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从一个经典的期权估值模型说起(期权系列1)

教科书上写的都没法直接用,不是因为他的推理不正确,而是因为他的假设条件在实际市场中很难达到,要想用必须得基于实际情况重新推导一遍,方法才能落地。试想一下,如果真的有用,那这么多金融高材生早就发财了,之所以现在还在苦逼地做民工,就是因为教科书上写的都是错的。

从本篇开始,将研究期权知识,由浅入深,难度逐渐加大,为了能指导实战,不会只写理论内容。

一、从一个经典期权估值说起

CPA财管教科书上有一个经典例题:

股票现价50元,看涨期权的执行价格为52.08元,到期时间是6个月。6个月后股价假设有两种情况:上升33.3%,或者下降25%,无风险利率为4%。这个期权如何定价?

(1)如果6个月后,股价上涨了33.3%,到了66.66元,期权可以获利66.66-52.08=14.58元,如果下跌了25%,则期权此时价值为0。

(2)复制出一个组合,买入0.5股股票,以半年息2%借入18.38元,那么这个组合同样可以在股价上涨33.3%的时候获利14.58元(66.66*0.5-18.38*1.02),在下跌25%的时候获利0元(37.5*0.5-18.38*1.02)。

(3)买入0.5股股票,并借入18.38元时,现金净流出=0.5*50-18.38=6.62元。因此,该项看涨期权应该定价为6.62元。

(4)书上说,“如果期权价格高于6.62元,就会有人买入0.5股股票,借入18.38元,同时卖出1份看涨期权,肯定可以盈利。如果期权价格低于6.62元,就会有人卖空0.5股股票,借出18.38元,同时买入1份看涨期权,他也肯定可以盈利。只要市场定价不是6.62元,就会出现一台套利机器,最终促使定价回归6.62元。

”真的会这样吗?

二、实际中,期权价格经常长期大幅偏离,怎么回事?

如果轻易按照上述方法在市场中套利,很可能会亏得连裤衩都不剩。上面的推导有一个前提假设:6个月后股价只有两种情况,要么是上升33.3%,要么是下降25%,没有其他的情况。谁能在6个月前知道之后股价的情况呢?

如果改一下,假设6个月之后股价可能上涨25%,也可能下跌20%,其他条件不变。那么,结论将发生如下变化:

(1)如果6个月后,股价上涨了25%,到了62.5元,期权可以获利62.5-52.08=10.42元,如果下跌了20%,则期权此时价值为0。

(2)复制出一个组合,买入0.463股股票,以半年息2%借入18.16元,那么这个组合同样可以在股价上涨25%的时候获利10.42元(62.5*0.463-18.16*1.02),在下跌20%的时候获利0元(40*0.463-18.16*1.02)。

(3)买入0.463股股票,并借入18.16元时,现金净流出=0.463*50-18.16=4.99元。因此,该项看涨期权应该定价为4.99元。

发现了吗?市场对后期股价的一致预期,影响着期权的定价。谁能知道全市场的人都是怎么想的?而且全市场想的可能还是错的,这活简直没法干了。也许你有了一个猜想,能否通过期权的定价,推测市场对后期股价的看法,从而在股票市场中获利?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讨论。

三、如果无风险利率调整为6%,其他条件与(二)中相同,又会有何变化?

(1)与(二)中相同;

(2)复制出一个组合,买入0.463股股票,以半年息3%借入17.98元,那么这个组合同样可以在股价上涨25%的时候获利10.42元(62.5*0.463-17.98*1.03),在下跌20%的时候获利0元(40*0.463-17.98*1.03)。

(3)买入0.463股股票,并借入17.98元时,现金净流出=0.463*50-17.98=5.17元。因此,该项看涨期权应该定价为5.17元。

市场对无风险利率的看法,也影响着期权的定价。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10年期国债收益率是无风险利率,并不是所有投资者的资金成本都相同。因此,这个无风险利率的市场公认值到底是多少?没人知道。

无论使用简单的二叉树模型还是复杂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BS模型),只要无法获知全市场对于股价后期变动无风险收益率预期的概率分布,就无法获知市场对该期权的公允定价。注意我们要获得的是这两个变量在未来的预期值,因此不能基于历史数据来统计概率,除非能论证未来市场跟过去某个区间的市场情况惊人的相似,且惊人地重复。

从一个经典的期权估值模型说起(期权系列1)


分享到:


相關文章: