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厲以寧:經濟面臨的十大尖銳問題

新常態,用最簡單的語言來概括就是按經濟規律辦事,不做違背經濟規律的事情。

財大易晟

商學院

厉以宁:经济面临的十大尖锐问题

導 讀

現在一般都說,人口紅利已經用完了,這話不準確。舊的人口紅利的確是在消耗的過程中。現在勞動力不好找,甚至有經濟學家預言,10年之後找不到保姆了。舊的人口紅利的確是在消失,工資的上升是必然的,因為物價在上漲……本文是厲以寧對經濟面臨的十大尖銳問題的看法。

厲以寧,著名經濟學家,195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經濟系,留校工作至今。現為北京大學社會科學學部主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博士生導師,厲以寧教授是我國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論的學者之一,主持了《證券法》和《證券投資基金法》的起草工作,因論證倡導我國股份制改革,被稱為“厲股份”。他提出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非均衡理論,並對“轉型”進行理論探討,這些都對中國經濟的改革與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下面是厲以寧對經濟面臨的十大尖銳問題的看法。

01 新常態和適應新常態

新常態,用最簡單的語言來概括就是按經濟規律辦事,不做違背經濟規律的事情。前幾年我們熱衷的高速增長,實際上是不符合經濟規律的,因為實踐已經證明,高速增長會帶來五個嚴重的弊端:資源過度消耗,生態破壞,產能過剩,低效率,錯過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科技創新的大好時機。

2008年國際上發生了金融危機,在這個過程中,許多發達的西方國家,比如美國、德國、日本都在抓緊技術創新。而我們錯過了這個機會,我們這個時候仍然要大力追求GDP的增長,這樣我們錯過了結構調整、經濟方式與發展方式的轉變和技術創新方面的時機。我們再進一步考察,適應新常態要怎麼適應呢?首先要適應中高速增長,而不要再像過去那樣追求GDP的超高速增長。因為"超高速"不符合經濟規律,經濟越發展基數越大,每增長1%所代表的內涵遠遠超過了過去GDP低的時候。我們應該認識到,適應新常態就是要適應結構的不斷調整,經濟方式的逐步轉變,尊重市場規律。

02 第三產業產值達到GDP佔比51%的意義

2015年第三季度結束的時候,國家統計局公佈了中國的經濟現狀,第三產業的產值達到了GDP的51%。今天,發達國家第三產業的產值一般要佔到60%~70%,2015年第三季度,中國的第三產業產值佔比到了51%,這是中國轉向後工業化時期的開始。

轉向後工業化時期實際上說明,我們更應該注意到經濟的變化。第二產業為主的時代,經濟增長是可以上去的,不一定上到那麼高,但各種情況不一樣。到了第三產業佔優勢的時代,西方發達國家能維持3%,頂多4%,它們認為已經是很了不起了。很多國家還停留在3%以下,所以中國在這個階段應該注意到,關鍵還是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而不再是追求數量性的擴張,結構調整比總量要重要。1840年,當時中國的GDP是全世界第一,比英國多多了,可是結構不一樣。英國1770年就已經開始工業化,它的GDP首先是靠鋼鐵、機械製造、蒸汽機、鐵路建設,英國棉紡織品是用機器紡織,銷售到世界。而中國的GDP雖然大,但以農業、農產品為主,加上少量的手工藝品,中國的棉布是手工製造的。

中國向英國出口茶葉、絲綢、瓷器、桐油、豬鬃,而英國向外出口的主要對象是西歐大陸,出口的產品是蒸汽機、鋼鐵。結構比總量更說明問題,因為英國的產品結構重新組合以後,站在了技術進步的前列。另一個大家容易忘記的是人類資本的結構。中國那個時候號稱4000萬人,論人力資源的數量中國遠遠超過英國。英國小學已經普及了,當時還創辦了很多中學,也新建了一些大學,每年培養出大量的科學研究人員、工程師、經濟管理人員、金融方面的專業人員。而中國鴉片戰爭的時候是什麼樣子?大多數是文盲,少數讀書人讀的是四書五經,是為了考科舉。中國有幾個人懂近代的科學技術,有幾個人懂現代的金融?所以結構問題是非常重要的,不調整結構實際上我們是跟不上的。

03 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繼續推進工業化並重

這是我們當前最重要的問題。為什麼要並重?因為中國並沒有實現工業化,一個國家實現工業化主要看什麼?主要是看高端成套設備的製造能力,高端的成套設備生產在經濟中應該佔據突出地位,中國在這方面還有差距。我們強調繼續實現工業化,正是要把中國經濟推上新臺階,因為高端成套設備製造在中國還不如西方的發達國家。

在這個過程中,第三產業也要發展,第三產業的發展主要是靠什麼呢?主要靠消費者,這主要有兩點。第一是消費者有足夠的收入,這樣才能擴大消費。我們現在人均收入在世界上還是中後,但是要發展的話,消費能力是最重要的。二是要有消費意願,要讓消費者願意購買,而且願意在國內購買,跑到國外買對中國的經濟沒有太大影響。

在這方面,我們應該做到四點。

第一,讓產品更個性化。就是要抓住消費者的習慣、愛好,提供他喜歡買的、願意買的。

第二,讓服務業更加人性化。這是我們創造市場、創造新產品銷路的重要方面。

第三,把品牌打到國外。將來的競爭實際上是品牌的競爭,品牌是靠不斷的技術創新維持的。

第四,把顧客留在國內。這不僅是企業本身的問題,而且和外國產品進口的關稅有關係。

我們要背水一戰,把中國的製造業搞上去,這是對的。但是光有決心不行,一定要有行動。該關的關,該停的停,該重組的重組。這裡面既包括對國有企業改革的希望,也有對民營企業轉型的希望。

04 國有企業、民營企業都需要改革和轉型

國有企業改革和轉型分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就是國有資本的管理。國有資本的管理專門成立國有資本、基金公司也好,投資公司也好,運營公司也好,高層只管資本,管資本怎麼運行,這樣的目的是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國有企業第二個層次的改革是在企業。怎麼改?讓國有企業獨立經營,投資者派董事組成董事會以後,企業服從董事會的決議。中國今天是國家管資本,讓資本變活,產生資源配置效率,這是上層的改革。下層的改革是國有企業股份制,根據投資情況組成董事會,因為行業不同,國家控股的大小是不一樣的,這是根據情況來定的。獨立經營主要依靠健全的法人治理結構,包括股東會要起作用,董事會要起作用,還要有職業經理人。職業經理人在全世界企業發展過程中都是一個必經的階段。因為原來都是家族企業,家族企業最後到了第二代,能不能維持?還可以。到了第三代,企業能不能再這樣下去?一定要看職業經理人制度是否產生,職業經理人有一個供給方和需求方,雙方才能協調,這樣的話管理效率就提高了。

現在中國還沒有職業經理人市場,職業經理人不可能像一般的工作者拿著自己的簡歷到處上門求職。所以這需要有職業經理人的建設或是獵頭公司,人才到他們那裡登記,他們幫職業經理人去找、去談。

今後的民營企業走職業經理人道路是有潛力的,潛力在哪裡?國有企業過去是國資委主管企業,國有企業領導者退休、辭職以後,可以加入職業經理人隊伍,職業經理人是責任制、任期制。所以說,轉型是很重要的。

還有一個問題,民營企業同樣需要轉型。我在廣東調查民營企業,有的企業感到產權不清晰,比如三個兒子都在父親經營企業的時候出過力,父親去世了產權怎麼分?分的話,誰出力多少沒記錄,所以爭得不可開交。民營企業的轉型必須產權清晰,過去對家族成員是含糊的,所以矛盾就出在家族成員爭奪產權,每天處在內亂中,這樣的企業還能搞好嗎?所以民營企業第一條先得記錄家族成員的情況,誰付出多少要清清楚楚。另外,要早日選定接班人。中國無非用兩個辦法選接班人:一個辦法就是從賢,誰最賢誰接班;二是親,誰最親選誰。這都是有問題的。

親中選賢或賢中選親都不行,維持一段時間還會出問題。最後也應該是職業經理人制度。職業經理人可以經過考察、推薦、試用,最後轉化為持股合夥人,企業就延續下去,這都是國外的一些經驗,對我們來說很多地方可以參考。

中國有中國的國情,究竟在什麼樣的程度上做這件事?先把職業經理人的市場建立起來,這樣就能適應第三產業的進一步發展,也適應製造業的進一步發展。

05 三大產業

協調發展具重大意義

中國的經濟要想保持中高速增長,第一、第二、第三產業一定要協調發展。第一是農業。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不發展,就沒有足夠多的糧食供這麼多人消耗。

第二是工業。主要是製造業,特別是高端製造業,高端成套設備的製造業應該快速發展,不然我們始終是世界的製造中心,但不是高端的。而且創造還是在西方。製造業要認識到自己的壓力:中低端的產品成本不如東南亞,高端的產品技術不如西方發達國家,所以說第二產業也一定要搞好,要協調發展。

第三是第三產業。商業、零售、消費、服務業,都需要進一步發展。

06 結構調整和科技創新

只有進行時,沒有終點

我們一定要設法讓更多人參加到創業、創新的潮流中來。比如現在一些新的創業者根本就不用上班,也不是企業員工,就在自己家裡接訂單,按合同完成任務,這是一種新的情況。鼓勵一般的農民回鄉創業,

政府要推行三個清單,簡政放權,這個非常重要:第一個清單是負面清單,規定了什麼行業不能進去,什麼行業限制進入;第二個清單是權利清單,就是法律沒有授權給你的不能做,法律授權給你的才能做,不然政府就違法;第三個清單是責任清單,就是政府政府下屬的部門在執法、執政的時候必須按程序辦,必須按規定的日期批,這就可以制止亂作為和不作為。

這三個清單對我們下一步創業是重要的,第三產業有大量的個人從事服務工作,有服務性的企業,新企業不斷出現,就便於開展結構調整了。

07 新常態下的宏觀調控

經濟要走市場化的道路,但是宏觀經濟調控又是必須存在的,這兩個不矛盾,主要是方式要轉變。

除非在緊急情況下,宏觀調控今後應該注重微調、預調、定向調。什麼叫作微調?就是做輕度的調整。預調是發現問題即將來臨,預先採取一些防止措施。定向調就是結構性調整,不是大水漫灌,而是有的放矢,是什麼問題就解決什麼問題。

所以在調控的過程中,應該根據具體情況來做,非到緊急狀態,一般不要採取過大的措施。今後宏觀調控的方式要把政府的作用結合起來,政府的第一個任務是執法,依法授權依法治國。政府的第二個任務是通過宏觀調控,保持經濟基本穩定。另外政府的宏觀調控在某種程度上要起到集中引領、規劃的作用,為了使將來怎樣走、方向在哪裡都定得清楚,我們對宏觀調控的學習應該是經常性的。

08 新人口紅利

現在一般都說,中國的人口紅利已經用完了,這話不準確。舊的人口紅利的確是在消耗的過程中。現在勞動力不好找,甚至有經濟學家預言,10年之後找不到保姆了。舊的人口紅利的確是在消失,工資的上升是必然的,因為物價在上漲。

新人口紅利主要有三個來源。一是看清楚今天大量的創業創新者,將來會成為中國的新人口紅利。上千萬人在創業創新,有10%的人多少能成就點事業,1%、1‰能成為大的企業家,就能對中國經濟產生重大的影響,這就是新人口紅利的第一個方面。二是大量職業技術學校畢業的學生。他們找能發揮自己專長的工作,將來也有可能進一步提升為熟練工人。三是農民。現在很多地方的農民開始學家庭農場的思維,農民要學技術,農民要懂得管理,這是西方農業發展的結果,也是將來中國要走的路。這樣就可以說,中國不僅將會有新的紅利,而且中國的人口多,新人口紅利數量也是驚人的。

還有一點要注意到,藍領、白領工人的界限正在逐步消失。《北京青年報》頭版登過一篇報道,北京的環衛工人坐在計算機邊上操作,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這些技工過去憑體力去掃馬路、清垃圾,現在用計算機指揮,使用機械設備在做。危險的工作由機器人去做,所以藍領和白領的界限將來會逐步消失。

09 當前農村的兩個突出問題

我帶調研組到陝西調研,發現漢中市遇到一個新情況:漢中市下了死命令,原有的工廠有汙染的全遷走,保證漢江水的清潔。漢江兩岸的農田不準打農藥、不準施化肥。漢中又很貧困,怎麼扶貧?這就要因地制宜了。

我們去漢中市的西鄉縣調查,西鄉縣把沿江、沿河兩邊的山林、丘陵和農田改成種茶樹,因為有很好的茶葉,就把茶樹作為主要的產品。打工的人回到老家,要麼種茶樹,要麼做茶工,而且茶樹是不使用化肥也不打農藥的。西鄉縣就這樣因地制宜脫貧。

另外,現在農村送份子錢、送紅包的陋習影響越來越大,同村的人婚喪嫁娶都得送,所以負擔不了。外出到深圳打工的陝西漢中的民工春節不敢回家,春節過了悄悄回家,就因為怕送紅包。

10 發揮第三種調節的作用

市場調節是第一種調節,政府調節是第二種調節,第三種調節是道德調節。

我們可以這麼說,有市場、有政府以後,道德力量調節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們要清楚地認識這點。道德調節實際上就是一種文化調節,沒有文化調節不行的。道德調節首先是自律,自律是對自己文化、道德的約束,互相幫助也是一種民間的傳統,也體現著道德調節的力量。

這裡我們可以進一步認識到,我們都在談效率,效率有兩個基礎。一個是物質技術基礎,要有一定的物質技術,沒有物質技術是不可能有效率的。效率的另一個基礎,是道德基礎。重要的問題在於,有效率的物質技術基礎只能產生常規效率,那麼超常規效率從哪裡來?超常規效率是從道德基礎上產生的。

- END -

文章僅為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平臺立場。文中內容僅供參考交流,不作為投資建議。

版權聲明:財大易晟商學院(ID:Ethan-BusinessSchool)除發佈原創乾貨以外,致力於優秀文章精選、精讀與分享。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我們將盡快處理。聯繫電話:400601002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