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二战德国为什么要向苏联开战?

Mr.Yang


希特勒当然知道苏联的强大,诚如在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希特勒最终决定在没有解决英国之前便进攻强大的苏联是及其愚蠢的。可是当你站在希特勒的位置和只是拥有当时的“情报”来看,他的选择也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



首先是攻打苏联的原因:在希特勒横扫法国之际,苏联越来越意识到德国这个潜在的敌人的危险,所以苏联在外交上也采取了扩张政策。而希特勒在打败了法国后,英国明确表示了坚决抵抗的决心,使得希特勒企图谋求西线的“和平”破灭。而打败英国只能通过大力发展海军和继续对英国本土实施封锁战,而必然要影响陆军的发展。苏联的威胁就使得德国不得不保持一个强大的陆军来抗衡。所以希特勒认为英国继续抵抗的信心是来自于企图同苏联的联合,只有彻底打败苏联,让英国最后的幻想破灭,德国就可以真正的使英国放弃继续抵抗。所以希特勒有了对苏联动手的想法。


进攻苏联的总体思路:苏联拥有着广袤的国土和巨大的人力资源,工业生产能力也不弱于德国,当时的德国包括希特勒也明白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彻底灭亡这个帝国。而希特勒并不想彻底灭亡这个国家,他的想法是:通过德军迅猛的突击,在第聂伯河以西包围歼灭苏联西部地区的苏军主力,在苏联来不及发挥其战争潜力之时,便打败苏军主力,占领苏联富饶的西部地区,使得苏联无力对德国发起强大的反击,最终向德国屈服。也就是说希特勒从来没有想着要占领整个苏联,他原本只是想将战争继续到第聂伯河便可以打败苏联了。这也是为什么德军将领在提出德军后勤补给和德军持续突击能力不足时,希特勒还是决定进攻苏联,希特勒根本没有想过会深入苏联内陆作战。


对苏联实力的错误认识:当时德国驻苏联武官对希特勒的报告中指出苏军拥有着近2万辆坦克和上万架的飞机,实力极为强大。可是在希特勒和他的亲信们的盲目的‘’乐观情绪‘’下,他们拒绝听取这些真实的报告,认为这是虚假的情报。最终他们认为苏联一定的数量优势完全被德军的素质优势所抵消。这一错误在希特勒同古德里安的谈话中可以得到证实:希特勒同古德里安说到如果当时他知道苏联确实拥有古德里安叔里说的那样有1万辆坦克,他绝对不会对苏联开战。


所以希特勒的思路便很清晰了,苏联虽然国土广袤,到德军只是突进到第聂伯河便基本可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其次根据他的情报认为苏军并不拥有绝对的数量优势,德军在整体战斗力并不弱于苏军;在这最重要的是,解决掉苏联,可以同时使英国屈服,至少德国可以避免潜在的两线威胁。

最终德国决定进攻苏联!


战略论


二战时期德国为什么一定要招惹苏联,而不是稳定当时的欧洲局势,结局会不会一样?答案是:不会。

德国和苏联的友好假象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假设:难道德国不去主动攻打苏联,二者就能和平相处吗?这其实是一种非常不现实的假设,原因就在于德国人不去主动和苏联开战,那么苏联就是先开枪的那一个。

本来在1941年6月23日苏德战争爆发之前,苏联和德国对于东欧地区进行了不止一次的利益瓜分行动。当时对于苏联来说,由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对新型意识形态国家的仇视态度,苏联并不确定谁才是自己可以利用和合作的盟友伙伴。

再看当时的德国,德国在一战结束之后,由于战败国的关系,导致举国上下充斥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埋冤和仇恨,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正是和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合约的英法等欧美列强。所以这时候的德国人和苏联一样,也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的状态。

德国和苏联——必然的反目

正是出于这种原因,苏联和德国达成一致,瓜分了波兰全境,并在1939年8月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然而战略目的和处事方式的不同注定了苏联和德国之间友谊的玻璃属性,两年后德国单方面撕毁合约,向苏联宣战。

苏联在当时很难去容忍纳粹主义在欧洲进行的种种扩张行动,而德国方面也同样由于眼看着苏联因为两次“五年计划”的顺利实施而壮大,开始如坐针毡。所以说,德国和苏联就当时的情形而言,谁都不会允许另一家的发展壮大,战争的爆发是一种必然。

稳定欧洲无异于痴人说梦

再看第二个假设:德国能否稳定住当时欧洲的局势?答案是:很难。

苏德战争爆发之前,德国已经占领了周边的捷克、波兰等国,并一举击败了“百年宿敌”法国,势力值达到了一个顶峰。但是“海狮计划”的失败让德国人在英国品尝了二战以来的第一次失败,战事一度陷入了焦灼状态。

德国人要想在欧洲大陆更进一步,只有击败英国。就当时的情形来说,欧洲大陆能够对德国人产生威胁的只有两个国家,一个英国,一个苏联。不攻打苏联的话,只能去和英国相争,但那样一来,非但吃不下这个老牌的世界霸主,反而给了苏联人发展的机会,无异于养虎为患。

另外德国当时虽然说征服了欧洲大部分地区,但并没有真正有效的统治这片地区。面对国家沦丧的屈辱,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忍耐,随时准备揭竿而起,反抗德国统治。另外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同样不会对欧洲战事坐视不理。如此紧张的局势下,德国人又怎么能去守好欧洲?

所以说,不管德国进不进攻苏联,结局都是必然的失败,更不可能去真正意义上让欧洲地区达成统一。


与狼共舞的历史和旅行


两个孪生兄弟,蜜月期渡过了二十年,互相都被世界各国孤立打压中,两个国家都在领土扩张中,两国执政者,都是大沙文主义者,都是种族主义,都是大独裁者,都想要想统一欧洲大陆。

欧洲两个强大的国家谁也不服谁,由亲密者变成了搏弈者,双方都在扩军备战,只是互相没有点破而己。

苏联比德国还早于1928~1939年就修建了明斯克防线,由北向南长达1200公里的防御性军事工程,要塞化,这些归根到底还是自己时刻准备着,向西扩张作准备。

苏德之间互相支持对方,德国用机器设备及军事装备向苏联出口,而苏联向德国输出的是粮食棉花矿石,但两国都想领土扩张性,这是无法调和的。

当德国军事上狂扫西欧诸国后,向统一大欧洲迈进很大步法,只剩下了强大军事领居,但苏联对德国始终是一种军事威胁,一个拥有近五百多万军队的苏联,希特勒能放心吗?

当两国体制上相近,又都是军事强国,又是想扩张领土的野心,这是不可调和的,双方都在算计对方,互相伤害成为必然,这只是时间问题。

欧洲出现了两个军事力量的霸主,又都是具大的战争潜力的国家,又是地缘政治经济的竞争者,只是德国人错误的低估对手的组织能力,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三个月拿下苏联,理论上行得通,但实际上是行不通。

苏联不光是军事力量强大,政党的基层组织能力非常强大,控制力远比英法强大,战争潜力巨大,国土面积巨大,战略纵深就强大,这点被德国高层忽略了。


随雨飘渺


德国为何进军苏联?从战后的结果来看觉得不应该,毕竟当时德国已经霸占了欧洲大部分地区,没必要死磕苏联,但如果从当时的历史情况分析,德国进攻苏联又是必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历史的惨痛教训!德国在一战失败的一个重要历史教训就是长期处于东西两线作战,东线与俄罗斯,西线与英法,这种两线作战消耗德国大量精力与资源,一战后期,德国为了摆脱两线作战的折磨,决定率先解决东线,对沙皇发动猛烈攻击,大败沙皇,也导致沙皇俄国倒闭!而二战时,德国首先就要避免两线作战,先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从而稳住东线!集中全力攻打西线,一切也如计划进行,除了英国,西欧基本全部都被德国拿下!德国最后集中全力猛攻英国,然而,英国是强大的海上国家,德国海军力量比不过英国,只能空战,经过几个月大不列颠战争,英国扛住了德国的狂轰乱炸,德国也无法拿下英国,长期耗下去对德国不利,苏联在背后也虎视眈眈,为了避免两线作战,既然西线解决不了,只能先去解决东线!德国发动对苏联的攻击成为必然!

二、资源的需求。德国庞大的战争机器运转需要大量石油、铁矿、粮食等来维持。德国经过西线近两年战争,国内资源已经严重不足,寻求资源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而外高加索、乌克兰一带拥有丰富的石油、粮食资源,加上对苏作战本是必须要完成的战争计划,因此对苏作战也必须要进行,只不过超乎大家的意料,因为比大家想象的要提前很多!

三、极度自信。德军在西线的连连胜利造就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也让希特勒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本来需要更严密,更谨慎的作战计划被极度自信,狂妄自大冲毁,为了资源,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德国悍然发动对苏作战,预计三个月消灭苏联!如果不是过度自信,也不会如此轻易发动对苏作战!

以上几点综合判断,德国对苏作战是历史条件下的必然!





华哥谈国际


德国打苏联可以用“一山不容二虎”来解释。

首先,对于德国来讲,在击败法国,将英国赶到小岛上后,整个欧亚大陆唯一的对手只有苏联。只有将苏联消灭,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称霸世界的目标。

其次,德国与苏联互不信任。德国与苏联虽然有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但毫无疑问从一开始双方就想着条约撕毁后的事。与大家印象不同的是,在二战初的苏联,也被认为是野心勃勃的侵略者。苏联进攻芬兰,参与瓜分波兰,欺压罗马尼亚等国,被认为是与德国一样的罪恶国家。德国与苏联双方都在谋划进攻对方。只不过苏联人还没准备好就被德国人抢先了。

再次,苏联的共产主义思想是德国所警惕的对象。苏联自建国以后就没有停止对外传播共产主义思想,在欧洲各国都有共产主义小组,党派。德国纳粹党作为踩着德共上台的政党,对此十分忌惮。只有早日消灭这个对手才能消除思想形态上最有力的对手。

最后,苏联的战争潜力开始逐渐超越德国。苏联在二五计划后成为欧洲第一大工业国,世界第二大工业国。这极大的引起了德国人的恐慌。但与此同时通过对苏联莫斯科红场阅兵的观察和苏芬战争苏联的表现,德国人认为41年的苏联还是虚弱的,可以进攻的。在时不待我的急迫感下德国人最终发动了对苏战争。


Lhclearly


二战德国进攻苏联,有如下原因:

一,观念。希特勒仇视共产主义。对社会主义苏联,他也同样仇视,不灭不快。另外,希特勒的种族主义观念极强,他公开宣扬,日尔曼民族是高等民族,以色列和斯拉夫民族是低等民族,低等民族要为高等民族让出空间。

二,利益。俄罗斯地大物博,是块肥肉。德国国小物寡,与希特勒称霸欧洲的野心不相称。如果征服占领俄罗斯,不仅满足了希特勒称霸的野心,也满足了他的战争所需要的物质资源。

三,判断失误。希特勒敢打苏联,是源于他的错误判断。这个错误判断来源于俄罗斯对荷兰的战争。俄罗斯对荷兰的战争,动用了大批军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取胜。这使希特勒发现了俄罗斯的弱点,即因为大清洗失去许多优秀军官而使军力大幅下降。希特勒据此判断,德军以三至四个月就可以消灭俄军,征服俄罗斯。正是根据这一判断,希特勒发动了对俄罗斯的战争。历史已经证明,他的判断错了。

希特勒信心满满,要超越拿破仑,创造欧洲战争史上的奇迹。但结果却是他失败的程度远远超越了拿破仑。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按照现在的主流说法,当年希特勒进攻苏联是一步臭棋,不仅折戟斯大林格勒,还将自己陷入了两线作战的艰难境地。实属偷鸡不成蚀把米!

但各位有没有想过,我们只不过是站在上帝视角,从结果去倒推,这样并不客观。

如果站在当时希特勒的角度,结合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形势来看,希特勒进攻苏联,实际上是一出妙棋。

在1993年,俄罗斯上校丹尼洛夫在著名的《奥地利军事杂志》上公布了一份自苏联武装力量总参谋部的中央档案馆的战争计划,名为《大雷雨计划》。

其是苏军总参谋部于1941年所完成的一份争霸欧洲的战争计划,其主要矛头就是德国。该文件来。当时苏联方面计划在1941年的7月份进攻德国。而希特勒则是棋先一招,于6月22日发动了对苏联的进攻。

所以,从这里来看,苏德必有一战,希特勒只是采取了先发制人的招数。而且成效也是非常可观的,苏联军队前期一度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这比等着苏联人准备好了打过来要靠谱得多。

当然,即使没有《大雷雨计划》,希特勒进攻苏联也是当时比较好的选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解读。

根据战争情况解读:

1940年,德国集结4523架飞机,18大战斗群,6大航空编队,35艘军舰,将战火燃烧至大洋彼岸的大英帝国,史称“大不列颠之战”。

这场现役持续了一年时间,德国的空天部队在大部分情况下处于被英国皇家空军压着打的局面。

空战没有优势,海军便无法进行登录工作,德国吞并英国的计划毫无进展,正在希特勒焦头烂额之际,苏联不断的骚扰德国后方的“石油仓库”罗马尼亚。

德国是一个“贫油国家”,战争需要石油,飞机、坦克、战舰都需要石油作为燃料去发动,而罗马尼亚是德国在二战时期首要的石油来源。

苏联和德国之间存在着《互不侵犯条约》,但是苏联却在德国与英国开战时,不断的骚扰德国的大后方,这让希特勒十分恼怒。

希特勒惧怕苏联会趁机偷袭罗马尼亚,抢占油田,到时候德国将腹背受敌。

“大不列颠现役”失败后,希特勒将战争的矛头直接对准苏联。

希特勒:“其他国都是人造革,只有苏联是真的皮!揍他!”

根据苏德的意识形态来解读


希特勒是一个疯狂的种族主义者,他不仅仇恨犹太人种,还仇恨分布在波兰、南斯拉夫、苏联的“斯拉夫人种”。 德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时,疯狂屠杀斯拉夫人,导致斯大林对希特勒的行为极度厌恶。

希特勒不仅憎恨“斯拉夫人”,还厌恶马克思主义。 斯大林与希特勒之间存在着“种族分歧”、“政治分歧”,所以希特勒打苏联,或是苏联打希特勒是早晚的事。

斯大林:“你杀我族人,我骚扰你油田,欺负你小弟(日),来呀,互相伤害呀!”


根据德国的军事战略来解读

希特勒进攻苏联之前,在纳粹会议上,介绍入侵苏联的好处时,是这样说的:

“一但将苏联打垮,我们就能获得西西伯利亚和高加索的石油能源。 英国已经是强弩之末,而英国的希望在于美国和苏联,只要将苏联打垮,就可以最大的减轻日本在关东地区的压力,一旦日本介入欧洲战场,英国将面临毁灭。”

希特勒的战略构想非常明确,进攻苏联是拯救欧洲战场的一步活旗。

在某种角度上来说,苏联的存在已经成为了希特勒争霸欧洲的阻碍,攻打苏联是必然的结果。

根据德国的国内情况来解读:

二战前期,德国的海上运输线被英国封锁,德国国内所需要的粮食、物资大部分购买自苏联。

在德英战争期间,苏联向德国提议,用科技来换取物资,希特勒为了稳住苏联,同意了苏联的要求。

此后,希特勒便开始担心起来,如果德国在欧洲和美、英展开决战时,斯大林趁火打劫,用断绝对德物资、原料供应为手段来打击德国的话,德国的处境将非常危险。

因此,希特勒为了长久之计,决定出征苏联。


白话历史君


二战时期的德国,在荡平了法兰西的土地赶走了英国人之后,自然而热的就要进行下一步作战行动了,德国不先打苏联,难道苏联就不会来主动攻击德国?总之,在利益的面前,两个国家迟早有一仗是必打的。

秘密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就曾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个条主要约规定的就是双方十年之内都不能交火,双方要以和平方式解决缔约国间的一切争端。除了这份互不侵犯的条约之外,双方还秘密的签订了另外一份不可告人的附属文件。这份附属文件规定了双反在东欧的利益,说的直白点就是双方各自划清了界限,互不干涉对方的扩张行为。例如属于波罗的海的国家((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如果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时,苏德双方以立陶宛的北部疆界为各自势力范围的界限,如果波兰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时,双方在以纳雷夫河、维斯杜拉河和桑河为各自势力范围分界点。

当苏德双方签订为两份秘密条约之后,也就各自忙活了起来。希特勒在建立的西方扩张战线中接连攻下了法国、比利时、挪威、丹麦等国,而斯大林也没有闲着,相继占有了芬兰部分领土和立陶宛等地。而夹在苏德双方势力中间的波兰,命运则很是悲惨,直接被这两个强国给瓜分了。

德国为什么要出兵苏联

为什么德国要打苏联,就这样称霸西欧大地,不打苏联可以吗? 显而易见,德国不打苏联,这是不可能的事。


苏联在占领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之后,领土和人口也在大幅度增加。而此时的希特勒,对于苏联的野心、军备生产的速度以及苏联在东欧所得到的好处让其坐立不安。同时,希特勒想称霸世界的野心反倒也让苏联戒备森严。总之,两个强国虽都想着积极扩张,但意识形态又恰恰相反。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而德国则是法西斯国家,这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国家相互之间的仇恨以及提防最终必定会演变成一场你死我活的争斗。而双方当初签订这两份秘密条约之时,大家都心知肚明,希特勒只是希望日后在其进行西线攻势的时候,斯大林不要背后捅德国一刀。

  • 占领法国赶走英国人之后,加速了德国进攻苏联的决心

在德军绕过法国的马奇诺防线之后,法国仅仅坚持了四十天左右就投降了,随着西欧各国纷纷向德国臣服,残余的英法联军又在敦刻尔克被德国人赶出了欧洲大陆之后,此时的希特勒完全没有后顾之忧,而且,突入起来的胜利对于此时的希特勒以及其手下的德国军队来说,都相信着一种传言,“德国军队简直就是一个不可战胜的神话”。再加上此时的美国还没有参战,要是美国介入,他岂不是同时要应对两个敌人?况且希特勒现在也没想着直接派兵横渡英吉利海峡,准备横扫整个英伦三岛。思来想去的希特勒,也让德国与苏联战斗的步伐渐渐逼近了。

  • 丰富的资源和称霸世界的野心,致使德国对苏联开战

其次让希特勒认为苏德战争不可避免的是有关苏联扩张的这件事情,缘由是苏联占领罗马尼亚部分地区与普洛耶什蒂和巴克乌油田这两片油田十分临近,那里正是希特勒的“钢铁洪流”所需石油的来源之地,没有足够的石油作为及时的资源补给,德军的机械怀部队就将不复存在,“闪电战”的战术策略也将无法实施。其次在苏联的莫斯科、列宁格勒和顿巴斯这三个地方,又分别是苏联的第一、第二大城市和一个煤炭产灵丰富的地区,且又是苏联的中心地带,只有占领了这里,既能保证德国的装甲部队有足够的资源补给,又可以为希特勒称霸世界的野心提供一块垫脚石。那么,一面是丰富的资源,另一面又是苏联给予德国的严重威胁,希特勒为了拔掉苏联这个德国的眼中钉肉中刺,便下令部队对苏联开战。

1940年12月,进攻苏联的计划经过数月的草拟终于敲定,德国人眼中洋洋得意的“巴巴罗萨计划”便正式诞生,但令德国人没有料想到的是,1941年的苏联冬天居然会比往年早来了一个月,而希特也重蹈了拿破仑的覆辙。

能力有限,多有疏漏,烦请纠正

文|宇泽历史


宇泽历史


我是鹏正!我来回答!我是喜欢军事和历史的小学弟鹏正。

随着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意味着全面爆发,英法立即向德国宣战而苏联则是暗兵不动,美国这是继续奉行孤岛主义。期间德国军队如日中天,占领法国、横扫西欧。英国被德国空军压制的抬不起头来,丘吉尔天天在防空洞开会,德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随后,德国希特勒出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举动,就是突然闪击苏联。在很多现代军迷和历史迷讨论,如果德国当时不闪击苏联的话,统一欧洲稳固战线。那么德国很有可能就胜利了难道真的就像我们所说的那样吗?其实不然,今天跟随小编来看一看当时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希特勒要闪击苏联。

首先其原因就是在希特勒没上台以前,就在相对应的东进政策,在希特勒《我的奋斗》一书中就有相对应的解释,是咱们后期所了解的德意志生存空间,简单就是说如果德国要想生存就必须要东进。这时也不乏,希特勒飘的心理,德国军队横扫欧洲,德国陆军从未战败过,只是在不列颠空战中受到小挫折(空军)但是,对德国的总体进程毫无影响。要导致了德国总体官兵心高气傲、骄傲自满,存在一定性的轻敌心里,认为苏联虽然地大物博,但也只是外强中干,苏芬战争就是最好的证明,而且德国的总体实力完全超越苏联。

第二个原因就是苏联准备进攻德国,这个理论其实在原来是没有的,不过随着苏联的军事档案逐渐解密,当时的真相有水落石出,在次年,苏联斯大林签署了《大雷雨计划》简单内容就是当德国入侵法国时候,战略屏保估计认为法国是军事强国能抵御德国的强大进攻,苏联认为当德国陷入法国泥潭时候,趁其不备,攻入德国境内。随后在次年里也大量的苏联军队沉伏在苏德边境,而且此情报备德国知晓,随后的军事理论研讨会上(高层会议)认为,与其让苏联先进攻不如让自己先下手为强,反而对趁其不备发动进攻,让苏联损失殆尽,没准能让苏联投降。

最后的主要原因就是,德国军队虽然如日中天横扫欧洲,但是战争需要大量资源来扶持,如果没有资源,军队将会瘫痪,这是对德国是一个致命打击,趁着我资源没有被消耗完毕,率先发动攻击掠夺资源地。而苏联则是最好的目标,尤其是苏联的高加索石油产地,可以无限期供应德国战车前进,已达到彻底占领世界的目的。


鹏正


希特勒在1941年向苏联开战确实存在战略误判和警报错误,但是这并不是题目中的核心问题在此不再敖述,讨论两国开战的原因还要从更实际的“战略”角度出发,小编总结出一下观点:

1、苏联的强大让德国人如数针毡,对于德国人来说仅仅隔着波兰平原的苏联是最大的安全威胁。

德国在历史上就是四战之地,国土并不像表面上看的那么安全,西线的莱茵区仅有莱茵河算是天堑,而且这里又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不可能将其作为前线长期作战,因此希特勒在击败法国之后将整个法国大西洋海岸作为占领区兼并,其目的就是扩大防御纵深保护莱茵工业区(包括鲁尔工业区在内的西部经济带);而东线的安全问题也没有随着瓜分波兰而好转,苏德瓜分波兰后德国仅仅占有了40%的面积,其东部的小麦,产油区都被苏联拿走了。希特勒占领波兰的经济目的一个也没有达到。

战略意义也随着苏联军队进驻波兰平原而变得竹篮打水。众所周知,希特勒进攻波兰是为了争取整个帝国东方的安全,德国人不会忘记在一战期间沙俄军队攻入东普鲁士的教训,而入侵波兰后德国仅仅拿到波兰首都周边的领土,两国划定“维斯瓦河上游、布格河”这条国界,并不足以保证德国的东部安全。上图可以看出两国军事分界线距离柏林并不远,它和一战时期的俄德边界一样曲折,仅有一河之隔也不足以建立坚固的筑垒地带。因此德国需要在英国人进行大规模反攻之前在东线建立安全的国界。如果当时苏德两国瓜分波兰的边界是“西乌克兰-西白俄罗斯”山地,或许希特勒进攻苏联就不会这么迫切。

2、 难以自拔的战争泥潭,德国人意识到短时间内解决战争是不可能的,东方资源关乎到帝国存亡

由于英国还掌握着全世界绝大部分富饶的殖民地,兵力资源、自然资源、工业规模远在德国之上,因此丘吉尔坚持战斗的宣言还是让德国骑虎难下的,或许在海狮计划制定前期希特勒和它的幕僚还坚信英国很快就会被打倒,他们将会获得北海丰富的石油和英国巨大的工业规模。但是随着赫尔曼-戈林的空军损失3000多架飞机还没能搞定英国皇家空军,希特勒肯定开始考虑持久战的问题了。就像一战时期第二帝国不能在短时间内解决英法联军,继而掉头在东线大举进攻沙俄,希望解放东线的驻军并获得沙俄丰富的农业资源、工业原料支持西线的持久战一样。希特勒也有同样的考虑他说“只有获得乌克兰的小麦我们才不至于像一战那样被饥饿打败”,

千万不要以为获得法国和波兰的一部分之后德国就拥有足够的战争潜力对付英国,法国当时是农业国工业基础很有限,戴高乐在西线战役期间说:“法国每个月可以生产200辆坦克”,而整个马奇诺防线也耗时近10年才完工,可见法国能给与德国的工业帮助是非常有限的;法国的资源也很贫瘠尤其缺乏石油资源,对于机械化部队来说石油不足一直是困扰德国的噩梦,这在一战时期就已经凸显。一战时期罗马尼亚一加入协约国阵营,德国就派出“奥古斯特·冯·马肯森”元帅率领德、图、保三国联军攻占罗马尼亚,其目标就是普罗耶什第油田。而缺少石油并没有因为占领法国和波兰而得到解决,为了长时间持久战希特勒必须灭掉苏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