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縣委書記這篇不像“樣”的調研報告被點贊,為啥?

今天與大家解析分享一篇調研報告,這篇報告雖然是群眾路線時的稿子,但仍有不少借鑑意義:

一是從背景形勢看,今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和抓學習、改作風、大調研之年,加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即將展開,領導幹部以什麼樣的姿態下基層搞調研摸實情,從文中可以找到答案;二是從主旨內容看,文章圍繞一個村解剖麻雀,對全縣農村問題進行深度剖析,尋求解決對策,這對下一步各級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了較好的思路和借鑑;三是從文章寫法看,這篇調研報告打破常規行文套路,以體會串例子、以問題找答案、以思路帶工作,文風清新、語言質樸、用詞巧妙,通篇讀起來一氣呵成,非常值得各級筆桿子學習參考。

感動 觸動 行動

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始後(介紹形勢背景,大家寫時可用“黨的十九大以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等最新背景置換),為了更進一步問作風方面的差距、問困難群眾的訴求、問為民服務的舉措、問加快發展的良策,我到離縣城40多公里的大柳鄉大柳樹村,吃農家飯、住農家屋、拉農家話,並以該村為標本,對全縣農村問題進行解剖

(介紹調研展開的目的和基本情況)。通過與群眾和幹部整三天的零距離接觸,我深切感到,農村有些情況,就像小馬蹚過的河水,既沒有老牛說得那麼淺,也沒有松鼠說得那麼深。聽過、看過、親身經歷過,才會知道,這裡面有感動、有觸動,也必須加快行動。(第一段作為調研報告的前言部分,主要敘述調研的目的、時間、對象、採用的方法以及初步的結論)

1

感動,緣於一種境界

(文章主體部分緊扣“感動、觸動、行動”三個關鍵詞敘述,採用的是調研報告橫式結構的寫法,每部分大體都用“問題+事例+觀點+措施”串起來,這種寫法一般在寫收穫認識時比較常用。)

感動之一:樹梢樹枝樹根根,親山親水有親人

群眾究竟如何看待現在的幹部?還有沒有血肉聯繫、魚水深情?是不是真像有些聲音那樣說得隔心隔肚?帶著這個問題,我每到一戶農家,都迫不及待地先問他們關於這方面的想法。可在村裡走了一圈之後,這個最令人忐忑的問題成了最不是問題的問題。

(一開始就拋出問題,開門見山,不彎不繞,讓人有欲罷不能、一探究竟之感。大家要注意的是,從問題切入,是這類文體的常用寫法)

聽聽群眾的聲音:劉先科說,我們怎麼會恨你們幹部,我過去是要飯過來的,想想過去啃樹皮的時光,共產黨對老百姓的恩德真是太大了;詹德軍說,過去是老百姓向國家繳東西,現在國家一分錢不要,種糧給補貼,養豬有保險,房子壞了補錢蓋,老了還發養老錢,現在政策就是好;魏發友說,胡書記,你不要一直責備自己看我們少,縣裡的事很多,上下左右你都要應付,分不開身很正常。就是我們自己娃子,一年到頭也回來看不了我們幾回。你能來看我們,我們高興都來不及。(引用3位老鄉的話來回應開頭的問題,注意這是調研報告最一線的素材,最能反映民心民意,起草報告時可直接引用。)

看看群眾的舉止:在村裡面走訪,我還沒到門口,老老少少都迎了出來;走進村民家,我想和他們說句話不容易,因為他們一直忙著要給我燒雞蛋茶;臨走了,拉著我的手久久不放,再三要求,這幾天一定要到家裡喝一杯,實在不行,下次來一定要兌現;還有,我給住宿費、生活費,推來讓去,說啥也不要。

(引用群眾實際的行動來回應開頭的問題,進一步反饋說明情況)

這就是最基層的群眾!當我覺得對他們關心不夠而心懷愧疚時,他們展現給我的,卻是親人一樣最樸實的情感、最歡快的笑容、最博大的胸懷。有這樣的群眾、有這樣的支持,我不知道我們還有什麼委屈不能忍受、什麼困難不能克服、什麼事情不能辦到。(敘述觀點,以上描述了調研看到的第一類現象)

感動之二:八十老漢砍黃蒿,一日不死當柴燒

這句話出自71歲的老黨員劉先學之口,是鄖縣的“土話”,意思是人不論年齡多大,只要身體允許就要勞動,砍下的黃蒿雖然用處不大,但當柴燒也體現出了勞動的價值。(借用老黨員之口,引入觀點)

劉先學目前只有老兩口在家,三個孩子成了家都在外打工。按照城裡很多人的想法和活法,劉先學現在是頤養天年、樂享清福的時候,但老劉種了7畝地,養了30只羊、3頭豬、12只雞,平時閒了打打短工,放羊時還順便採些草藥換些零花錢。他給我算了筆賬,7畝地每年收入有5000元,羊每年出欄一半可以創收3萬元,3頭豬殺一頭賣兩頭可以創收7500元,打短工、採草藥、養雞每年最少掙1000元,再加上國家給的養老金、惠農補貼,這樣算下來,老兩口年收入在4萬元以上,刨去開支,手頭上還有不少閒錢。

(引用劉先學老漢家的例子,通過大量翔實的數據和第一手資料,從側面反映調研的紮實具體。)

劉先學只是大柳樹村民勤勞持家的一個縮影。該村總共有360戶1371人,耕地面積1740畝。除去外出務工310人、舉家外出87戶288人以及在校學生,能夠參加勞動的人數將近700人,基本上是人均種地2.5畝。另據調查,現常住大柳樹村的273戶中,除去養殖大戶外,戶均養豬2頭、養羊3只、雞鴨7只。這麼大規模的種植養殖,在青壯年勞力基本上外出的情況下,對每家每戶來說活兒都不算輕。(由點及面說明大柳樹村的情況)

幹活幹活,以“幹”求“活”,越“幹”越“活”,這就是大柳樹村群眾展現出來的生活態度。我們經常講,身處社會,每個人都應當盡一份責任、有所貢獻。樂觀、向上,不抱怨、不乞求,幸福生活靠自己雙手創造,這種態度本身就是一種境界。(對上述現象的歸納小結,亮出自己的觀點,得出感動的第二個原因)

感動之三: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在村民黎學友家座談,當我問他有什麼困難、什麼問題需要幫助解決時,黎學友的一席話令人感慨。

黎學友說,胡書記,我自己三個孩子都已長大成人,生活過得去,沒有什麼勞你費心。就是我們組上秦天華一家,很是困難。秦天華本人殘疾,50多歲,前幾年才組合了一個家庭,夫妻倆帶倆孩子多年來一直住在別人家的房子裡,現在不能住了想自己蓋房,可手裡只有一萬多元,我們想幫襯他們家幾個錢蓋點房子,但還差不少,看政府能不能幫幫忙。

在走訪中,還有一個令人難忘的家庭。在高高的草虎埡山上,住著80歲老漢陳烈才和他的侄兒媳程良梅。陳德才一生無兒無女,老伴死後,侄兒陳克友便把叔叔接過來贍養。這幾年,陳克友在外打工,一雙兒女已經長大,便在城市裡買了房。可叔叔的養老問題讓陳克友犯了難。到十堰市城區生活,叔叔不習慣;在農村生活,又沒人照顧;送到福利院,老人又不肯。思前想後,陳克友決定讓妻子辭去了一年幾萬元收入的工作,回到山裡照顧老人。當我對程良梅一家的舉動表示讚揚和敬佩時,程良梅笑著說,大養小,小送老,這都是應該的事。

大柳鄉福利院,是全縣的模範。走進去,有綠樹花草點綴,有文體娛樂設施,院民廚房、寢室都非常乾淨,每個星期伙食安排有酒有肉。我揣摩著院裡資金每年應該有些缺口,便問院長王成海有什麼需要幫助。誰料王成海說出的話,同樣令人意外。他說,最近,我想做一些尺把見方的水泥板,院民們去世以後,每人墳前立一塊當個碑、刻上名字,對我們來說是個念想,一旦有他們的後人想去燒張紙,也是個點兒。這事不落實,在心裡是個疙瘩;落實吧,又怕觸犯點啥,胡書記你看行不行。

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這些質樸的老百姓,讓我想起托馬斯·哈代的一句話,金錢比起一分純潔的良心來,又算什麼呢?(用三個事例引申強調感動的第三個因素)

感動之四:錢少事雜多受氣,村裡幹部不容易

這次蹲點,我同村幹部開玩笑說,對你們,我們不說也不是,說也不是。不說,總感覺工作離要求還有差距;說著吧,你們也真不容易。這真是不打不解氣,打著又心痛。

(簡單的幾句話,說明了村幹部的不容易)

之所以說不忍心過多批評,主要是村幹部的工作環境和待遇確實一般。比如在薪酬上,雖然這幾年我們盡力提高了不少,但畢竟財力有限、基礎較差,實際情況依然說不上好。以大柳樹村為例,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村會計、村治保主任,4個人一年工資加起來只有3.2萬元。按照現在外出打工的普遍行情,這基本上只是一個人的打工收入。而村幹部在工作上所面臨的現狀是,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所有工作最終都要落到村裡。掰指頭算算,他們承擔上面對口下來的主要任務達20多項,每年對上對下處理大大小小的事應該過千件。(從薪酬待遇、工作落實方面舉例說明村幹部的艱辛)

農村有句俗話,米麵的夫妻,沒有物質基礎做保證,村幹部的家屬也是怨聲不斷。出門在外工作壓力大,回到家裡嘮叨聲音大,裡外受氣作難,常常使村幹部生活得十分辛苦。靠一種信念工作,對一些人、在某一個階段來說不是不行,但要長時間堅持,就不是一件容易事。現在的村幹部,普遍是村裡的能人,能站出來把擔子擱到自己肩上,已經很不容易。吵狠了,人跑了,不幹了,重新去選幹部,也很不好選。

(這是小結歸納)

總體來說,第一大部分主要是陳述大柳樹村好的一面,像民風淳樸、幹部盡責等,是調研的初步感受。

2

觸動,緣於一些見證

觸動之一:走一走,轉一轉,矛盾化解一大半

在大柳樹村調研,我最大的一個感受就是,當基層幹部,不能嘴勤屁股懶,要經常到群眾家裡去看、去聽、去問、去說。走一走,轉一轉,很多矛盾就成不了矛盾,即使真有問題也能得到很好的化解。(首先拋出觀點)

比如,我在走訪群眾時,村民周光林說,他們組的會計現在沒當了,在外打工,但前幾年退耕還林補貼有三年沒給群眾兌現,問明瞭情況,我請村裡一個星期之內先墊錢把群眾的賬結了,再去追償;村民任時清說,組裡原有一處土坯房,通過公開競爭自己以4.2萬元拍到了手,但組長又反悔了,現在拖了好幾年,想蓋房蓋不成,我表態半個月之內一定把事解決了;60歲的退伍老黨員吳順均,因為年齡在前後兩代身份證上不一致,造成現在仍然拿不到養老金,把吳順均的情況和大柳派出所溝通後,他們請老吳第二天就把證件帶過去修改;村教學點的學生上廁所要經過一段土場子,下雨下雪幾歲的孩子常摔跤,我現場用電話和縣教育部門商量,先籌措點錢硬化了;村衛生室兩個醫護人員一年只有幾千元收入,我請縣衛計局作一個調研,爭取再提高一下待遇;等等。問題一路走,一路解決,等到後來開黨員群眾座談會,再問大家有什麼難題、有什麼解不開的疙瘩時,大家都興高采烈,連連擺手說沒有了沒有了,氣氛和諧融洽得就像一家人。

(通過列舉5個例子加取得的效果,支撐開頭的觀點)

觸動之二:一碗飯,一杯茶,群眾眼裡淚花花

為了讓全縣的幹部弄明白 “什麼樣的語言群眾能接受、什麼樣的工作方式群眾能認可、什麼樣的幹部是群眾心中的好乾部”,在今年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我們請基層群眾,開展群眾幫學。在一次講課中,一位基層群眾說,要想讓老百姓尊重你、親近你,就不要出門拿杯子、坐凳墊墊子、接煙看牌子、吃飯擦筷子。通過大柳樹駐點,我對這句話有了更深的理解。(介紹這一小段活動的背景,同時拋出群眾的觀點)

幾天在村裡調研,走到哪裡,不論家境好壞,都先坐下來;坐,不看凳子髒淨,只管一屁股坐下;群眾遞上一支菸,不論什麼牌子連忙起身接過來,主人家如果吃煙,堅持先給他親手點著;群眾遞上一杯水,不論什麼杯子什麼水,都雙手接過來當面喝一口;不論群眾的手有沒有泥巴,只要拉著我的手不放,我就不先放。(敘述個人深入群眾的行為)

在村民陳克明家裡吃午飯時,我聽到幾個婦女悄悄在廚房裡說,這個縣委書記一點架子沒有,說話客氣得很,剛才給他那杯茶,端到他跟前時才發現有渣渣,人家也沒說就喝了。從村民魏發友的家裡走時,他拉著我的手一直顫抖,眼眶裡含著熱淚,嘴裡反覆說,你這麼大的領導來我們家,是瞧得起我、心裡頭有我們老百姓吶!(列舉事例說明效果)

後來聊起這些事,大柳樹村黨支部書記任少勇說,人都是這樣的,現在老百姓多數不缺吃不缺穿,不在乎你當幹部給他多少東西,最在意你是不是打心眼裡重視他、瞧得起他。(引申村支書的話,側面支撐前面的觀點,大家注意,調研報告起草時要圍繞觀點多列舉引用不同事例以及群眾說的話)群眾熱心待你,你若講講究究,其實是脫離群眾的一種表現,骨子裡保不準有嫌棄的成分。灰沾到屁股上,拍一拍就掉了,可讓老百姓的心裡有了“疙瘩”,再化解就難了。(進一 步引申得出結論)

觸動之三:解決了關鍵少數,就團結了絕大多數

省委李書記經常講,領導幹部是“關鍵的少數”。(引用省委書記的話,作為後面工作開展的遵循)為了解決“關鍵少數”身上存在的問題,這幾年我們用成就事業凝聚隊伍,用政策措施激勵隊伍,用規章制度規範隊伍,用選拔調配優化隊伍,用科學培訓提升隊伍,用真誠關懷融合隊伍,用示範帶動影響隊伍,使全縣幹部隊伍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作風得到了轉變。(就面上幹部隊伍怎麼抓的進行論述,這是從大形勢講)

在解決聯繫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的問題上,村幹部是“關鍵少數”。(過渡句,幫助從抓幹部的大形勢順利轉到後面抓村幹部的措施)對村幹部,我們建立健全了崗位目標責任制、績效考核機制、激勵保障機制、優勝劣汰機制,實行“三定”(定崗位職責、定任期目標、定年度計劃)、“三評”(基層組織自評、黨員群眾測評、上級組織考評)、“三掛鉤”(考核結果與經濟報酬掛鉤、政治待遇掛鉤、退崗保障掛鉤)

,有效破解了村幹部責任不清、目標不明、考核不嚴、落實不力、待遇不高、動力不足以及能上不能下的問題。同時,我們還借鑑老百姓的智慧,向村幹部提出要經常用“四看”來衡量自己,一看自己的親戚朋友是否享受了低保和困難補助等不該享受的政策,二看落實黨的優惠政策是否走了人情、聽了招呼、接了條子,三看自己親戚朋友違紀違規是否依法依規處理到位,四看自己平時對弱勢群體的態度。(這一部分主要介紹採取的措施,就是怎麼抓的)

以此為標準,時時將心比心、以心換心,老百姓的氣順了、心齊了,基層工作也好開展了。在大柳樹村蹲點時,撇開村幹部,晚飯後我獨自進行了一些走訪,老百姓基本上沒人說村幹部的壞話,都說幹部一碗水端得平,群眾都很服氣,說啥事大家都相信都擁護。儘管這不能以點帶面說全縣村幹部都是這樣,但至少表明,我們這幾年抓住關鍵少數、團結絕大多數的做法是對的,也見到了實實在在的效果。(用事例證明效果、支撐開頭的觀點)

觸動之四:農村遍地都是金,就看用心不用心

這幾年,受打工潮的影響,農村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儘管收入也算可觀,但畢竟外出存在著許多工作和生活的不便,算算收入支出,也常常是“河裡撈塊板、屋裡丟扇門”。(描述存在的問題現狀,具體內容開頭的引入可以採取問題引入、講話引入、事例引入、感受引入,這樣寫就是為了說明後面的工作為什麼要這麼抓,抓的依據是什麼,以免突兀)而且勞動力的缺失,也成了農村很多建設無法進行、農村面貌難以得到較快改變的一大原因。通過調研,我發現,外出打工是一種從眾心理。紮根家鄉,立足本地資源,同樣能夠發家致富。(拋出調研觀點)

大柳樹村張博士,自籌資金在全村建了第一棟“150”模式標準化鄖陽黑豬養殖場,年出欄250頭,可獲純利12.5萬元;村民劉勝軍,在家種了20多畝玉米,釀造本地小窖酒,一公斤按最低24元算,近2000公斤酒可以賣到四五萬元,這還不包括用剩下的酒糟餵養4頭豬1萬多元的收入;比劉勝軍規模更大的是白泉村村民宋進斌,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從事小窖酒加工銷售,經過多年的摸索發展,目前已成為集小窖酒、玉米糝、幹野菜等農特產品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銷大戶,年營業額在二三百萬元。

(兩個事例足以說明支撐開頭的觀點)

更為可貴的是,在家門口發展產業,對鄰居的拉動作用也非常明顯。宋進斌目前所招收的10名工人,全部是殘疾人、婦女、老年人,這些人在外面打工要麼沒人要,要麼工價很低,而在宋進斌的廠子裡,平均每個人一年可有3萬元收入,基本上和青年人在外打工的收入一樣。張博士的養豬場,也是按照自己先行先試、然後帶領村民進行規模養殖、最後形成統一品牌的路子發展,目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都不錯。(闡述帶動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體現了很強的說服力)

第二部分偏重於實踐收穫,從一個個事例、一句句話語中總結提煉出的經驗心得,既有自身直接感悟的,也有從群眾學習得來的,都是實踐證明有效果的做法。

3

行動,緣於一肩使命

行動之一:建一本賬

通過蹲點調研,我深切感受到,凡事要做到胸中有數,不能坐而論道。(觀點)為掌握大柳樹村的情況,我設計了一張調查表,設置欄目包括對每戶家庭的人員構成、政治面貌、受教育程度、健康狀況、從業情況、聯繫方式、家庭收入支出情況、承包土地、特色產業發展情況、享受國家惠農政策情況、家庭財產、存在的困難、主要訴求、將來打算以及對幹部的意見建議等二十多項。(措施)儘管登記時工作量比較大,但經過幾天的逐戶走訪登記,我發現一冊在手,村裡的情況瞭然於胸,再稍加整理,主要矛盾、問題的脈絡已非常清楚。(效果)我要把這種做法在全縣推廣,利用一個月時間,把全縣每家每戶的基本情況摸清楚,並以紙質和電子兩種形式建成臺賬。定思路、做決策,以此為參考,我想我們的決策一定會站到絕大多數人的立場上,代表絕大多數人的利益。(陳述下步的做法)

行動之二:發一張卡

為了更好地聯繫群眾、服務群眾,我在大柳樹村蹲點時,給每家農戶制發了一張黨群連心卡,上面寫明,髮卡是為了讓我們的黨員幹部“紮根基層連民心、建強堡壘聚民心、回應訴求順民心、銘記宗旨暖民心、同步小康固民心”。(介紹行動的目的)在卡上,我們將包村鄉鎮幹部、村幹部的職務、聯繫方式,以及財政所、派出所、衛生院、中心學校、供電所等基層服務單位的電話全部錄入,並明確規定,電話號碼不得隨意更換,個人電話必須24小時暢通。如果有人員調動、單位變遷等特殊情況,必須在一個星期內進行變更告知。(敘述採取的措施)剛發下去,就得到了群眾的正面回應,說過去找村裡鄉里辦點事,山高路遠,找人不方便,跑了不少冤枉路,現在有這張卡方便多了,按卡上的電話打過去,人在就去,人不在就不去,省了不少事。(反饋取得的效果)

制一張卡,花費二三毛錢,卻把幹部和群眾緊緊聯繫在了一起。在此之前,我縣不少鄉鎮也在這方面做了嘗試。我要把這張卡普及到全縣每家每戶,通過小小連心卡、聯繫你我他。

(引申結論,並陳述下步的做法,調研就是把從實踐中總結經驗並用以指導實踐,這才是成功的調研)

行動之三:結一門親

大柳樹村共有23名殘疾人、484名貧困人口;從全縣初步統計的情況看,我縣還有痴呆傻殘人口5萬多人,貧困人口將近20萬,貧困面相當大。(問題現狀)解決這一部分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除了必要的政策兜底外,一個有效的辦法就是發動幹部職工的智慧和力量進行幫扶。(拋出思路觀點)我們全縣有一萬多名幹部職工,在前期摸底的基礎上,按照“認人認親、扶智扶貧”的思路,以領導幹部包2至3戶、一般幹部職工包1戶的標準,現在已經對口將貧困戶幫扶任務分配給了每一名幹部職工,並且一定7年不變,直到2020年與全國同步邁入小康。(陳述採取的措施)從掌握的情況看,很多單位已經組織幹部職工去對了門戶、認了窮親,還有的同志甚至雙休日干脆帶著家人到窮親家裡過,社會反響很好。(描述實際效果)

下一步,就是要進一步督促大家,結合各家各戶實際,幫群眾迅速拿出有效管用的脫貧致富辦法,加快實施。(下步打算想法)

行動之四:解一些難

在大柳樹村蹲點,群眾反映生產生活中的難處不盡相同,但多數人反映、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就是路和水。路,該村雖說公路通到了村部,但只是通到了行政村,很多自然村落依然是泥巴路。路不通,蓋房子拉料“豆腐盤成肉價錢”,發展產業東西又不好賣,勉勉強強是“賠本賺吆喝”。水,全村人原來吃水都是吃井水、泉水、河水,只是前幾年村裡一位在外創業成功人士回家鑽了水井、建了水塔,輻射了村部附近607人,還有一半人吃水狀況依舊,遇到天旱,人畜飲水非常困難。即使吃上水的戶,鋪設管道每戶得投入500元,吃水每月繳12元錢包底費用、多了再繳,這對農村家庭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詳細描述了路和水這一大家反映強烈的問題)

在大柳樹村蹲點後,我又到大柳鄉其它村走訪,情況一樣,還是路、水兩大訴求;再到全縣其它鄉鎮走訪,還是路路路、水水水。路、水之所以成為老大難,是因為投資較大,每年上級部門的建設指標有限,縣裡財政也只能每年安排一部分。

(由個例延申到一般,說明這是面上普遍的問題)

毛主席講,一切空話都是無用的,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水是生命之源,路是致富之基,路和水都是農村發展的基礎性問題。(觀點)按照從群眾最關注事情改起的思路,縣委、縣政府很快形成了決議,今年4月底以前,由縣交通運輸局、水電局、各鄉鎮共同把每個村的路、水情況摸清楚,拿出詳細的工作方案,整合相關資金,按輕重緩急分年度實施,力爭在5年之內將全縣路、水問題全部解決。(陳述採取的措施,整體做到有問題、有思路、有措施、有打算,這樣的調研才不會搞偏走虛。)

行動之五:找一條路

解決農村的貧困問題,“雪中送炭”固然需要,但更重要的是幫群眾找到一條可持續管長久的發家致富之路,讓群眾“自己身上長肉”。(引出觀點)大柳樹村山場面積達30790畝,每戶平均下來有百把畝,山上植被茂密,盛產各種藥材。山下土地多且肥沃,而且因為是高山氣候,種植出來的玉米口感良好、營養豐富,暢銷省內外。

(村裡特點優勢)我當時給村民們建議,只要緊扣住“種養採”三字,就一定能快速富起來。種,就是在地裡大面積種植良種玉米;養,就是利用山場優勢大規模養殖黃牛、山羊和鄖陽黑豬;採,就是平時多上山採藥賣。(針對特點優勢提供的建議想法)算盤珠扒扒賬面清,煤油燈挑挑眼前明。心裡一合計,很多群眾都覺得有道理,有兩戶正準備外出打工的一聽不出去了,立刻開始著手買豬、牛養殖。(帶出群眾行動)

推而廣之,鄖縣位於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是山區縣、農業大縣,要想讓發展和環保雙贏,就必須堅持生態立縣,高舉綠色大旗,發展特色產業。(由個別到一般,作為縣委書記,調研一個村不能僅停留在一個村,還是要起到解剖麻雀的作用,由點到面,引出對面上有指導意義的結論)這幾年,我們在促進農民致富的問題上,大力整合各方面的涉農資金,圍繞“蔬果畜藥茶”大做文章,建成了近百萬畝的產業基地,初步形成了以十堰農產品加工園為龍頭的農產品深加工業,促進農民人均因此增收1500元以上。

(介紹面上做法)下一步,要結合各鄉鎮各村實際情況,圍繞縣定特色主導產業,進一步組織動員群眾投身產業建設,使全縣現代農業的規模更大、檔次更高、鏈條更長、效益更好。照這樣的路發展,我相信,鄖縣在不久的將來,一定呈現出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喜人圖景。(闡述下步打算)

第三部分偏重講個人主動做的工作,就是針對大柳樹村實際,有針對性地採取了一些措施,都取得了很好效果,並計劃在面上予以推廣,這也進一步深化了調研的價值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