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面对孩子的“熊性行为”,掌控力不足的妈妈,才会嫌娃太“丢人”

说起“熊孩子”,人们第一反应就是大吵大闹、没素质、喜欢给别人添麻烦,以及他们无能的父母。

没错,社会主流思潮认为,只要是孩子犯错,那就必须有家长的一份责任,甚至有人将过错完全归咎于孩子的父母:“教育不到位,孩子才会这么不懂事。”

子不教,父之过,流传了几百年的常识,如今已经开始向另外一个“诡异”的方向发展。

“孩子没教养,就别领出门”,掌控力不足的妈妈,才会嫌娃丢人

前几天乘坐地铁的时候,就遇到类似的一件事情,当时下午2点多,地铁里面的乘客都昏昏欲睡。

半路上来一位带着娃的宝妈,孩子还穿着开裆裤,看样子也就2-3岁。

小男孩一到车上就开始兴奋,又喊又叫,也不知道在乐呵什么,后来又嚷嚷着要拿手机看动画片。这也就算了,毕竟是小屁孩,喜欢这些也正常,可问题是,他看视频是公放的,声音还非常大。

面对孩子的“熊性行为”,掌控力不足的妈妈,才会嫌娃太“丢人”

没多久,旁边小姑娘忍不住了,推了一下那个小男孩,说:“让你妈妈给你插个耳机再看!”也许是口气比较冲,孩子一下子就被吓哭了。

做妈妈的见此情形,连忙将其抱在怀里哄,“有事好好说,你吓唬孩子做什么?”一言不合,二人当场吵了起来。

一对一也许还能不分胜负,可那位母亲面对的却是四五个人。

大家都说她不好,甚至有人大喊:“孩子没教养,就别领出门,你不烦别人不烦吗?”我至今还记得那位妈妈努力解释自己没带耳机,最后恼羞成怒臭骂孩子的样子。

面对孩子的“熊性行为”,掌控力不足的妈妈,才会嫌娃太“丢人”

熊孩子越来越多,怪家长还是怪孩子?

随着90后这一代人当上父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熊孩子问题”产生质疑,孩子不听话,到底是孩子的问题还是家长的问题?

没当父母之前,大家在网络上自然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可有了孩子之后,才真正体会到为人父母的难处:孩子爱闹是天性,并不受父母控制。

这不是家长教过,孩子就能遵守的事情,“听话”二字看似简单,实则成年人都做不到。

当然,我们也不能将问题全部归咎于孩子,下属出现问题,上司逃脱不了干系。

面对孩子的“熊性行为”,妈妈可以试着这样提高自身掌控力

1)、只要违反约定,就必须接受惩罚

举个例子:孩子看到喜欢的玩具,容易赖着不走,家长不买就哭,严重时还满地打滚。

目前社会上的主流应对措施就两种:

  • 碍于面子,不好意思面对围观人群,于是当场满足孩子,等宝宝安静下来之后再进行思想教育。
  • 站在一旁,放任孩子哭闹,什么时候不闹了什么时候离开,并不会去满足孩子。

两种做法各有各的优势,可它们存在一个共同点,副作用都不小。在这再给大家分享一种办法,出门之前与孩子约定好出门应有的行为,一旦孩子试图违反,稍加满足之后,立马将其抱回家,原本的计划全部取消。

相对于买东西,大多数孩子还是更加倾向于在外面玩,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胡闹会带来更大损失时,就不会一直闹腾。

面对孩子的“熊性行为”,掌控力不足的妈妈,才会嫌娃太“丢人”

2)、平日里树立权威意识,不要跟孩子交朋友

个人一直很难理解“与孩子交朋友”这个理念,家长就是家长,孩子就是孩子,二者之间的身份差异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成为朋友。

这就好比员工与领导,口号喊得再美好,“我们都是一家人”,可真遇到事情了,老板永远不可能,也不应该全心全意为员工着想,这无关对错,双方的理念与目标从来都一样。

家长平日里一定要注意树立权威意识,小事情可以让孩子糊弄,但只要脸色冷下来,孩子就应该害怕。

要是做不到这一点,等孩子叛逆期到来时,家长早晚要疯。

3)、该下狠手时,就别轻易动摇

人们一直在批判“棍棒教育”的底劣性,以至于到了今天,打孩子成为一件绝对错误的事情。

并且这种“错误”正在不断被放大,以至于该打的时候不能打,不该的时候也不能打。

“棍棒教育”与“家暴”不是一回事儿,希望大家能意识到这一点。

面对孩子的“熊性行为”,掌控力不足的妈妈,才会嫌娃太“丢人”

“熊孩子”固然讨厌,但有些时候,大家也许应该冷静下来,换位思考一下:自己大加指责的行为,是不是一个成年人应有的表现?

宝妈们,你们对自己的孩子有“掌控力”吗?

分享你的故事一起讨论,更多母婴育儿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风险给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