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3 孩子,我允许你“不听话”

在绝大部分父母的印象中,争辩、顶嘴、不服从,都是不好的行为,代表着任性、破坏、不受控制。

因此家长都羡慕别人家听话的乖孩子,对自己家不听话的“小淘气”十分苦恼:

你让他把蔬菜吃掉不许挑食,他只挑自己喜欢的吃;

你给他找好了衣服,他说太丑了偏偏不穿;

你告诉他很晚了赶紧睡觉,他还是磨磨蹭蹭跟你拖延······

孩子,我允许你“不听话”

家长都喜欢有话必听的孩子,给出指令立马去做,十分省心;而不听话的孩子,总是需要花费父母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管教他,自然不讨喜。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很多家长喜欢拿这句俗语来教育孩子听话。

可是,听话的孩子一定让人放心吗?不听话的孩子,就真的那么糟糕吗?

1

孩子听话,未必是好事

作为家长,常常以过来人的经验,秉持着“我吃的盐比你走的路还多”的理念,去帮孩子做各种决定、为孩子选择最好的、想让孩子少走弯路。

有的孩子,或天性使然或反抗受挫,逐渐习惯了做个“听话的小孩”,时常压抑着自己最真实的需求和喜好,自我意识淡薄,没有什么想要坚守的原则。

这些孩子,在被父母多年的观念灌输下,变成了唯唯诺诺,毫无主见的人,只会事事听别人安排。

成年后完全失去了自己的想法,渐渐遗忘了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如果在孩子的童年时期,父母要求他绝对的服从、听话,任何的小脾气、小性子都不被接纳和允许,那么等到长大、结婚后、到了其他某个人生阶段,童年时期被压抑的情绪就会时不时爆发,影响生活。

大学刚毕业那阵子,一个听父母话回老家当公务员的好友跟我吐露心声:

“我曾经觉得从小到大做一个听父母话的孩子毫无疑问是对的,可是我现在常常感觉悲哀,我的人生,自己已经无法掌控了。”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孩子听话,还要看是不是什么话都听,看是否有自己的想法。

盲目听话,毫无想法的孩子,有时会倍感痛苦,也很难走的更远。

2

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

蔡康永说:“爸爸妈妈对小孩来讲最珍贵的是什么?是给他们一个理想的环境,让他变成他自己,而不是变成我们要变的那个人。”

随着孩子的成长,当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力和思维能力越来越强时,就不再像小时候那么听话,对父母言听计从了。

孩子,我允许你“不听话”

我们会发现,有时命令孩子去做什么事,他顺口就说出一个字:“不”,甚至还给出一大堆理由。

其实,孩子学会说“不”的时候,说明他逐渐树立了自我意识,这是一种健康的发展。

我们需要辩证看待孩子的“不听话”。

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些“不听话”的孩子,在遇到事情时表现地更加独立、有主见、坚持自己的想法、意志力强。

诚然,在一些原则问题上,比如餐桌礼节、社会行为规范、公众场所礼仪等,没有商量的余地,孩子需要“听话”,在父母引导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素养。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非原则问题上,比如一定要把玩具分享给客人、一定按照父母的指令做事,诸如此类,不妨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听听孩子“不听话”的理由。

能够真正学会不依靠任何人,替自己的人生做出决定,真正实现自我人格的独立,正是一个人从孩童阶段走向成人阶段的标志。

3

管教不要太死板

研究人类动机的心理学家发现,幼儿时期自己掌控生活的能力,与长大之后一个人的成就动机正相关。

真正有智慧的父母,不会一味地强调孩子听话,顺从父母给他做的任何决定,而是把生活的掌控权渐渐放手交给孩子。

孩子,我允许你“不听话”

正如尼采所说:“适当的路、正确的路和唯一的路,这样的路并不存在。”

我们想要培养的孩子,应该是不盲目地听我们的话,而且对所有值得怀疑的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考,并且可以无所畏惧地说出来。

最重要的是孩子要有自己的主见,能够自己权衡事情的轻重,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做出符合自己意愿的决定。

这就需要父母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不要孩子一表现出“不听话”,就想方设法压制,扭转他的态度。

父母应该视情况而定,在一些事情上,多与孩子平等交流,给孩子思考和表达的机会,看看孩子是否有他自己的道理。

这样一来,父母的管教更加以理服人,孩子会更信服,也加深了亲子之间的了解,有时我们甚至会发现孩子意想不到的智慧。

西方人认为应该允许孩子“固执”,因为那里面可能有执著,应该允许孩子“不听话”,因为那里面可能有创造。

希望我们的父母,可以允许孩子做一个“不听话”的小孩、真实的小孩、走自己路的小孩,唯独不要做只会“听话”的小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