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雍正王朝》雍正请年羹尧吃饭提了三件事,为什么年羹尧敢全否?

老人头侃史


在看《雍正王朝》,看到这一段时,我当时心里就在说:老年这情商,真是绝了,这是要将自己送上不归路啊。

雍正请年羹尧吃饭,是在西北大捷之后,雍正非常高兴,于是一道圣旨,要求年羹尧速速回京,雍正要好好的感谢这位得力干将。


而我们反观年羹尧回京,那也是非常有趣的一个画面:年羹尧一路回京可谓招摇过市,忘乎所以啊,有人说年羹尧这是咋的了,怎么能无脑到这个地步,其实,认真分析下,对年羹尧有如此表现,一点都不惊讶,年羹尧是谁?雍正的包衣奴才,更是雍正的小舅子啊,也就是说他与雍正的关系,不仅仅是普通的君与臣的关系,还有亲戚这层关系,再加上年羹尧不仅在当初雍正登上皇位上,给予不小的帮助,而回头看这次西北大捷,就凭这点,他就开始嚣张跋扈了,以至于出现了“进膳”“翻牌子”等这些大逆不道的行为。他自认为自己的功劳高,所以,他敢做这些大逆不道的事情。


说完年羹尧的背景,咱们在回到题目上来,雍正将年羹尧召回北京后,高兴啊,于是请年羹尧吃饭,可雍正高兴归高兴,这国家未来的日子走向,也需要雍正自己去把握,而此时此刻,正是雍正刚即位不久,国家还正处于不稳定的时候。于是在饭桌上,雍正问了年羹尧三个问题,可结局呢,我估计雍正都没想到,年羹尧会如此回答这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雍正问年羹尧,这西北胜利,还需要保留这十万大军吗?能不能这次回京就裁剪一些?


年羹尧干脆的回道:西北乃是重要关隘,人员不能减少。(好嘛,回答的真干脆)


第二个问题雍正问年羹尧,那这十万大军不能减,这个军饷方面,能否压缩一下,不用每月一百五十万两?


此时此刻可正是朝廷危难的时候,一个月一百五十万两,对于康熙朝末期,雍正朝初期来说,那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啊。这国家可不是你年羹尧一人在花钱,这国家可有着许多处需要花钱的地方,你年羹尧一人每个月要走一百五十万两,那留给其他地方没多少了啊。


我估计雍正原本想着,你不想裁人,那就压缩点军饷吧,可谁曾想,年羹尧回绝的又非常干脆:一百五十万两已是我提出的最低限额了。言外之意就是:我已经提的很低啦,我也为你雍正着想啦,这钱不能再低啦。


我估计此时此刻,雍正估计在想:我去,我没听错吧,连拒我两次?好像我是君,你是臣吧?


紧接着雍正来了个回马枪,人你不想裁,钱你不想减,你让我难做,我也让你难做一次:那你就考虑下能否从西北四省自己解决一下吧。

可谁曾想,年羹尧再次拒绝了雍正,我估计当时年羹尧心里想的是:反正我打赢了胜仗,那帮和我出生入死的弟兄们,我可不能辜负,不能裁掉他们,而且,这军饷可关系到我在大西北的实际生活,谁都知道,这虽说报的是每个月一百五十万两,可这一层层下去,到我大西北,指不定被刮去多少层呢。所以,人与钱我年羹尧不能松口,而至于最后一个问题,既然我都拒绝你雍正两回了,也不差第三回,索性也就拒绝吧:大西北穷不拉几的地方,我去哪儿搞到一百五十万呢,所以,我不搞。


可年羹尧只考虑到自己,没有考虑到坐他旁边的雍正,你试想:雍正是君,你年羹尧是臣,虽说与雍正有点亲戚关系,算是个皇亲国戚,可你终究是臣子,皇帝向你提出三个问题,你好歹也答应些吧,可谁曾想你居然一个都不答应。


那雍正会怎么想?虽说电视剧里没有体现这顿饭之后雍正的心理,但我估计当时雍正的心里应该是有无数只草泥马奔腾而过。


而年羹尧呢,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让雍正知道:这老年是要造反啊,他忘了谁是君,谁是臣了,他忘了这个国家是爱新觉罗家的了吧?


谢谢大家,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们会喜欢~


寒舍阅独


西北一场大胜,让刚接位的雍正稳固了朝廷的局面和自己的地位,也让打了胜仗的年羹尧成了满朝文武里最炙手可热的人物。

但是,面对年羹尧打仗回来的时候,明面上干的两件事和私底下干的一件事,雍正却彻夜难眠,忧虑非常!

年羹尧打了胜仗,便立刻显露出其跋扈专横的一面,其表现有三点,两个是明着的,一个是暗着的。

明着的两件事,一是见君不立即下马,这件事发生在雍正和满朝文武亲自去迎接打仗回来的年羹尧时发生的。年羹尧的做法,搞得满朝文武对他恨之入骨,连张廷玉都看不下去了。

二是在朝堂上,雍正还没说话呢,年羹尧就要论功行赏,还自己准备了一个有功人员的名册,打开一看,好几米长,雍正忍了。

让雍正难忍的是,雍正接见了几个有大功的将领,让他们卸甲,他们竟然需要年羹尧的首肯,在他们眼里,年大将军比皇帝还大,满朝文武更恨年羹尧了。气的雍正跑去年羹尧的妹妹年妃那里撒气。

这两件事,也是孙嘉诚参年羹尧的肇始。从此二人结下了仇怨。

这两件明面上的事倒还罢了,无非是功臣居功自傲,嚣张了一点。问题的关键是年羹尧私下里干的一件事,那就是“年选”。

什么是年选?也就是朝廷的命官由他年羹尧来选,他说让谁去哪里任职就去哪里任职。

在此之前,清朝还有过平西王吴三桂的“西选”,在此之后,清朝还有过隆科多的“佟选”。年羹尧有兵权,如果西北的地方官再由他选,这还了得?那整个西北,不就成他年羹尧的天下了?

因此雍正一定要想办法削他的权,防止其坐大,所以才有了雍正请年羹尧吃饭,以国库空虚为由向他提了三个要求。雍正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这三个要求,来削年羹尧的权。

第一个要求,压缩西北大军的数量。这个要求,年羹尧以两个理由给拒绝了。

一是西北叛军罗布臧丹增和阿拉布坦虽然被打败了,但是没有被消灭,还在暗中积蓄力量,这时候裁军,叛军杀回来怎么办?

二是西北战线太长,有几千里之广,以现有的兵力来防守,已经捉襟见肘了,如果再裁军,更加防守不力了。

不得不说,年羹尧这两个拒绝的理由是合理的,换了其他人,也会说出这两个理由。雍正也了解西北的状况,所以年羹尧说出他拒绝的理由以后,雍正不好再逼迫。

第二个要求,减少西北大军的粮饷。年羹尧以一百五十万两已经是最低额度为由拒绝了。

雍正帝这一招很厉害。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任何时候,打仗打得都是后勤,如果在后勤上卡住年羹尧的脖子,年羹尧就算手里有大军,也不敢轻举妄动。雍正以前就是用年羹尧做西北大军的粮草转运官,卡住了老十四的脖子。

然而,年羹尧以西北大军的军饷已经是最低限度为由拒绝了。这次拒绝,年羹尧回答得很干脆,甚至没有解释具体的缘由。

年羹尧为什么敢拒绝?因为他拒绝的理由是合理的。你让我打仗,不给我军饷,打了败仗怨谁?士兵没有军饷,一旦哗变了又怨谁?所以雍正也只能不再逼迫。

如果是一般人看到这里,他们肯定希望雍正跟跟年羹尧掰扯一下这些军饷具体用在哪里了,看看哪些不必要的支出可以压缩甚至干脆停掉。

可惜,这就是一般人不如雍正的地方,如果雍正跟年羹尧掰扯,一方面显得雍正这个皇帝当得太小气,另一方面显得雍正这个皇帝不够顾全大局,分不清轻重缓急,这不是把自己的弱点暴露给手下的权臣吗?

雍正早就料到年羹尧会拒绝,所以他给这个问题留了两个后招,也就引出了雍正的第三个要求。

第三个要求,西北的军饷既然不能压缩,那只让西北四省来承担吧。如果西北四省有困难,那我就在西北四省搞火耗归公,我把解决问题的方法都给你年羹尧想出来了。

前面说过,年羹尧会拒绝压缩军饷,雍正地早已经料到。所以他准备了两个后招。

第一个后招,你不是不愿意压缩军饷吗?没问题,我给你,但是,这些钱不能再有全国所有省份出了,我只让西北四省出。

雍正这个要求解决了什么问题呢?解决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以前你年羹尧在西北打仗,我全国都被你调动了,全国的封疆大吏都给你准备军饷,而且你毫不客气地把朝廷命官说杀就杀。雍正不能允许年羹尧再这么干了。

现在,西北四省负担西北大军的粮饷,有两个好处,一是,西北再有战事,牵扯的也只有西北四省,其他各省该干嘛的就干嘛,不受影响。二是,西北再有战事,你如果要增加军饷,得求着朝廷拨款了,其他的省份你调不动了,相当于朝廷从后勤上卡住了年羹尧西北大军的脖子。

雍正这一招厉害啊。年羹尧听了,赶紧解释,西北太穷了啊,这几个省根本筹措不到军饷啊。青海都被打烂了,十年都恢复不了,哪里有钱给西北大军军饷啊。你看,东南的两湖两广都多富有,为啥不让他们筹措。

雍正早料到年羹尧会拒绝,他早已胸有成竹,所以电视剧里,雍正胳膊往桌子上一放,对年羹尧说,你别急,我早知道西北四省穷,我已经给你找到方法了。

雍正就是要在西北四省搞火耗归公,把这些火耗钱从西北的贪官污吏那里夺过来,每年能弄五十万两,还不用再加重老百姓的负担。

在这里要说一下火耗归公是怎么回事。老百姓要交税,官府收上来的都是碎银子,要入国库必须是整齐统一银锭,把碎银子用大火熔铸成银锭的过程中,肯定会有损耗,为了使铸成的银锭足两,收税时地方上就以火耗的名义多收了一部分,这多收的税这就是所谓的火耗。

这部分损耗当然由老百姓出,但是,一般都被地方衙门收去了,现在火耗归公,也就是把火耗的钱收归国有,地方衙门不能再私吞了。

年羹尧一听急了!

一则是,这么干,西北四省还真的能解决西北大军的粮饷问题,那么他的西北大军的后勤恐怕要被朝廷卡脖子卡定了。

二则是,如果在西北搞火耗归公,他的“年选”选去西北的官员就没法捞好处了。那么,就没人再巴结他了。他就没法控制西北的地方官了。

年羹尧立刻以西北太难,百废待兴,还需要官员励精图治,不能从他们嘴里掏食为由,拒绝了雍正这个要求。雍正当然明白年羹尧话里有话,年羹尧的意思是,西北本来就穷,没人去那里当官,你再把他们仅有的这点油水搞掉,更没人好好给朝廷效力了。万一出了乱子还不得我管,到时候朝廷还不得听我的,给我筹措军饷。

便面上看,年羹尧拒绝的很硬气,实际上,走到这一步,年羹尧处处落在了下风,处处落在了雍正的意料之中,雍正要卡住年羹尧是卡定了。

面对雍正要在西北搞火耗归公的决心,年羹尧不想坐以待毙,他立刻反击了雍正,以西北缺少人手为由,继续他的年选,意思是,行,你想搞火耗归公,我不拦着,我把西北的地方官都换成我的人,他们都不好好搞,我看你有什么办法卡我的脖子。

然而,年羹尧对上雍正,还是雍正技高一筹,他立刻拿出了一个孙嘉诚来。

孙嘉诚这个人,耿直,不畏权贵,又跟年羹尧结过仇。雍正把孙嘉诚派到西北,一方面搞火耗归功,一方面监视西北和年羹尧的一举一动。

雍正的意思很明确,你不是不想搞火耗归公吗?那好啊,我派我的人去搞。西北的官员不都听你的,不想好好搞吗?那好啊,我派我的人去督促他们。

表面上看,雍正提了三个问题,年羹尧都给拒绝了,显得年羹尧居功自傲,飞扬跋扈。实际上这都在雍正的预料之中,雍正早已经安排下厉害的后招,不怕你年羹尧不就范。

既然里子有了,雍正也就不必在面子上跟年羹尧计较了,他要跋扈,就让他跋扈两天吧。

后来,年羹尧杀了孙嘉诚,雍正知道必须马上搞掉年羹尧,这是因为,年羹尧狗急跳墙了,如果不尽早夺了他的军权,以后就控制不住了。


西堤君


严格来说当时雍正是抛出来四个要求:1.要求西北兵马缩减;2.要求西北粮饷缩减;3.要求西北兵马自筹些粮饷或自给自足;4.要求西北大军执行新政“火耗归公”。

先看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雍正皇帝登基以后出了两次大事,皇位差点不保,一是科场舞弊案,二是山西藩库案。两个大案几乎灭掉雍正推行新政的信心。幸好西北年羹尧打了胜仗,才让雍正得到一丝安慰,皇位也略安稳一些。雍正也称年羹尧为恩人,可偏偏恃功自大的年羹尧当真了,于是更加胆大妄为。这就是他连续拒绝雍正的四个要求的底气。

年羹尧本身就是一个老顽固的守旧派,而且是个善于钻营之人,不是雍正看的紧几次差点投靠八王,调教了这些年还是不能同化,他却还想自立西北王,饭桌上不但拒绝了雍正的要求,竟然还敢要西北的人事任免权,这已经触到了雍正的底线,最终,自己一步步迈向自己挖的坟墓,临死的一声大吼不知道是不是有了什么醒悟。

精彩的一部剧,回答完这个问题没准还得再看一遍。


乐济文化


《雍正王朝》雍正请年羹尧吃饭提了三件事,为什么年羹尧敢全否?

首先,我们先来说说雍正皇帝为什么要请年羹尧吃这次饭?

西北战事大捷之后,年羹尧回北京述职,就在年羹尧述职后准备回到西北主政的时候,雍正帝请年羹尧吃饭给年羹尧送行,其实雍正皇帝请年羹尧吃饭的真正目的有两个,一是因为年羹尧打了胜仗之后过于居功自傲,有几件事让雍正皇帝非常不满,所以要借机敲打敲打年羹尧;其二就是想以国库空虚为由,裁军减负削年羹尧的权,以防年羹尧拥兵自重,起谋反之心。

雍正皇帝当时提出的是哪三件事,被年羹尧给否了?

第一、西北战事已经大捷,应该考虑裁军;

第二、裁军就要减负,缩减经费;

第三、朝廷国库空虚,经费应该在西北四省自行解决,不该再向朝廷开口了。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设身处地的从年羹尧当时的处境来考虑分析一下:

雍正帝为何把这次西北战事大捷看的如此重要?雍正帝当时刚刚继承皇位不久,还没有形成一个自己能够完全掌控的局面,尤其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更是贼心不死。

此时西北的战事大捷,满朝的文武大臣都看在眼里,给雍正帝赚足了面子,不仅展现了雍正帝的执政能力,同时也巩固了雍正帝的皇位,这可是大功一件啊,年羹尧在雍正帝面前可谓是大功之臣,雍正内心也是真心感激年羹尧的。


这就自然使年羹尧在雍正皇帝面前说话比较放得开了,而且就这三个问题而言,年羹尧做出否决 的态度也不是不无道理的。


其一、虽然西北战事暂时以胜利告捷,但是叛军首领和余部并未斩尽杀绝,极有卷土重来的可能,此时裁军,不是给叛军留下了可乘之机吗?为了长远考虑,还是应该谨慎为重,避免叛军卷土重来时措手不及。这是年羹尧否决雍正第一件事的道理。


其二、既然要打仗就离不开钱粮,就这样庞大的一支军队而言,巨大的开支自然是少不了的,如果没有充足的补给,再强悍的将军也难以支撑军队的士气和作战力。这样的道理,聪明睿智的雍正皇帝自然是最明白的。所以年羹尧否决的第二件事也是非常有道理的。

其三、由于长年不断的战乱,西北各省的老百姓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地方经济也更是捉襟见肘,这时还能到哪里去筹备庞大的军需,向地方要钱筹备军需,他们哪里拿得出来,更不可能向老百姓要钱,老百姓自己都吃不饱饭。这时年羹尧否决雍正皇帝的第三件事。


由此可见,年羹尧在立了大功之后,直言不讳的否决了雍正皇帝的这三件事,也不是不无道理的,至于后来雍正还是杀了年羹尧,这其中还掺杂着其他很多事情,在这里就不一一表述了。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我是头条号“云和月”,对于历史只是做客观的叙述,网友们有不同高见,可在下面留言共同讨论。

2019年9月1日于佳木斯市


云和月


实际上疑团是很多的,历史上那么多功高震主的例子在那,他是念过书的,回京述职,却要那样的排场;雍正说了三件事,他全部否掉。气得雍正回去找年妃“卸甲”。那一刻的年羹尧就如后来雍正后来夺他军权时,圣旨里写的那样“被猪油蒙了心,被恶魔吞噬了灵魂”。

历史上很多事情是真的。但是年羹尧究竟是怎么想的,没人知道。


回到《雍正王朝》,其实多少有注解的。“血洗江夏镇”已经将年羹尧的性格与命运做了注解了。他是一个需要尘世的享乐,而可以抛弃一切的人。他心狠手辣不只在“血洗了江夏镇”,还在于他在西北统军时的”狠”。为了杀鸡吓猴,直接牺牲了富宁安几万大军;地方上粮草不够数,他直接就敢砍知府;邬先生跟他分析叛军主力时,他说了句令炒米毛骨悚然的话,”就算是饿死全青海的百姓,我也不让一粒粮食流进青海。”


好大的魄力啊,视人命如草芥。为了功绩,哪管身后洪水滔天?《雍正王朝》里,雍正是知道他这些毛病的,所以给了他“佛珠”,希望他能不要那么凶残。

实际上,对于雍正而言,上位初期,何等艰难?他用的一些人其实都是“酷吏”,年羹尧如此,田文镜亦如此。《雍正王朝》里有个没讲的故事,河南黄河河道决口,淹死数万百姓,田文镜竟然隐匿不报。没有污蔑田文镜的意思,但是他也的确是个酷吏。但这些”酷吏”有个好处,就是他们“官声”都不会好,都得罪人太多,只有一心效忠“皇帝”。所以雍正对他们很好,对年羹尧的恩宠几乎到了放纵的地步。田文镜犯了那样的错,搁别人死一万回了,但是雍正并没有责罚他。

可是年羹尧终归跑偏了,他跑偏在于他明知道他所做的这些会是引发什么样的后果。这就可怕了,知道结局,然后再作的人,是不计后果的。


从后来表现也是看出来的,对家事的安排,继续享受“翻牌子”、“小炒肉”。最后穿着黄马褂做最后一搏。都可以看出年羹尧并非情商低,而是他就要“生当轰轰烈烈,享受殊荣一刻是一刻”的心态。

所以雍正提了三个问题,分别是:仗打完了,军队是否可以裁减?军费是否可以缩减?皇帝准备在西北实施“火耗归公”的改革,派人去当甘肃巡抚可否?这三个问题全部被年羹尧驳回。

年羹尧这是想干嘛?西北的仗已经打完了,你还聚集那么多兵马,要那么多粮饷,而且你年羹尧治军,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你想搞独立王国不成?再看看后世曾国藩,咸丰可是有临终遗言的,剿灭发匪为王啊,结果王没有,还主动“裁减湘军”。

年羹尧哪怕没有这件事情的注解,他的结局也是注定的。


炒米视角


年羹尧西北大胜回京述职,受到雍正皇帝赐宴同食,百官城外跪迎,这不仅是对年羹尧大胜而归、功勋卓著的充分肯定,更是给足了年羹尧面子。但是,当雍正提出三点要求,却无一不让年羹尧巧妙回旋拒绝,为什么年羹尧敢如此狂妄?

其实在抚远大将军的选择问题上,还有一人可堪重任,那便是皇十四子、胤禛的同胞亲兄弟十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禵,但是,雍正鉴于他两人素来没有多少感情积淀,外加十四子也是“九子夺嫡”的重要参与者,虽然失败,对于亲哥哥胤禛毫无尊敬之意。雍正皇帝明白,胤禵与八爷党素来关系暧昧,所以纵使皇太后百般献言,雍正并未能启用胤禵,而是任命了自己原先的包衣奴才年羹尧。

年羹尧受封抚远大将军,征讨青海罗卜藏丹津。雍正亲自下手谕:“若有调遣军兵、动用粮饷之处,著边防办饷大臣及川陕、云南督抚提镇等,俱照年羹尧办理。”这就是等于给了年羹尧川、陕、甘、云四省份兵马、钱粮节制之大权。青海的安危,不仅关系到西陲安定,更为重要的的事,雍正新帝继位,若是不能够顺利平定罗卜藏丹津的叛乱,对帝位的冲击力也是空前的。所以,此战只能胜,不能败。雍正也是倾尽全力支持征讨。

雍正越是重视,便越是增加了年羹尧的筹码,助长了他的气焰。在征讨罗卜藏丹津之时,年羹尧部每天的开销就要二十万白银,而且各省州官若是迟误或者少送粮草,奶奶更要说杀就杀,毫不在意。为什么他能够这么狂妄,就是因为雍正值此危难之际,除了年羹尧,已经没有其他同等资历的大将可以启用。也就是说,年羹尧扼住了雍正的喉咙。

对罗卜藏丹津的初战告捷,叛军逃窜新疆,这是为年羹尧加码,也便有了后来的回京述职。期间,百官跪拜迎接,年羹尧趾高气昂,驱马入城,直到看见雍正亲自来迎方才下马。朝廷御史孙嘉诚当中破空大骂年羹尧目无君王,僭越行事,但雍正却默认了这一事实。雍正赐膳,席间,雍正提出三个要求。

一:压缩军队编制。此时罗卜藏丹津已经穷途末路,雍正想要以此来节省军费用度,压缩编制,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想要借机削减年羹尧实力,但是年羹尧却以”叛贼并未完全肃清,边患并未完全解除“为由,拒绝了雍正削兵的要求。

二,削减军费开支。后来者都清楚,雍正一生都在致力于国库充盈,对钱粮看的很重。早就有人言道,年羹尧挥霍无度,军营内需都是由专人前往四川拉运,白菜只吃芯,而且为自己的饮食就专门种植了几十亩的蔬菜。雍正并没有挑明,是旁敲侧击的让年羹尧自我反省,从而削减军费。但是年羹尧却还是将军费紧紧咬在一百五十万两上,寸步不让。

三,推行火耗归公,军饷自筹。对于雍正这一利国利民的国策,却被年羹尧以西北诸省叛乱刚定,战后元气大伤,人民穷困为由拒绝。一场仗打下来,国库空虚,雍正的心都在滴血。其实年羹尧何止是生活奢侈,贪污公款亦不在少数,这是要保住他的小金库。

年羹尧的骄纵不仅仅是因为自己建有军功,年羹尧还是雍正年妃的亲哥哥,当朝国舅爷,通过“年选”笼络了大批士族。其在康熙时期就得到了重用,在四川剿匪时立有大功,名声大震。可见,其在大清西隅威望甚高,势力根深蒂固。如今,凭借着自己与雍正的新旧关系,又建立了雍正年间的第一军功,自然是”气球上天——飘飘然“。搞出个”年家军“,侍寝还要翻牌子,完全不顾礼制。

但是年羹尧终究算错了一件事。虽然天下初定,自己手握重兵,但是雍正并不是毫无提防,早就再其部下中拉拢心腹。雍正只是在忍耐,到他擅杀孙嘉诚之后,雍正一纸手谕便将他贬谪。多年的积怨,使得满朝上下对他怨声载道,最终,身穿黄马褂的年羹尧让雍正命令李卫带去的手谕赐死,也算是骄横跋扈,咎由自取!


秦风汉韵论古今


咱们先来回顾《雍正王朝》雍正和年羹尧说的三件事。

1、雍正说:亮工啊,西北是不是还需要十万兵,能不能再裁减一些?

答:罗布藏丹增和阿拉布坦一定在暗中积聚力量,伺机再起,十万兵在这么长的战线上预防,已经是很吃力了。

2、雍正继续问: “那这每月一百五十万两的军需开支能不能再缩减一些?



答:说这一百五十万两已经是最低额的开支了!

3、 雍正再问: “那么这一百五十万两能不能在西北四省解决,不要朝廷在另外筹款了?

答:提出西北四省太穷了,又接连战争,仅青海一省十年都难以恢复。

雍正问的有道理吗?有道理,



雍正元年十月,西北战乱又起,罗卜藏丹津率兵七万欲分裂西北,雍正在西北集合大军23万,并任命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授予“大将军王”的称号,坐镇西北,欲一举平定西北叛乱。

前线23万大军每日所花费钱粮巨大,此时国库空虚,雍正继位时期国库才有七百万两白银。所以说此战是雍正举全国之力打的,一年下来,国库空虚,实在是没有精力和财力再去养兵十多万,

一个月150万两白银的西北军费开支,战争结束后,以当时的情况,根本养不起。只能裁军或者减少军费开支。



年羹尧回答的有道理吗?

站在西北军队最高指挥官的立场上,他是对的,他只负责他的军队和稳定西北战果。

当时的叛军首领并没有被消灭,这是关键,他们随时都可以再起,



其次军费问题,要知道年羹尧包围叛军主力的时候每天的军费就是二十万,一个月就是六百万,现在缩减到了一百五十万已经很少。

再次,四省本身在打仗时期,已经民不聊生,接近于崩溃了,好不容易等到胜利了,结果要军费自理?做不到,也养不起,西北需要的精力恢复,修生养息,如果在搜刮豪夺,必定逼其民反。



但是通局考虑,年羹尧回答的明显不对。年羹尧忽略了更多的东西,就是雍正需要治理的是整个清朝,而不是一个西北,年羹尧的脑子里只有一个西北,但雍正的脑子里却是整个国家。


为了中国之崛起


雍正其实跟年羹尧提了四件事,而不是三件事。

第一件,是裁兵。年羹尧说,10万兵马本来就不多,不能裁。

第二件,减少军饷。年羹尧说,每月150万两已是最低限度,不能减。

第三件,军饷由四北四省自己解决。年羹尧说,西北四省太穷,无法解决。

第四件,在西北推行火耗归公,得来的银子补给军饷。年羹尧说,西北的官吏刚过上几天好日子,不能从他们嘴里抠食吃。

每一件,年羹尧都毫无余地的否了,没给雍正留下任何颜面。

通过这四件事,至少让雍正摸准了三点:第一,即便战事已经结束,年羹尧不会主动放弃兵权;第二,即便国库空虚,年羹尧不会放弃奢靡的生活,与雍正同甘共苦;第三,年羹尧把西北四省当做自己的独立王国,水泼不进,针扎不进。

同时,以上三点,也是年羹尧抗命雍正的原因。

他为何敢抗命呢?

第一,这与他的性格有关。他追求得就是轰轰烈烈。他想在西北四省做一个手握兵权的土皇帝。他要让雍正也奈何不了他。

第二,他觉得自己有这个资本。的确,西北少不了他年羹尧。即便他抗命,雍正也拿他没办法,只能顺从他。

年羹尧想得确实没错,但同时也一步步把自己送上了黄泉之路。

换个角度看,雍正向年羹尧提出这四件事之前,他觉得年羹尧会答应吗?

以雍正对年羹尧的了解,他应该能够预料到年羹尧不会答应。那他为何嗨呀提出来呢?一来就是为了试探一下,二来,也是为自己提出第五件事打个底子。

前面四件你都否了,第五件事,你总得给我一点颜面了吧?而且,第五件事并没有前四件那么大。

那么,第五件事是什么呢?就是让孙嘉诚跟着年羹尧去西北。

年羹尧确实没有拒绝的理由了,只能答应。

最终,年羹尧其实是死在了孙嘉诚手里——因为正是年羹尧杀了孙嘉诚,才让雍正和朝臣们一起铁了心决定杀死年羹尧。


趣谈国史


首先,我们看看当时的背景,西北刚刚打了胜仗,耗时一年、耗空国库,各地亏空又不能尽数追回,另有“八爷党”这伙“家贼”虎视眈眈。雍正王朝当时也是风雨飘摇,根基未稳。至少在这个时候年羹尧是可以威慑“八爷党”

其次,年羹尧借西北平叛已经培植了自己的势力,至少在西北年羹尧已经是树大根深、盘根错节,除了年羹尧也没有合适的人选能震慑西北。雍正派去的心腹也已经倒向年羹尧。

最后,在康熙年间西北平叛是由十四阿哥这个大将军王效力,雍正刚继位就扯了十四阿哥,民间已经在传雍正继位不正,在世人看来雍正已经做了“卸磨杀驴”。

在综合当时的情况下,年羹尧即使拒绝了雍正,雍正也不可能怎么样年羹尧,年羹尧是算准了雍正的,只可惜年羹尧不懂的收敛,雍正派孙嘉诚去西北表面是想警示年羹尧,其实就是故意让孙嘉诚送死,雍正也算准了年羹尧会杀孙嘉诚,这样才有借口杀年羹尧这个桀骜不驯,不知收敛的奴才。


敷衍比欺骗更罪过


雍正若真想拿下年羹尧不费吹灰之力。

对比之下有,王允想除董卓,结果杀了董卓之后,西凉兵造反,自己的命也搭上去了。曹髦要杀司马昭,司马昭的毛都没碰到,自己先成了烈士了。崇祯抓了袁崇焕,关宁军立马不听使唤了。他老爹康熙削吴三桂的藩,也打了个灰头土脸。

而雍正想拿下年羹尧派图里琛带一纸诏书就做到了。可以说根本不是因为功高震主、尾大不掉等原因雍正怕年羹尧,年羹尧才敢否决雍正提议的。

那是因为什么呢?因为雍正根本离不开年羹尧。

首先,年羹尧才略非凡,上任四川提督一年,就剿灭了四川境内所有土匪,康熙都赞不绝口。出任西北大将军,大败罗不脏丹增,诸蒙古王爷都对其俯首而拜。而接任他的岳钟琪,被残兵败将突袭了大营,烧了一座粮草库,还死了八十多人。事后居然讳败为胜向雍正报上去,可见平时就没打过什么胜仗,气的雍正大骂,〖如果年羹尧在的话。。。〗。有年羹尧在,西北才能让雍正放心。







更重要的是,年羹尧在外领兵可以拱卫皇权。

让老十四领兵肯定不可以,因为他本身就是皇族,有合法继承皇权的权力。如果立功多了,哪天弟兄们把黄袍往他身上一批,打回北京去,八爷他们再一呼应,雍正哭都哭不出来。

年羹尧作为雍正一手提拔的心腹奴才,又是他大舅子哥,在外面领着重兵。一旦京城有变,他便可以在外面遥相呼应,带兵勤王。任何人想动雍正都得掂量掂量。可以想像下,如果年羹尧还在领兵,八爷再想联络那四个旗主王爷搞“八王议政”,估计他们立马吓尿:你疯了,就算控制了雍正,年羹尧在外面打过来,不还得一死?你是不是跟年妃串通好了,好让年羹尧再立一大功,她好当皇后?

所以说,年羹尧与其说是功高震主,不如说是恃宠而骄。知道雍正离不开他,所以什么事都敢由着性子来,否定雍正的三条提议自然不在话下了。

也因为他太恃宠而骄了,后来杀了雍正亲自派来制约他的孙嘉诚,雍正不得不拿下他,降他的职。

当然了,这只不过是雍正想教训教训他,就像当年让他跪一下午,康熙圈禁胤祥十年一样,让他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磨磨他的性子,以后继续重用他。所以,雍正自己就赌咒发誓说〖朕若负你,天诛地灭〗。

可惜,年羹尧因为自己立功太大,这次太骄横,一直跟雍正对着干不低头,在各路人马的夹击下被赐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