些防守的德國黨衛軍在得到最後的命令後仍然防守。


當一個國家瀕臨毀滅的邊緣時,作為一個相應的公民,都會站出來保護國家。這些德國的將士有種有著堅定的信仰。他們之所以不願意頭像是因為他們心中有著作為軍人的堅定信念,有著堅持抵抗直到死亡的信念。他們早就已經將生死置之身外,信仰使他們寧願戰死,也不願意投降於敵人。


除此之外,由於德軍之前的所做所為,給蘇聯人民帶來了極大的迫害,也給蘇聯帶來了嚴重的損失和傷害。所以蘇聯也是一直保持高壓態度,抓到的俘虜被押送到西伯利亞做苦工,或者是直接槍斃,這使得德軍覺得生存的希望十分渺茫。因此,他們寧願戰死到最後一刻,也不願意向蘇聯軍隊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戰,給全世界都帶來了巨大的損失。使人民的生活動盪不安,終日生活在惶恐之中。包括德國,戰爭後,德國人民也造到極大的迫害,以及嚴重的損失。所以,在這和平的年代,請珍惜和平的生活,和平來之不易。


軍武小咖


這是一場悲壯的戰爭,面對一面倒的局勢,幾千“德軍”奮力抵抗,到了最後,幾乎全部戰死,少數突圍者,也是在彈盡之後,才被俘虜。

為什麼這支隊伍這麼剛?為何要拼死守護議會大廈?

這支隊伍雖然來自各地,但對希特勒非常忠誠,且作風彪悍

如果你不瞭解這段歷史,不瞭解這麼一個隊伍,也許你會說,這是一個偉大的德國隊伍,是希特勒最忠實的衛士,德國人好樣的。

實際上,這支隊伍幾乎都不是德國人,主要是北歐人,大家要記住這支隊伍的番號:黨衛軍第十一“北歐”志願裝甲擲彈兵師。

不是所有的黨衛軍都是死拼之士,翻開那厚厚的歷史來看,大多數黨衛軍部隊都投降了,這個比例甚至高達80%以上。

但第十一黨衛軍捍衛了隊伍的尊嚴,表達了對領袖的忠誠。可以死,但絕不投降。

這個隊伍其實歷史並不長,是1943年才成立的,在短短兩年時間經歷了無數生與死的考驗。

最關鍵的一點是,這支隊伍從上到下,對元首無比的忠誠,他們認可希特勒的一些言論。

他們是由斯堪的納維亞人和外籍日耳曼人組成。斯堪的納維亞人,作風彪悍,再加上外籍的日耳曼人對德國元首的崇拜,整個軍隊就形成了忠誠和彪悍的作風,這就是他們團隊的特點。

一個團隊形成了它的團隊文化後,就有了統一的價值觀。黨衛軍第十一師,就是個有自己鮮明作風和特點的團隊。

黨衛軍第十一師的最後一任領導很彪悍

(博士)

一個部隊,大多時候,是有它的領導人決定著方向。

前後兩年內,第十一師有過四任領導,第一任是黨衛隊旅隊長弗朗茲·奧格斯伯格,第二任是黨衛隊旅隊長弗里茲·馮·舒爾茲,第三任是黨衛隊旅隊長約臣·齊格勒,第四任是黨衛隊旅隊長古斯塔夫·克魯肯貝格博士。

其中,第二任領導舒爾茲帶隊勇敢,非常鐵血。可惜,在1944年7月27日戰死在戰場。

第三任領導齊格勒上任後,前期表現不錯,後期面對局勢發展,有點沮喪。1945年4月,齊格勒有點喪失戰鬥意志,基本做不了指揮了。

這時候,有古斯塔夫·克魯肯貝格博士開始了指揮。

博士此人做事非常堅定,又有學識,所以廣受上下的尊敬。當博士帶隊後,大家以他馬首是瞻,奮力和蘇軍對抗。

沒有人放棄,各個都在努力。在柏林的 議會大廈,大家在博士指揮下,沒人後退,非常堅定,面對蘇聯一波又一波的進攻,無人放棄。

最後,雖然全軍覆沒,但確實打出了血性。這一切,都和古斯塔夫·克魯肯貝格博士有著 密不可分的關係。

黨衛軍第十一師服從力特別高

(黨衛軍北歐師的標誌)

不是每一支隊伍都有超強執行力,不是每一支隊伍都有超強服從力。

黨衛軍第十一師,成員來自各個國家,其中以北歐挪威人居多。雖然,來的途徑雖然五花八門,但被整合得挺好。

到後來,這支隊伍最大特點就是執行力超強,服從性非同一般。

所以,當最後博士上位後,號召大家血拼的時候,無人後退。

甚至,在戰爭中出現了這樣的情況,機槍手為了擔心自己守不住,把自己用鐵鏈拴在機槍邊上,以控制自己戰鬥到最後。

在守衛議會大廈時,十一師和蘇軍巷戰,互相用衝鋒槍掃射,到了大樓裡,第十一師的官兵和蘇聯紅軍揮動鐵拳對戰,這完全就是肉搏戰。糾纏到一起時,甚至用牙咬。總之,不後退,不屈服。

最後的結果是悲壯的,黨衛軍第十一師幾乎全軍覆沒,個別在彈盡之時,被迫俘虜。

當第十一師最後覆滅之時,希特勒已經先行一步去了陰間,想來,這些戰士們在泉下和希特勒相逢時,可以將腰板徹底挺直。

總體來說,蘇軍在攻打柏林議會大廈時,“德軍”黨衛軍第十一師拼死相抗衡的原因是:一是這支隊伍比較剽悍,非常忠誠,作風非常頑強。二是這支隊伍的最後一任領導人很拼。三是這支隊伍的執行力和服從力超強。


藍風破曉


首先要歸功於德國法西斯自己本身也屬於資本主義的變異體,所以呢,自然而然會仇視意識形態不同的蘇軍,再加上德軍對蘇軍犯的那麼些個罪行,蘇軍對此又是出了名的有仇必報,所以你如果是殘餘德軍你也不願意投降。

其次,德國基層士兵自然會更願意投降,但問題是守衛議會大廈的德軍不是基層士兵,都是頑固不化的堅定法西斯元首支持者,這幫人泥古不化只知道為元首法西斯效忠,指望他們主動投降還不如指望希特勒幡然醒悟。


再次是因為德軍沒辦法投降——準確來說是蘇軍太狂熱了 畢竟眼看德國法西斯就要被幹掉了,蘇軍的進攻是非常激烈的,就算有人打算投降,可能剛剛冒頭就會被打成篩子……


最後歸根到底一下,其實二戰蘇軍在前線的一些軍紀問題確實是臭名昭著,不吹不黑的講,德國鬼子落在蘇軍手上,想要舒坦是不可能的。所以在當時有一些極為有趣的現象——比方說守衛澤洛高地的布瑟將軍就曾經和下屬說:第九集團軍的任務就是要在奧得河儘可能久的阻擋蘇軍,直到美英資本主義盟軍從我們後面攻克柏林……瞧瞧,寧可落在美國人英國人這些資本主義人手上,也不願意讓蘇軍快速推進到柏林。其實不止軍隊,德國很多民眾也相當畏懼被蘇聯軍隊俘獲。
相比較而言,其實德國鬼子在戰爭的後期也開始害怕了,不投降其實不是什麼戰鬥意志的體現,更多時候是害怕被清算。比如有一支德國部隊名叫骷髏師,它在蘇德戰爭期間犯下了令人髮指的罪行,它們很害怕,於是找到美國英國盟軍投降,希望通過這樣手段躲開蘇軍的報復,但他們想太多,最後結果依然是全師被移交給蘇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