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超詳細 臺灣車手測試本田CBR250R

本文是以臺灣用戶rayone對CBR250RR的實際使用心得進行的二次講述。

該車是2015展出概念車,由於設計過於新穎,rayone當初對於這臺車其實是不抱任何期待的。但這臺車正式發表時,卻大大的震驚了他。當然,也震驚了整個車界。

超詳細 臺灣車手測試本田CBR250R

上圖為2015展出CBR250RR 概念車

我們可以看到,該車除了大燈、尾燈調整為法規要求外,其餘部分幾乎與概念車無二。

超詳細 臺灣車手測試本田CBR250R

以冠名RR為榮耀

保留著本田RR的血統的車,絕非等閒之輩。本田的車,少一個R可是天差地遠,除了材料部分有差異,售價也是天差地別。

超詳細 臺灣車手測試本田CBR250R

身為三弟的250RR,伴隨著二哥600R以及大哥1000RR的光環誕生,全身都流著RR的仿賽血液。

超詳細 臺灣車手測試本田CBR250R

CBR250RR在臺灣是掛的“白牌”,但它卻不可“小”看,車身尺碼也不是CBR150R這個等級的車能比較的,反而能跟掛“黃牌”的車爭鋒,例如:雅馬哈R3、川崎NINJA300、KTM RC390等。

太多人因為它掛“白牌”,所以將它與150級別的車來比較,但rayone卻認為,實際這輛車應該歸類於300這一級別。

臺灣牌照小知識:49cc以下掛“綠牌”、50~249cc掛“白牌”、250~549cc掛“黃牌”、550cc以上掛“紅牌”。

超詳細 臺灣車手測試本田CBR250R

整車的坐高為790mm,比起rayone的前任R3的坐高780mm要高上10mm,但因為坐墊設計差異,RR乘坐起來反而能雙腳掌著地,而R3卻要略為墊腳,rayone實際身高為171cm(僅供參考)

細節介紹

超詳細 臺灣車手測試本田CBR250R

從車身右側看去,金色的減震尤為顯眼。

超詳細 臺灣車手測試本田CBR250R

此車搭配SHOWA 37mm倒立式前叉,卡鉗為NISSIN單二卡鉗,碟盤為310mm的浮動碟盤。

對於前剎總成這部分,身為車主,rayone表示有話要說“剎車真的非常的軟,配備SHOWA倒立式前叉,又配310mm浪花碟盤,但卻只配了NISSIN單二卡鉗,而不是輻射卡鉗。這點倒是真的有些小失望”。

超詳細 臺灣車手測試本田CBR250R

相對而言,左側的部分就非常的簡潔,CBR250RR採用單碟配置就完全夠用了,雙碟反而增加了不必要的重量,有點畫蛇添足的意思。

超詳細 臺灣車手測試本田CBR250R

車頭部分最吸引人的,要數這個四眼大燈 ,一般情況下,日行燈與下方的大燈是分開的,但CBR250RR卻是整組燈具。四眼的燈具顯得犀利又睿智,本田還特別為這組大燈申請了專利。

超詳細 臺灣車手測試本田CBR250R

大燈ON/OFF比照圖

超詳細 臺灣車手測試本田CBR250R

超詳細 臺灣車手測試本田CBR250R

礙於法規,在車頭左右側,分別添加了方向燈。

駕駛視角

超詳細 臺灣車手測試本田CBR250R

以仿賽設計為基準的RR,採用分離把,把手的位置在三角臺下方,這樣的設計,方便騎行更為戰鬥。

超詳細 臺灣車手測試本田CBR250R

原廠的三角臺,帶有磨砂的感覺,質感比普通滑面的設計要好很多。尤其是中間那小小的HONDA翅膀LOGO,為質感做了更完美的詮釋。

超詳細 臺灣車手測試本田CBR250R

倒立式前叉現在對於新車越來越普及,連輕檔也開始配倒立式前叉。

上至公升級下至125輕檔,rayone表示騎過的車也不少,包括 MT-15/MSX/CB150R/R15 V3等,他們的前叉真的只能用裝飾品來形容,但CBR250RR配備的SHOWA是真的騎起來感覺很好。

左右兩根減震的設定也是不同的,可以針對單碟在剎車時,前叉左右拉扯不均的情況下做改善,整組的設定在山路過彎時特別帶感。

右把手的配置

超詳細 臺灣車手測試本田CBR250R

右把手略為簡單,它將電門的開關和發車的開關整合在一起,上:電門OFF,中:電門ON ,下:引擎發動。

但右把手側邊有段英文寫著 THROTTLE-BY-WIRE,這段英文也是這臺車最大的賣點。

左把手的配置

超詳細 臺灣車手測試本田CBR250R

入眼即是本田風格,基本的遠近燈開關,方向燈按鍵和喇叭按鍵的位置與其他車款是相反的,導致剛入手本田的車友很容易誤按喇叭 ,而LAP鍵是為賽道計時功能,這個功能稍顯雞肋。位於左把的前側還有個MODE動力模式調整鍵。

CBR250RR模式調整鍵

超詳細 臺灣車手測試本田CBR250R

MT-09模式調整鍵

超詳細 臺灣車手測試本田CBR250R

CBR250RR的設計比起MT-09的設計質感要好很多,要問為什麼會拿MT-09與之比較,rayone表示,當初差點入手MT-09,一直想不通,雅馬哈怎麼會設計出一個這麼沒質感的東西。

超詳細 臺灣車手測試本田CBR250R

但CBR250RR的配置還是需要適應,通常這個按鍵都是遠燈警示鍵,閃大燈時才會用到,剛入手CBR250RR閃大燈時,都會習慣性的按模式鍵。全液晶儀表

超詳細 臺灣車手測試本田CBR250R

開機動畫是CBR這三個英文字母

儀表內容

超詳細 臺灣車手測試本田CBR250R

左上方:溫度表

左下方:油量表

中間:轉速錶

中下:時間、行車各項信息以及檔位顯示器

右方:COMFORT/SPORT/SPORT模式顯示

TBW(THROTTLE-BY-WIRE)電子油門

超詳細 臺灣車手測試本田CBR250R

小排量搭載TBW,目前應該找不出第二輛

電子油門,顧名思義就是透過油門的轉動,將信息直接傳送至ECU,由計算機控制節流閥的進氣量,這裡就不做詳細介紹了,更直白說說三種模式給rayone的騎乘感覺。

超詳細 臺灣車手測試本田CBR250R

rayone講到,當他全油門灌下去時,Comfort只使了50%的力 ,Sport使了75%的力 ,Sport+使了100%的力。

騎乘的感覺

Comfort :稍微調整過的MSX,給人感覺像電動車(這模式好處於擋煞小,適合載人)。

Sport: 轉速上升變快了,排氣聲更飽滿了,終於像臺250該有的動力了。這時旁邊刷一聲,過去了一臺300CC的車,害我興奮的按下MODE鍵,切到了Sport+。

Sport+:真的會懷疑它到底是不是250的車,Sport+模式下比R3和忍3都還要快,但畢竟CC數有差距,速度超過150km/h就比不過了。

超詳細 臺灣車手測試本田CBR250R

油箱設計,中間部分隆起,左右凸出來,讓整個油箱設計看起來稜角分明,而不是單調光滑的油箱設計,在視覺上佔很大的優勢。

超詳細 臺灣車手測試本田CBR250R

超詳細 臺灣車手測試本田CBR250R

油箱的左右兩側,各有一張翅膀貼紙點綴,如果可以配烤漆工藝的話,質感會更棒。

俯瞰視角

超詳細 臺灣車手測試本田CBR250R

飽滿的胸、纖細的腰、豐翹的臀,盡顯RR的完美身姿。

超詳細 臺灣車手測試本田CBR250R

屁股高高翹起,看起來很利落,後方兩個風洞不是裝飾,而是真的簍空。

超詳細 臺灣車手測試本田CBR250R

從車尾後方正視,會發現CBR250RR採用V字尖收尾,讓尾巴更加上揚,左右兩側的風洞設計,讓整個車尾更具侵略性。

超詳細 臺灣車手測試本田CBR250R

簍空的內側使用紅色拉線,並用CBR的字眼做點綴。在簍空的上面有凹槽設計。利於後座乘客穩定身子,車主移車時也更加方便。

從右後方望去,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雙排氣管

超詳細 臺灣車手測試本田CBR250R

超詳細 臺灣車手測試本田CBR250R

看過有人將這支管改在別臺車上,只能說牛頭不對馬嘴而已,要駕馭這支排氣管有點困難。

在排氣管前面的大片金屬面上,做了個凹槽設計,原廠的設計考慮,是為了不讓騎士在騎乘時踩到排氣管,但凹槽卻容易藏髒東西。

Rayone說,自己騎車有點GP,過右彎時習慣把腳尖移到後杆上,導致後腳跟會踩到金屬凹槽。

雙出管

超詳細 臺灣車手測試本田CBR250R

本田將排氣管分為三個氣門,並在第二及第三氣門分別設有出口,低轉時,廢氣透過第一氣門來到第二氣門,並導向第三氣門後排出,如此來增加回壓的效果,同時也有較好的扭力表現,隨著轉速不斷提高,排氣流速也隨之增加,廢氣則會從第二氣門排出。

腳踏

超詳細 臺灣車手測試本田CBR250R

Rayone表示,腳踏目前是最想改裝的部分,因為腳踏位置就跟一般街車一樣,只是稍微朝後移了一點,但因為把手的位置偏低,導致騎姿有點半蹲的樣子,非常尷尬。若是腳踏後移,可以讓整個三角更完美。

超詳細 臺灣車手測試本田CBR250R

後避震

超詳細 臺灣車手測試本田CBR250R

後避震就是基本的Pro-Link多連桿,五段預載可調,這也沒啥好介紹的,算很基本的避震。

後卡鉗

超詳細 臺灣車手測試本田CBR250R

後卡鉗採用Nissin單活塞卡鉗,碟盤240mm,至於後卡鉗倒是很少用到,前煞+檔煞就差不多夠用了。

緊湊的引擎室

超詳細 臺灣車手測試本田CBR250R

引擎規格:四衝程,水冷,DOHC,並列雙缸

排氣量:249.7c.c

馬力:27.06kw/12500rpm

扭力:2.2kgm/10500rpm

超詳細 臺灣車手測試本田CBR250R

吐槽:引擎裡面的線路就直接裸露,CBR250RR是高轉車,怠速時缸頭很熱,跟四缸差不多,線路久了難保不會產生問題。

後搖臂

超詳細 臺灣車手測試本田CBR250R

搖臂採用鋁合金不對稱式鷗翼搖臂,顧名思義就是兩邊不一樣,左邊為常見的搖臂,而右邊則採鷗翼式搖臂。

超詳細 臺灣車手測試本田CBR250R

此圖明顯可以看出右搖臂為鷗翼式,但因為排氣管過大,導致搖臂不易被察覺。

車架懸吊,採用鋼管編織車架,除了有足夠的支撐性外,車輛做側轉時抗扭性也非常好,車輛狀態更加穩定。CBR250RR在山路上的穩定性無可挑剔。

超詳細 臺灣車手測試本田CBR250R

超詳細 臺灣車手測試本田CBR250R

Rayone使用心得

1、動力方面,在300CC級別150km/h以前,RR絕對不會輸,但150km/h以後,因為CC數的差距太大,速度還是會落後。

2、操控方面,300CC完全屌打,根本不同檔次的感覺。

3、舒適度方面,CBR250RR沒有滑動式離合器,滑動式離合器並不是新手才需要,有無滑動式離合器,關係到騎乘舒適度,整體感覺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