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 “脫髓鞘”系列之六:治療篇

前言:我是看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為主的,以前在這方面做了一些科普,主要的疾病的診斷和鑑別診斷方面,(“脫髓鞘”,想說了解你有多難?;“脫髓鞘”系列之一:患病篇;“脫髓鞘”系列之二:疾病篇;“脫髓鞘”系列之三:病史篇;“脫髓鞘”系列之四:體格檢查篇;“脫髓鞘”系列之五:化驗篇;誤診為腦腫瘤的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假瘤1例)(CNS脫髓鞘病變文獻複習系列之一:CLIPPERS?anti-MOG+ NMOSD?;CNS脫髓鞘病變文獻複習系列之三:NMO中MOG-IgG及相關疾病:50例患者多中心研究;CNS脫髓鞘病變文獻複習系列之四:NMO中MOG-IgG及相關疾病:50例患者多中心研究;)(“刀下留人”系列之一;“刀下留人”系列之二:這個腦幹病變不是炎症,也不是腫瘤;刀下留人系列之三:醫者的擔當—神外醫生主動攔刀,神內醫生鼎力相助;刀下留人系列之四:通過腦脊液細胞學明確診斷中樞淋巴瘤1例分享;腦白質病變系列——放射性腦損傷)有同道和患者及家屬希望我關於治療也寫寫,雖然幾經修改,也未發出,主要是免疫的治療實在是很有爭議,不同的地區(如南方、北方)、不同的醫院甚至不同的醫生之間,用藥方案就可能有區別,甚至區別很大,這個基於很多因素,如傳承(本科室上一代醫生的經驗傳承、進修學習所在醫院的經驗傳承…)、個人經驗等等,所以不能說就誰對誰就錯,只能說患者的疾病控制了,好起來了,能夠長期穩定,少復發甚至不復發,那這個治療就是對的(時間,是檢驗自身免疫性疾病控制好壞的唯一標準!;患者和家屬,請放下你們的攝像機或錄音筆!;但求無殤;一個好的醫生必須要學會幫患方算賬;行醫要規範,還要把好的文化固化下來,寫成規矩;累及雙側基底節區的疾病和影像表現)。但相比下來,每個病人似乎治療方案還是會有一些差別,這裡更重要的就是基於患者個體的精準治療,只有在好的傳承的基礎上有自己長期隨訪病人的經驗,

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的方案,並且在治療的過程中不斷隨訪、必要時及時做修正可能是最合理的了。

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病變的急性期,無非就是激素、丙種球蛋白、血漿置換/免疫吸附這幾個方法,可以根據病人具體情況做單一選擇或2種甚至3種方法的合理搭配。丙球和血漿置換價格比較昂貴,對於激素能解決的一般不選,特殊情況如懷孕、不能用激素的其它情況,或單激素搞不定的可以選擇,還是要結合病人的具體病情和經濟情況等綜合考慮。切記,血漿置換和丙球都選用時先做血漿置換再用丙球,順序不要顛倒了!

預防復發可做的選擇還是挺多的,如硫唑嘌呤、環磷酰胺、米託蒽醌、美羅華、馬替麥考酚酯等等…,還有不斷進入中國或新上市的新藥,如何選擇也是要結合病人的具體病情和經濟情況等綜合考慮的。

我在以前的科普文中就寫過我們小組提出的“中樞神經系統免疫病的“四個診斷和兩個評估”(也可以在我的好大夫在線工作網站看到更新版),只有對患者的情況做了全面的瞭解,才可能針對性地給患者做治療計劃。文中內容可以作個參考,並在臨床實踐中不斷總結,就會在治療患者疾病過程中不斷積累自己的經驗。

“脱髓鞘”系列之六:治疗篇
“脱髓鞘”系列之六:治疗篇

我特別要提到的就是我們在診治中樞神經系統免疫病的過程中的難點,見下面這張幻燈,特別提醒,在抗體介導的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和自身免疫性腦炎的治療過程中,避免“過山車式”的激素減量方案

“脱髓鞘”系列之六:治疗篇

關於治療,相信很多人有自己的經驗,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總之,希望患者的疾病能夠有效控制,恢復正常的生活、工作狀態!

“脱髓鞘”系列之六:治疗篇

最後,感謝老師們的授業解惑,感謝同道們的支持關愛,也感謝患者和家屬們的信任!

如果您對此話題感興趣,歡迎留言和轉發。

趙桂憲,臨床醫學博士,2000年本科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臨床醫學院。2008年博士畢業於福建醫科大學,2008年至今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工作,長期工作於臨床一線,擅長“中樞神經系統多發病變的診斷和鑑別診斷”,專長多發性硬化、視神經脊髓炎、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病變的等中樞神經系統免疫性疾病,同時進行多發性硬化(MS)的臨床及科學研究,對周圍神經病和神經遺傳變性病也有一些自己的體會。

“脱髓鞘”系列之六:治疗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