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1 當你覺得教孩子很累時,最需要的是改變自己,說中很多家長的心聲

跟多家長都需要一個格外令人滿意的孩子,其實是對自己的不滿意。說到心坎,就因為對自己當下生活不滿,希望孩子有更好的將來,有時很焦慮,怕他不夠優秀,將來難立足,總想要自己的標準來衡量他限制他,其實要變的是自己,自己變好了,才能更好的引導他。

當你覺得教孩子很累時,最需要的是改變自己,說中很多家長的心聲

01

親子關係中最常見的一種錯覺,是父母覺得自己一心一意為孩子付出,孩子卻還感受不到父母的用心,認為父母不愛自己。

很多時候,覺得養育孩子很累,往往是父母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

養育孩子為什麼累?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對孩子的問題過度焦慮。

而這個焦慮的根源,在於對孩子缺乏真正的瞭解,進而對教育沒有一個宏觀的把握。

主要表現在:關注細節,害怕出錯,遇到狀況時習慣於尋求捷徑,簡單而粗暴。

短期內一個問題按捺住了,另一個問題又跳出來。或這個問題暫時按壓下去了,過不了多久又反彈一次,而且反彈得更厲害。

之所以沒有耐心慢慢從根源扭轉,是因為沒有把握,無法等待,更擔心白費勁。

當你覺得教孩子很累時,最需要的是改變自己,說中很多家長的心聲

02

如果父母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一直處於這種不斷"失火"與"救火"的狀態,情緒自然很容易失控。

久而久之,這種失控累積的負面影響讓他們成為"驚弓之鳥",面對風吹草動表現過激。

他們會對孩子處處不放心,害怕他生病,不讓他玩水;擔憂他安全問題,處處保護;擔心他學習不好,守在身邊緊緊監督。

當教育日常變成了這樣,一定會很累。

有些父母可能走向了另外一頭,平時不主動去關注孩子的成長,有問題了才開始糾正、指責,一直處在給孩子"糾錯補漏"的狀態。

孩子會認為自己都是問題,感覺沮喪、內疚、失敗、自卑、不值得愛,低自尊。

最後他會覺得反正自己無論怎麼做,都不能令父母滿意,甚至認為父母不愛自己,由內疚轉為惱羞成怒,從而"破罐破摔"。

父母則會認為自己一直都在用盡心力去為孩子付出,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

不僅對孩子產生各種不滿意,也開始懷疑自己、討厭自己,感覺累、煩、委屈,甚至失望、痛苦乃至憤怒。

雙方在較勁中身心疲憊,感情疏離。

當你覺得教孩子很累時,最需要的是改變自己,說中很多家長的心聲

原因其實很簡單,雙方之間相互不瞭解,而問題的根源在於父母。

解決的方法就是:學習,改變自己。

當你覺得教孩子很累時,最需要的是改變自己,說中很多家長的心聲

(點擊上方紅色按鈕即可關注)

03

父母需要學習瞭解孩子,瞭解自己,也需要學會讓孩子瞭解自己

這個瞭解,不是淺表上的瞭解,比如他喜歡吃什麼口味的食物,穿什麼款式和顏色的衣服等等。

而是瞭解孩子的個性發展特徵,成長規律,能否與現在這個世界好好相處,將來需要面對的世界是什麼樣的,他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只有這樣的瞭解,才能有一個宏觀的教育方向,對自己和孩子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做到什麼程度,都胸有成竹。

這樣的確信,讓父母篤定而不慌張,不會只盯著眼前的小細節手忙腳亂,而是從容淡定化解孩子成長的各種狀況,心平氣和的引導孩子成長。

良好的溝通能讓孩子成長得更好。在鼓勵孩子表達情緒的同時,大人也需要向孩子真誠坦露自己的情緒。

父母讓孩子瞭解自己,孩子才能學會換位思考,體會父母的付出,學會如何去愛父母。

因此,父母不要掩飾自己的"弱",生病了,不舒服了,要捨得讓孩子來照顧自己,而不是強撐著給孩子做事。一味地逞強,會讓孩子以為父母不需要他們。

該孩子經歷的痛苦,也不要人為替他繞過。只有經歷過,才能理解別人的痛苦。

你把孩子照顧得太好,孩子到了外面就過得不好。因為人舒服慣了,承受挫折和痛苦的能力就會變得脆弱。當孩子走出家庭,走向社會,沒人照顧時就失去了適應能力。

當你覺得教孩子很累時,最需要的是改變自己,說中很多家長的心聲

(點擊上方紅色按鈕即可關注)

04

學會改變自己

楊傑在《讓孩子心悅誠服》裡說,我們的人生地圖,至少要通過三組關係來定位。一是與自己的關係,二是與他人的關係,三是與世界的關係。

如果與自己相處不好,不接納自己,很容易產生自我否定和自我攻擊;

與他人相處不好,就會失去對人的信任和安全感,變得脆弱而無助;

與世界相處不好,就會拒絕變化,失去好奇心,甚至懷疑人生。

只有處理好這三種關係,才能很好地處理好親子關係。

因為孩子是憑天性和直覺生活的,很多孩子的問題,源於父母在處理這些關係時就已出現了問題而不自知。

當你覺得教孩子很累時,最需要的是改變自己,說中很多家長的心聲

(點擊上方紅色按鈕即可關注)

05

需要一個格外令人滿意的孩子,其實是對自己的不滿意。

大人無法處理好親子關係,心中就會有一個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動符合我們的期望。

有時候還會出現"心理退行",把自己退縮成孩子,等待孩子改變來討好我們,安慰我們 "受傷"的脆弱心靈。

要知道,孩子的表現不符合期待,恰恰是在提醒父母把從前忽略的課程補上,不斷完善自己。

自己變好了,你會發現孩子也變好了。不是你需要孩子變得更好,而是孩子需要更好的你來引導他。

父母的整個人生,都會參與到對孩子的教育中去。把自己的觀點傳遞給孩子的同時,也把侷限和偏見一起傳給了他。

孩子的人生起點是父母的肩膀,終點是他自己。

成長的路上,請走在孩子的前面,因為我們高,看得更遠。因為我們走了更多路,領悟更深。這個漫長的求索過程,既是為自己也是為孩子。

沒有原則的父母,教不出孝順的孩子!

▼ 孩子太磨蹭,父母只會說“趕快”

有位女性朋友說,自己每天一起床就開始各種催:做上早飯,開始催孩子起床;孩子好不容易從床上坐起來,又要催他穿衣服;穿好衣服,接著催孩子洗臉刷牙;等孩子坐上了餐桌,就開始催吃飯–有時候連吃早飯的時間都沒有,只能把早飯打包給孩子路上吃;最後催孩子拿書包、換鞋、趕校車……整個早晨都火急火燎的,等到上班時早已精疲力盡。

現在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我們似乎生活在這樣一個世界,不停追逐著截止日期,做什麼都要趕時間,焦慮成了每天的關鍵詞……

最後的結果是,我們也把這種焦慮的感覺傳給了孩子。其實大可不必這樣,面對孩子的各種磨蹭,我們應該能找到辦法來解決,教會他們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時間。

當你覺得教孩子很累時,最需要的是改變自己,說中很多家長的心聲

▼ 應對孩子的各種磨蹭,父母要這樣做

很多孩子從上幼兒園開始,早上總是磨磨蹭蹭,被這樣那樣的東西所吸引,不能按時到校。那麼我們如何幫助孩子改掉磨蹭的壞習慣呢?

1. 告誡孩子遲到的後果

請明確告訴孩子,如果遲到會有什麼後果,比如“爸爸媽媽上班遲到了,就會被扣工資,這樣就不能給你買很多禮物。”“你上幼兒園遲到了,就會錯過和小朋友一起吃早餐,還會被老師訓話。”孩子明白這些利弊,下一次就會權衡之後,做出有利於自己的選擇。

2. 提前讓孩子準備好第二天出門要帶的東西

前一天晚上就讓孩子選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鞋子,收拾好自己的小書包。這樣做不僅能讓孩子期待新的一天,第二天出門的時候也很從容,會更積極面對幼兒園生活。

3. 睡前與孩子一起規劃第二天日程

睡前是我們與孩子交流的好時機,不妨聊聊今天發生了什麼,明天將有什麼好玩的事情。這樣孩子會對第二天有一種熱切的期盼,不僅早上會很快收拾好自己,往往在幼兒園還會有更加出色的表現。

4. 設置一個獎勵日程表

與孩子一起做一個日程表,並設立一定的獎勵機制。比如,今天孩子按時上床睡覺了,就在日程表上貼一朵小紅花,如果一個月積累了50朵小紅花就可以滿足他的一個小願望。這樣,孩子在做事時會有一種動力,激勵他們努力、按時做好,改掉磨蹭的壞習慣。

5. 在孩子太磨蹭時給予一定懲罰

當孩子太磨蹭時,要給予他們適度的懲罰。比如,某次讓孩子磨蹭個夠,然後陪著他一起遲到。之後把遲到導致的各種問題說給孩子聽,讓他留下一個深刻的認識,以後務必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當你覺得教孩子很累時,最需要的是改變自己,說中很多家長的心聲

▼ 做好6點,讓孩子成為時間的主人

孩子之所以磨蹭,往往是因為沒有觀念觀念。作為家長,我們可要及時幫助他們哦~下面給大家分享6個小方法。

1. 學會設定優先級

幫助孩子學會設定優先級是培養孩子時間管理能力的重要一步。在日常生活中,建議幫助孩子搞清楚眼下什麼事情是應該馬上就做的,什麼事情可以以後再做。孩子養成了對事情分優先級的習慣,才能學會更合理的做好時間規劃。

2. 檢查孩子的時間分配

平日裡我們要注意觀察孩子對時間的分配情況。當學習是當前主要任務時,如果孩子花費過多的時間在玩耍上,我們就應該提醒孩子注意規劃好學習和遊戲的時間。

3. 在日曆上做規劃

我們可以讓孩子在日曆上做好每天的規劃,並監督他們是否按照規劃去做了。比如,孩子要完成讀書的任務,我們可以和他們一起計劃每天讀幾頁,到幾號完成,並標在日曆上。從小就培養孩子自律的習慣,不要去隨意拖延。

4. 前一天晚上做好準備

早晨總是忙碌的,為了保證我們能按時上班,孩子可以按時到幼兒園,最好要前一天晚上就做好準備。晚上提醒孩子準備好明天早上要用的東西,收拾好自己的小書包。這除了可以加強孩子按時上學的觀念,也能教會他們如何為自己的時間負責任。

5. 設置一個獎罰機制

在一些事情上為孩子設立一個最後期限,並依此設定一個獎懲機制。如果孩子在指定期限內很好的完成了任務,要給予一定的獎勵,鼓勵這種行為;相反的,如果沒有完成任務,就要接受一定的懲罰。

6. 規劃好戶外活動的時間

隨著科技的發展,電子產品的使用越來越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手機、平板不離手,極度缺乏戶外活動。我們一定要多鼓勵孩子走出家門,去接受大自然的洗禮,與小朋友們玩耍,多多享受童年專屬的樂趣。

窩裡橫的孩子,人前兩副面孔

週末去朋友莉莉家玩,難得相聚我倆聊的很起勁。

這時,客廳裡傳來6歲孩子多多哭鬧的聲音,“壞奶奶,都怪你,把我的玩具弄髒了,你賠。”

奶奶趕忙去安慰,孩子一聽來勁了,一直衝奶奶發脾氣。

我問莉莉為什麼不管,她的回答卻令我訝異:“我們都已經習慣了。這孩子你跟他講道理又不聽,等他脾氣消了就沒事了。”

結果呢,奶奶帶孩子下樓重買了玩具。

買的玩具跟孩子要求的不一樣,原本不打算慣著他,結果孩子更加不依不饒。

事後朋友跟我說:“這孩子就是窩裡橫,也就敢在我們跟前這樣,出了門你看他敢不敢?隨便一個霸道點的孩子就能把他嚇哭了!”

有時候,孩子在外人面前特別乖巧,尤其是在學校常受到老師表揚。

可是回到家裡立馬變樣:對父母大呼小叫,飯不吃、水果不碰,坐過的沙發也避開,還不讓家長進他屋子。

仗著長輩的包容,孩子也越來越霸道。最寵愛孩子的人,成為孩子最不尊重的人。

當你覺得教孩子很累時,最需要的是改變自己,說中很多家長的心聲

2

小時候被寵壞,長大了就是禍害

父母愛孩子是本能,父母付出所有,卻滋生孩子高人一等的優越感。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①讓孩子做事時,他卻總跟父母談條件:“我幫你洗碗可以,但你要給我買變形金剛。”

②沒有任何原由,孩子總對家人發脾氣。尤其對爺爺奶奶最頻繁發難:“菜這麼鹹,你老糊塗了麼?”

③自己什麼也不幹,卻對家長吆三喝四,“奶奶,幫我削個蘋果;幫我把房間裡的書拿過來“。

為什麼我們的孩子會這樣?

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我們太寵孩子了。隔代撫養的家庭,更容易產生這樣的問題。

孩子亂髮脾氣,爸媽稍微嚴厲點,奶奶就護著孩子,“你這麼大個人啦,幹嘛還跟小孩子過不去!”

然而,一味遷就下去的話,孩子就會明白怎麼橫都沒事,反正有人護著;想要什麼東西,哭鬧就有效。

當你覺得教孩子很累時,最需要的是改變自己,說中很多家長的心聲

然後,很多家長會跟孩子說:“你只要好好學習,其他的都是我們來做。“

這看上去是在關心孩子的學習,卻阻礙了孩子的勞動、付出的機會。你的愛太過濃密,卻錯過了讓孩子學習感恩的機會。

時間長了,孩子覺得父母的付出是應該的,卻感受不到成人世界的不容易。

你辛苦養育了他一輩子,到頭來他卻成了榨乾你、嫌棄你、甚至仇視你的白眼狼,這讓操勞一輩子的父母感到側骨的冰涼。

付出越多的父母,越容易助長孩子的受之無愧感,往往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在孩子眼裡,父母的愛與付出都是常態,一旦他眼裡的常態被打破,就會心生怨恨。

所以,別等以後孩子成人了,卻學會了:把最壞的脾氣留給最親的人。

3

孩子“窩裡橫”,該怎麼引導?

首先,再苦再難,也一定要親自帶孩子。

孩子敢在家裡“橫行霸道”,完全是他們懂得依仗老人和父母的教育觀念不統一的漏洞,看臉色行事。

所以說,為了防止老人對孩子寵愛無度,一定要自己帶娃。即使爸媽帶娃,意見也要統一,不能你嚴我松。

當你覺得教孩子很累時,最需要的是改變自己,說中很多家長的心聲

其次,家裡有規矩,家長有底線。

不要無原則的寵溺孩子,說白了,就是在家裡給孩子樹立規矩,讓孩子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