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8 蛋白尿、血尿、糖尿……醫生教你看懂“尿檢報告”

體檢時,尿常規項目必不可少。當檢查單上的尿蛋白等指標出現“+”號時,你可能就會懷疑腎功能出現了異常。

但在醫生眼中,有些尿指標變化可能無需處理。

蛋白尿、血尿、糖尿……醫生教你看懂“尿檢報告”

《生命時報》採訪專家,解讀尿蛋白和腎臟健康的關聯。

受訪專家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腎內科主任 胡穎

尿蛋白分為兩種

正常人的尿蛋白為陰性,即化驗單上呈減號(-),如果出現加號就要引起重視,但也不必恐慌,首先應排除假性尿蛋白的情況。

醫學上把尿蛋白分為兩種:生理性尿蛋白和病理性尿蛋白。生理性尿蛋白產生的原因有很多,如女性月經期間,生殖道分泌物混合在尿液裡會驗出尿蛋白;感冒發燒時、劇烈運動後,也可能檢出尿蛋白呈陽性。

碰到這類情況要進行復檢,若複檢後依然存在蛋白尿,可能提示腎臟出了問題,需及時就診,查明原因。

年輕人中比較常見2種蛋白尿現象,

一般無需處理

1 左腎靜脈受壓綜合徵

俗稱“胡桃夾現象”,指左腎靜脈迴流到下腔靜脈中,在腹主動脈和腸繫膜上動脈夾角處受壓變狹窄,引起的輕度蛋白尿和血尿,多見於青春期身高迅速增長、身形瘦高的青少年。

2 體位性蛋白尿

多見於比較瘦的青少年,且化驗出的尿蛋白時有時無,令人困惑。這種情況下,需要做立位和臥位的尿常規。如果在平躺狀態下沒有蛋白尿,而在直立兩小時後檢出蛋白尿,很可能就是體位性蛋白尿。

所以,如果家長碰到孩子尿蛋白查出來一兩個“+”,不要過於焦慮,也不要自認為是腎炎,給孩子服用各種偏方草藥。

正確的做法是及時就醫,醫生會根據孩子的體型是否細長,排除左腎靜脈受壓綜合徵或體位性蛋白尿的可能,再做判斷。

在排除生理性因素引起的蛋白尿後,才考慮病理性蛋白尿。

病理性蛋白尿可以是腎炎引起,也可以是糖尿病、高血壓等引起。

年輕人多由腎炎引起

年輕人中較常見的是慢性腎小球腎炎。它的發生無聲無息,往往沒有明顯症狀,一般在尿檢時發現有蛋白尿。如果平時仔細觀察的話,會發現尿裡有泡沫。但要明確的是,尿蛋白可以有泡沫尿,但泡沫尿不等於就是蛋白尿。

大多數情況下,蛋白尿查出一兩個“+”,平時小便憑肉眼是看不出來的。因此,建議大家每年做次尿檢,以便及時發現疾病。

老年人多由高血壓、糖尿病引起

老年人常見的是高血壓腎病、糖尿病腎病。心腦腎都是人體的重要器官,如果血壓、血糖控制不理想,影響到腎臟就會表現為蛋白尿。

蛋白尿+血尿,可能是泌尿腫瘤

腎結石、腎炎、腎腫瘤等,除了有蛋白尿,還可能表現為血尿。出現蛋白尿伴隨血尿的情況,也許和兩種病有關:

泌尿腫瘤

臨床上通過尿檢發現的腫瘤,以無痛性血尿為主要表現。因此,當老年人突然出現無痛性血尿,要特別警惕泌尿系統腫瘤,需到醫院做超聲、CT排查,必要時建議進行膀胱鏡檢查,儘早發現膀胱內壁是否有早期腫瘤,及時干預。

蛋白尿、血尿、糖尿……醫生教你看懂“尿檢報告”

繼發性腎病

有種繼發性腎病專挑老年人——小血管炎腎損傷,是一種免疫相關疾病。其病情兇險,患者表現為蛋白尿、血尿,腎功能在短期內大幅度惡化,嚴重的患者還會有肺出血、咯血等症狀,若不及時治療,可發展為尿毒症。

小血管炎腎損傷早期沒有特異性表現,有些患者會出現乏力、噁心、嘔吐、手腳麻木等。

特別提醒老年人,如果出現手腳麻木或感覺手腳有螞蟻在爬,不要簡單認為是腰椎間盤突出或頸椎病,有可能是血管炎在神經系統的表現,要及時就醫進行血液和尿常規檢查。

當血肌酐值超過104微摩爾每升,或在短期內血肌酐值迅速上升,甚至伴有血尿、蛋白尿,一定要排除小血管炎腎損傷。

糖尿,可能是基因突變

正常人的腎臟可以把葡萄糖重吸收回血液,尿液裡不應該有葡萄糖,如果尿液中有葡萄糖,最常見的原因是糖尿病。

不過,有些患者無論做多少次血糖檢測,都顯示正常,但每次尿檢均顯示尿葡萄糖有4個“+”。

其中一部分人可能是糖吃多了影響了小便指標,但有些人在空腹檢查後,小便照樣有尿葡萄糖,這說明尿葡萄糖超標並非吃出來的。這種情況可能是腎小管重吸收糖的環節出了問題,使糖不能被腎臟重吸收。

這時,醫生會建議患者做葡萄糖轉運蛋白的基因檢測,看患者是否出現某種基因突變造成的腎性糖尿。但這種突變一般無需特殊治療,只需適當增加碳水化合物攝入量,不要過度運動。

尿路感染表現為兩種尿

育齡婦女比較常見的是尿路感染,一般表現為白細胞尿和血尿。反覆尿路感染的患者要查找原因,如果誘因不排除,長期尿路感染會影響腎功能。主要有以下4種情況:

蛋白尿、血尿、糖尿……醫生教你看懂“尿檢報告”

  • 如果患者存在反流性腎病,在腎積水的情況下,患者只要稍微勞累就會發生尿路感染。這種情況除了控制尿路感染也要排除誘因,只有尿路通暢了,感染機會才會減少。
  • 有些老年人血糖控制不好,容易引發尿路感染,因為小便裡有糖,而糖是細菌的“食物”,會使其加速繁殖。
  • 腫瘤化療、使用免疫抑制劑的患者也容易出現尿路感染,所以治療上要從平衡免疫抑制劑的劑量,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來改善尿路感染。
  • 對於無症狀性菌尿的老年人,不提倡長期應用大劑量抗生素治療,尤其是有複雜尿路因素的。
    這類情況即使患者使用很強的抗生素,細菌也無法徹底清除,長年累月使用會導致副作用更大。

對於反覆尿路感染、有症狀的人,如尿頻、尿急、尿痛、發熱等,一定要及時診療。

必要時可以在正規治療後,採用小劑量抑菌療法,目的是用最低劑量的抗生素控制細菌生長,同時對患者的副作用也最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